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间质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间质性肺炎(IP)的预防和治疗。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9月对24例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男14例,女10例,其中12例接受清髓性、12例接受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移植。用膦甲酸钠联合阿昔洛韦预防CMV感染和IP,对已发生CMV感染或IP的患者,将阿昔洛韦改为更昔洛韦治疗。结果移植后有4例(16.7%)感染CMV,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9d,经治疗后好转;有3例(12.5%)发生IP,其中2例CMV—DNA在正常范围,1例患者为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CMV—IP)。经治疗后,3例IP1例死亡,2例好转。结论膦甲酸钠联合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预防治疗IP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对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监测及早期干预性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均采用环胞菌素A和短程甲氨蝶呤,部分加用霉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CD3单抗。CMV感染的预防方案:移植前d9~2静滴更昔洛韦(GCV)(5 mg/kg)1次/12 h,以后每周测血尿CMV抗原,一旦检测结果阳性即予GCV,直到抗原转为阴性。CMV间质性肺炎(CMV-IP)则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和丙种球蛋白[0.4 g/(kg.d)]。结果:6例合并CMV感染者均存在Ⅱ~Ⅳ度GVHD,其中4例为活动性感染,2例发展成CMV-IP(1例治疗无效死亡)。GCV治疗过程出现一过性WBC、血小板下降,但均为可逆性。结论:GCV对Allo-HSCT合并CMV感染的预防及治疗的疗效可靠。对于CMV感染的高危人群,定期监测及早期干预性治疗,可以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各种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59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患者移植后不同时期血和尿标本,检测CMV—pp65抗原及(或)CMV—DNA(荧光定量PCR法)进行动态观察分析。CMV感染的预防采用更昔洛书(DHPC)5~10mg/kg,1次/12h,分别在移植前第8天至移植当天及当CMV血清学检测阳性或发生CMV病时应用2-4周,并可同时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果CMV感染在allo—HSCT后好发,非亲缘性移植CMV感染率高,9例allo—HSCT出现CMV感染发生在移植后+42-+68天,其中5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尤其是Ⅱ~Ⅳ度急性GVHD,2例进展为巨细胞间质性肺炎(CMV-1P);多为既往CMV感染被激活,对CMV—DNA阳性而无症状者进行预防治疗可使CMV—DNA阴转,可降低CMV病的发生。结论CMV病是allo—HSCT的常见并发症及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因此积极防治GVHD的发生及发展、定期监测CMV血清学阳性患者、早期干预性治疗可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PB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Allo-PBSCT的SAA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同胞HLA相合供者移植8例,亲缘单倍体供者移植4例,非血缘移植4例;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氟达拉滨或环磷酰胺+白消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预防方案联合应用环孢素+短程甲氨蝶呤±酶酚酸酯;输注单个核细胞(MNC)(5.3~69.5)×108· kg-1,中位数为7.5×108· kg-1,CD34+细胞(0.47~16.1)×106· kg-1,中位数为5.8×106· kg-1。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7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2例患者发生慢性GVHD。无移植物排斥。移植后随访1~7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14例患者生存,移植相关死亡2例。预期5年总体生存率为(83±11)%。结论 Allo-PBSCT治疗SAA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病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巨细胞病毒(CMV)病的发生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自1999年8月至2001年7月在本所行Allo—HSCT患者131例,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CMV病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28例患者发生了CMV间质性肺炎(21.35%);9例发生了CMV肠炎(6.87%),CMV病的一年累积发生率为32.54%。在单因素分析中,非血缘关系供者、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CD3单克隆抗体、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因GVHD而加用免疫抑制剂、慢性GVHD、大剂量皮质激素、输血次数、患者血浆CMV阳性均与CMV病发生率增加有关;对CMV—DNA阳性而无临床症状者进行干预性治疗使CMV—DNA阴转,则有降低CMV病发生的作用。在多因素分析时,因血浆CMV—DNA阳性、GVHD加用免疫抑制剂、大量输血使CMV病发生危险增加(RR分别为:3.309、2.242、1.046),而干预性治疗使CMV—DNA转阴降低了发病危险(RR为0.346)。13例死于CMV病。结论 CMV病是Allo—HSCT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对血浆CMV阳性的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至CMV转阴,可能会减少CMV病的发生。对合并Ⅱ—Ⅳ度GVHD、加用免疫抑制剂和大量输血的高危患者更有必要早期采取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白血病过程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状况防治方法及疗效.方法Allo-PBSCT治疗白血病21例,预防GVHD发生主要采用环孢霉素A(CsA)加短程甲氨碟呤(MTX)等.结果21例患者经ALLO-PBSCT后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GVHD的发生率为38%,3例重度急性GVHD(aGVHD)死亡2例,GVHD组的复发、死亡率较未出现GVHD组低.结论CsA加短程MTX预防GVHD的发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GVHD组患者的复发、死亡率低于未出现GVHD组,提示GVHD过程中伴有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亲缘间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相关并发症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8年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亲缘间Allo-PBSCT的患者60例,给予改良的BU/CY预处理,分析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出血性膀胱炎等移植相关并发症。结果 白细胞植活为13(10~22)d,血小板植活为16(12~24)d。29例(48.3%)发生GVHD,17例(28.3%)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2例(20.0%)发生慢个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8例(13.3%)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38例(63.3%)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8例(13.3%)发生出血性膀胱炎。随访至2018年6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26~36)月,共18例(30.0%)死亡,10例(16.7%)因移植相关并发症死亡,8例(13.3%)因疾病复发死亡。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及总生存率(OS)分别为62.2%和66.7%。结论 亲缘间Allo-PB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复发及移植相关死亡可能是影响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率、原因以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检测182例肾移植受者及其供者术前血清抗CMV抗体,受者术后定期PCR法检测体内CMV DNA,对CMV DNA阳性的部分患者给予抗CMV治疗,并比较各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无论是供者还是受者,术前如血清抗CMV抗体阳性,受者术后发生活动CMV感染者明显增多,且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接受抗病毒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减少。结论: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原因之一,预防和治疗CMV感染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于群  谢燕 《河北医学》2013,(12):1767-1769
目的:观察并分析更昔洛韦(GCV)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效果和副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根据患儿家长意愿将我院在2004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50例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n=25)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清蛋白、蓝光照射以及茵栀黄退黄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n=25)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GCV,7.5mg·kg-1·次-1,1次12h,静脉滴注,诱导治疗2周,而后采用维持治疗10mg·kg-1·次-1,3d/周,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坚持治疗2—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结果:①临床疗效:在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转阴率等方面,观察组患儿的表现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②转归方面: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儿治愈21例,显效4例,对照组患儿有效9例,无效16例,两组患儿在转归方面的差异显著(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副作用:两组患儿均没有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损伤情况;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经过停用GCV3—10d或者对症处理之后不良反应消失;此外,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GCV)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方面有着优秀的临床疗效,为治疗CMV的首选药物,但是由于GCV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进行必要的副作用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儿童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文革  孙新  刘莎  赵喆 《广东医学》2002,23(5):479-480
目的:研究儿童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移植疗效的关系及治疗效果。方法:12例儿童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均在移植前检测CMV-IgM,阳性者检查CMV-Ag,均应用阿昔洛韦口服或联合更昔洛韦静滴进行预防及治疗,待CMV-Ag阴转后进行移植,移植后CMV活动性感染(CMV-IgM或CMV-Ag阳性),应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治疗,结果:10例患者移植前CMV-IgM阴性,2例患者移植前CMV-IgM及CMV-Ag阳性,移植后9例在+4-+380d初次发现活动性CMV感染,+180d以内发生者共8例,7例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经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治疗,7例CMV-Ag阴转,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毒性,+180d以后伴CMV活动性感染者5例,定期监测,未予治疗,暂未发现CMV相关疾病。结论:CMV感染与aGVHD发生可能有关。移植后应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治疗CMV感染是较安全的;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若移植180d后CMV-Ag阳性,可选予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和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 (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 ,HSCT)后巨细胞病毒 (Cy 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抗病毒药物疗效。 方法 :选择 1 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在我所行HSCT的 2 0 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移植前预处理采用化疗联合全身照射或马利兰联合环磷酰胺方案。多数异基因HSCT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 versushostdisease,GVHD)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联合短程甲氨喋呤。CMV感染预防采用更昔洛韦 (ganciclovir,DHPG) 1 0mg·kg-1 ·d-1 ,分两次静点 ,移植前第 9天至移植前第 2天连续 8d。移植后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定期进行病毒DNA监测 ,CMV阳性或发生CMV病的患者应用DH PG或 /和膦甲酸钠或联合这两种制剂进行治疗。结果 :HSCT后CMV活动性感染率为 35 .6 % (72 /2 0 2 ) ;间质性肺炎最常见占感染人数的 4 4 .4 % (32 /72 ) ,单纯病毒血症占 33.3% (2 4 /72 ) ,CMV肠炎占 1 3.9% (1 0 /72 )。感染的高峰时间为移植后第 6 0~ 90天。DHPG或 /和膦甲酸钠治疗的总有效率约为 6 0 %。经单因素分析证明异基因HSCT ,急、慢GVHD是HSCT后CMV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而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移植前CMV血清学状态、预处理方案与CMV感染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MV感  相似文献   

12.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预防方案干预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cystitis,HC)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和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6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移植32例,异基因移植30例),移植过程中均进行常规的HC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预防。分析移植后HC发生的特点及与移植类型、其他临床特征的关系和防治效果。结果:共6例发生HC(9.68%),均为异基因移植患者。平均发病时间为46.50天,平均病程为42.50天。4例发生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其中3例合并GVHD,另有1例仅出现GVHD。经治疗后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行膀胱切除术。结论:在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后,HC多为晚期发生,可能与异基因移植、GVHD和CMV感染有关,病程迁延、部分难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血液肿瘤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1年3月~2007年4月,对283例血液肿瘤患者施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其中自体移植231例,异基因移植52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除1例ALL外,230例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异基因移植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23.1%,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21.2%,其中局限型占15.4%;9例患者于移植后1 ~16个月分别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和疾病复发或进展,35例患者已无病存活3~46个月.结论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肿瘤的有效方法,依据患者疾病诊断、年龄、身体状况、供者情况选择移植方式.  相似文献   

14.
Inrecentyearsthe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developedrapid ly, particularlytheauto peripheralbloodhematopoieticstem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definite pathogenesis of hemorrhagic cystitis (HC) after 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has not been well elucidated. The role of cytomegalovirus (CMV) reactivation an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C remains obscure.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HC after allo-HSCT and analyzed its association with CMV reactivation and GVHD.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250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CMV disease who underwent allo-HSCT all based on busulfan/cyclophosphamide (BU/CY) myloablative regimens. The incidence, etiology,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HC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HC developed within 180 days of transplant in 72 patients, with an overall incidence of 28.8% and an incidence of 12.6% in patients with HLA-matched related donors (MRD), 34.38% in those with HLA-matched unrelated donors (MUD), 49.45% in those with mismatched related donors (MMRD). CMV-viremi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incidence of later onset HC (LOHC); however, only 9 out of 15 patients with CMV viruria actually developed LOHC.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identified grade II–IV acute GVHD (RR=2.75; 95% CI 1.63–4.66; P<0.01) and grafts from MUD or MMRD (RR=2.60; 95% CI 1.52–5.20; P<0.01) 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HC. Event sequence analysis indicated a majority of HC episodes began around GVHD initiation.Conclusions CMV-viremia is a high risk factor for LOHC. Our data also showed a correlation between acute GVHD and HC, which suggested that alloimmunity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自体(auto-)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或异体(allo-)HSC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 57例CML接受HSCT治疗,其中8例采用净化auto-HSCT、39例相关allo-HSCT、10例无关allo-HSCT。预处理方案:32例接受全身放疗+环磷酰胺(TBI+CY)、24例改良BuCY(羟基脲、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1例MACC(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环已亚硝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相关移植环孢素A+甲氨蝶呤(CsA+MTX)、无关移植CsA+MTX+霉酚酸酯(MMF)+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Kaplan-Meier生存模型评估移植后无病生存期。结果 8例接受激活骨髓联合反义寡核苷酸或联合STI571体内外净化自体移植后,除1例死于移植中相关并发症外,其余均获得部分或完全细胞或分子遗传学缓解。49例allo-HSCT患者除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综合征(VOD)和1例移植前急变患者移植后无效,其余患者均获完全缓解。移植中感染发生率为33.3%,VOD发生率7.0%,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22.8%,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8.8%,VOD、出血性膀胱炎和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均发生在异体移植患者。急性和慢性GVHD在相关与无关移植分别为41.0%和48.6%与40.0%和42.9%。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率自体移植57.1%、异体移植12.8%。移植后5年无病生存率在自体与异体移植分别为25.0%和61.7%。移植前慢性期与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allo-HSCT后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0.7%和34.1%,相关与无关allo-HSCT后无病生存期存在差异(P<0.05)。结论 allo-HSCT对CML患者,尤其是移植前慢性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CsA+MTX+MMF+ATG四联预防无关allo-HSCT中GVHD能降低移植后GVHD的发生率及程度;采用净化骨髓自体移植能延长CML患者生存期,甚至少部分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7.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PBSCT)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malignant hematopoietic disea-ses.Advantages of allo-PBSCT over allogeneicbone marrowtransplantation(allo-BMT)include aquicker hematopoietic reconstructionfor the recipi-ent andfewer complications of infection.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of allo-PBSCT,weinvestigated40cases trea-ted with allo-PBSCTfromJune2000to May2005in our hospital.1M…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 )后患者血液巨细胞病毒DNA (CM V‐DNA )阳性率,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0例在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行allo‐HSCT患者,用PCR方法定量检测患者移植术后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第4~6个月(1次/月)静脉血中CM V‐DNA的拷贝数,统计各时期的阳性率。结果30例患者有13例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率为43.3%。第1个月内阳性患者有4例(13.3%),第2个月有11例(36.7%),第3个月有2例(6.7%),第4个月0例,第5个月有2例(6.7%),第6个月0例。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后半年内第2个月患者CM V‐DNA阳性率较高。相关分析提示CMV‐DNA阳性率与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巴利昔单抗(CD25单抗)的使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程度有关,与性别、年龄、原发病危险分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情况、预处理方案、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等无关。结论定期监测allo‐HSCT后患者血液CM V‐DNA可及时干预,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