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1篇
  1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髓内钉或克氏针与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系统评价髓内钉或克氏针与钢板固定比较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医药卫生辑(VIP)及万方数据库数据库。纳入比较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前瞻性或随机随照研究。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术疗效、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率。结果: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研究、3篇半随机对照研究,合计976例纳入系统评价。5篇文献比较了克氏针与钢板的疗效,8篇文献比较了髓内钉与钢板的疗效。克氏针与钢板术后疗效优良率比值比(RR)3.79[95%可信区间,1.93,7.46],6篇文献报告了髓内钉与钢板术后Constant评分,总体均数差为-1.39[-3.43,0.65].5篇文献报告了髓内钉与钢板术后的大并发症率,RR为9.34[2.70,32.32].5篇文献比较了髓内钉与钢板的再手术率,RR为5.04 [1.52,16.77].结论:现有研究证据表明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的术后并发症率及再手术率明显低于钢板;克氏针固定的术后疗效明显低于钢板固定。现有数据的总样本量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期待未来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正常左侧肾旁后间隙(left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LPPrS)的CT表现。 方法 对1具尸体标本行左侧肾旁前间隙乳胶灌注制作断面标本,观察双侧肾旁后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并记录灌注剂在LPPrS的弥散情况;分析50例正常成人腹部CT资料,观察LPPrS的形态及脂肪厚度、LPPrS血管显示情况及其与左侧肾后筋膜的关系;测量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厚度的最大值以及第2腰椎体水平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1)标本轴位断层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后筋膜间平面后沿LPPrS的纤维分隔蔓延。肾旁后间隙呈弯月状,见多条血管。(2)轴位CT图像上LPPrS可见多条血管影,主要位于左肾外侧、后方;血管可穿过肾后筋膜。LPPrS可见纤细的分隔,显示欠清。LPPrS的形态呈弯月状;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最厚处位于左肾外侧、后方,平均厚度为0.77 cm。第2腰椎体水平皮下脂肪面积平均为112.37 cm2,二者具有正相关性(r=0.283,P<0.05)。 结论 LPPrS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关注LPPrS的CT表现有助于LPPrS病变及其邻近脏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外伤的疗效。方法:对41例手外伤急性期未手术和手术后出现坏死、感染的患者采用祛腐散、生肌散、生肌膏结合抗生素、消肿及坏死骨咬除的方法治疗。结果:41例愈合时间9-68d,平均29d。结论:年龄、就诊时间、是否有骨外露以及是否行骨咬除对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就诊时间与愈合时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生物蛋白胶复合体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探讨其作为种子细胞载体的可行性。[方法]本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5×10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生物蛋白胶相混制备MSC-生物蛋白胶复合体,空白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过Dead/live染色观察两组的细胞形态及21 d内细胞的存活情况,同时分别在1、3、7、14 d各取上清进行Elisa检测并计算其分泌释放NGF和BDNF的浓度。[结果]实验组培养3 d后光镜下观察呈多个突起,细胞形态良好,空白组呈菱形和多角形;Dead/live染色结果提示体外培养1 d,两组细胞的存活率都在90%,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21 d两组细胞的存活率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率在60%以上;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两组中NGF在1 d时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3、7、14 d时NGF和BDNF的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生物蛋白胶对MSC分泌的细胞因子NGF和BDNF的释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生物蛋白胶是一种理想的可用于临床的细胞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BMSCs-生物蛋白胶复合体能持续稳定的释放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NGF。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通路在糖尿病(DM)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55 mg/kg链脲激酶(STZ)单次腹腔注射诱导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DM组和DM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治疗组(DM+PDTC组)。DM+PDTC组予以PDTC[150 mg/(kg·d)]持续灌胃6周。6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选取上述同样处理的3组(每组6只)用于检测海马MMP-9及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 DM组的潜伏期在训练的第3、4、5天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而PDTC治疗可明显改善DM引起的潜伏期延长(P<0.05)。在空间探索试验中,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百分比比较,DM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DM+PDTC组较DM组明显增加(P<0.05)。DM组海马MMP-9和NF-κB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DM+PDTC组NF-κB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M+PDTC组的MMP-9的表达较DM组显著降低(P<0.05),但较对照组仍显著升高(P<0.05)。结论DM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从而部分上调MMP-9的表达,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学龄儿童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血压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了解广州市番禺区学龄儿童生长发育、血压现况,为儿童保健、预防儿童高血压和儿童血压参照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州市番禺区小学抽取612周岁的儿童3 972例,进行身高、体重、血压测量,并计算BMI。结果广州市番禺区学龄儿童身高增长速度没有达到全国标准;体重增长速度男童未达标,女童则超标;女童体型较全国标准胖。学龄儿童血压呈近似正态分布,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同年龄段的男童血压高于女童。男童收缩压除6岁时低于全国标准外,其余均高于全国标准;舒张压则相反,除了9岁时高于全国标准外,其余均低于全国标准;女童收缩压9岁前低于全国标准,9岁后高于全国标准;舒张压除9岁时与全国标准吻合,其余均低于全国标准。结论广州市番禺区学龄儿童体质仍有待提高;广州市番禺区高血压标准与全国标准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了RP-HPLC法测定盐酸多奈哌齐胶囊的溶出度.方法: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150mm ×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高氯酸(350:65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1 nm;流速:1.0 ml/min;柱温:40℃.结果:盐酸多奈哌齐在1.216~ 10.944 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1.3%(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能有效控制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总结34例危重症患儿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下长途转运的护理经验,包括制订转运计划,转运前物品、患儿准备及通知转入科室,转移至救护担架车、转移至急救车、转运途中患儿及ECMO管理,转运后患儿交接,并发症及意外情况的处理等。通过精心计划、团队合作和针对性护理管理,34例危重症患儿ECMO支持下长途转运均安全到达,无患儿病死,最终患儿脱机成功,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雪旺细胞(SCs)分化的可行性,以及分化成类SCs的表型、分子及功能特征.方法 原代培养F344乳鼠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特异标记CD29、CD44、CD45的表达;诱导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评价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forskolin等诱导BMSCs向SCs分化,光镜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SCs特异性标记物S100和p75的表达;RT-PCR分析诱导前、后SCs相关基因的表达;培养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分别与诱导前后的BMSCs共培养,评价其促轴突生长的功能特性.结果 分离培养的鼠BMSCs CD29、CD44表达呈阳性,CD45表达呈阴性:干细胞诱导的成骨细胞茜素红染色阳性,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BMSCs经过胶质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光镜下发现诱导的细胞形态与SCs相似;免疫荧光染色S100和p75阳性;RT-PCR结果S100、CD104均表达增强;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共培养,诱导后的BMSCs促进轴突生长的距离为(285.3±36.7)μm,与未诱导组BMSCs的[(113.5±11.5)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66,P=0.001).结论 BMSCs可诱导分化成SCs,其表型、分子及功能特征与SCs相似,诱导分化的BMSCs是一种理想的神经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