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病情进展迅速,老年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发展成重型和危重型,终末期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导致患者死亡[1-2]。改善氧合和肺保护是此类患者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疗的核心,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作为一种重要的肺通气策略,可以有效改善机体氧合,挽救患者生命。本观察分析COVID-19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后的结局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武汉市大型三甲医院胸外科防治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ARS-CoV-2)肺炎(COVID-19)的临床经验,提供可行的临床实践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5日至2020年2月15日武汉市7家大型三甲医院胸外科确诊COVID-19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54.35±10.80)岁;医护人员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30.38±6.23)岁。结果COVID-19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0.73%)和咳嗽(53.66%)。COVID-19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C反应蛋白增高。COVID-19患者胸部CT早期呈现局限性磨玻璃影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浸润影,严重者出现肺实变。确诊时医护人员多为磨玻璃影及单侧病变,甚至肺部无明显异常。COVID-19确诊患者均及时转入隔离病房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规范治疗。随访截至2020年2月20日,手术患者出院7例(35.00%),死亡7例(35.00%),医护人员出院13例(61.90%),无死亡。结论武汉市医院胸外科COVID-19患者中,手术患者重症比例及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医护人员易院内感染。早期氧疗及呼吸支持有可能改善预后。COVID-19疫情期间应推迟择期或限期手术。严格把握急诊手术指征。急诊手术应按三级防护处理。胸外科有专科特殊性,若有确诊患者,全科人员应积极排查。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COVID-19预后的最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非重点疫区下肢骨折患者收治及围手术期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88例(97处)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45例;年龄为15~95岁,平均65.5岁。主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主要手术方式: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29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25例,髋关节置换术28例。记录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等。患者入院进行COVID-19筛查,观察患者及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的情况。结果88例患者入院前筛查COVID-19感染均呈阴性。本组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为4.5 d,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7 d,住院时间平均为6.6 d。28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假体位置、角度良好,69例骨折固定患者术后骨折功能及解剖复位率为94.2%(65/69)。围手术期25例(28.4%)患者出现DVT。7例(8.0%)患者术后3 d内出现发热,考虑为吸收热。无一例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结论非重点疫区医疗机构创伤骨科医生在掌握COVID-19防控诊疗知识、骨折患者接诊原则的情况下,严格筛查流行病学史,把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可降低院内COVID-19感染的发生率,在疫情期间依然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索围术期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对成年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的文献,收集关于围术期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提取的有效数据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项研究,共计1 976例患者,其中合并COVID-19患者245例(12.40%),未合并COVID-19患者1 731例(87.60%)。Meta分析结果显示:COVID-19组死亡57例(23.27%),非COVID-19组死亡170例(9.82%);结果表明,围术期合并COVID-19较未合并COVID-19患者术后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OR=3.68, 95%CI=2.52~5.37,I~2=46%,P0.000 01);围术期合并COVID-19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风险显著高于未合并患者(OR=48.5,95%CI=2.56~920.48,I~2=90%,P=0.010),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然而,术后并发症、ICU入住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合并COVID-19的成年患者术后死亡和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除非危及生命或者不可避免的急症手术,此期间需要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须认真评估风险和获益后再慎重决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急诊创伤骨科诊疗行为的建议和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2月15日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28例急诊创伤骨科患者资料,男71例,女57例;年龄为5~88岁,平均48.7岁。门诊处置107例;住院手术21例,其中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17例。记录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的情况,总结疫情暴发以来实施的一些措施和经验。结果107例接受门诊处置的患者中,3例确诊COVID-19,3例疑似COVID-19。4例接受急诊手术的患者中,1例疑似COVID-19;17例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中,1例确诊COVID-19,2例疑似COVID-19。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的情况:2名护士确诊COVID-19,但均为轻症患者;1名医生和1名护士均疑似COVID-19。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均发生在疫情防控措施执行之前,不排除社区感染的可能。结论各级医疗机构在做好COVID-19防控的同时,保证安全、有效的医疗行为正常运转尤为重要。在COVID-19疫情期间,参与急诊创伤骨科的一线医务人员的接诊过程均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健全急诊创伤分诊流程、住院患者分类管理、住院病房优化管理、围手术期标准预防、完善落实医护防护制度、患者及陪护宣教配合等措施,可降低院内COVID-19感染发生率,在疫情期间依然可以为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苗的现况、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天津市MHD患者接种COVID-19疫苗的人群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接种疫苗情况、不良反应和接种疫苗前后实验室检查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天津市登记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7 375例, 其中53家血液透析中心共1 036例接种COVID-19疫苗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 COVID-19疫苗的接种率为14.05%, 年龄(54.00±13.27)岁(17~88岁), 男性676例(65.25%)。只接种1针疫苗171例(16.51%), 接种2针疫苗464例(44.79%), 接种3针疫苗401例(38.71%), 出现不良反应67例(6.47%), 无严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前相比, 接种疫苗后患者中性粒细胞较低, 淋巴细胞、谷丙转...  相似文献   

7.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 V-2)导致的肺部炎症,尽管肺脏是最主要的受累器官,但是其他脏器的受累也值得引起关注。陆军军医大学免疫研究所通过对85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23例患者(27.06%)出现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并且对6例死亡的COVID-19患者肾脏组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胸部CT影像学为依据,探讨急诊床边肺部超声改良方案(BLUE-plus)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部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西安市COVID-19定点医院西安市胸科医院2020年1~2月收治的22例COVID-19确诊病例按BLUE-plus行肺部超声动态检查,并与胸部CT进行对比,分别采用Kappa检验和ROC曲线分析其一致性和诊断准确性。结果22例COVID-19确诊病例按照BLUE-plus进行肺超声检查可见病灶多分布于后蓝点、下蓝点垂直向后与同侧腋后线的交点(PLAPS点),BLUE-plus与胸部CT检查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3(95%CI:0.442~1.018、P<0.001)。BLUE-plus发现肺部病变的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83.3%,准确度为93.2%。患者在COVID-19进展期超声图像特征为B线逐步变为小斑片状肺实变,逐渐加重为大片状实变,且实变病灶内支气管充气征逐渐减少。患者于COVID-19恢复期超声图像特征与进展期相反。结论BLUE-plus可用于评估COVID-19患者的肺部病变及动态变化,为临床判断患者病情进展与恢复提供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疫情一线麻醉科医师将肺部超声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患者的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0日至3月12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一科ICU内接受治疗的50例COVID-19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床旁肺部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50例COVID-19重症患者年龄(70.3±9.0)岁,初始症状是咳嗽(100%)、发热(100%)和呼吸困难(24%)。入院后28 d的死亡率为30%。ICU内床旁肺部超声检查可发现不同程度的超声学病理征象,包括胸膜异常,间质综合征、肺实变、胸腔积液、碎片征和动态支气管征象等。在ICU治疗期间存活的患者肺超声评分(LUS)(12.8±4.4)分,非存活者具有持续的肺水肿和肺实变超声表现,LUS(21.0±3.5)分,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15例非存活患者全部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接受有创机械通气(IMV),其中ImV治疗3 d时LUS(22.0±1.9)分,5 d时LUS(24.2±2.6)分。随着患者康复并转出ICU,病理性的超声征象呈现逐步减少趋势。结论床旁肺部超声具有简便易行及动态监测的优势,对COVID-19重症肺炎患者疗效的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肺部超声特征,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2月25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26例COVID-19患者入院第1天的床旁肺超声及其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双肺10个扫查区域的“B线”、实变和“白肺”等病理性肺超声特征。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6版),将患者分成普通型组(13例)和危重型组13例(包括重型4例和危重型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肺部CT和肺部超声特征。应用Kappa检验分析肺部CT与肺超声诊断肺实变和胸水的一致性,并计算其一致性比例。分别对每位患者的肺部超声和CT进行肺部病变严重性积分,并对肺部超声和CT积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26例COVID-19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8.25±16.43)岁,其肺部超声显示“B线”、实变和“白肺”的发生率分别为92.3%(24/26)、69.2%(18/26)和46.2%(12/26)。危重型组患者中出现肺实变及多发性肺实变的例数显著多于普通型组[12例(92.3%)vs.4例(30.8%),P=0.004;9例(69.2%)vs.2例(15.4%),P=0.015]。“白肺”仅见于危重型组患者(12/13、92.3%)。危重型组患者的肺超声积分亦显著高于普通型组(18.62±5.35)vs.(4.46±1.71),t=-9.089、P<0.001)。肺超声和肺CT发现肺实变和胸水的一致性较好(渐进P均<0.001,一致性比例均>0.8)。肺部超声积分与CT积分评价肺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较好(r=0.985,P<0.001)。结论实变和“白肺”是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典型肺部超声特征。本研究证实肺超声是反映COVID-19患者肺损伤严重程度的可靠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的心理应激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方便抽样方法选取COVID-19患者652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中的躯体化、抑郁、焦虑、睡眠与饮食4个因子调查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采用认知融合问卷、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调查其应对情况。结果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睡眠与饮食因子得分分别为1.70±0.53、1.58±0.57、1.53±0.60、1.81±0.60;存在躯体化症状172例(26.38%)、焦虑117例(17.94%)、抑郁124例(19.02%)、睡眠与饮食障碍236例(36.20%)。性别、婚姻状况、年龄、认知融合程度、疾病应对方式是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睡眠与饮食因子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COVID-19住院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应激。医护人员应对中老年、女性、离异或丧偶、认知融合程度高的COVID-19患者加强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采取恰当的疾病应对方式,以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以磨玻璃影(GGO)为表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ARS-CoV-2)肺炎(COVID-19)与早期肺肿瘤的CT影像学特点,以指导抗疫防治工作。方法回顾性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0年1月17日至2月13日收治的CT表现为GGO的COVID-19临床诊断71例患者,作为COVID-19组;以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CT表现为GGO并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肺肿瘤患者80例作对照,为早期肺肿瘤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就诊症状(发热、咳嗽、乏力、肌痛、呼吸困难)、流行病学史、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肺肿瘤术后病理结果的临床特征及包括病灶数量、病灶位置、最大直径的CT影像特征。结果相比早期肺肿瘤组,COVID-19组具有特异性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P<0.001),而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上多表现为2个以上病灶(61例,85.92%,P<0.001),主要分布在双肺的外周1/2带(69例,97.18%,P<0.001),病灶形态多为最大径>1 cm的较大片状(65例,91.55%,P<0.001)。COVID-19组在病程初期与早期肺肿瘤组形态相似,但随着病程进展则出现融合实变,可能出现GGO样的COVID-19和早期肺肿瘤共存的现象。结论以GGO为表现的COVID-19与早期肺肿瘤在CT影像上具有既相似又独立的特征。充分了解两者的影像特点并结合患者病史、实验室检验和确诊金标准、短期复查CT协助评估,有利于实现应收尽收、减少交叉感染,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相似文献   

13.
背景:基于信息化技术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探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优质高效的健康教育方式。目的:对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骨科ERAS病房信息化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其中2019年11~12月300例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实施ERAS常规健康教育;2020年2~3月300例骨折患者为干预组,实施ERAS信息化健康教育,即组建信息化健康教育ERAS-MDT,健康教育内容在ERAS相关知识基础上增加最新COVID-19相关知识,实施多元化、多模式的信息化ERAS健康教育。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现居住地、骨折类型、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干预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01),干预组患者对COVID-19相关知识的知晓度较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干预组患者对ERAS健康教育依从性、满意度较高(P均<0.001)。干预组患者COVID-19院内感染率为0。结论:将信息化方式应用于患者的ERAS健康教育中,形成多元化、多模式信息化ERAS健康教育模式,符合COVID-19疫情特殊时期需求,有利于患者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湖北为疫情爆发最严重的地区,尤其武汉处于疫情的中心,疫情防控不到位,极易引起COVID-19扩散,甚至导致医护感染。胸腰椎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 TLF)是一种常见急性严重的脊柱损伤,如果不能够及时规范救治,往往会遗留肌力、感觉及大小便等功能障碍,甚至截瘫。在这种疫情与病情混杂的局面,如何解决疫情防控和TLF及时规范救治是一个巨大挑战。本院处于COVID-19的中心疫区,为武汉市COVID-19定点医院,同时也为武汉市非COVID-19特殊患者医疗救治单位,收治了一批合并COVID-19的TLF患者及非COVID-19的TLF患者。本文作者从脊柱外科医师的角度出发,总结疫情爆发以来对TLF相关诊疗经验体会,归纳TLF的诊疗流程,为骨科一线医务人员在接诊、治疗和防护等方面提供参考,以期在疫情期间减少医患COVID-19感染风险,提高TLF治愈率,降低并发症与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正处于暴发和相持相交替的关键阶段。糖尿病足病(以下简称糖尿病足)是常见的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治难度大且常需要多学科协作,在COVID-19疫情背景下,糖尿病足诊治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糖尿病足患者比一般人群更容易患COVID-19,而对于合并糖尿病足的COVID-19患者在糖尿病足处理和COVID-19处理上都更为困难。此外,COVID-19疫情期间糖尿病足诊疗的医疗资源相对减少,而多数糖尿病足患者需要长期门诊随访,部分患者需要限期手术或急诊手术。医护人员需要依据新形势对糖尿病足患者采取新的诊疗流程和措施。本文结合武汉等地多家医院的一线COVID-19和糖尿病足患者诊治经验,参考相关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对COVID-19疫情下糖尿病足的多学科诊疗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显微外科病区的感染防控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2月14日期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51名医务人员和收治患者感染COVID-19的情况。2020年1月20日升级感染防控措施,包括病区的预防性消毒、终末消毒及人员消毒管理,急诊患者管理,住院患者管理,疑似患者管理,医务人员的培训、防控管理及心理干预。对比2020年1月20日前后不同感染防控措施的结果。结果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月20日期间科室共有COVID-19确诊病例3例,疑似病例2例。确诊病例包括1名医师、1名技师、1名护士,疑似病例包括1例患者、1名护士。截至2020年2月14日,4名医护技人员均已治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从2020年1月20日感染防控措施升级后,科室共收治29例急诊患者,其中12例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7.3℃),无一例患者感染COVID-19;科室在岗的47名医务人员培训率达100%,无一名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和出现心理疾患。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随着疫情的变化,科室采取的感染防控措施不断调整升级,最终科学、有效地杜绝了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了科室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导管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肺部基础病变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诱发咯血的价值。方法 纳入18例接受经导管BAE的肺部基础病变合并COVID-19咯血患者,观察其临床特征,根据临床转归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及复发,评估BAE疗效。结果 首次BAE后治愈6例(6/18,33.33%)、显效3例(3/18,16.67%)、有效3例(3/18,16.67%),无效1例(1/18,5.56%)、复发5例(5/18,27.78%);5例复发者经二次BAE后均治愈。未见脊髓损伤及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BAE治疗肺部基础病变合并COVID-19诱发咯血疗效确切,但短期内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感染的疫情,感染患者例数迅速上升,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1-3]。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COVID-19蔓延期间正逢春运高峰,恩施地区COVID-19患者持续增多。恩施州中心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也是本次COVID-19疫情期间的定点收治医院。为了降低骨科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有效提高疫情期间骨科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恩施州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根据科室自身特点制定了疫情期间的工作流程及严格标准的防护措施,杜绝或避免疫情期间科室住院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之间、医护相互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并传播。  相似文献   

19.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感染所致的乙类传染病,病毒除累及终末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等外,还可累及肝肾消化道等远隔器官,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2]。良好的自身免疫功能是杀灭或清除体内SARS-Co V-2的首要条件,而睡眠质量是影响免疫功能的关键因素[3-5]。但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睡眠质量的如何尚不清楚。本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尽管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国外病例仍在持续增加,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本研究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为例,分析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综合性三甲医院乳腺外科运行情况,为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期安全、高效地开展乳腺外科工作提供有效参考和经验做法。方法:选取自2020年1月31日—2020年2月20日COVID-19流行期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37例乳腺癌患者,对其临床特征、防护手段及治疗效果等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入院和术前准备、术中防护、术后康复等关键环节,以及医护人员自我防护及心理疏导进行方法总结。对专科治疗及疫情防控的效果进行随访研究。分析在后疫情时期如何提升对潜在传染病风险的认知,结合乳腺外科的诊治特点,从手术指征把握、气溶胶管理和诊室防护等多方面加强疫情防控和职业防护工作。结果:37例乳腺癌患者经排除COVID-19风险后均接受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152.23±46.1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5.23±23.47)mL,无术中输血病例。在37例乳腺癌患者中,有19例患者接受术前6~8周期新辅助治疗,其中7例术后证实为病理学完全缓解。术后2例出现持续发热,经过隔离、监测体温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恢复正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排除COVID-19感染可能。经跟踪随访,患者及陪护人员均无发热、咳嗽、乏力等COVID-19疑似表现,相关医护人员同样未出现疑似病例,总体防控效果较好。结论:在COVID-19疫情流行期间,在科学防控、竭力避免医患双方感染COVID-19的前提下,可结合当地疫情情况全力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应继续遵从"科学决策、人文服务"的精神,严格遵循上级下发的各类防控指南和管理规范,并依据实际完成乳腺癌患者的院前排查、术前准备、术中防护、术后康复等必要环节。严格在患者入院前及围手术期各环节遵循疫情防护规范、协调好疫情防控与专科诊治的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确保乳腺外科手术安全地完成,守护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