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紫外线照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C3H小鼠对Balb/c小鼠同种抗原免疫耐受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 (1)用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照射Balb/c(H-2d)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 DC),诱导其凋亡,随后将其输注到C3H(H-2k)小鼠体内,诱导C3H小鼠对Balb/c抗原免疫耐受。(2)检测诱免疫耐受小鼠体内调节T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分泌以研究其耐受机制。结果 (1)UVB-Balb/c im DC免疫的C3H小鼠对Balb/c抗原产生了免疫耐受,不能产生抗Balb/c抗体。(2)免疫耐受C3H小鼠不能排异注射到体内的Balb/c脾细胞。(3)UVB-Balb/c im DC免疫的C3H小鼠T细胞分泌IL-10增加,并且产生更多的FOX-P3+调节T细胞。结论 (1)应用UVB-Balb/c im DC免疫C3H小鼠可以使C3H小鼠对Balb/c抗原产生完全彻底的免疫耐受。(2)免疫耐受C3H小鼠对Balb/c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其T细胞分泌IL-10增加,并且产生更多的FOX-P3~+调节T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种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能降低其递呈抗原的效率并促进其凋亡,文中观察TGF-β不敏感肿瘤特异性的DC疫苗免疫后的荷瘤Balb/c小鼠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对小鼠肾细胞癌Renca细胞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利用修饰的TGF-βⅡ型受体(TβRⅡ)质粒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肾细胞癌Renca细胞裂解物负载的DC,获得表达显性负相TβRⅡ(TβRⅡDN)的DC,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变化,Western blot检测Smad-2的磷酸化情况,观察TGF-β体外增殖抑制效果。TβRⅡDN的DC疫苗接种荷瘤Balb/c小鼠模型,获取CTL与肿瘤细胞共同孵育51Cr释放实验测定细胞毒作用,同时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细胞因子IFN-γ和IL-2变化情况。结果 TβRⅡDN-DC组细胞与DC细胞表型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对TGF-β增殖抑制不敏感同时检测不到磷酸化的Smad-2,能显著提高免疫小鼠CTL的特异性杀伤作用(P<0.01);IFN-γ和IL-2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结论 TGF-β不敏感的DC疫苗能显著提高肾细胞癌荷瘤Balb/c小鼠CTL对相关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噬小体疫苗DRibble被证实可以有效诱导小鼠和人T细胞应答,为了进一步增强DRibble疫苗诱导人T细胞应答的能力,本研究将免疫共刺激分子OX40、CD80和对照质粒分别转染至表达CMV pp65蛋白的LT3-pp65细胞系中,制备3种类型的DRibble疫苗为:Ctrl/pp65 DRibble、OX40/pp65 DRibble和CD80/pp65 DRibble。通过ELISA法检测不同DRibble疫苗诱导树突状细胞表达IL-12的水平,结果显示,OX40/pp65 DRibble和CD80/pp65 DRibble诱导树突状细胞表达IL-12的水平显著高于Ctrl/pp65 DRibble。进一步将3种DRibble疫苗分别刺激树突状细胞后与扩增的CMV特异性T细胞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表达IFN-γ的T细胞占总T细胞的百分比。实验结果显示,与Ctrl/pp65 DRibble相比,OX40/pp65 DRibble和CD80/pp65 DRibble诱导CD8+ T细胞表达IFN-γ的能力显著增高,OX40/pp65 DRibble和CD80/pp65 DRibble诱导CD4+ T细胞表达IFN-γ的水平也显著高于Ctrl/pp65 DRibble。实验证明免疫共刺激分子OX40和CD80修饰均可以加强DRibble疫苗体外诱导人T细胞应答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细胞电融合技术制备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三阴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全抗原肿瘤疫苗,观察其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DC,利用电融合技术,将DC和三阴乳腺癌细胞融合;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疫苗的形态;流式细胞仪进行融合疫苗的表型鉴定;ELISA试剂盒检测IL-12、IFN-γ的分泌情况;CCK-8试剂盒测定融合疫苗刺激同源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效应。结果成功分离培养DC,其表面高表达DC的分子标记CD83、CD11c、CD86、HLA-DR;融合疫苗形态不规则,其表面共同表达DC和三阴乳腺癌的标记分子;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证明融合疫苗有很强的免疫刺激活性;细胞毒性实验证明融合疫苗具有比对照组更强的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结论电融合技术成功诱导DC和三阴乳腺癌细胞融合,全抗原融合疫苗体外实验可显著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局部湿热联合微波消融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脾细胞中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建立小鼠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用FACS检测局部湿热联合微波消融处理后荷瘤小鼠脾细胞中DC细胞比例变化及其MHC-Ⅱ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DC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FACS检测DC细胞对T细胞的细胞因子IFN-γ,IL-4分泌的影响.结果:局部湿热联合微波消融处理组荷瘤小鼠脾细胞中DC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DC细胞的MHC-II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明显上调,并且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IFN-γ分泌的能力明显增强.结论:局部湿热联合微波消融术可以较单一热疗方法更有效的增加DC细胞的比例和增强其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制SOCS1表达对LIGHT激活的肝癌树突状细胞疫苗效应的作用。方法用重组小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产生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体外负载肝癌细胞HepA可溶性抗原,并用LIGHT和SOCS1反义寡核苷酸(AS1)处理DC,制备负载肝癌抗原DC疫苗;流式细胞仪检测疫苗细胞CD40及CD86表达和ELISA测定其IL-12、IL-1分泌水平以确定DC疫苗细胞的成熟度;通过体外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6、TNF-β分泌水平测定分析疫苗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结果负载肝癌抗原DC疫苗在LIGHT和AS1的双重作用下,疫苗细胞的成熟标志CD40、CD86、IL-1和IL-12增高(P<0.01),能增强诱导CTL活性、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IL-6、TNF-β能力(P<0.01)。结论抑制SOCS1能提高肝癌DC疫苗的成熟度,并增强疫苗细胞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黄芪甲苷、β-榄香烯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黄芪甲苷、β-榄香烯是否能够通过增强小鼠DC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为阐明黄芪、莪术的抗肿瘤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小鼠DC细胞株D2SC细胞分5组: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黄芪甲苷组、β-榄香烯组、黄芪甲苷组+β-榄香烯组,分别加入相应药物,LPS组及中药组药物终浓度为10μg·ml-1.采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小鼠DC细胞株D2SC细胞表面分子(MHCⅡ、MHCⅠ、CD40、CD80、CD86)及细胞因子(IL-6、 IL-12)的表达.结果:黄芪甲苷组、β-榄香烯组细胞表面分子MHCⅡ、MHCⅠ、CD40、CD80、CD86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及LPS组,其中黄芪甲苷组MHCⅡ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0.05),β-榄香烯组CD80、CD86表达明显高于LPS组(P <0.05);黄芪甲苷组+β-榄香烯组MHCⅡ和CD40表达明显高于LPS组(P <0.05),MHCⅠ和CD86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 <0.05).黄芪甲苷、β-榄香烯处理D2SC细胞后,其上清IL-12和IL-6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及LPS组,其中黄芪甲苷组和β-榄香烯组IL-12、IL-6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0.05);黄芪甲苷+β-榄香烯组IL-12和IL-6表达均明显高于LPS组(P<0.05).结论:黄芪甲苷、β-榄香烯及其联合应用可以增强DC细胞表面MHC分子和免疫共刺激因子表达,并促进IL-12、IL-6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以发挥抗原提呈及诱导T细胞应答的功能,这为临床黄芪和莪术配伍的益气活血法治疗消化道肿瘤提供了免疫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聂志林  靳风烁  张克勤  梁培禾  叶锦 《重庆医学》2009,38(24):3122-3124
目的 探讨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含未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CpG)序列的寡脱氧核糖核苷酸(CpG-ODN)对膀胱肿瘤细胞的免疫学效应.方法 用小鼠BTT739细胞反复冻融抗原致敏培养第7天的DC,48h后分别加入CpG-ODN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DC成熟,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灭活后用于刺激T淋巴细胞制备效应细胞(CTL),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测定各组CTL对BTT739细胞的杀伤活性,ELISA法测定效应细胞培养上清液的干扰素-γ(IFN-γ)水平,同时检测了CTL对自体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负载肿瘤抗原的DC诱导的效应细胞分泌较高水平的IFN-γ,并对BTT739细胞具有较高的杀伤效应,CpG-ODN活化的DC疫苗诱导的效应细胞分泌IFN-γ水平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高于TNF-α活化的DC疫苗诱导的效应细胞(P<0.01).DC疫苗对自体淋巴细胞无明显免疫杀伤活性.结论 CpG-ODN可增强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对膀胱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并且对自体淋巴细胞无免疫杀伤活性,为膀胱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制SOCS1表达对LIGHT激活的肝癌树突状细胞疫苗效应的作用。方法用重组小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产生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体外负载肝癌细胞HepA可溶性抗原,并用LIGHT和SOCS1反义寡核苷酸(AS1)处理DC,制备负载肝癌抗原DC疫苗;流式细胞仪检测疫苗细胞CD40及CD86表达和ELISA测定其IL-12、IL-1分泌水平以确定DC疫苗细胞的成熟度;通过体外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6、TNF-β分泌水平测定分析疫苗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结果负载肝癌抗原DC疫苗在LIGHT和AS1的双重作用下,疫苗细胞的成熟标志CD40、CD86、IL-1和IL-12增高(P〈0.01),能增强诱导CTL活性、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IL-6、TNF-β能力(P〈0.01)。结论抑制SOCS1能提高肝癌DC疫苗的成熟度,并增强疫苗细胞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
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蛋白MPT64的免疫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柏银兰  薛莹  李元  徐志凯  师长宏  张海 《医学争鸣》2004,25(13):1182-1184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MTB)分泌蛋白MPT64的免疫学特性. 方法:用原核表达的MPT64蛋白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效果. 分离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体外用抗原再刺激,MTT方法检测IFN-γ产生水平和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并对脾脏细菌负荷计数. 结果:MPT64免疫小鼠可引起体液免疫和保护性细胞免疫,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体外用抗原再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较显着. MTT方法检测小鼠的IFN-γ量为1024 ng/L,而生理盐水对照组低于80 ng/L. 结论:MPT64蛋白有可能作为新型结核疫苗的组分.  相似文献   

11.
ESAT6抗原DNA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构建结核杆菌ESAT6抗原DNA疫苗,并观察其在BALB/c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构建结核杆菌ESAT6抗原DNA疫苗pVAX-ESAT6,并将其肌肉注射免疫BALB/c雌性小鼠,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的血清抗体(IgG、IgG2a/IgG1)水平,并在体外用特异抗原刺激小鼠脾细胞,检测其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4)的水平;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结果:pVAX-ESAT6 DNA疫苗诱导了抗原特异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抗体亚型检测显示IgG2a与IgG1的比值为(2.28±0.4),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显示IFN-γ的水平(360士45 Pg/ml)高于IL-4的水平(124±16 Pg/m).结论:成功地构建了pVAX-ESAT6 DNA疫苗,它能在小鼠中诱导抗原特异的免疫应答,应答类型以Th1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晚期Balb/c小鼠脾脏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功能与母体Th2>Th1免疫偏倚的关系.方法 选取孕晚期Balb/c小鼠作为研究对象,以动情期小鼠为对照.将Balb/c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经抗原激发后作为抗原递呈细胞(APC),一部分(1°APC)用于致敏小鼠T细胞,然后分离致敏T细胞,再将另一部分巨噬细胞(2°APC)与致敏T细胞混合培养.采用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转化实验检验孕晚期小鼠脾脏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CD8、IL-10和IFN-γ在反应后T细胞上的表达. 结果以孕晚期Balb/c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作为1°APC致敏动情期小鼠,再以孕晚期Balb/c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作为2°APC体外诱导致敏T细胞增殖的强度与对照组作为2°AP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动情期Balb/c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作为1°APC,再以孕晚期Balb/c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作为2°APC诱导致敏T细胞增殖的强度则低于对照组作为2°APC时的增殖强度(P<0.05).孕晚期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作为2°APC可诱导更多IL-10 T细胞产生(P<0.05);IFN-γ T细胞的比例与1°或2°APC的类型无关. 结论孕晚期Balb/c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不是一种有效的APC细胞,可诱导孕期母体的Th2型免疫,并使Th1型免疫维持一定水平,对正常妊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免疫治疗后荷瘤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激发T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激发型4-1BB抗体联合DC主动免疫治疗荷瘤小鼠。^3H-TdR掺入试验捡测免疫治疗后荷瘤小鼠骨髓来源DC体外激发T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DC刺激T细胞分泌IL-2、IFN-γ及IL-10的水平。结果荷瘤小鼠骨髓前体细胞产生的DC激发T细胞增殖及分泌IL-2、IFN-γ的能力下降,但经过免疫治疗后,这类DC激发T细胞增殖及分泌IL-2、IFN-γ的能力均得到改善,而且免疫治疗效果越好,改善就明显。结论荷瘤小鼠经免疫治疗后.其骨髓前体细胞来源DC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并纯化BALB/c小鼠肝癌恶性腹水来源的外切体及同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将外切体负载经γ干扰素(IFN-γ)刺激活化的间允质干细胞,探讨其抗肝癌细胞活性改变.方法:利用超滤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纯化BALB/c小鼠肝癌恶性腹水来源的外切体;利用贴壁培养联合免疫磁珠阴性分选法体外培养同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切体负载活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与小鼠肝癌H22细胞共孵育,72 h后观察H22细胞增殖状态.结果:外切体负载的IFN-γ刺激活化的间允质干细胞与小鼠肝癌H22细胞共孵育72 h后,活化组H22细胞增殖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负载肿瘤源性外切体的间充质干细胞抗肝癌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肿瘤源性外切体有可能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外切体疫苗诱导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与IL-2进行比较,观察IL-15激活T细胞反应,增强DC细胞疫苗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方法 将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皮下注射小鼠作为初次免疫,14d后取小鼠脾脏,制备淋巴细胞,与细胞因子(IL-2、IL-15)和BMDCs共同培养作为再次免疫,产生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IL-2或IL-15)联合BMDCs刺激小鼠淋巴细胞CD62L、CD69、CD44的表达情况;采用Cr51释放实验检测CTL对Levis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检测分泌干扰素γ(IFN-γ)细胞亚群比例.结果 IL-15联合BMDCs疫苗上调CD8+T细胞表达CD69+、CD44+,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能产生更多的IFN-γ分泌细胞.结论 IL-15可能较IL-2更能增强DC疫苗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为IL-15和DC疫苗的联合免疫治疗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和临床前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弓形虫疫苗候选分子-钙离子激活的中性蛋白激酶(Calpain)的保护性免疫力和免疫保护性机制。方法用重组纯化的Calpain抗原免疫BALB/c小鼠,RT—PCR分析Calpain抗原免疫BALB/c小鼠一氧化氮激酶(iNos.eNos.nNos)mRNA的表达;ELISA分析免疫小鼠体外培养脾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动态变化。结果重组Calpain抗原免疫小鼠后,RT—PCR测定重组Calpain抗原免疫1周小鼠iNos mRNA的表达显著性的增强,培养24h免疫鼠脾细胞上清中IFN-γ浓度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而IL-4的产生在免役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lpain抗原能够诱导IFN-γ的产生,提示Calpain诱导Th1的免疫应答反应来抗弓形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3促进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增强作用,比较Rg3 DC疫苗与常规DC疫苗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制备DC,以普通DC诱导培养体系为Control组(C组),G10、G20、G50组在DC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0、20、50μg·mL-1人参皂甙Rg3,观察4组DC形态变化,诱导6 d后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11c、CD80和CD86、MHC-Ⅱ的表达;以RAG肿瘤抗原致敏后成熟DC将其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沉默,用qPCR方法检测IDO沉默率,然后与同种异体T细胞混合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功能,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IL-12、IFN-γ水平;经激活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与肿瘤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CTL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 G20组人参皂甙Rg3可以明显下调DC中IDO的表达,且诱导CTL杀伤肿瘤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组(P<0.05),IL-12、IFN-γ的表达水平随着Rg3浓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的Rg3可在体外下调DC的IDO表达,促进DC成熟,进而促进其抗原递呈能力,有效地活化和增强CTL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制备、鉴定小鼠骨髓来源的高产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方法,为制备DC及体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取BALB/c小鼠骨髓细胞,经重组小鼠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mouse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mGM-CSF)、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ecomtinant mouse interleukin 4,rmIL-4)诱导、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s,LPS)刺激制备高纯度DC。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所制备细胞做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定表型标记分子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的分泌量。从形态、表型标记、细胞因子分泌功能三方面对所制备细胞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所制备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学特征,细胞表面高表达CD1a、CD11c、CD80和CD86,相对于普通DC细胞有大量的TNF-α和IFN-γ分泌。结论利用BALB/c小鼠骨髓细胞在细胞因子rmGM-CSF、rmIL-4诱导及LPS的刺激下成功制备出纯度较高的成熟DC。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抗结核的新型疫苗(DC疫苗)。方法:无菌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以rGM-CSF及rIL-4诱导分化获得树突状细胞(DC),以pEGHsp65融合质粒转染DC,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转染率,继以电镜鉴定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组合性表面分子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的功能。将制备的DC疫苗静脉接种正常同系小鼠,分别取各脏器冰冻切片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取小鼠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IL-12及IFN-γ的表达量。结果:24 h DC转染率约20%,电镜可见细胞呈典型毛刺状突起,流式细胞分析表明转染后的DC表面MHCⅡ、33D1的表达量均呈显著增高。MLR显示,pEGHsp65转染DC组与pEG-FP-C1转染DC组及空白DC组比较呈统计学增高。脏器冰冻切片显示,接种pEGHsp65转染DC小鼠组及pEG-FP-C1转染DC小鼠组与未转染DC组比较,在各脏器分布中,以脾脏分布显著增高。其余脏器分布无显著差别。pEGHsp65转染DC小鼠组IL-12及IFN-γ表达量显著高于pEGFP-C1转染DC小鼠组及未转染DC小鼠组,P<0.05,未转染DC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L-12及IFN-γ表达量也有统计学增高,P<0.05。结论:pEGHsp65制备的DC疫苗具有成熟表型及功能,能够刺激小鼠IFN-γ及IL-12分泌增高。  相似文献   

20.
小鼠内源性抗原提呈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抗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将pcDNA3-hCEA真核表达质粒和肿瘤来源的RNA分别转染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观察内源性抗原提DC疫苗诱导BALB/C小鼠对CT26-hCEA^ 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采用细胞因子rmGM-CSF和rmIL-4诱导培养法制备小鼠骨髓DC,利用Lipofectamine将pcDNA3-hCEA和肿瘤来源的RNA分别转染DC,制备能够内源性表达CEA的DC疫苗。使用DC疫苗预防免疫BALA/C小鼠,观察其对于荷CT26-hCEA^ 小鼠的抗肿瘤效应。结果:内源性抗原提呈DC疫苗明显延长荷CT26-hCEA^ 瘤小鼠生存期;与其他方法制备的DC疫苗相比,有较强的针对性抗肿瘤免疫效应和较长的持续效应。结论:地于免疫逃逸的肿瘤,内源性抗原提呈DC疫苗更具有免疫预防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