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分析19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带功死亡原因,为临床防治移植肾带功死亡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移植肾带功死亡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感染死亡12例,其中肺部感染10例(5例混合感染、2例单纯感染、3例不明原因的肺部感染),术后尿漏引起菌血症2例(均为混合感染);心脑血管意外死亡5例,均为50岁以上(其中脑出血2例、急性左心衰2例、DIC 1例);恶性肿瘤死亡2例(均为淋巴瘤)。结论:感染是移植肾带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与术后免疫状态低下和手术并发症有关,其中肺部感染最重要,移植后肺间质纤维化可能与感染或某些免疫抑制剂有关;心脑血管意外多发生于老年人,术前术后多有难治性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术后免疫力低下有关。防止肾移植术后带功死亡的关键在于预防,对于引起术后带功死亡原因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合理调整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子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处理大于2.0 cm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采用电子输尿管软镜(Olympus V5)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直径≥2.0 cm的肾结石的43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预先留置F5双J管1~2周。术中先用F8.0/9.8输尿管硬镜留置导丝,沿导丝置入输尿管软镜输送鞘,再引入输尿管软镜进行钬激光碎石,尽可能将结石粉末化,直径大于3 mm的结石碎屑尽可能用套石网篮取出。结果 43例患者结石长径2.0~3.2 cm,平均2.4 cm。一次进镜成功率95.3%(41/43),2例因输尿管腔狭小未能一期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手术时间35~120 min,平均68 min。术后3例出现寒战、发热等感染症状,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无严重出血等并发症。术后住院2~4 d,平均3.2 d。术后12周随访,结石清除率86%(37/43)。结论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2.0 cm肾结石,安全、有效,特别适用于高龄、孤立肾、既往有切开取石或经皮肾镜术后复发肾结石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破裂出血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1210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术后3d~6个月并发移植肾动脉破裂出血17例,给予加压止血、双静脉通路输液维持血容量、交叉合血等对症处理,做好手术抢救准备。结果17例患者立即行移植肾切除手术,抢救成功率100%。结论排斥反应是引起移植肾动脉破裂出血的主要原因,移植肾切除术是对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以及严重感染导致无法修补的移植肾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护理上加强术后排斥反应的观察尤为重要,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时的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背景:肾移植后并发尿瘘占泌尿系并发症的40%~70%,其尿瘘的可能诱因包括外科因素和内科因素两个方面.目的:有效减少和避免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尿瘘的发生,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方法:从病因、诊断和处理方面回顾分析68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尿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0~58岁,肾移植后尿瘘发生时间为3~31 d, 每日漏尿量60~2 000 mL.参照尿道损伤分类标准,按照尿瘘病变程度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大类,按照尿瘘的病因及部位分为低位瘘、高位瘘和多发瘘.观察肾移植后尿瘘炳例中单纯性和复杂性尿瘘各自发生概率,分析尿瘘的病因.结果与结论:68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尿瘘中,47例为单纯性尿瘘,占69.1%,其中输尿管末端坏死4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缝合不严4例,伤口感染致吻合口愈合不良1例;复杂性尿瘘21例,占30.9%,其中肾盂瘘2例,输尿管瘘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11例,输尿管坏死段大于2 cm 6例.肾移植的任何步骤处理不当都可引起术后尿瘘,术中应根据输尿管血液供应,水肿情况,瘘口大小和输尿管的长度来选择不同的术式,以确保无张力的可靠吻合.发生尿瘘后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背景:要获得满足临床需要的肌源性干细胞,体外筛选和扩增已成为关键环节.目的:拟建立稳定高效的成年大鼠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方法.方法:成年SD大鼠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取骨骼肌,采用Ⅺ型胶原酶、Dispase和胰酶消化法获得肌源性干细胞,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记录细胞生长曲线,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接种密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原代肌源性干细胞体积较小,贴壁缓慢,折光性较好,多呈球形、梭形或纺锤形,增殖缓慢.传代培养后,加入含体积分数为20%血清浓度的完全培养基,以1×109L-1密度接种时活细胞数量最多,为适宜接种密度,传1~4代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为desmin(+),CD34(+),CD45(-),Sea-1(+),证实通过体外原代培养获得了高纯度的肌源性干细胞,并成功扩增.  相似文献   
7.
背景: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是肾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其预警诊断和病因诊断对指导早期干预治疗有重要价值,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白细胞介素18已被证实是一种诊断急性肾小管损伤的标志物,但其在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预测及病因诊断的意义方面尚未见报道.目的:评价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在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预警诊断和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71例患者肾移植后的第1个24 h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根据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肾功能迅速恢复组(n=41)和早期肾功能异常组(n=30),将早期肾功能异常组按病因分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组(n=18)和急性排斥反应组(n=12),按肾功能恢复形式分为缓慢恢复组(n=16)和延迟恢复组(n=14),观察尿液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与肾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移植后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8均明显升高,但早期肾功能异常组明显高于迅速恢复组.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的肾功能异常组自细胞介素18明显高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的肾功能异常组(p<0.01),两组尿NGAL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缓慢恢复组尿NGAL水平较延迟恢复组高(p<0.01),两组尿白细胞介素1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18可作为预测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8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病因诊断,而NGAL的升高除了诊断移植肾功能异常外,还可能成为预测肾功能恢复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及建立判别方程.方法 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2003年11月至2006年4月大坪医院收治的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67例良性肝病患者(肝病组)、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的12项肿瘤标志物,并在肝癌组与肝病组患者之间建立判别方程.采用方差分析和X2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组中87例患者肿瘤标志物呈阳性表达(89%),肝病组中有13例呈阳性表达(19%),对照组中有2例呈阳性表达(4%).3组中的AFP、CEA、铁蛋白、CA19-9和CA125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530,40.472,31.708,75.897,153.066,P<0.05).联合检测这5项指标,肝癌临床诊断符合率提高为89%,明显高于单项AFP检测的64%(X2=16.362,P<0.05).所建判别方程的判断准确率为90%.结论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优于单独AFP检测,可用于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阴茎海绵体破裂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外伤性阴茎海绵体破裂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例阴茎海绵体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年龄28~47岁,平均36.5岁。致伤原因为粗暴性交9例,硬物砸伤1例,骑跨伤1例,斗殴致伤1例。12例均急诊行阴茎折断修补手术,结果:术后随访2~26个月,发生1例阴茎勃起后疼痛,1例尿道狭窄,1例勃起功能障碍,均经恰当的治疗后在不同的时间内恢复。结论:急诊手术是外伤性阴茎海绵体破裂的恰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要获得满足临床需要的肌源性干细胞,体外筛选和扩增已成为关键环节。 目的:拟建立稳定高效的成年大鼠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方法。 方法:成年SD大鼠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取骨骼肌,采用XI型胶原酶、Dispase和胰酶消化法获得肌源性干细胞,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记录细胞生长曲线,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接种密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原代肌源性干细胞体积较小,贴壁缓慢,折光性较好,多呈球形、梭形或纺锤形,增殖缓慢。传代培养后,加入含体积分数为20%血清浓度的完全培养基,以1×109 L-1密度接种时活细胞数量最多,为适宜接种密度,传1~4代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为desmin(+),CD34(+),CD45(-),Sca-1(+),证实通过体外原代培养获得了高纯度的肌源性干细胞,并成功扩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