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2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目的 克隆间日疟原虫MSPl C端编码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方法 根据间日疟原虫MSPl C端编码基因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技术从深圳间日疟患者血样(编号为PvSZl)的核酸提取物中扩增出MSPl C端编码基因,回收纯化后,与T载体连接构建重组子pMD/MSPl,并转化大肠杆菌JMl09。阳性克隆以限制性酶切分析与PCR法鉴定后,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双向测定序列并分析。结果 从间日疟血样提取的DNA中扩增出1119bp的基因片段,所构建的pMD/MSPl阳性克隆重组子经双酶切和PCR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所测定的间日疟原虫PvSZl C端基因序列与国外Sal-1株比较,碱基数相同,未发现碱基缺失,相同的核苷酸占96.7%,序列中第542位碱基变化为同义突变(GTC→GTT,均编码缬氨酸),第375~542区间的碱基变化数占整个序列变化碱基总数的92.9%(34/37)。所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Sal-1株比较,同源性为92.5%。结论 成功克隆了间日疟原虫PvSZl株MSP1 C端编码基因,该基因存不同间日疟原虫地弹株间相对保守,所克隆基因序列的第375~542核苷酸区域为高频变化区。  相似文献   
2.
弓形虫GRA4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DNA免疫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pVACGRA4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免疫小鼠,观察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对弓形虫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量制备pVACGRA4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经基因枪腹部皮内注射免疫BALB/c小鼠3次,以pVAC空质粒及不经任何处理的空白组为对照。于末次免疫4周后作免疫指标测定(包括MTT法测定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双夹心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FNγ及IL4含量、间接ELISA法测定IgG抗体滴度),并观察攻毒试验后小鼠存活情况。结果脾淋巴细胞增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VACGRA4组CD4+T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CD8+T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与pVAC对照组比较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CD4+/CD8+比值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pVACGRA4免疫组IFNγA值比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IL4A值各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pVACGRA4组可诱导产生特异性IgG抗体,但滴度不高;pVACGRA4免疫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死亡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延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用pVACGRA4重组质粒DNA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应答及对弓形虫攻击感染的部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表达和纯化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蛋白部分序列1(S1),分析其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大量诱导表达SARS冠状病毒S1蛋白,经超声裂解细菌后,取上清液进行亲和层析以纯化S1蛋白,并冻干浓缩;用纯化的S1蛋白免疫小鼠3次,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产生的抗体IgG及其亚类的滴度,分析S1蛋白诱导的免疫应答.结果表达的S1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裂解上清液中存在少量S1蛋白;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能被SARS患者混合血清识别的S1蛋白,融合蛋白免疫小鼠3次后诱导产生了高滴度的IgG抗体和Th1/Th2型的免疫应答.结论纯化的S1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GRA8的真核重组表达质粒。方法设计GRA8的特异引物,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编码GRA8的基因片段,经克隆至pMD18-T载体后,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VAC而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VAC-GRA8,转化大肠杆菌DH5α;将构建的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VAC-GRA8转染vero细胞,分析转染vero细胞中GRA8的表达状况。结果PCR扩增出GRA8基因的特异片段,所获克隆的序列正确,并被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C,构建了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VAC-GRA8;在vero细胞中获得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GRA8的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VAC-GRA8。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并鉴定淡色库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并应用于现场孽生蚊媒的种属鉴定,从而为孽生现场的蚊媒预警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设计淡色库蚊诊断性引物分别对淡色库蚊实验室标准株及从现场采集的蚊虫的rDNA-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连接到pGEM-Teasy载体上并转化到DH5α菌中,然后对其进行DNA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成功克隆了淡色库蚊的rDNA-ITS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实验中所克隆到的淡色库蚊的rDNA-ITS2序列与GenBank所登录的淡色库蚊的rDNA-ITS2序列同源性均为98%以上,同时发现孽生现场存在淡色库蚊。结论rDNA-ITS2序列在淡色库蚊中具有种属特异性,可为孽生现场的蚊媒预警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疟疾流行状况及其防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深圳市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并评估防制效果。方法收集2007-2009年全市"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及疟疾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通过比较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前后疟疾发病率的变化,评估疟疾防制效果。结果 2007-2009年疟疾发病总数为85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025/万;输入性疟疾病例为54例,占总病例数的63.5%(54/85),其中恶性疟15例;2007-2009年本地疟疾发病数稳定在每年10例左右,而输入性病例数变化明显,分别为15,29和10例;按地区分,报告病例数前三位依次是罗湖、宝安和龙岗区,分别为31、21和20例,南山和福田区各5例,盐田区2例;发病时间动态分布显示每年的6-8月为发病的高峰期;从事野外作业的低收入群体和往来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商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实施以输入性疟疾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后,2009年疟疾发病数和输入性病例同比下降了46.1%和65.5%。结论深圳市本地疟疾疫情稳定,输入性疟疾是导致疟疾疫情波动的主要因素。今后,深圳市疟疾防制应以输入性疟疾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疟疾疫情预测GM(1,1)灰色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目的建立疟疾疫情预测模型GM(1,1),探讨其应用于深圳市龙岗区疟疾发病率预测的可行性。方法根据1998~2004年龙岗区疟疾发病率数据建立疟疾发病率预测灰色模型GM(1,1),并作拟合效果检验;外推预测2005年深圳市龙岗区疟疾发病率,将预测值与实际发病率比较,评价龙岗区2005年疟疾防治效果。结果疟疾发病率预测数学模型为^∧Y(t)=-12.8390e^-0.5398(t-1)+19.9444,经拟合检验,模型拟合精度好(C=0.1559,P=1.000)。利用本模型对2005年深圳市龙岗区疟疾发病率进行外推,估计2005年龙岗区疟疾发病率为0.1224/10万,实际发病率为0.1799/10万,实际值比预测值高31.96%。结论GM(1,1)模型较好地拟合了龙岗区疟疾发病的趋势,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龙岗区疟疾实际发病率高于预测值,提示疟疾防治工作需要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利用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诊断性序列鉴别蚊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方法 根据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嗜人按蚊rDNA-ITS2基因两侧的5.8S和28S保守区设计诊断性引物,进行3种蚊虫的rDNA-ITS2克隆鉴定,并利用其rDNA-ITS2特征进行现场蚊虫的鉴别. 结果 诊断性引物对于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嗜人按蚊DNA模板的扩增产物分别为440、514和558 bp,3种蚊虫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blast相应蚊种rDNA-ITS2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用Biosept、DNAstar等软件分别分析发现各蚊虫克隆的个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将现场采集的蚊虫诊断性引物扩增产物进行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显示与淡色库蚊阳性对照的一致性为99%;与GenBank中淡色库蚊rDNA-ITS2基因的同源性为99%. 结论 通过对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嗜人按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3种蚊媒的rDNA-ITS2基因具有可鉴别的种属特异性.利用同一体系的共享引物扩增,可以建立适用于3种蚊媒的现场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间日疟原虫海南株红内期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SSUrRNA)编码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海南间日疟患者血样DNA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片段,纯化后与pGEM-Teasy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子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以双酶切和PCR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采用BLAST软件分析其特征。结果 PCR扩增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SSUrRNA基因特异性片段大小约为998 bp;阳性克隆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PCR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核酸序列测定显示插入的SSUrRNA基因扩增片段,含有998个核苷酸,与GenBank中的间日疟原虫Sal 1株、Pv2008/TR/DEL株及El Salvador株相同序列进行比对,其同源性均大于99%。结论成功克隆间日疟原虫海南株红内期SSUrRNA编码基因序列,该序列在不同地理株间相对稳定保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深圳市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状况,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粪便标本,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一送三检查蛔虫、鞭虫、钩虫、蛲虫等土源性寄生虫虫卵,分析其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 在宝安、龙岗、福田、南山、光明5个区总计调查3 935人,感染人数19人,平均感染率为0.48%,其中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13%、0.28%、0.05%和0.03%;蛔虫、鞭虫、钩虫感染者每克粪便算术平均虫卵数分别为242、81.6和120,均为轻度感染.5个区中感染率最高的是宝安区,为0.86%,最低的是福田区,为0.13%,各区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81,P>0.05).男女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56%和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P>0.05).感染率以<20岁(0.55%)、20~岁(0.60%)和30~岁(0.65%)这3个年龄组最高.结论 深圳市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状况处于较低水平,感染率低于2001-2004年广东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感染状况调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