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检测人胰腺癌干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分析其差异性基因的表达,初步阐明其耐药分子机制.方法 运用流式技术从人原代胰腺癌和细胞系SW1990中分选CD24+CD44+ESA+细胞,行NOD/SCID鼠移植瘤实验验证其肿瘤干细胞特性;运用吉西他滨进行体内、外干预,检测胰腺癌干细胞凋亡和表达率变化情况.采用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Affymetrix U133 plus2.0芯片对胰腺癌干细胞和非干细胞进行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人原代胰腺癌和细胞系SW1990中分选到CD24+CD44+ESA+(0.8%)和CD24+CD44+(3.6%)细胞,移植瘤实验证实其为胰腺癌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凋亡率及表达率检测提示胰腺癌干细胞对吉西他滨显著耐药.与胰腺癌非干细胞比对,基因表达谱芯片筛查到胰腺癌干细胞820条差异基因,其中上调表达281个,下调表达539个.结论 胰腺癌干细胞对吉西他滨耐药,具有特征性基因表达谱,为阐明胰腺癌多药耐药机制及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增殖及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SW1990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单药吉西他滨、单药塞来昔布、塞来昔布联合吉西他滨进行培养,观察SW1990细胞增殖抑制情况及CD133mRNA、表面分子CD133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塞来昔布与吉西他滨(0.500μmol/L)联合应用,对SW199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与0.500μmol/L吉西他滨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339.28~967.22,q=4.48~36.76,P<0.05),与对应剂量的塞来昔布组比较,差异亦均有显著性(q=16.24~66.23,P<0.05)。不同浓度塞来昔布组胰腺癌细胞株SW1990CD133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F=51.84~625.80,q=14.39~45.03,P<0.05),联合应用塞来昔布与吉西他滨(0.500μmol/L)时,其下调作用较各浓度单药塞来昔布减弱,差异有显著性(q=2.85~7.75,P<0.05)。结论塞来昔布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与吉西他滨有协同作用;塞来昔布可显著下调SW1990细胞株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133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不同的组合方式对人骨髓CD34+富集细胞及AC133+富集细胞体外扩增潜能的影响。方法:常规富集人骨髓CD34+及AC133+细胞,应用本研究组设计并已经证实的细胞因子组合方式,对人骨髓CD34+及AC133+富集细胞进行体外对照培养,分别观察CD34+和AC133+富集细胞的扩增情况;应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不同组别培养7、14、21d CD34+和AC133+富集细胞的集落形成情况及细胞凋亡率。结果:AC133+细胞实验组在相同条件下细胞扩增倍数以及集落生成数目上均明显高于CD34+细胞实验组,相同条件下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CD34+细胞实验组。结论:AC133+细胞包含有更多原始的造血干细胞,AC133作为造血干细胞抗原标记明显优于CD34。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NSCLC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emcitabine+cisplatin, GP)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GP化疗方案,3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82例NSCLC患者中男56例,女26例,年龄41~80岁,平均(61.9±1.3)岁。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8.05%比56.10%)。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升高,CD8+降低;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人肝癌SMMC 7721细胞中CD133+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初步探讨调控Notch 1信号通路对CD133+细胞亚群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流式分选和检测SMMC 7721细胞中的CD133+细胞.利用软琼脂集落实验及裸鼠成瘤实验验证CD133+细胞的干细胞特性.RT-PCR法检测CD133+细胞中Notch信号系统的表达;将分选出来的CD133+细胞分为激活组(加入Notch 1激活剂Jagged 1)、抑制组(加入Notch 1抑制剂DAPT)和空白对照组(加入PBS缓冲液),RT-PCR法检测3组细胞Hes-1基因的表达,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和凋亡能力.结果 成功分选出CD133+亚群细胞;软琼脂集落实验和裸鼠成瘤实验表明CD133+细胞较CD133-细胞具有较强集落形成能力和体内成瘤能力;RT-PCR检测CD133+细胞中仅表达Notch 1/Jagged 1信号通路;激活组Hes-1表达强度增强,抑制组表达强度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检测激活组、抑制组和空白对照组吸光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激活组总凋亡率大于空白对照组,反之,抑制组总凋亡率小于空白对照组,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33+细胞是人肝癌SMMC 7721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之一,Notch 1信号通路对CD133+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谢丽微  刘岸  赵志光  王兆洪  林胜璋 《浙江医学》2011,33(3):328-330,333
目的 探讨大黄素联合吉西他滨对体内胰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胰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大黄素(大黄素组)、吉西他滨(吉西他滨组)及大黄素联合吉西他滨(大黄素联合吉西他滨组)治疗,观察各组对裸鼠胰腺肿瘤生长的影响,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裸鼠胰腺肿瘤组织中Ki-67和Survivin表达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均可明显抑制裸鼠胰腺肿瘤生长;与单药组和对照组比较,大黄素联合吉西他滨组肿瘤生长显著被抑制;大黄素单独或联合吉西他滨可下调裸鼠胰腺肿瘤中Ki-67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结论 大黄素可增强吉西他滨对体内胰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下调Survivin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2例晚期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总缓解率、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CD3+、CD4+、CD4+/CD8+)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缓解率为53.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肠癌患者,可提高临床缓解率和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133+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CD133作为胶质瘤干细胞标记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U251细胞中CD133、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神经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蛋白表达,分析CD133+细胞与CD133细胞中巢蛋白、NSE、GFAP阳性细胞存在的差异。结果: U251中CD133+细胞比例为0.060±0.003,在CD133+细胞中,巢蛋白阳性细胞,NSE和GFAP阴性细胞比CD133中明显增多;在CD133细胞中,也存在巢蛋白阳性细胞,数目较CD133+中明显减少,相反巢蛋白阴性细胞,NSE和GFAP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胶质瘤U251细胞存在CD133+细胞,在CD133阳性和阴性细胞中,均存在干细胞样细胞,但是在CD133+细胞中此类细胞更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下调CD133+
HepG2肝癌干细胞中CD133的表达,探讨其对肝癌干细胞增殖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分选技术筛选CD133+
HepG2细胞并检测分选前后CD133表达量,体外成球及体内成瘤实验
鉴定其“干性”;随后以CD133mRNA编码序列为干扰靶点,采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转染CD133+细胞。应用RT-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CD133mRNA及蛋白表达,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增殖情况,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在化疗药
物顺铂作用下转染前后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凋亡情况。结果分选前后CD133表达率分别为(3.36±1.80)%,( 88.74±3.19)%;
CD133+细胞相对于CD133-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成球和体内成瘤能力;转染CD133shRNA后的细胞CD133mRNA表达明显受到
抑制(P<0.0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增殖能力显著下降(P<0.01)。顺铂对转染CD133shRNA后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提高(P<
0.01),且其在顺铂作用下的凋亡率也显著增加(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的shRNA能显著下调CD133+肝癌干细胞CD133基
因的表达,抑制其增殖并提高其对顺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味扶正抑瘤汤及联合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及体内瘤体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胰腺癌Panc-1细胞随机分成空白组、中药组、西药组及联合用药组,分别采用MTT法、Transwell实验、AnnexinV/PI双染色法及小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不同处理后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表现。【结果】加味扶正抑瘤汤不能抑制胰腺癌细胞体内外生物学行为,但可以显著增强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瘤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且能进一步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结论】加味扶正抑瘤汤可以增强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胚胎干性相关基因Oct4和Nanog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制备成单细胞悬液,予以CD24、CD44抗体孵育,经流式细胞分选仪分选出CD24+CD44+的胰腺癌干细胞,显微镜下观察于细胞球形成率;以含10%胎牛血清(FBS)培养液诱导干细胞球细胞分化,流式检测CD24和CD44的表达;将细胞分成双阳性干细胞组和未分选组,反转录-PCR和定量PCR检测胚胎干性相关基因Oct4和Nanog mRNA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转录差异;免疫荧光法检测Oct4和Nanog的表达情况;用CCK8法检测上述两组细胞在体外对化疗药物耐受的差异.结果 在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成功分离出1%~3% CD24+CD44+的胰腺癌干细胞,在于细胞培养基中呈悬浮球状生长,且与未分选组(93±5)‰相比具有较高的干细胞球形成率[(122±6)‰,P<0.05],经过血清诱导分化,细胞逐渐恢复原代细胞形态,且CD24、CD44表达下降;胚胎干性相关基因Oct4和Nanog在双阳性干细胞组中高表达;CD24+ CD44+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化疗耐受能力(P<0.05).结论 CD24+ CD44+细胞具有胰腺癌干细胞特性及高耐药性,胚胎干性相关基因Oct4和Nanog在胰腺癌干细胞中高表达且与胰腺癌干细胞干性的维持及高耐药性可能存在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载量(HR-HPV DNA)、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T细胞亚群在不同宫颈局部微环境的表达差异,探讨它们预测宫颈癌变进程的可能性和意义。 方法 将339例HR-HPV持续感染者分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两大组,采用PCR荧光法检测宫颈分泌物HPV-DNA,应用流式细胞仪CD4+CD25+Foxp3+设门和CD45/SSC设门方法分别对宫颈刷检物中的CD4+CD25+Treg细胞和CD3+、CD4+、CD8+T细胞相对计数,对数据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学分析,筛选宫颈癌预测指标,评估其价值。 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HR-HPV DNA(X1)、CD4+CD25+Foxp3+Treg(X2)、CD3+(X3)、CD4+(X4)、CD8+(X5)在CIN和宫颈癌组均存在差异(均P<0.05),可作为预测宫颈癌变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R-HPV DNA、CD3+被回归方程剔除,提示CD4+CD25+Foxp3+Treg、CD4+、CD8+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由此建立回归方程Logit(P)=-16.201 +0.800 X2+0.687X4-0.665X5,依回归系数,预测宫颈癌变的密切程度依次为CD4+CD25+Foxp3+Treg>CD4+>CD8+。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检验Nagelkerke R2= 0.858,对CIN的预判率为94.4%,宫颈癌的预判率为96.0%,总的正判率为95.0%,提示拟合效果好,预测准确度高。 结论 基于预测宫颈癌变的回归模型,HR-HPV DNA不是预测宫颈癌变的良好指标,可能与HPV的感染状态有更密切的关联,从CIN到宫颈癌,持续感染HR-HPV的宫颈局部微环境免疫细胞表达量不同,在宫颈癌变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局部免疫失衡造成的宫颈免疫抑制微环境是宫颈癌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As2O3对人肝癌细胞系HuH7及CD13+ CD133+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方法 用荧光激活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从HuH7细胞系分选CD13+CD133+ LCSCs,MTF和EdU法分析As2O3刺激HuH7及CD13+ CD133+ LCSCs增殖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s2O3处理第3、5天HuH7细胞凋亡,和As2O3处理第3天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分析HuH7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aemia,PML)蛋白表达情况.观察As2O3处理前后HuH7对吡柔比星敏感性和肿瘤球形成能力变化.结果 早期(5 d)低浓度As2 O3促进HuH7和CD13+ CD133+ LCSCs增殖,高浓度As2O3则抑制CD13+ CD133+ LCSCs增殖.As2O3虽然没有阻滞HuH7细胞周期,但使G0/G1期细胞降低2.32%.As2O3处理3d的HuH7细胞凋亡与正常对照HuH7细胞相似,凋亡率在8%~9.5%,第5天使HuH7细胞凋亡率上升到12%~15%,1.0 μg/ml As2O3组晚期凋亡率比0.5μ/ml As2O3高.As2O3改变HuH7细胞对THP敏感性,还显著降低CD13+ CD133+ LCSCs成球能力.HuH7细胞表达PML蛋白,As2O3可使HuH7细胞PML蛋表达降低,而且与HuH7细胞和CD13+ CD133+ LCSCs增殖有刺激作用,HuH7细胞凋亡及CD13+ CD133+LCSCs分化结果一致.结论 低浓度As2O3不仅刺激HuH7及CD13+ CD133+ LCSCs增殖,促进HuH7细胞凋亡,而且可能诱导CD13+ CD133+ LCSCs分化,其作用通过PML蛋白介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阐明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2(EZH2)抑制剂抗胰腺癌疗效不理想的可能机制,为探索新的胰腺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0~50 μmol·L-1)EZH2抑制剂GSK126分别处理胰腺癌PANC-1细胞、CFPAC-1细胞和胰腺转移癌SW1990细胞,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将3种细胞各分为对照组和GSK126组,GSK126孵育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细胞中脂滴形成情况,检测各组细胞中甘油三酯(TG)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基因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3、7、9(Caspase-1、Caspase-3、Caspase-7、Caspase-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干性标志基因CD133、CD24和CD44 mRNA表达水平,以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SN)、乙酰辅酶A羧化酶a (ACACA)、柠檬酸合成酶(CS)、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和酰基辅酶A合成酶短链家族成员2 (ACSS2)mRNA表达水平。将3种细胞各分为对照组、GSK126组、FASN抑制剂奥利司他(Orlistat)组和GSK126+Orlistat组,细胞孵育48 h后,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计算两药联合指数(CI),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细胞中脂滴形成情况,检测各组细胞中T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基因Caspase-1、Caspase-3、Caspase-7和Caspase-9及干性基因CD133、CD24和CD44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GSK126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GSK126组3种细胞凋亡率和凋亡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K126组SW1990细胞中VEGFA和PANC-1细胞中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3种细胞中CD133及CFPAC-1和SW1990细胞中CD24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GSK126组3种细胞中脂滴数量明显增加,TG水平和FAS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 P<0.01),其他脂代谢相关基因也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GSK126组和Orlistat组比较,GSK126 +Orlistat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经计算两药CI均<1,具有协同作用。与对照组、GSK126组和Orlistat组比较,GSK126+Orlistat组细胞中脂滴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和GSK126组比较,GSK126+Orlistat组细胞中TG水平明显降低(P<0.01),凋亡基因和干性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 P<0.01);与对照组、GSK126组和Orlistat组比较,GSK126+ Orlistat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 结论 GSK126在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同时可诱发细胞内脂代谢重编程,削弱了其抗癌效果,联合使用FASN抑制剂Orlistat可部分逆转该效应,协同抑制细胞增殖,明显增强细胞凋亡并降低干性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重症死亡病例呼吸道及外周免疫器官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细胞的变化。方法收集2009年北京甲型H1N1流感重症死亡病例8例,其中2例为系统尸体解剖标本,6例为床旁穿刺标本,以手足口病1例作为对照。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肺、脾和淋巴结免疫细胞变化。结果 实验组表现为坏死性支气管炎和周围炎,弥漫性肺损伤、肺出血、纤维化,巨噬细胞明显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和核蛋白抗原主要表达于呼吸道上皮及巨噬细胞。免疫细胞计数:CD68+巨噬细胞显著增多,CD20+B淋巴细胞、CD3+、CD4+、CD8+T细胞减少,CD56+细胞偶见,各类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和淋巴结病变基本一致,灶状组织细胞增生,"噬红现象"明显,淋巴组织萎缩,残留滤泡内以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FDC)细胞为主。免疫细胞计数:CD68+巨噬细胞显著增多,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B淋巴细胞、CD3+、CD4+、CD8+T免疫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56+细胞在脾脏明显低于对照组,淋巴结内两组均偶见。结论 新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外周免疫器官明显萎缩,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其中细胞免疫反应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对晚期宫颈癌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患者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84例,利用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单一组及联合组,各42例。单一组给予紫杉醇+顺铂(taxinol plus platinum,TP)化疗方案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给予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且均于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临床获益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单一组治疗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D8+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8+、CD4+/CD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CD8+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骨髓抑制、直肠刺激反应、皮肤反应及膀胱刺激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结论 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应用于晚期宫颈癌化疗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阐明慢性荨麻疹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和健康对照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并发症将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4个不同亚组,分别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1例(类风湿3例、红斑狼疮2例、甲状腺疾病4例、白癜风2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13例、乙肝和丙肝感染组10例、肿瘤组6例和无并发症组2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标志CD3+、CD4+和CD8+的表达情况,检测不同并发症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病程≤ 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比较,病程>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无并发症组患者比较,有并发症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3+比例亦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尤其CD4+细胞的比例降低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对胰腺癌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检测0、2.5、5、10、20μmol/L人参皂苷Rg1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参皂苷Rg1对PANC-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人参皂苷Rg1对PANC-1细胞BCL-2相关X蛋白(BAX)和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表达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人参皂苷Rg1对PANC-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人参皂苷Rg1对PANC-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人参皂苷Rg1对PANC-1细胞miR-298水平的影响;将胰腺癌细胞分为三组:对照组、人参皂苷Rg1组和人参皂苷Rg1+miR-298 inhibitor组,MTT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构建胰腺癌荷瘤小鼠,进行人参皂苷Rg1处理,观察瘤体组织大小和重量变化,Wester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伏立诺他(SAHA)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及其细胞凋亡的影响,观察SAHA对胰腺癌PANC-1细胞主导的血管生成拟态的作用以及对PANC-1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的SAHA对PANC-1细胞增殖的作用。MTT比色法检测SAHA对PANC-1细胞的毒性作用。行细胞划痕试验观察SAHA对PANC-1细胞迁移的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SAHA对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细胞三维培养技术观察经SAHA诱导24 h后的胰腺癌PANC-1细胞体外类血管结构形成情况。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SAHA处理后的胰腺癌PANC-1细胞中MMP-2的表达水平。 结果 SAHA能显著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生长,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关系。与对照组相比,SAHA组均能抑制PANC-1细胞迁移(均P<0.01)。SAHA可诱导人胰腺癌PANC-1细胞发生细胞凋亡。体外三维培养显示,SAHA组较对照组均能抑制PANC-1细胞主导的血管生成拟态(均P<0.05)。随着SAHA浓度的递增,PANC-1细胞中MMP-2的表达水平呈现下降趋势(P<0.05)。 结论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能有效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并诱导其发生细胞凋亡,SAHA下调MMP-2的表达可能是SAHA抗胰腺癌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