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HuH7细胞系CD13+CD133+和CD13-CD133-肝细胞癌(HCC)细胞的生物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CD13+CD133+ HCC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周期、培养10d分化情况、裸鼠体内成瘤能力,以及对5-FU和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分析CD13+CD133+HCC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结果 CD13+CD133+HCC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CD13-CD133-HCC细胞,78.45%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2.19%处于G2/M期,19.36%处于S期;62.18%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11.88%处于G2/M期,25.95%处于S期.在裸鼠体内,1×103个CD13+CD133+HCC细胞即可成瘤,而1× 105个CD13-CD133-HCC才可成瘤.CD13+CD133+HCC细胞对5-FU和吡柔比星具有抵抗特性,而其他3种亚群较易被杀灭.FACS分选的CD13+CD133+HCC和CD13-CD133-HCC细胞经过10d培养后,CD13+CD133+HCC亚群的CD13、CD133标志表达与HuH7细胞系相近,而CD13-CD133-HCC细胞不具有此能力.结论 CD13+CD133+HCC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征,可能与临床肝癌复发和转移有关,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尤其需要杀灭的细胞.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近数十年在AP的诊治等方面虽均有进步,但仍有20%~30%的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死亡率达5%~10%[1].AP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MAP病情相对较轻,预后较好,而SAP常引起严重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具体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6周龄SD大鼠20只[体质量(200 ±20)g]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n=5):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RES预处理组、RES预处理+抑制剂组.建立大鼠肝脏70%热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h,再灌注6h),并提前1h给予RES及Sirt1抑制剂(EX527).建模后检测血清标本中ALT活力及肝组织SOD活性,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Sirt1、乙酰化p53、Bax表达水平.结果 RES能够显著降低由HIRI引起的ALT活力升高(P<0.01)并增加SOD活性(P<0.01),显著缓解由HIRI引起的肝脏病理学改变(P<0.01)和减少肝细胞凋亡(P<0.01),显著提高Sirt1和Bax mRNA表达水平(P<0.01,P<0.01),提高Sirt1和Bax蛋白表达水平(P<0.01,P<0.01)并降低乙酰化p53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RES能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肝脏损伤,该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激动Sirt1-p53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4.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近数十年在AP的诊治等方面虽均有进步,但仍有20%~30%的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死亡率达5%~10%[1].AP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MAP病情相对较轻,预后较好,而SAP常引起严重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6.
瓷性胆囊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自从 195 9年Cornell首次报道并提出“瓷性胆囊 (Porcelaingallbladder)”这一概念以来 ,国外已陆续有零星的相关文献发表 ,特别提出了瓷性胆囊与胆囊癌的相关性[1 ,2 ] 。瓷性胆囊是对胆囊壁因钙化而形成质硬、易碎和呈淡蓝色的特殊形状的胆囊的一种指称。在临床病理特征上有其特殊性。检索国内文献尚未发现有关的报道。回顾我院自 1980年以来的病例 ,特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自 1980年 1月至 2 0 0 3年 3月 ,我院共收治瓷性胆囊病人 2 1例。其中男性 5例 ,女性 16例 ,年龄…  相似文献   
7.
经胆囊管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和经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两种方法胆道镜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以评价经胆囊管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按胆道探查途径不同将28例胆石症患者分为胆囊管组(n=8)和胆总管切开组(n=20)。患者经B超和术中胆道造影或加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ERC)确诊。观察两组病例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全程跟踪随访。结果:胆总管切开组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明显长于或高于胆囊管组(P>0.05)。胆囊管组发生手术并发症1例(12.5%);胆总管切开组5例(25.0%),其中胆道并发症4例(20.0%),需要再次微创处理2例(10.0%),需再次手术治疗的严重并发症2例(1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胆总管切开组明显高于胆囊管组(P<0.05)。随访两组患者均无胆管狭窄、急性胆管炎及急性胰腺炎发生和结石复发。结论:经胆囊管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充分体现了微创外科技术的优点,适于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其疗效优于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51岁;因患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于20年前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19年前因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并发肝脓肿先后两次行胆道探查取石,脓肿引流手术。18年前再次因结石复发而行胆道探查取石,左肝外叶切除,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多年来仍反复发作右上腹胀痛伴发热、黄疸,曾以“返流性胆管瞥炎”多次住院。  相似文献   
9.
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病例资料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果 采用超声、MRCP和ERCP等影象学方法均可在术前明确诊断残余胆囊。手术切除残余的胆囊和/或其中的结石(18/26)可解除病人的症状。结论 胆囊切除时对预防残余胆囊的发生是关键;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51岁;因患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于20年前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19 年前因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并发肝脓肿先后两次行胆道探查取石,脓肿引流手术。18年前再次因结石复发而行胆道探查取石,左肝外叶切除,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术后多年来仍反复发作右上腹部胀痛伴发热、黄疸,曾以“返流性胆管炎”多次住院,经抗炎、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2003年5月因腹痛、伴发热、无明显黄疸而行 B超检查,发现右上腹有一7.3 cm×8 cm巨大强光团,伴声影。此后又行多次B超及 CT检查,均证实右上腹包快,因经济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