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病例资料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果 采用超声、MRCP和ERCP等影象学方法均可在术前明确诊断残余胆囊。手术切除残余的胆囊和/或其中的结石(18/26)可解除病人的症状。结论 胆囊切除时对预防残余胆囊的发生是关键;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51岁;因患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于20年前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19 年前因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并发肝脓肿先后两次行胆道探查取石,脓肿引流手术。18年前再次因结石复发而行胆道探查取石,左肝外叶切除,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术后多年来仍反复发作右上腹部胀痛伴发热、黄疸,曾以“返流性胆管炎”多次住院,经抗炎、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2003年5月因腹痛、伴发热、无明显黄疸而行 B超检查,发现右上腹有一7.3 cm×8 cm巨大强光团,伴声影。此后又行多次B超及 CT检查,均证实右上腹包快,因经济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HuH7细胞系CD13+CD133+和CD13-CD133-肝细胞癌(HCC)细胞的生物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CD13+CD133+ HCC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周期、培养10d分化情况、裸鼠体内成瘤能力,以及对5-FU和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分析CD13+CD133+HCC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结果 CD13+CD133+HCC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CD13-CD133-HCC细胞,78.45%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2.19%处于G2/M期,19.36%处于S期;62.18%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11.88%处于G2/M期,25.95%处于S期.在裸鼠体内,1×103个CD13+CD133+HCC细胞即可成瘤,而1× 105个CD13-CD133-HCC才可成瘤.CD13+CD133+HCC细胞对5-FU和吡柔比星具有抵抗特性,而其他3种亚群较易被杀灭.FACS分选的CD13+CD133+HCC和CD13-CD133-HCC细胞经过10d培养后,CD13+CD133+HCC亚群的CD13、CD133标志表达与HuH7细胞系相近,而CD13-CD133-HCC细胞不具有此能力.结论 CD13+CD133+HCC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征,可能与临床肝癌复发和转移有关,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尤其需要杀灭的细胞.  相似文献   
4.
经胆囊管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和经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两种方法胆道镜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以评价经胆囊管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按胆道探查途径不同将28例胆石症患者分为胆囊管组(n=8)和胆总管切开组(n=20)。患者经B超和术中胆道造影或加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ERC)确诊。观察两组病例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全程跟踪随访。结果:胆总管切开组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明显长于或高于胆囊管组(P>0.05)。胆囊管组发生手术并发症1例(12.5%);胆总管切开组5例(25.0%),其中胆道并发症4例(20.0%),需要再次微创处理2例(10.0%),需再次手术治疗的严重并发症2例(1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胆总管切开组明显高于胆囊管组(P<0.05)。随访两组患者均无胆管狭窄、急性胆管炎及急性胰腺炎发生和结石复发。结论:经胆囊管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充分体现了微创外科技术的优点,适于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其疗效优于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  相似文献   
5.
HuH7细胞系CD13~+CD133~+HCC细胞分选及CSCs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D13、CD133双荧光标志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分选人肝癌HuH7细胞系CD13+CD133+HCC细胞方法及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特征。方法 CD13、CD133双标志,采用FACS从人肝癌HuH7细胞系分选出CD13+CD133+HCC、CD13+CD133-HCC、CD13-CD133+HCC、CD13-CD133-HCC等4种细胞亚群;通过CD13+CD133+HCC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形成肿瘤球和裸鼠体内成瘤能力,及对5-FU、吡柔比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研究,分析CD13+CD133+HCC细胞是否具有CSCs生物学特征。结果人肝癌HuH7细胞系CD13+CD133+HCC细胞占23.8%,3.1%分选为CD13+CD133+HCC细胞,78.45%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CD13+CD133+HCC细胞增殖明显快于其他3个细胞亚群;在裸鼠103个CD13+CD133+HCC细胞就可以成瘤,而1.0×105个CD13-CD133-HCC只有2只成瘤(2/5),干细胞培养CD13+CD133+HCC细胞8~15 d形成肿瘤球;CD13+CD133+HCC细胞对5-FU和吡柔比星具有抵抗特性,而其他3个亚群较易于杀灭。结论 CD13、CD133双标志FACS从HuH7分选的CD13+CD133+HCC细胞具有CSCs特征,可能成为HCC治疗靶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病例资料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果采用超声、MRCP和ERCP等影象学方法均可在术前明确诊断残余胆囊。手术切除残余的胆囊和/或其中的结石(18/26)可解除病人的症状。结论胆囊切除时对预防残余胆囊的发生是关键;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8.
肝胆管结石是胆道外科手术取石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手术残石率高达48~67%,也是胆道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作者从1992年起,对24例胆道术后肝内胆道残余细小结石采用中药柔肝利胆疗法,结合胆纤镜取石,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性6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6岁,平均43.7岁。24例均是肝胆管结石,行胆道探查取石术后病例,残石经“T”型管或“U”型管造影确诊,B超向量照像记录。主方:生地30g,白芍15g,杞子15g,首乌15g,青皮15g,陈皮12g,茵陈20g,金钱草30g,炙甘草12g。服法:每…  相似文献   
9.
胆囊结石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病和高发病。胆囊结石与结肠癌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这一问题目前仍无定论[1,2]。我们对1989-2003年经病理确诊的结肠癌与胆囊结石并存的12例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胆囊结石与结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结肠癌伴胆囊结石病人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36~62岁,平均47岁。所有病人均经B超探查证实为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结肠癌的诊断均经病理证实。其中6例病人在术前已证实为胆囊结石伴结肠癌;2例在胆囊切除术中探查发现结肠癌;4例在胆囊结石术后3月至1年内发现结肠癌。病变部位:其中7例位于升结肠,4例…  相似文献   
10.
全结肠切除、回肠末段造瘘术,是治疗结肠息肉病的术式之一。手术未对造口腹腔肠段的裂隙修补,有致术后裂孔疝可能。本文报告3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