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究女性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在北京北方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产后1个月的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5个月的追踪随访,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孕前、分娩前、产后1个月、6个月的体重;在产后6个月,用半定量的食物频数法,收集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究影响产后体重滞留的因素结果孕前BMI 24.0 kg/m~2即孕前超重或肥胖者,产后1个月体重滞留约(6.4±5.5)kg,产后6个月,体重较孕前增加了(4.9±5.8) kg,均显著高于孕前BMI正常的女性;孕期增重过多,产后体重滞留程度大于孕期增重适宜以及孕期增重不足的女性(P0.05);当脂肪供能比超过推荐值时,产后1个月、6个月BMI明显增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孕期增重、产后6个月的喂养方式与产后体重滞留有关,孕期增重越多,产后6个月体重滞留越严重(β=0.73,P0.001);与母乳喂养相比,产后6个月混合喂养的女性,更容易发生产后体重滞留(β=0.16,P=0.027)。结论孕期增重、每天能量摄入、产后6个月的喂养方式会影响产后体重的恢复,孕期增重过多,每天能量摄入过高是产后6个月体重滞留的危险因素;而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包括纯母乳喂养和以母乳喂养为主)是产后6个月体重滞留的保护因素,其中孕期增重是产后体重滞留最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李玉芳  秦勇  方伟 《黑龙江医学》2012,36(6):425-426
盆丛的神经分布错综而复杂,与盆腔脏器关系密切.在临床应用中,男性直肠癌、女性盆腔内肿瘤、女性子宫切除术、膀胱手术、直肠手术等,均有可能因为术中损伤盆丛神经而导致排便、排尿及性功能障碍.本文从解剖学研究入手,探讨选择位置固定且术中易于触摸的坐骨棘和盆筋膜腱弓作为定位标志,对盆丛进行准确定位.使盆腔手术保护盆丛更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外科手术质量,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髓外硬膜下结核球(IET)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IET患儿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7例患儿均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进行性肢体瘫痪及感觉功能障碍、尿潴留或尿失禁等脊髓压迫症状。3例初发症状出现于抗结核治疗后3个月以内,1例出现于4~6个月,3例出现于7~9个月。MR平扫及增强扫描发现全部IET,病灶呈长梭形或扁豆状位于椎管内脊髓后方纵向走行,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IET可能是机体对抗结核药物治疗所发生的矛盾反应的结果,MR检查特别是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形态和信号特点,结合临床可及时、准确诊断IET。  相似文献   
6.
周永其  秦勇 《中国药师》2011,14(6):784-785
目的:采用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药材中毛蕊异黄酮的含量。方法:色谱柱:安捷伦Zorbax SB-C18柱(50mm×4.6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80nm。结果:毛蕊异黄酮在6.05~121.00μg·ml-1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17%(RSD=2.84%,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芪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周围星形胶质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对于维持完整的神经元和血管的耦合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微血管基底膜基质的变化、蛋白酶的产生、内皮细胞的激活以及星形胶质细胞黏合力的改变,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信息在微血管和所支配的神经元问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与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确诊的高血压患者88例,其中单纯性高血压患者34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检测患者Lp-PLA2水平。在入院第1天和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根据NIHSS变化情况将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和预后差,并采用Logistics多元回归评价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Lp-PLA2水平(OR=1.523,95%CI=1.323~1.657)和入院NIHSS评分(OR=3.275,95%CI=1.402~6.208)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清Lp-PLA2与高血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预后的评价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 ,47岁 ,10年前左足外伤后反复出现肿胀疼痛伴失眠 ,诊断为“左第 5跖趾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经治疗疼痛不缓解 ,喝药酒后疼痛反而加剧。查体 :左第 5跖趾关节周围轻度肿胀、皮肤脱屑 ,触痛明显 ,关节活动受限。有吸烟、喝酒及食动物内脏嗜好。查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均正常 ,血尿酸值高于正常值。最后确诊 :痛风性关节炎 ,给予口服别嘌呤醇片及炎痛喜康片 1周后 ,左足局部肿胀消退、疼痛消失 ,活动自如。讨论 本例误诊原因 :(1)对痛风认识不足 ,未做必要的辅助检查。 (2 )未仔细询问病史 ,该患实际外伤前 2个月就有第 5跖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