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起病隐匿,多无临床症状,而且少部分肺结节是恶性结节,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接受中西医干预措施有重要价值。肺结节诊断主要依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肺结节影像诊断中的应用日益普遍。西医治疗肺结节以定期随访为主,高风险者可外科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肺结节有一定优势,治疗时当把握气滞、痰湿、瘀阻的核心病机,并从肺结节大小、形态变化以及病人生活质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寻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非肾病水平的蛋白尿)疗效明显且安全性较高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分层随机对照试验方案,将诊断为HSPN的316例患儿分为中医组(轻型132例、重型83例)和西医组(轻型60例、重型41例)。中医组的治疗方案为雷公藤多苷+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清热止血方,中医轻型组的雷公藤多苷起始剂量为1.5 mg/(kg·d),中医重型组的雷公藤多苷起始剂量为2 mg/(kg·d)。西医轻型组的治疗方案为低分子肝素钙+贝那普利+双嘧达莫+中药模拟剂,西医重型组在西医轻型组的基础上加用泼尼松。治疗12周,随访36周,比较4周、12周2个治疗节点的尿蛋白、尿红细胞疗效;此外,在随访结束48周时统计复发率,12周治疗期结束后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尿蛋白疗效方面,4周和12周时,中医组较西医组、中医轻型组较西医轻型组、中医重型组较西医重型组可降低尿蛋白(P<0.01)。尿红细胞疗效方面,4周和12周时,中医组较西医组、中医轻型组较西医轻型组、中医重型组较西医重型组可降低尿红细胞(P<0.01)。复发率方面,中医组与西医组、中医轻型组...  相似文献   
13.
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各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围绕总体要求、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组织实施等四方面提出了意见。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分别承担规范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骨质疏松分级诊疗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概念单元、命题和理论体系。其结构实体包括:个体、科室、基层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等多层组织框架。骨质疏松分级诊疗是对骨质疏松患者全程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全程管理的人群可分为4组:骨密度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对每组人群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畅通转诊,连续治疗,上下联动,闭环管理。该共识旨在推动骨质疏松分级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病证结合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与组合情况,以初步了解其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结合现行多个诊疗共识以及前期文献回顾,并经过2轮专家论证,最后制订《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依此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及频数、频率等描述性分析的方法。结果 801例患者有7种病性类证候要素,其中气虚517例,血瘀503例,水停462例,阴虚448例,气滞438例,阳虚428例,湿热257例,且气虚、血瘀、水停、阳虚在失代偿期的分布频率高于代偿期(P0.05)。314例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血瘀最为常见(36.36%),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气滞(20.00%)、气虚+阴虚+血瘀(11.32%)、气虚+阳虚+阴虚+气滞(16.13%)、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45.1%)最为常见;487例失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水停最为常见(90.91%),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水停(57.45%)、气虚+血瘀+水停(26.44%)、气虚+阳虚+血瘀+水停(23.40%)、气虚+阳虚+气滞+血瘀+水停(25.00%)最为常见。属于6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的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60.00%的患者未合并水停;失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59.81%的患者未合并湿热。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在代偿期以单一与2~5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血瘀、气滞;失代偿期则以3~7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水停。2期均有气虚、血瘀等基本病机,也有各期病机侧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DN)早期患者证素演变规律.方法 收集早期DN患者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予中药辨证论治,对照组予厄贝沙坦片150mg口服,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4周、8周、12周共4个时点收集患者证候学资料,进行辨证及证素的提炼,对两组患者气虚、阴虚、阳虚、血虚、血瘀、痰湿、湿浊证素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变化趋势进行二次曲线拟合,绘制各证素演变趋势图.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血瘀、痰湿、湿浊证素都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两组间气虚证素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5);阴虚、阳虚、血虚、血瘀、痰湿、湿浊证素组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气虚证素积分曲线下降斜率大,对照组曲线斜率小,说明治疗组的气虚证素改善速度大于对照组. 结论 中药组方和厄贝沙坦对DN证素都有改善作用,中药组方对早期DN气虚证素的疗效好于厄贝沙坦.  相似文献   
16.
干燥综合征(SS)是常见的风湿免疫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医风湿、西医风湿及药学领域专家,深入探讨SS的中医药治疗优势及优选方案。与会专家充分讨论后认为,SS早期诊断率低,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自身免疫异常是SS发病的关键因素,气阴两虚是核心病机;SS的舌象极具特点,可能成为本病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突破口;中医药治疗SS在改善临床症状和系统受累、个体化治疗、缓解睡眠和情志障碍、疾病早期发挥“治未病”功效及中西药联用增效减毒等方面具有优势,在SS不同阶段均有优势点;中药内服、外治、针刺和针刀均是可选的治疗手段;优选方案应在辨证基础上,结合病情阶段、中医药优势综合制订。应深入研究SS的临床特点和生物标记物对本病患者进行分层,探索建立基于循证证据的SS中医精准治疗方案。基于SS舌象的独特表现,建立疾病早期诊断和不良预后识别模型,实现早期防治,改善预后。未来应大力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SS的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制定相关指南,优化和规范当前的诊疗,为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治疗SS的优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及治疗用药的发展,过去的10余年,在诊治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非糜烂性反流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质子泵抑制剂耐药、疾病症状重叠、食道外症状的治疗方法比较局限、效果欠佳。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优势。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承办的“第十二期临床优势病种系列青年沙龙(胃食管反流病)”邀请18位中西医权威消化专家围绕“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疗难点和中医优势探讨”进行了研讨,就现代医学诊治成果与贡献、症状改善和维持、疾病症状重叠问题的应对、抑酸剂的减停和撤药、食管外症状治疗等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中西医交流、优势互补,梳理现代医学诊疗的难点,明确中医药干预的定位和优势,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男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而传统的中医学在男科领域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虽然男科病种相对较少,但机制复杂,因此需要提高和改进男科疾病的临床疗效,以满足患者就诊的需求。为此,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西医男科专家一起进行探讨,邀请中西医临床一线的青年优秀专家,共同针对男科疾病领域探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优势病种,如慢性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症、良性前列腺增生、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明确西医诊断,规范中医临床辨证诊疗,制定出中医西医公认的、融合的诊疗方案,提供优势病种的中西医治疗建议,中医哪些疾病有优势,哪些病程有优势,何时适合中医治疗,何时该采用西医治疗、手术治疗等问题,形成专家共识,同时也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男科疾病的诊疗效果,给患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的和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把中医的优势发挥淋漓尽致,这样中医也才能立得住,才能创新,才能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随着生活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高危孕产妇比例显著增加,产科疾病谱不断变化,给产科医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治疗难题。中医药对多种产科疾病具有明确疗效,且治疗方法多样,为产科疑难疾病的解决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手段,但目前临床参与度和作用发挥不足。为此,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邀请了产科临床一线的西医与中医青年优秀专家,围绕妊娠剧吐、先兆流产、异位妊娠、妊娠咳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儿血型不合、产后缺乳、宫腔妊娠组织物残留、产褥感染、产后身痛、剖宫产术后切口血肿/愈合不良、产后尿潴留、剖宫产术后肠梗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抑郁症等15种产科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优势病种的中西医治疗建议,以期在临床实际诊疗中给患者提供优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产科疾病的诊疗效果,惠及大众。同时,期望更多产科临床医生了解中医的治疗效应及优势、中西借鉴、沟通融合,继而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产科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20.
推动我国医学期刊发表伦理发展的联合声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6年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与发表协作网(ChiCTRPC)创建并发表第1次声明(《成都宣言》)[1,2]以来,临床试验注册逐渐被我国医学界知晓。2010年,ChiCTRPC成员杂志召开第2次会议,重申发表伦理的重要性并赋予其新内涵,即编辑利用已有的临床试验注册和伦理审查平台和资源,从入口、过程和出口三个环节,实时监督临床试验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