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并分析影响群落变异的驱动因子,评价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9年8月山西省中医院招募的10例健康志愿者与7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和粪便标本进行检验。根据细菌16S r DNA高通量测序获得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菌属。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并用CANOCO5. 0软件进行RDA分析临床指标与肠道群落变异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种类发生了特异性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81个OTU是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宏基因组中特有的,其中ALBI 1级、2级、3级分别独有39、34、8个OTU。随着肝硬化疾病发展,Chao1、ACE指数明显减少(H值分别为8. 111、9. 112,P值分别为0. 044、0. 028),且与ALBI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 287、-0. 297,P值分别为0. 016、0. 01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中的肠道菌群失调以罗斯氏菌属、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嗜血杆菌属4种致病菌增多,粪球菌属和梭菌属2种有益菌减少为特征(H值分别为15. 96、13. 01、8. 94、11. 09、13. 07、16. 27,P值均0. 05)。2种有益菌间呈正相关(P 0. 05),四种致病菌间呈正相关(P 0. 001),有益菌粪球菌属与四种致病菌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 0. 001)。差异菌属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有益菌粪球菌属与Alb呈正相关(r=0. 273,P=0. 022),与PT、ALBI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300、-0. 263,P值分别为0. 011、0. 028);致病菌罗斯氏菌属、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嗜血杆菌属均与Alb呈负相关,与PT、TBil、ALBI评分呈正相关(P值均0. 05)。RDA分析显示PT、TBil、AST与肠道菌群分布相关性较大,其中PT对群落变异的影响最具有显著性(P=0. 002)。健康对照组、ALBI 1级、ALBI 2级、ALBI 3级的CDIG分别为2. 58、0. 76、0. 24、0. 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6. 750,P 0. 001),CDIG与TBil、PT及ALBI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 313、-0. 323、-0. 366,P值分别为0. 008、0. 006、0. 002)。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菌群失调的主要特征为致病菌的过度增长协同有益菌的缺乏及各菌属之间的比例失调; PT是驱动肠道菌群落变异的主要因子; CDIG可反映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程度,CDIG越小,肝硬化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临床试验注册资料,分析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http://www.chictr.org.cn/index.aspx)注册的有关CHB临床研究,并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共检索临床研究1 282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165项,包括干预性研究78项、观察性研究64项、病因学/相关因素研究16项、基础科学研究4项、预后研究1项、流行病学研究1项、诊断试验1项。结论:近年来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研究以干预性研究为主。研究中干预措施可以分为针对“病毒因素为主”的抗病毒疗法和针对“宿主因素为主”的干扰素治疗、免疫疗法、粪菌移植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临床研究致力于抗病毒方案的优化及治疗方案的多元化,中医药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研究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方法 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苦参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基因。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获取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靶点基因。采用Cytoscape3.7.2构建苦参治疗CHB的“相关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PPI网络,通过R 3.6.2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依据AutoDock vina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苦参治疗CHB的相关活性成分23个,潜在作用靶点97个。网络分析结果提示苦参可能通过作用于IL-6、ESR1、AR、RELA、PPARG和CASP3 6个核心靶点及相关通路以达到治疗CHB的目的。分子对接预测结果提示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稳定结合。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苦参的临床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临床常用药物,目前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中广泛应用。然而这一用药现状未得到美国胃肠病学会最新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推荐支持。笔者结合国内外指南或共识,综合最新研究进展,以评述PPI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中的使用指征、可能获益及潜在风险,以期为临床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规范使用PPI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及治疗用药的发展,过去的10余年,在诊治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非糜烂性反流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质子泵抑制剂耐药、疾病症状重叠、食道外症状的治疗方法比较局限、效果欠佳。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优势。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承办的“第十二期临床优势病种系列青年沙龙(胃食管反流病)”邀请18位中西医权威消化专家围绕“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疗难点和中医优势探讨”进行了研讨,就现代医学诊治成果与贡献、症状改善和维持、疾病症状重叠问题的应对、抑酸剂的减停和撤药、食管外症状治疗等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中西医交流、优势互补,梳理现代医学诊疗的难点,明确中医药干预的定位和优势,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2014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与欧洲肝病学会(EASL)联合发布了慢性肝病肝性脑病实践指南,提供了含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和隐匿性肝性脑病(CHE)在内的相关论述和建议,对解决目前国内中、西医MHE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南针对不同类型研究提出了MHE和CHE诊断方法方面的建议,针对治疗研究提出了疗程、疗效评估、治疗终点等改进意见,并指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在指南指导下规划中医药相关研究或可推动中医药用于MHE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文献证素比较研究,探析PBC的证素分布特征及病机特点。方法:基于万方及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结合人工筛选,获取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非重复PBC中医研究文献,参照CHB证素研究方法建立PBC证素数据库。通过与CHB的对比显示PBC证素分布规律与特点。结果:①文献特征:纳入56篇文献,病例1368例,研究快速增加,高质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中医院。②证型分布特征:析出证型56个,依次为肝肾阴虚等10个高频证型,按照证素聚合后形成6大核心证素群依次为:血瘀、脾虚、阴虚、肾虚、湿热及肝郁,与CHB中湿热、肝郁、血瘀、毒、阴虚有所不同。③证素分布特征:PBC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脾、胆、肾;CHB为肝、脾、肾、胆、络。PBC中胆为高频病位,胆络、肝络为特有病位。PBC中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郁、湿、热;CHB为气郁、湿、热、阴虚、血瘀、阳虚;与CHB相比,PBC中气虚、血瘀为高频证素,气郁、热、阴虚、阳虚为低频证素。结论:PBC中瘀、气虚(脾虚)等6大核心证素群值得重点关注;胆、肝络及胆络是特有病位,应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胆系的中医治法;气虚、血瘀是PBC绝对优势证素,早期使用补气活血治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结合前期研究,提出PBC三阶段演变假说,气虚血瘀为核心证型,毒损胆络是关键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叶永安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副主编等职。长期从事各种慢性肝病、消化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及其他疑难肝病,对慢性疑难性胃肠病及肝癌前病变、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复发的治疗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国家一级杂志、全国性及国际会议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0余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四逆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相关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得四逆散的有效成分预测靶点和CHB的治疗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将交集靶点绘制成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运用Cytoscape软件MCODE插件进行模块化分析,运用R软件及clusterProfiler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四逆散139个有效成分及296个对应靶点。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中共包含423个节点,有效成分和靶点相互作用关系为1840条边,靶点STAT3、JUN与四逆散有效成分相互作用最为密切;PPI网络共包含257个节点,1241条连接;GO分析显示,四逆散治疗CHB与内肽酶活性、酰胺结合、肽结合、泛素化蛋白连接酶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等生物功能相关;KEGG分析显示,四逆散治疗CHB与乙型肝炎、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细胞凋亡、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等通路有关。结论:四逆散主要通过调控免疫应答状态抑制HBV复制、转录来治疗CHB,同时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