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观察雷公藤单体T4对正常人及类风湿关节炎(RA)屠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的影响。将PBMC与不同剂量的T4(10、20、30和40mg/ml)在PHA刺激或不刺激下共同孵育72h,用MTT比色法测定发现,T4可显著抑制正常人经PHA刺激或不同刺激的PBMC增殖;对经PHA刺激的PA患者的PBMC增殖亦有抑制作用,刺激的RA患者的PBMC增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提示T4通过抑制PBMC增殖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经雷公藤单体T_4处理2h后对正常人和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RA患者消化的滑膜单个细胞(RA-DSSC)分泌TNF的影响。在35ng/ml浓度下,正常人PBMC(n=10)及RA-PBMC(n=6)T_4处理组产生TNF活性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延长T_4作用时间至6h,RA-PBMCT_4处理组TNF活性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01),表明T_4可抑制PBMC体外产生TNF活性水平,其对RA-PBMC作用不同时间的抑制率分别为25.54%及40.51%(P<0.01),说明T_4抑制作用可能与作用时间有关。同时T_4亦可抑制RA-DSSC体外产生TNF活性水平(P<0.01),提示T_4有望成为一新的植物性治疗RA药物。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经雷公藤单体T4处理2h后对正常人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RA患者消化的滑膜单个细胞分泌TNF的影响。在35ng/ml浓度下,正常人PBMC(n=10)及RA-PBMC(n=6)T4处理组产生TNF活性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001)。延长T4作用时间至6hRA-PBMCT4处理组TNF活性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01),表明T4可抑制PBMC体外产生TNF活性水平,其对R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CD137在正常人静止状态和活化T细胞上的表达特点及CD137单抗协同PHA 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137的表达,利用3H-TdR掺入法测定T细胞增殖。结果显示:静止T细胞上CD137表达率为(0.65±0.05)% ,经PHA 刺激后24、48、72h,T 细胞上CD137表达率分别为(8.16±1.28)% 、(12.39±2.15)% 、(21.6±4.36)% 。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均可表达CD137,且CD+4 T细胞的表达率高于CD+8 T细胞。单独用CD137单抗对T细胞的刺激指数(SI)为1.04,单独用PHA 刺激指数为2.31,不同浓度CD137单抗(1、5、10)m g/L和PHA 共同作用刺激指数分别为2.83、4.25、5.74。CD137McAb(10m g/L)+ PHA 组刺激指数比其他各组均明显增高(P< 0.05),并随CD137McAb 浓度增高对T 细胞的增殖逐渐增高。表明静止T细胞上不表达CD137,T细胞活化后,CD137表达量逐渐增加。CD137单抗可显著增加PHA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而在无PHA 时,CD137单抗对T细胞无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α1-AT,CER,CRP,PAB在PHC中的含量变化及意义,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35例PHC患者及30例正常人进行了血清α1-AT,CRP,PAB,CER含量测定。结果表明:PHC患者α1-AT,CER,CRP含量与正常对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PAB含量则明显降低(P〈0.01)提示四种急性时反应蛋白的测定对PHC患者观察病情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者测定20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中SIL-2R水平,并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不加激活剂培养,加PHA培养及加rIL-2培养后3种情况上清中SIL-2R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SIL-2R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升高(P<0.01);恶性肿瘤患者和正常人的PBMC不加激活剂培养的上清中SIL-2R水平均略有增加,且正常人高于恶性肿瘤患者.加PHA或者加rIL-2激活培养的上清中SIL-2R水平上升很高,PHA激活培养的PBMC上清中SIL-2R水平要比rIL-2激活的PBMC培养上清中SIL-2R水平上升的快.但恶性肿瘤患者与正常人PBMC在各种条件激活培养的上清中SIL-2R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HBV侵入PBMC后对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HBV侵入PBMC后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文应用PCR技术和生物素—链霉亲合素(BSA)系统分别检测97例乙肝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内HBV—DNA和CO+3、CO+4、CO+8、CO+4/CO+8及经PHA诱导前后膜白介素—2受体(mIL—2R)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mIL—2R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PBMC内HB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较,CO+3、CO+4百分率降低、CD+8百分率增高、CO+4/CO+8比值下降及mIL—2R表达水平低下,二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HBV感染PBMC后可引起乙肝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微量全血、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测定14名肿瘤患者和14名正常人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肿瘤患者PBMC对PHA诱导的增殖反应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1)。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其血浆(或血清)及PHA诱导的72h淋巴细胞培养上清sIL-2R含量检测。结果,肿瘤患者淋巴细胞培养上清sIL-2R含量显著地低于正常对照组,其水平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有非常显著意义(Tr<0.01)。而肿瘤患者外周血sIL-2R含量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P<0.01)。表明,肿瘤患者的T淋巴细胞表达、释放IL-2R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9.
HCV侵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FMC)HCV-RNA(+)后对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在丙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RT-PCR法检测135例丙肝患者PBMC内HCV-RNA,同时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系统检测其T细胞亚群及经PHA诱导前后膜白介素-2受体(mIL-2R)的表达水平。结果 丙肝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CD^+3,CD^+4及mIL-2R表达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0.
CMP对HPBL的促诱生IL—6效应及IL—6中间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羧甲基茯苓多糖(CMP)预处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PBL)后经PHA或ConA刺激的促诱生组IL-6效价,结果比无CMP的PHA或ConA刺激的常规诱生组高0.5-0.8倍,尤以CMP+PHA+ConA促诱生IL-6效果最中达生物制剂的药用标准,经临床试验验证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12.
对24名正常人和56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周围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产生的总IgM及IgM-RF进行测定。发现RA患者PBMC体外产生总IgM的能力与正常人相似,产生IgM-RF的能力明显增高,IgM-RF与IgM的比值升高。临床双盲试验证明,雷公藤多甙(T_2)治疗3个月,可显著抑制RA患者PBMC在体外产生总IgM及IgM-RF,对两者的比值无影响。T_2还可抑制商陆素(PWM)诱导的总IgM及IgM-RF合成。提示T_2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主要是免疫抑制作用)是雷公藤产生疗效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以简称IL-10)与过敏性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对50例过敏性哮喘患者以及5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下简称PBMC)分别在有无过敏原以及糖皮质激素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后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上清IL-10分泌水平。结果:过敏性哮喘PBMC培养后自发分泌IL-10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加入屋尘螨(HDM10μg/ml)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观察雷公藤多甙(T_2)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及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周围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前列腺素E_2(PGE_2)能力的影响,并与前列腺素抑制剂消炎痛及地塞米松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发现,T_2可抑制PBMC在体外产生PGE_2,其抑制作用比消炎痛稍弱,但比地塞米松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干扰素γ(IFN-γ_1)mRNAR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用RT-PCR加Dotblot法检测慢性病毒性肝炎PBMC中TGF-β_1 mRNA和IFN-γ mRNA,用放免法测定肝纤维化血清指标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C Ⅲ)、层粘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结果:慢性病毒性肝炎PBMC中TGF-β_1 mRNA和IFN-γ mRNA均高于正常(P<0.05)。将患者按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测定值分为增高>2项和增高≤2项两组。增高≤2项患者组PBMC中TGF-β_1 mRNA/IFN-γmRNA比值(T/I)(1.32±0.46)与正常组(1.34±0.42)差异无显著性(P>0.10),增高>2项患者组T/I比值(1.77±0.76)则高于正常组和增高≤2项患者组(P<0.05)。结论: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PBMC中TGF-β_1 mRNA表达增高的同时,IFN-γ mRNA表达水平相对较低,表明促进/抑制肝纤维化因子表达失调,可促进肝纤维化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向树突状细胞(DC)分化的形态学与功能特征。方法分别分离健康人(10例,对照组)和梅毒患者(10例,实验组)外周血中PBMC,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共同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同时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其刺激同种异体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梅毒患者PBMC经GM-CSF与IL-4诱导获得的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特征。细胞表面的CD80、CD83、CD86及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77.92%、39.34%、75.78%和95.42%。与对照组相比,CD80表达明显增高(P<0.05)、CD86表达明显降低(P<0.05),CD83及HLA-DR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LR结果显示,梅毒患者PBMC诱导分化的DC可以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结论经GM-CSF、IL-4刺激后,梅毒患者的PBMC可以诱导分化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抗原呈递功能的DC,DC表型的特征可能影响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ocyte,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1a、CD83、CD4 0、CD86的表达 ,以及其激发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 ,为进一步研究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取哮喘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以Thomas法分离出PBMC ,然后加入相关的细胞因子及抗原培养并诱导出相应的成熟的DC细胞。用流式细胞仪 (fluorescentactivatedcellsortor,FACS)检测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1a、CD83、CD4 0、CD86的表达。成熟的DC与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反应后用细胞计数板计数得出T淋巴细胞总数。结果 :哮喘患者DC的CD86表达比正常人高 (t =7.35 ,P <0 .0 0 1 ) ,但其激发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强。结论 :哮喘患者可表达较高水平的CD86并且有较强的激发的能力 ,表明DC在哮喘的发病中可能扮演较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云克”(99Tc MDP)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RA)的免疫机制。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 ,观察“云克”体外对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产生白介素 1(IL 1)和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的影响。结果 :“云克”有抑制RA患者IL 1的分泌及细菌脂多糖 (LPS)的促分泌作用 ,并对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的自发分泌及植物血素 (PHA)诱导分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 :“云克”对RA的治疗机制可能与其降低IL 1和sIL 2R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云克”(^99Tc-MDP)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观察“云克”体外对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产生白介素1(IL-1)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影响。结果:“云克”有抑制RA患者IL-1的分泌及细菌脂多糖(LPS)的促分泌作用,并对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的自发分泌及植物血素(PHA)诱导分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云克”对RA的治疗机制可能与其降低IL-1和sIL-2R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Using five tumor cell lines, the effect of tumor-derived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s) (TDSF) on 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and its mechanism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DSF markedly inhibited PHA-stimulated 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via a noncytotoxic mechanism. The inhibition increased in dose-dependent manner and the maximum inhibition was achieved when the factor was added at the initiation of the culture. When PBMC were preincubated with supernatants of tumor cells for 24 h, washed extensively and then cocultured with freshly prepared PBMC, similar suppress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ctivation of any suppressor cell subgroup may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immunosuppressive action of TDS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