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4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15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即使在足量足疗程的方案下,临床上仍有50%~60%的患者无法获得完全缓解~([1])。药物反应受许多因素影响,至今临床仍无确切抗抑郁药物反应预测指标,治疗药物的选择及治疗方案无确切依据可寻。以往许多学者认为基因多态性是导致抗抑郁药物治疗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多项研究发现,基因突变与药物反应密切相关~([2-3])。但研究结果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转录水平探讨参与TGF-β1信号转导的Smads在日本血吸虫感染的BALB/c小鼠形成肝纤维化过程中,以及IFN-γ治疗后的表达情况. 方法 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第16周,将其随机分成3组:安慰剂组、吡喹酮治疗组和吡喹酮联合IFN-γ治疗组,治疗8周.分别在感染后第8周、12周、16周和24周,处死小鼠取肝脏组织,一部分进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胶原沉积情况;另一部分提取总mRNA,通过RT-PCR检测Smad2.Smad3,Smad4和Smad7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肝纤维化模型在感染16周后形成.胶原表达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胶原表达在吡喹酮联合IFN-γ治疗组表达下降,而在安慰剂组和吡喹酮治疗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Smad3 mRNA在感染16周时增加到正常水平的2倍;Smad2 mRNA的表达水平在感染12周时下降,在16周时,又恢复到正常水平;Smad4和Smad7 mRNA水平变化不明显.在联合治疗后,Smad7 mRNA水平明显增高,Smad2 mRNA保持在低水平上,Smad3 mRNA高于正常对照组,Smad4 mRNA水平仍无明显变化. 结论 Smad3 mRNA表达上调,Smad2 mRNA表达下调以及Smad7 mRNA的低水平表达可能导致小鼠肝纤维化的形成,IFN-γ可能通过诱导Smad7 mRNA表达上调,从而达到抗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BALB/c小鼠肝窦动态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和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建立感染日本血吸虫BALB/c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肝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肝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分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窦Ⅳ型胶原(C—Ⅳ)和第Ⅶ因子相关抗原(vWF)的表达,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另每组取2只小鼠新鲜肝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感染小鼠肝窦内皮细胞(SEC)第4周窗孔减少、变小,第8周窗孔消失及SEC下基底膜(BM)形成,肝窦C—Ⅳ和vWF随感染时间的延续表达逐渐增强,肝纤维化程度也逐渐增高,血清ALT和AST与感染时间无关。结论血吸虫感染所引起的小鼠SEC表型改变可能是其诱导肝纤维化的始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慢迁肝、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病早期和晚期肝纤维化(早血和晚血)共612例,其中157例经肝活检确诊,进行血清腺苷脱氨酶,甘胆酸,β2-微球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羟脯氨酸,Ⅲ型前胶原肽,谷胱甘肽-S转移酶,透明质酸,肿瘤坏死因子-α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的检测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肝纤维化程度,迁肝<晚血<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而肝脏的炎症坏死程度则以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余均较轻。10例血清指标阳性(>x 2s)率,与肝纤维化程度,肝脏炎症和坏死有关,这些指标中没有一个属肝纤维化特异性的标志,但可用于观察肝纤维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商品名安珐特)与γ-干扰素(IFN-γ)抗肝纤维化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设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使用不同剂量安珐特与IFN-γ对该模型肝纤维化大鼠治疗8周,观察各组大鼠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肝组织胶原含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并以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大鼠死亡率与安珐特剂量有明显的量效关系,3种剂量安珐特与IFN-γ治疗组间SSS计分、一些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部分血清学指标和肝胶原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都不同程度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安珐特抗肝纤维化作用与IFN-γ相似。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损害是虫卵肉芽肿,关于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的知识了解甚少。本文使用小鼠肺肉芽肿模型,观察肺内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动力学与机理。方法实验鼠分8组(每组7~8只),分别皮下注射10~50,000个日本血吸虫卵致敏鼠,以不注射的鼠作对照。2周后再静注虫卵3,000个,其后在不同天数(1~64天)取肺作病理检查,每鼠至少检测30个肉芽肿面积,求其平均值作t检验。用2,000个虫卵致敏鼠后2周,将5,000个虫卵分别由门静脉注入肝或由尾静脉注入肺,8天后分别取肝及肺,测肉芽肿面积。分离肺内肉芽肿,并从肉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指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包括细胞、纤维与基质,但以胶原纤维增生更为突出。其研究经过形态学描述和生理生化学研究阶段,现已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阶段。从分子水平研究肝纤维化治疗已获某些令人鼓舞的初步结果,其理论基础是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和吸收,达到抗肝纤维化的目的。胶原合成包括:DNA转录、mRNA翻译合成α-肽链,经羟化、糖基化和3条肽链拧成螺旋状前胶原,通过微管分泌到细胞外,再经裂解、氧化、缩合和交联而成胶原纤维。本文就近2年来,对抗肝纤维化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作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血吸虫病的免疫学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国内外均有报道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之提高晚血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是有益的。我们曾用免疫核糖核酸(I-RNA)洽疗晚血获得较好疗效,但无对照研究。本文用I-RNA对晚血腹水型患者进行配对、随机、双盲治疗观察。将性别相同,年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组织学量化诊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组织学量化诊断方法。方法用二甲基亚硝氨(DMN)诱导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常规肝组织切片,Mason三色和苦味酸天狼红染色,苦味酸固绿-天狼红染色比色测定,图像定量处理和半定量计分分析及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结果切片胶原比色测定、图像定量处理和半定量计分分析均与肝纤维化程度变化相一致,与肝组织Hyp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94、089和088,P均<001。结论切片胶原测定、图像定量处理和半定量计分可作为确定肝纤维化程度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HPLC法测定肠循环灌注液中的炔丙基半胱氨酸,以酚红进行体积校正,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双波长(220和362 nm)检测.炔丙基半胱氨酸和酚红在12.5~800μg/ml和0.63~4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注模型研究炔丙基半胱氨酸的吸收机制,结果显示,不同pH下炔丙基半胱氨酸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