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高危冠心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有效性、并发症和病死率.方法 58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在接受血管重建术或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IABP作血流动力学支持,记录临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均存在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多支冠脉病变、高危险评分等高危因素.50例进行经皮冠脉介入、冠脉搭桥治疗.IABP平均时间为84.5±16.7小时,有效率为79.3%(46/58),病死率为31%(18/58).结论 IABP与冠脉血管重建术联合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可减轻血流动力学障碍,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在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分为IVUS组和FFR组,分别接受IVUS或FFR检查,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IVUS组中,如MLA<4 mm2或冠状动脉狭窄虽不足,但IVUS显示为不稳定斑块,则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FFR组中,以FFR<0.75作为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指征.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病史等一般信息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IVUS组行介入治疗的比例高于FFR组(P<0.01).(3)两组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和FFR检查均可用于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受准确性的限制IVUS不能取代FFR检查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心病介入诊疗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采用先冠脉造影(CAG)然后行IVUS检查,PCI术后再次行IVUS,比较两者及PCI前后IVUS结果的差异。结果:与IVUS相比较,CAG不能很好判断临界病变、软斑块及纤维斑块,但在钙化斑块、自发性夹层及血栓方面有较高特异性;IVUS可及时发现PCI术后支架贴壁不良及支架膨胀不全等。结论:IVUS可精确判断CAG难以发现的冠脉病变并可指导PCI治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脉血栓导管抽吸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94例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为观察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以PCI治疗,观察组联合冠脉血栓导管抽吸术治疗。评估两组手术效果、心功能指标、冠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SV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径(LVEDD)、QT间期离散度(QT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舒张期峰流速(DPV)、收缩期峰流速(SPV)、冠状动脉血流量(CBF)高于对照组,而冠脉循环阻力(C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脉血栓导管抽吸联合PCI治疗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手术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介绍经导管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痛变处血栓者,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丝送入DIVER C.E抽吸导管至血栓部位,反复抽吸至血栓减少或消失。再次造影,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漉,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造影观察抽吸前后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漉和心肌,灌注情况,并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结果:3例抽吸导管均通过病变,血栓抽吸后即刻血栓消失或明显减少,前向血流恢复,梗死部位心肌组织的再灌注达TMP3或TMP2级。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心力衰竭、再梗及死亡等事件发生。结论:经导管血栓抽吸术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亚红  曾晓斌  赵颖  兰建军  苏敏  田巨龙 《四川医学》2011,32(11):1708-17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开展冠脉介入手术以来发生的诊断明确的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9年间总共有928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手术,共发生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5例,发生率0.54%。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与冠脉血管病变长,严重钙化病变,血管细小,支架膨胀不全,支架贴壁不良,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支架重叠连接处未重整,术后未坚持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对溶栓效果不佳,需急诊行PTCA、血栓抽吸导管开通相关血管,并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结论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与患者血管病变特点及介入操作等因素有关。再次急诊PTCA、血栓抽吸导管开通相关血管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探讨冠脉复杂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表现,为类似疾病的介入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4例冠脉复杂病变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分析其对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病例1(冠脉穿孔病变),IVUS可准确评价穿孔位置,缺口大小及周边管腔情况,为下一步处理提供参考;病例2、3(冠脉慢性闭塞病变),通过IVUS评估,借助指引导丝,找到真腔位置;病例4(严重钙化病变或偏心斑块病变),IVUS确定钙化斑块的存在、范围、分布及偏心指数,为介入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结论血管内超声对冠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导管血栓抽吸联合冠脉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方法 对122例AMI冠脉支架置入治疗病人中的43例急性ST段抬高型AMI(STEMI)患者常规进行冠脉造影术后,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见闭塞病变近端均有大量血栓征象.先用Diver CE装置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再使用球囊扩张狭窄病变并置入支架,或抽吸后直接置入支架.观察置入支架前后TIMI血流、缺血性胸痛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并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43例病人术前冠脉造影显示IRA的前向血流TIMI0级38例,TIMI 1级4例,TI-MI 2级1例.经导管反复血栓抽吸,31例抽出不同量的肉眼血栓,抽吸后造影显示IRA的前向血流TIMI 3级26例,TIMI 2级15例,TIMI 1级2例,与术前比较TIMI血流明显改善(P<0.01).术后1 h内缺血性胸痛完全缓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 h复查心电图,缺血明显改善,ST段回落率>70%;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2.00±5.63)%;临床随访6个月~1年,1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42例病人无主要不良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等)发生.结论 STEMI患者实施PCI术前采用Diver CE装置导管血栓抽吸术可去除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组织的再灌注,提高PCI的实际成功率,该手术具有简便易行、有效且相对价格较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出现慢血流现象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能否改善血流情况.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术时出现慢血流的患者64例,其中30例行血栓抽吸术及常规冠脉内注入药物,另外32例作为对照仅行常规冠脉内注入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患者慢血流改善情况.结果:血栓抽吸组术后血流TIMI3级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抽吸术的应用能显著的改善冠脉内血流情况,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IABP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血管重建术,记录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38例均存在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冠脉多支病变等高危因素,33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3例行冠脉搭桥术,成功率为86.8%,死亡率为13.2%.结论 IABP与血运重建术联合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 1 35例ACS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对其病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ACS患者病变血管数量为无显著病变为 4例 ,单支病变 5 7例 ,双支病变 4 4例 ,三支病变 30例 ;所累及的血管分别为 :左主干 (LM) 3例 ,左前降支 (LAD) 1 0 1例 ,回旋支 (LCX) 5 4例 ,右冠状动脉 (RA) 74例 ;病变形态特征为 :A型病变 5 3例 ,B型病变 1 0 1例 ,C型病变 32例 ,完全闭塞型病变为 4 9例 ;病变狭窄程度为 :轻度狭窄 4 4例 ,中度狭窄 72例 ,重度狭窄 81例 ,完全闭塞型病变为 4 9例。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目前是评价冠脉病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肌桥患者及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狭窄和痉挛患者病变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收集131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现心肌桥的患者,对其冠状动脉病变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心肌桥多位于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狭窄47例,狭窄位于前降支近段34例(72.3%);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痉挛28例,痉挛位于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处)21例(75.0%)。心肌桥狭窄组中,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高于单纯心肌桥组和心肌桥痉挛组(P<0.05),表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能存在心肌桥的这类特殊人群中。131例患者均有胸闷胸痛等不同程度类似冠心病的临床症状,而且Noble分级程度越高,症状越明显,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则表现更典型。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目前仍是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心肌桥可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症状,症状与收缩期狭窄程度有关,亦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狭窄和痉挛有关。治疗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 )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以期代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材料及方法:回顾性收集5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多层螺旋冠状动脉CTA成像。共选择931段冠脉进行研究,其中95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狭窄:34段狭窄程度<50%,43段狭窄程度为50%~70%,18段狭窄>70%。结果:64排CTA对诊断冠脉狭窄程度<50%、50%~70%及>70%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8.57%、99.34%,81.08%、99.33%和87.5%、99.78%;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57%、99.34%,83.33%、99.22%和87.5%、99.78%;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95%、90.2%及93.64%。常规冠脉造影及64排冠脉CTA成像对中度狭窄(50%~70%)及重度狭窄(>70%)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轻度狭窄(<50%)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冠脉CTA成像对中重度狭窄的冠脉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取代常规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08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选取病人进行术后6个月随访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依据患者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08例,其中观察组78例,对照组40例。对两组受试对象的支架直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受试对象血清 TC、TG、HDL-C、HDL-C、LP (α)、CR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支架直径、TC、TG、HDL-C、CRP 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 CRP 与 TG 呈现正相关,与 HDL-C 呈现负相关。结论:支架直径、TC、TG、HDL-C、CRP 水平升高是引起冠心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胡宏德  贺勇  张立 《四川医学》2005,26(5):508-510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变异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的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患者均有不典型心绞痛及不典型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未见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结论冠状动脉变异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特点。方法 对 5 9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 ,穿刺右侧股动脉按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多角度摄片 ,采用目测直径法 ,血管狭窄≥ 5 0 %为CAG阳性[1] 。结果  5 9例病人CAG阳性 39例占 6 6 .1% ,男性 39例中阳性 31例占 79 5 % ,女性 2 0例中阳性 8例占 4 0 %。结论 CAG为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及病变特征的重要方法 ,表明临床诊断冠心病与CAG阳性率符合率较高 ,尤以男性患者为高。CAG检查阴性的患者 ,避免了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Iatrogenic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ICAF) is a rare complication and could happen during endomyocardial biopsy,open heart surgery 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treatment of ICAF is not well established and is dependent upon the patient's haemodynamic situation.Here we report a case of spontaneous resolution of ICAF during such angioplasty.Following repeated exertion and associated chest pain in May 2011,a man aged 52 years with hypertension was referred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which revealed a 90%stenosis in the proximal segment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and a 75% diffuse,tortuous stenosis in the proximal to middle segment of right coronary artery (Figure 1).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评价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2例支架内再狭窄且有临床缺血症状的冠心病患者接受了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共置入支架34个,术后临床随访6个月,部分患者进行冠造复查。结果:全部支架均成功置入,术中和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平均随访3~15(8.6±2.2)个月,临床随访率93.8%(30/32),造影随访率78.1%(25/32)。随访期间,1例术后第3个月行冠脉造影示支架内完全闭塞,考虑为迟发型血栓形成,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第3天死亡,余冠脉造影无支架内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3.3%(1/30),支架内血栓发生率3.3%(1/30),再次再狭窄率3.3%(1/30)。结论: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安全、有效,能有效预防、治疗再狭窄。  相似文献   

19.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s considered as a more complete means of revascularization tha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 . Howev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can still occur after CABG. The culprit vessel can be the graft vessel or the native vessel. Many questions remain unanswered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is topic: what are the short- and long-term pathological changes that induce AC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CCC形成,将26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对CCC形成组者,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评价CCC功能,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3组,比较分析26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401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与B组(P<0.05 ), B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组(P<0.05); 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MI、血清HDL-C及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CC形成患者中,CC 2级组血清HDL-C最高、LDL-C最低,CC 0级组血清HDL-C水平最低、LDL-C最高(P<0.05)。结论: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血清HDL-C及LDL-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但与CCC功能有关,HDL-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而LDL-C水平高者则CCC功能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