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海东  赵凯  屈延  顾建文  杨涛  林龙  虞俊  张辉 《四川医学》2009,30(5):618-620
目的 探讨和总结脑保护装置下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茬滤网型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结果18例全部技术成功,共放置支架21枚,脑保护装置全部收回,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20%,临床症状消失。术中4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无死亡及症状性脑梗死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及效果-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有关的临床资料评价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以及远端滤网系统保护下的临床效果。方法:从1998年7月至2002年11月间,共有18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病例在本所行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18例患者在术前行神经专科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行颈动脉及其颅内段血管造影,手术采用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的方法,把自膨式支架植入并覆盖颈动脉病变,分别在术后1,3,6,12及24个月进行临床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随访。结果:18例均为58岁以上的病人(男性17例,女性1例),其中11例曾患有脑卒中或反复一过性脑缺血;选择性颈动脉造影示18个靶病变均有>70%的狭窄,其中3例合并对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2例冠脉造影示为严重的三支冠脉血管病变,1例为单支冠脉血管病变;10例患有高血压,3例患有糖尿病。在以上18个病变中,共植入自膨式支架19个,其中Wallstent(Boston Scientific Co.)12个,Smart(Cordis)7个,有7例行直接支架植入;最后7例采用了远端滤网保护系统(Angioguard XP,Cordis),在术后会收的滤网中均发现数十个直径为300-1000微米的碎片;所有病变术后病变残余狭窄均<10%,手术技术成功100%;两例病人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一个月后行外科冠脉搭桥术,围术期无脑卒中发生;第3例病人在支架植入后造影示患侧大脑前动脉再现,术后视力及语言清晰度明显改善;第8例在术中出现靶病变对侧脑出血,三天后死亡;在1-24个月的临床神经系统随访观察期间,病例均无脑卒中发生。颈动脉超声检查示靶血管无再狭窄。结论: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项安全可行的解除颈动脉狭窄,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及综合治疗缺血性心脑疾病的新方法;应用远端滤网保护系统能有效的减少术中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对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40枚。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无死亡病例;4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72小时后恢复正常。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是防止术中脑卒中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2例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首先将脑保护装置(过滤伞)小心通过狭窄部位放置于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并释放,然后再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结果22例脑保护装置及支架均成功实施,支架释放前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84±9)%,支架成形术后的平均狭窄率降为(21±8)%(P〈0.01),手术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颈动脉狭窄17例,疾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扩张后回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对10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再扩张。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3例患者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3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5-13个月(平均9.3个月),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10例患者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11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均接受自膨胀支架置人手术。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发作性短暂脑缺血(TLA)或脑梗塞。术中均采用脑保护装置(Angiodard伞形滤器)实施脑保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支架外鞘将支架释放。结果 所有病人都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后TLA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残余狭窄均低于50%,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脑保护装置下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应用自膨式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50%,无症状性狭窄〉75%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球囊预扩后满意后,将自膨式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78例患者共治疗80支血管,置入81枚支架,配合使用56枚保护伞,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7±10)%下降至(13±6)%,狭窄血管最大血流速度从(190±14)cm/s下降至(84±6)cm/s。21例发生短暂性血压及心率下降,29例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及心率下降,1例(未使用保护伞)术中出现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事件,紧急溶栓、碎栓后血管开通,其余77例术中无中风并发症。13例围术期出现过度灌注表现,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6~32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77例支架内无再狭窄,1例出现再狭窄(〈50%),但患者无症状,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应用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临床效果好,只要正确选择适应证,围术期处理得当,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脑保护装置下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34枚。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96.7%,手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后未发生小卒中。24例患者手术后3个月颈动脉彩超复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这一结果有待长期随访证实,其操作技术及所用材料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颈动脉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6例(狭窄≥50%,NASCET法测定),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26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20%,有一例出现术中癫痫发作,7例出现术后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有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症。均经治疗后恢复,无一例出现脑梗塞、TIA,术后随访6~12个月。颈部血管超声显示无再狭窄发生。结论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二维彩色多普勒对颈动脉狭窄手术及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二维彩色多普勒检查,对颅外段颈动脉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结果:狭窄度为50%~70%的患者17例,71%~79%的患者2例,80%~89%的患者5例,90%~99%的患者3例.12例行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的患者术后7 d时,见颅外段颈动脉管腔通畅,血流速度接近正常,发现1例患者内膜残端漂浮于管腔中,但不影响血流方向及流速.15例行颈动脉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的患者术后2周见支架位置及走行均正常,管腔无明显狭窄.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在CEA和颈动脉PTAS术前对颅外段颈动脉进行准确测量和正确评价,术后可对手术疗效进行随访观察和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与多普勒超声(CDUS)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发生颈内动脉狭窄病变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并于术前术后行CTA、CDUS检查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病变改善情况。结果术前CT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准确率依次为100%、95.24%、85.71%、85.71%,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评估准确率均略高于CDU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35例,失败7例,成功率83.33%。35例患者术前存在77个狭窄节段,CTA、CDUS检查均显示多数患者存在斑块,术后斑块均不同程度消失,部分节段轻微斑块残留;CTA可显示部分管壁表面可见溃疡,而CDUS难以清晰显示,术后可见可见溃疡基本消退;CDUS显示均可见血流动力学异常,存在血栓或发生夹层,术后血流速度趋于正常。术后CTA检查显示狭窄远端直径、最小残余直径显著大于术前(P0.05);术后CDUS检查显示PSV、EDV显著较术前减小(P0.05)。结论 CTA术前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更高,CTA与CDUS术前、术后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均有各自的评估特点,可联合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术前术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巢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7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1.7%,术后残余狭窄率〈20%。术后1周内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3例,血压下降15例,血管痉挛7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各1倒。随访3个月-1年,共有9例复查了DSA,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置入疗法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治疗的8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使用临床应用率较高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置入疗法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残余狭窄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等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7.6%,残余狭窄率为32.3%,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100.0%,残余狭窄率为27.8%,其临床观察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置入疗法治疗颈动脉狭窄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peration method, indications and prevention from complication in 140 cases with stenosis of carotid artery by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Methods The procedures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carotid arteries were performed after the diagnosis of 140 case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hich were confirmed by MRA and DSA.[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脑血流CT灌注成像(CTP)特点及其预测颈动脉狭窄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脑过度灌注(CH)危险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1—12月诊治的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均行单侧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行CTP检查判断责任血管(术侧血管);并根据责任血管对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组:A组为颈动脉闭塞(狭窄率100%)10例;B组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5%~99%)17例;C组为颈动脉中度狭窄(狭窄率50%~74%)7例;D组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50%)4例;E组为颈动脉血管正常26例。采集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即局部脑血容量(rCBV)指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指数、局部平均血流通过时间(rMTT)指数和局部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33例发生CH(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轻度头痛、头晕),1例发生CHS(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明显头痛、恶心、颅内出血);30例未发生CHS/CH;术后血压升高发生率为51.6%(33例)。A、B组发生CHS/CH患者的rCBV、rTTP指数高于C、D、E组发生CHS/CH患者(P<0.05);各组发生CHS/CH患者rCBF、rMTT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若术前rCBV指数及rTTP指数增加,特别是rCBV>0.20、rTTP>0.25,提示术后发生CHS及CH趋势。术前rCBV、rTTP指数为预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CEA术后发生CHS及CH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老年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与闭塞后的颅内血流变化。方法 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34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颈内动脉病变程度、颅内血流变化、侧支循环类型以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的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16例,单侧闭塞18例。颈内动脉狭窄残余管径0.4—1.7mm。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有3种类型侧支循环,前交通开放占85%,后交通开放为55%,颈内-颈外侧支开放占33%。患侧和健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比较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明显减低并出现侧支循环,侧支循环的评价对选择治疗方法、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围手术期的脑、颈动脉超声的综合评估。方法选取60例接受CEA治疗病人,并于围手术期采取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颈动脉超声检查法,详细记录术前、术中与术后检查结果,术前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率的准确性,比较DSA与TCD对侧支循环开放检出率、围手术期颈动脉超声与TCD检查指标。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50%~69%狭窄率灵敏度66.67%(6/9),特异度100.00%(51/51),准确性95.00%(57/60),Kappa值=0.77;TCD对前交通动脉开放检出率为91.07%,后交通动脉开放检出率为85.96%,颈内-颈外动脉开放检出率为87.50%;术前颈动脉超声显示狭窄部位管径明显变窄,并且血流速度较正常者升高,手术解除狭窄后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术侧血管狭窄有效解除,同时上下切缘内膜获得良好固定效果,管腔之中无内膜漂浮等异常,血流通畅;颈动脉开放时与术后1周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颈内动脉狭窄段PSV/颈总动脉PSV比值均明显低于术前(P < 0.01),狭窄部位内径明显大于术前(P < 0.01);TCD检查显示,病人颈动脉开放时与术后1周患侧PSV、舒张期末流速、平均流速、脉动指数均明显高于麻醉后5~10 min(P < 0.01),且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2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在基础水平200%以上,为避免过度灌注,对狭窄近端颈总动脉进行重新夹闭,减小血压值10~30 min,最后流速恢复。结论TCD+颈动脉超声可在CEA术前检查、术中监测与术后疗效评估中提供准确有效客观依据,对病人手术顺利进行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Liu WH  Yu F  Li J  Zhang FX  He M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611-613
目的探讨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术中颅内侧支循环的判断。方法1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判断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和眼动脉(OA)开放情况。术中阻断颈动脉后测量残端返流压(SP),同时TCD监测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MCA)变化。结果术前TCD判断ACoA开放3例(占20%),PCoA开放5例(占33.3%),ACoA和/或PCoA开放共6例,其中有3例OA也参与了代偿,OA开放6例(40%),无侧支开放7例。术中SP≥50mmHg(1mmHg=0.133kPa)8例,SP〈50mmHg7例。mvMCA下降〈30%11例,mvMCA下降〉30%4例。判断代偿充分与否,术前TCD判断与术中SP一致9例,占60%,术中mvMCA下降与SP判断结果一致12例,占80%。术后全部ACoA、OA侧支关闭。结论术前TCD判断侧支代偿有一定帮助,但术中监测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MSCTA)、数字血管造影(DS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9月—2015年1月所收治198例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入院后分别行颈部动脉血管DSA、MS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并进一步对DSA、MSCTA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在198例患者中运用DSA检查方法,检测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6%、15.7%、14.1%和11.6%。MSCTA检查方法检测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1%、14.6%、13.6%和11.6%。t=1.12,P<0.05。MSCTA与DSA检测符合率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为96.1%,假阴性率为1.01%(2/198),假阳性率为0.5%(1/198)。结论 MS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M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颈动脉血管斑块及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