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19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经皮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TACE组(32例)和TACE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组(32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含量、肿瘤大小、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及生活质量KPS评分的变化,跟踪随访患者生存期,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TACE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组临床疗效各方面均优于单纯TACE组(P<0.05),TACE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组患者生存期高于单纯TACE组(P<0.05);TACE联合复方苦参组治疗后KPS评分升高幅度高于单纯TACE组(P<0.05);TACE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组治疗后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降低幅度均大于单纯TACE组(P<0.05);TACE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组术后甲胎蛋白降低及肿瘤体积的减小比单纯TACE组明显(P<0.05)。TACE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组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TACE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减少TACE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组织HBVcccDNA、HBsAg和HBcAg,肝组织及血清HBV DNA,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间的关系.方法 以65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HBV DNA含量,并行肝脏穿刺术取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1b基因型5'非编码区(5'NCR)基因变异株的感染状态,及其与干扰素α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检测40例HCV 1b型中5'-NCR基因变异及9例干扰素α治疗患者中的5'-NCR基因变异。结果在40例HCV 1b型中存在5种感染状态:(1)有MboⅠ切点24/40(60.0%);(2)无MboⅠ切点变异株5/40(12.5%);(3)有MboⅠ和无MboⅠ切点混合感染株7/40(17.5%);(4)有BamHⅠ切点变异株2/40(5%);(5)有MboⅠ双切点变异株2/40(5%)。对9例干扰素α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5'-NCR变异株检测。5例干扰素α应答病例中,2例为2a型,3例为无MboⅠ切点的1b型。4例抗干扰素α病例中,1例为2a型,但在某节段存在着1b与2a混合状态,另3例为无MboⅠ。结论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单一的MboⅠ切点的样品,24/40(60.0%)可能是HCV野生株感染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及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HepG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中、低浓度普伐他汀组(普伐他汀分别为0.01、0.10、1.00g/L),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普伐他汀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Matrigel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检测普伐他汀对HepG2细胞的侵袭和运动能力的影响;p38活性试剂盒测定p38活性,Western blot测定磷酸化p38(p-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Ras相似物C(ras homologue C,Rho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各浓度组与对照组之间采用Dunnett-t法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浓度普伐他汀处理细胞后,低、中、高浓度普伐他汀组HepG2细胞增殖率分别为89.51%±9.55%、75.53%±8.33%、64.99%±7.87%,p38活性分别为87.45%±8.22%、73.18%±8.32%、60.11%±7.21%,p-p38表达量分别为83.18%±10.71%、49.83%±6.36%.30.70%±4.66%,MKP-1表达量分别为127.89%±15.38%,153.96%±18.99%、182.63%±20.21%,RhoC表达量分别为81.08%±9.66%、57.11%±7.89%、33.65%±4.78%,MMP-2表达量分别为88.21%±10.01%、51.22%±6.18%、35.66%±5.09%,与对照组的1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76、22.29、18.22、20.87、20.01和18.22,P值均<0.05).Matrigel体外侵袭实验及Tranwell小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过膜细胞数高于普伐他汀处理组过膜细胞数(F值分别为21.09和19.78,P值均<0.05).结论 普伐他汀通过抑制p38活性及p-p38表达、提高MKP-1表达,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并通过下凋RhoC及MMP-2表达,抑制HepG2细胞侵袭,运动.  相似文献   
6.
实时超声引导下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避免了对正常的神经功能区域或者病灶以外区域的损伤,在现代神经外科微侵袭手术中有重要的价值。自2004年6月~2008年8月,我科应用术中实时超声引导显微外科切除颅内深部病灶7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疗效,评估相关预后影响因素,并分析视神经管不同部位骨折手术策略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8例TON后行视神经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预后的潜在影响因素。根据视神经管骨折位置的不同,选择开颅视神经减压术和经鼻内镜减压术评估不同术式对不同骨折位置患者的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的影响。 结果58例TON患者均行视神经减压术,33例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改善(改善组),其中9例行开颅视神经管减压术,24例行经鼻内镜减压术;25例患者术后视力未得到改善(未改善组),其中8例行开颅视神经管减压术,17例行经鼻内镜减压术。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前视力及视神经管是否骨折是术后视力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光感者有效率明显高于无光感者,无视神经管骨折患者术后改善率明显高于有视神经管骨折患者。35例单发视神经管骨折患者中,视神经管内下壁骨折使用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有更好的预后,开颅减压则对于外上壁骨折更有益。 结论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总体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术前尚存光感的患者。对于视神经管骨折患者应根据骨折位置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行视神经减压。  相似文献   
8.
术中实时超声导航在椎管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导航在椎管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椎管内病变患者施行术中实时超声导航辅助下显微外科手术。所有手术均采用后正中入路、传统椎板切除术,利用超声影像对病变部位进行术中定位,并在实时超声导航辅助下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处理病变。结果术中实时超声导航准确定位了椎管内病变及其范围。对于24例占位性病变.手术全切21例,大部分切除3例,病理诊断包括髓内胶质瘤3例、脂肪瘤2例、脊膜瘤2例、神经鞘瘤13例、骶管囊肿3例、结核瘤1例。另有12例脊髓空洞症无病理报告。术后2周症状体征改善者22例,稳定者11例,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或者加重者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椎管内病变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术中实时超声可以实现实时神经导航,有助于提高椎管内病变手术的精确性和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额叶磁共振波谱(1H-MRS)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PD患者(Hoehn-YahrⅠ级14例、Ⅱ级8例、Ⅲ级8例、Ⅳ级6例)和20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双侧额叶进行1H-MRS检测,对比分析不同Hoehn-Yahr级别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额叶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含胆碱化合物(Cho)/Cr值的变化。结果Hoehn-YahrⅢ级和Ⅳ级PD患者双侧额叶的NAA/Cr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5,P<0.01),Cho/Cr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均P<0.005);Hoehn-YahrⅠ级和Ⅱ级PD患者双侧额叶的NAA/Cr和Cho/Cr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oehn-YahrⅢ级和Ⅳ级PD患者额叶1H-MRS有明显异常。提示1H-MRS有助于PD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 ,寻找简易判定颅内肿瘤大小的可靠指标。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法 ,将 1%琼脂糖含 1× 10 6C6瘤细胞悬液 10 μl注入大鼠右脑尾状核并行一般观察和MRI检查。在接种后第 10、15、2 0、2 5天和自然死亡前 ,对大鼠做主动脉多聚甲醛灌注固定 ,对脑组织和肿瘤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HE染色。结果  5 0只接种大鼠均有颅内肿瘤生长 (10 0 % ) ,远处和颅外转移率为 0 % - 4 %。结论 成功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 ,接种后大鼠的生存时间可作为判定颅内肿瘤生长大小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