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8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斑块进行充分的组织学判读和研究,将有助于全面把握CEA斑块的组织学表现,进而推进临床辅助诊断。方法本文我们将运用数字病理扫描仪对CEA斑块的切片经H&E染色后进行扫描,介绍数字病理扫描在CEA斑块组织学研究中的应用。结果经数字病理扫描所得的图片,有助于全面掌握和保存CEA斑块组织切片的全层面信息;在软件的帮助下有助于非常方便地测量斑块内各成分的大小;有助于精确评估斑块的狭窄程度。结论综上,数字病理成像应用于CEA斑块,结合MRI,有助于高效且准确地判读斑块组成和预测斑块稳定性,亦有助于人工智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室管膜下瘤和30例星形细胞瘤的平扫和增强MRI表现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二者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病变纵轴长度、椎体数目、生长方式、T1WI信号、T2WI信号、有无强化、边界是否清楚、是否有囊变、是否有脊髓空洞、是否有瘤周水肿的差异.结果 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T1WI信号、T2WI信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脊髓室管膜下瘤纵轴长度大于星形细胞瘤(t=3.21,P <0.05),椎体数目亦多于星形细胞瘤(t=2.58,P <0.05);脊髓室管膜下瘤多无强化、呈偏心生长、边界清、无囊变及瘤周水肿,与星形细胞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3、10.63、15.42、4.67、13.67,P均 <0.05).两种肿瘤脊髓空洞均少见.结论 肿瘤生长方式、边界及瘤周水肿等MRI表现有助于鉴别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发生于血流动力学状态复杂的区域,显示局部血流的流体力学特性
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磁共振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对动脉血
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既往研究已经对正常和狭窄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而血流
动力学因素与斑块易损性之间的相关性也已经得到证实。包括管壁应力、压力等动脉血流动力学参
数的综合作用是斑块发生发展变化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梗死灶位置及数目与MCA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DWI证实,存在MCA深穿支供血区急性梗死灶的病人49例,其中男45例,女4例,年龄28~73岁,平均(55.5±10.6)岁。所有病人均于发病2周内行颅内大动脉3D高分辨MRI(HR-MRI)检查,即血管壁成像(VWI)。按照HR-MRI所示MCA有无斑块,将所有病人分为2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分别比较2组之间脑梗死病灶位置和数目的差异。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R-MRI显示MCA有斑块病人30例(61.2%),MCA无斑块病人19例(38.8%)。MCA有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2.5(1.0,3.3)层,MCA无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3.0(2.0,4.0)层,2组间梗死灶最低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4,P=0.037)。MCA有斑块组中,深穿支单发病灶者19例(63.3%),多发病灶者11例(36.7%);MCA斑无块组中,19例均为单发病灶(100%)。2组间单发病灶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深穿支供血区梗死灶的位置和数目有关,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深穿支区梗死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磁共振技术结合图像后处理方法,探讨不同年龄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别。 方法 收集22名志愿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20~30岁)12人,高龄组(55~76岁)10人。应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表面线圈对志愿者双侧颈总动脉进行扫描。应用三维抛物面拟合方法对局部血流速度进行拟合,计算血管壁切应力及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两组各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青年组及高龄组平均血管壁切应力值分别为0.861±0.209 N/m2和0.628±0.179 N/m2;两组平均血管壁切应力值、收缩峰值期血管壁切应力值和舒张末期血管壁切应力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平均血管横截面积、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及血流率之间的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0.05);最小血管壁切应力值(P=0.226)及最大血管壁切应力时间梯度在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56)。 结论 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随增龄出现生理性结构和功能性的差别;对正常高龄志愿者血管壁切应力参数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早期预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静脉肾盂造影(IVU)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上尿路梗阻而原因不明的患者58例,均行MSCTU检查,在图像工作站对获得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T)等三维后处理,获得泌尿系立体图像。结果 58例中上尿路结石20例,先天性畸形14例,输尿管癌11例,输尿管炎性狭窄3例,输尿管息肉2例,副肾血管压迫肾盂输尿管交接处2例,邻近器官疾病导致上尿路梗阻2例,以上病例均经手术或输尿管镜检查证实。另有4例无法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3.10%。结论 MSCTU通过MPR、MIP、VRT技术多角度观察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导致上尿路梗阻的病变及其形态,在上尿路梗阻病变诊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MR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成像技术,其可以直接显示和测量组织的弹性[1].MRE在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均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一些研究中心已成功开展了人体头部MRE的研究,并且迄今未见有与MRE检查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原始图像上血肿内的小点状强化("点征")表现对急性脑出血血肿增长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112例连续性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症状发生6 h以内,均进行了CT平扫及CTA检查.影像资料经2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医师进行观察评估.根据患者是否出现"点征"分为2组.将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相对应分组,对"点征"对脑出血血肿增长预测进行多变量评估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CTA原始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ource images,CTA-SI)上出现强化灶24例(21.4%).强化组与无强化组的基线临床数据相同,经复查证实脑出血增长患者28例(25.0%).CTA"点征"阳性的患者中,17例(70.8%)表现为脑血肿增长,而7例(29.2%)无血肿增长."点征"预测脑内血肿增长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7%、91.7%、70.8%和87.5%,Kappa值为0.550(P<0.001).观察者间的一致性高(k=0.92).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CTA"点征"是具有独立的预测脑内血肿增长的影像征象,其中单因素OR值为17.000(5.753~50.232),P<0.000 1;多因素分析OR值为17.801(5.312~59.649),P<0.000 1.结论 CTA-SI中的"点征"与急性脑出血血肿增长有关,是可用于临床指导进一步加强治疗及监护的有意义的影像学征象.与临床预后转归的预测能力仍需进一步病例研究与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压、心率对颈总动脉管壁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的影响。方法 16例健康志愿者的双侧颈动脉分别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扫描,在颈动脉分叉部位下2 cm颈总动脉平面上,把颈总动脉壁平均分为24等份,利用相位对比MR成像和三维抛物面模型拟合的方法,计算每个空间位置一个心动周期内的平均WSS以及空间位置上最小的WSS。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16例健康志愿者的32条血管中,有3条血管因伪影排除在本研究之外。对剩下的29条血管进行分析,无论是双侧颈动脉,还是左侧或右侧颈动脉,平均WSS及空间位置上最低WSS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健康志愿者颈总动脉平均WSS和最低WSS与血压、心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年龄对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47名不同年龄健康受试者的双侧颈动脉分别被MR扫描,在颈动脉分叉部位下2 cm颈总动脉平面上,把颈总动脉壁平均分为24等份,利用相位对比MRI和三维抛物面模型拟合的方法,计算每个空间位置一个心动周期内的平均剪切力以及空间位置上最小的剪切力。观察年龄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有9名受试者的9条颈动脉,因难以耐受较长时间的扫描或扫描结果有伪影,在分析时排除。余85条血管颈动脉血管壁上平均剪切力及空间位置上最低剪切力分别为(7.45±2.12)dyne/cm2和(5.98±1.93)dyne/cm2,均与年龄负相关(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总动脉总的平均剪切力和空间分布最低剪切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