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77篇
  2023年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目的 分析我国9~18岁汉族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状况,并探索睡眠不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9~18岁汉族中小学生172 197人,将9~12岁儿童每日睡眠时间<9 h、13~18岁青少年<8 h定义为睡眠不足。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群体睡眠时间分布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群体睡眠不足报告率的差异;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睡眠不足报告率随年龄变化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不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结果 2014年,我国有6.6%的中小学生每日睡眠时间<6 h,30.8%的学生为6~7 h,26.3%的学生为7~8 h,20.8%的学生为8~9 h,分别有13.8%和1.8%的学生睡眠时间为9~10 h和≥ 10 h。睡眠不足总报告率为77.2%,男、女生分别为75.8%、78.6%。对于各个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的比较,9~11岁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岁女生报告率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分别为66.6%、74.1%、93.8%;9~12岁儿童、13~18岁青少年睡眠不足报告率分别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30个省份中,浙江(68.8%)、江苏(66.7%)和陕西(65.2%)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较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平均每日锻炼时间<0.5 h相比,平均每日锻炼时间0.5~1 h(OR=0.72,95% CI:0.69~0.74)、平均每日锻炼时间≥ 1 h(OR=0.46,95% CI:0.44~0.47)为睡眠不足的保护因素;与体育课频率<2次/周相比,体育课频率2次/周(OR=0.82,95% CI:0.78~0.86)、>2次/周(OR=0.65,95% CI:0.62~0.68)为睡眠不足的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9~18岁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高,适量体育锻炼和推迟到校时间可能会缓解学生睡眠不足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高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情况和效果,为进一步制定高中生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109 754名城市高中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问卷111 670份,其中有效问卷109 754份(男生51 409份,女生58 345份),有效率为98.3%;河北省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生报告曾在学校接受过艾滋病教育的报告率分别为31.5%(430人)、32.6%(503人)、30.0%(418人),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1%(21 737人)、54.0%(19 212人)5、3.8%(18 569人)(χ2重点高中=380.849χ,2普通高中=270.842χ,2职业高中=305.048,P<0.01);中国重点高中预防艾滋病教育情况好于普通高中,普通高中好于职业高中;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所在地区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学生比较,曾在学校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的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和反歧视艾滋病的态度均明显好于未在学校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的学生(P<0.01)。结论中国不同学校类型间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状况不平衡,应加强对职业高中学生艾滋病宣传和健康教育力度,强化艾滋病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比较中国9~22岁学生2010年与2014年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0年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选取年龄为9~22岁的汉族学生和9~18岁的藏族学生(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小学生(9~12岁)、初中生(13~15岁)、高中生(16~18岁)和大学生(19~22岁)。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度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之间的差异,采用log-binomial回归计算不同年龄组间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的RR值。结果 2010年中国9~22岁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为20.5%,2014年为23.8%。相较于2010年,2014年中国9~22岁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整体有所上升(P<0.001),且上升幅度东部 > 西部 > 中部地区(P<0.05)。各年龄组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均有所上升(P<0.05),且小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上升幅度高于初、高中生和大学生(P<0.05)。除中部地区的初、高中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不升反降外,其余各年龄组东中西部地区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均上升;东部地区的中小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上升幅度最大,但大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的上升幅度在3个地区中最小。各省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的变化情况差异较大,小学生表现尤为明显。仅有3个省份4个年龄组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均显著上升。以9~12岁年龄组学生的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为参照,13~15岁的RR值从2010年到2014年几乎无变化。16~18岁的RR值从2010年的0.34(95%CI:0.33~0.35)增加到2014年的0.36(95%CI:0.36~0.37,P<0.001),19~22岁的RR值从2010年的0.33(95%CI:0.32~0.34)增加到2014年的0.43(95%CI:0.42~0.44,P<0.001)。结论 相较于2010年,2014年各年龄组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均上升,但省间差异较大,这说明国家政策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各省应针对各自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1 h的概率。此外,高年龄组学生的体育锻炼也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项目反应理论对儿童睡眠问卷进行项目分析,评价儿童睡眠问卷在国内的适用性。方法 2015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北京市西城、朝阳、昌平、顺义、房山、怀柔和门头沟共7个区县的25所幼儿园和中小学学校,共计11 420例儿童。采用儿童睡眠问卷调查其睡眠情况,该问卷主要包含与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相关的4个维度,即呼吸、睡眠、行为、其他。统计分析采用基于二参数Logistic模型的项目反应理论,计算各条目的区分度和难度参数,并绘制项目反应特征曲线。结果 大多数条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但“睡觉偶尔尿床”和“是否超重”的区分度明显低于其他条目(区分度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441和0.124),且难度参数均较大(分别为4.378和6.172)。测验信息量结果提示删除这两个条目后,问卷提供的信息量几乎没有变化。结论 儿童睡眠问卷在评价儿童睡眠障碍中可以提供较好的初筛效果,但国内应用可以考虑对其进行简化。  相似文献   
17.
探讨我国中小学校专职校医配备现状及分布差异,为制定国家卫生决策和优化学校卫生工作人员配备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对全国8省市7 753所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及学校专职校医配备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我国中小学校专职校医总体配备率及配备合格率分别为9.65%,1.95%;专职校医配备率在不同地区(东部24.95%,中部4.22%,西部3.83%)、城乡(城市46.54%,农村3.90%)、学校类型(普通小学3.32%,普通初中21.29%,普通高中75.76%,其他类型学校40.32%)、学校规模(≤600人学校2.36%,601~1 200人学校16.40%,>1 200人学校46.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小学校专职校医配备合格率在不同地区、城乡、学校类型、学校规模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我国中小学校专职校医配备尚不能达到国家要求,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城乡、学校类型及规模差异.需采取措施保证中小学校专职校医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身高增长划分儿童青少年不同生长期,并探索饮食行为在不同生长期对身高的影响。方法:利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采用中国肥胖工作组2003年制定的筛查超重、肥胖标准和《中国6~19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分年龄BMI筛查消瘦界值范围》筛选体重正常7~18岁儿童青少年,整理身高及饮食行为指标,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划分儿童青少年不同生长期,构建多水平模型分析饮食行为在不同生长期对身高的影响。结果:基于身高增长将男、女生生长期均划为4期,男生为突增前期(7~10岁)、突增期(11~12岁)、突增后期(13~14岁)和稳定期(15~18岁);女生为快速增长期(7~10岁)、增长期(11~12岁)、增长后期(13~15岁)和稳定期(16~18岁)。男女生各生长期城市学生身高均高于农村学生(P<0.01),且城乡差异随生长期呈抛物线趋势,在男生突增期和女生增长期差异最为突出分别为3.31 cm和3.15 cm;在男生突增前期和女生快速增长期早餐对身高生长有促进作用(增长系数分别为0.40 cm和0.57 cm,P<0.01);在男、女生各生长期(除女生稳定期)牛奶对身高均有促进作用(P<0.01),且随生长期呈逐渐下降趋势,男生突增前期和女生快速增长期促进作用最强分别为0.91 cm和0.94 cm;在男、女生生长早、中期鸡蛋均有利于身高的生长(P<0.01),且随生长期有增强趋势;早餐、牛奶和鸡蛋对身高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0.01),且随生长期呈下降趋势。结论:早餐、牛奶在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早期更有利于促进其身高生长,鸡蛋对身高促进作用随生长期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长期趋势及其公共卫生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分析中国大城市儿童青少年1979至2005年的生长长期趋势,为制定宏观干预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来自16个省/直辖市7~18岁汉族中、小学生,分析其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增幅和不同阶段增速.结果:26年来男、女平均身高增幅为6.5和4.7 cm,体重增幅为8.9和5.2 kg.男、女增速均以1985至1995年期间最快,身高分别达每10年增加3.8和3.0 cm;体重分别达每10年增加4.7和3.1 kg;该长期趋势迄今仍保持强劲.青春期发育年龄持续提前,身高生长突增峰值(女12岁和男14岁分别达每10年3.3和2.4 cm)不断增长,对长期趋势贡献最大.男、女成年身高分别增长3.2和2.1 cm,增幅为每10年1.2和0.8 cm.近20年来BMI分布曲线加速右移,提示儿童肥胖流行增势迅猛.结论:我国正出现儿童期生长加速、青春期提前、成年身高增长和身体比例变化等迅猛的全方位生长长期趋势.不仅应看到该趋势对提高我国儿童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积极意义,还应高度关注该趋势在引发成年期慢性疾病(尤其如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疾病危险)等方面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中国13~18岁汉族学生耐力素质与血压状况的关联。方法 利用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13~18岁汉族学生数据,依据《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判定血压偏高及其各组分(单纯性SBP偏高、单纯性DBP偏高与混合性血压偏高),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学生耐力素质进行评分,并按百分位划分为P0~、P25~、P50~、P75~P100 4组。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随着耐力素质的提高学生血压偏高及其组分检出率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偏高在不同耐力素质水平的患病风险;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与耐力素质水平的关系。结果 2014年中国13~18岁汉族学生血压偏高的检出率为9.2%。血压偏高及其各组分检出率随着耐力素质的提升而降低(P<0.001)。以耐力素质P0~组学生为参照,P25~、P50~和P75~P100 3组学生发生血压偏高的OR值分别为0.89(95% CI:0.84~0.95)、0.81(0.76~0.86)和0.79(0.74~0.84)。在超重/肥胖和营养正常的学生中耐力素质与血压偏高呈负相关,而在营养不良的学生中无相关性。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在超重/肥胖的学生中,P10P25P50P75P90P95水平的SBP均与耐力素质呈负相关;P25及以上水平的DBP均与耐力素质呈负相关。在营养不良及营养正常的学生中,仅有部分水平的DBP与耐力素质呈负相关。结论 中国13~18岁汉族学生耐力素质与血压偏高呈负相关。在超重/肥胖的学生中,耐力素质与血压状况的关联性更强。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可能有助于预防或改善血压偏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