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辽宁省本溪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现状,探讨影响学生发生欺凌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2年4—6月抽取本溪市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学生4 008人,匿名填写问卷,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学段、家庭亲密度、学校亲密度、朋友数量间学生欺凌行为报告率的差异,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溪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报告率为12.9%,欺凌他人、被他人欺凌和既欺凌他人又被欺凌的报告率分别为2.5%、6.5%和3.9%。无论哪种欺凌行为,男生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183)、饮酒(OR=2.436)、打架行为(OR=2.097)、暴力的家庭教育(OR=1.678)、与朋友联系频繁(OR=2.224)等是欺凌他人发生的危险因素;偶尔或经常有孤独感(OR=1.609、3.542)、经常有绝望感(OR=1.651)、学习压力较大(OR=1.707)等是被他人欺凌的危险因素;男性(OR=1.818)、初中生(OR=2.684)、学生亲密度一般及低(OR=1.709、2.617)、经常有绝望感(OR=3.407)、吸烟(OR=2.758)、打架(OR=1.720)、看暴力视频行为(OR=2.018)、暴力的家庭教育(OR=1.520)等是既欺凌他人又被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欺凌行为与个人、学校、家庭等因素有关,应从多个方面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中国6~22岁学生群体甲乙丙类传染病的长期趋势、顺位变化以及主要传染病在不同年龄组和地区间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2008—2017年全国传染病监测数据中诊断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学生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共涉及到甲乙丙类传染病40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基于教育部公布年度学生人口数作为分母进行计算,选取各年龄组、各省份在每年度中的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作为主要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5年中国6~22岁学生群体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男生发病率、发病数以及死亡数均高于女生,其中,2008—2015年男女生发病率下降幅度分别为43.4%和40.1%,但在2015—2017年出现反弹,增长幅度分别为47.1%和53.8%,反弹主要由丙类传染病增长导致。10年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前3位疾病分别由2008年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痢疾,转变为2017年的结核病、猩红热和病毒性肝炎。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的前3位疾病分别由2008年的狂犬病、结核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转变为2017年的HIV/AIDS、狂犬病和结核病。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顺位变化并不明显。在年龄组和地区分析中,甲乙类传染病主要以病毒性肝炎、猩红热和结核病为主,丙类传染病则以流行性腮腺炎和感染性腹泻病为主,但近年来,流感和手足口病在东部地区增长明显。结论: 2008—2017年间,我国在学生群体传染病防控方面成就显著,但传染病变化模式和特征显示出我国未来在防控呼吸道传染病、HIV/AIDS等性传播疾病以及新型突发传染病方面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为全国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控机制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高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情况和效果,为进一步制定高中生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109 754名城市高中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问卷111 670份,其中有效问卷109 754份(男生51 409份,女生58 345份),有效率为98.3%;河北省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生报告曾在学校接受过艾滋病教育的报告率分别为31.5%(430人)、32.6%(503人)、30.0%(418人),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1%(21 737人)、54.0%(19 212人)5、3.8%(18 569人)(χ2重点高中=380.849χ,2普通高中=270.842χ,2职业高中=305.048,P<0.01);中国重点高中预防艾滋病教育情况好于普通高中,普通高中好于职业高中;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所在地区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学生比较,曾在学校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的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和反歧视艾滋病的态度均明显好于未在学校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的学生(P<0.01)。结论中国不同学校类型间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状况不平衡,应加强对职业高中学生艾滋病宣传和健康教育力度,强化艾滋病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运动伤害的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对危险的认识和应变能力较差,伤害严重威胁他们的健康和生命,是青少年死亡和疾病的首要原因.运动伤害是伤害的一种,是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原因[1-3].  相似文献   
5.
中国18省市中学生伤害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中国青少年伤害的流行状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关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全国18省市中学生共170 602名进行《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自填。结果中学生伤害的发生率为43.7%,其中二次及以上伤害的报告率为20.9%。男生伤害报告率高于女生,主要差别是由于二次及以上伤害发生引起。该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伤害报告率下降,特别是二次及以上伤害报告率。因跌倒和物体砸碰受伤是男女生最常见的受伤原因,割刺伤和骨关节伤是男女生最常见的受伤结果。重点中学、核心家庭和母亲高学历是各类伤害及再发伤害的保护性因素。结论中学生伤害发生率高,应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伤害特别是二次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18省市自治区城市高中生性行为现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了解中国高中生性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宜的性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无记名自填问卷方式,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8个省、市、自治区110954名高中生进行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我国高中生性行为的报告率为4.4%,男、女生分别为6.9%和2.1%(P<0.01);职业中学学生性行为的报告率高于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P值均<0.01);西部地区高中生性行为的报告率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高中生,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级增加、看过色情书刊、影像制品、长期不与父母同住、生活在西部地区是高中生发生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在普通/重点中学就学、自感学习成绩好是高中生发生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对高年级高中生尤其是职业中学学生进行适当、科学、系统的性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18省市中学生溺水相关危险行为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青少年溺水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状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关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全国18省市181832名中学生进行《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集体自填。结果18省市中学生过去12个月游泳、非安全场所游泳和曾有溺水伤害的报告率分别为52.4%,11.8%和1.8%。男生各相关行为报告率高于女生。大城市、沿海和水网地区省市游泳的报告率高,游泳者中经济发达省市安全场所游泳的比例高于不发达城市,溺水伤害的报告率也相对较低。非安全场所游泳者溺水伤害报告率高于安全场所游泳者。结论非安全场所游泳与溺水伤害密切相关。溺水及其相关行为发生与学生性别、年级、地区、经济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中小学生1985~2000年超重和肥胖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7-18岁中小学生1985—2000年超重和肥胖变化趋势,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1985,1991,1995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北京市资料,根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筛查标准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城乡男女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结果城男、城女、乡男、乡女超重和肥胖呈上升趋势,1995.2000年增幅高于1985.1995年平均每5a的增幅;1995~2000年比1985~1995年增速变缓,但7—9岁组城男超重和肥胖,7—9岁组城女和乡女超重,16~18岁乡男和13~15岁城女肥胖的增速高于1985~1995年水平。城区“差”片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好”片。结论北京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呈现出从散发到流行、从城区向农村、逐渐低龄化的趋势: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将超重和肥胖的防治作为北京市学校卫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7~18岁儿童青少年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体重过度感知之间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合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2012年卫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资料,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中国的7个省(市)中信息完整的40 073名儿童青少年,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关联。  结果  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报告率为11.8%;体重过度感知组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300 min的比例(5.12%)高于非过度感知组(3.84%)(χ2=19.14,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电子设备使用时长>300 min的儿童青少年出现体重过度感知的风险更大(OR=1.36,95%CI=1.18~1.57,P<0.01);多因素调整后,该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OR=1.28,95%CI=1.10~1.48,P<0.05)。分层分析后,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体重过度感知之间的关联仅在女生、11~18岁年龄组和非独生子女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相关,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可能有助于改善该人群中体重过度感知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了解2016—2017 学年北京市中小学生伤害现况,为制定北京市学生伤害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6 个区102 所中小学校的19 666 名学生,对在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期间发生伤害的病例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2016—2017 学年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0.68%,其中男生为 12.98%,女生为8.63%; 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至三年级) 为7.26%,小学高年级学生(四至六年级) 为14.38%,初中生为 11.80%,高中生为9.55%.在各伤害类型中,跌伤发生率最高,为6.35%.伤害病例中发生地点前3 位是学校(43.26%) 、家中(24.76%) 和马路/道路(13. 19%); 发生时进行的活动前3 位是体育活动(28. 78%) 、行走(26. 21%) 和休闲娱乐(16.90%); 受伤部位前3 位是下肢(41.98%) 、上肢(28.91%) 和头部(15.32%).平均每次伤害造成4.26 d 休息,2.27 d 缺课,0.55 d 住院.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发生率在10%以上.男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是北京市学生伤害防控的重点人群,跌伤应作为优先干预的重点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