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7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1篇
内科学   12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27篇
综合类   412篇
预防医学   47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11篇
  2篇
中国医学   86篇
肿瘤学   1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Immutol诱导大鼠心脏移植物产生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将受体大鼠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n=6);DMSO组(n=6),使用二甲基亚砜(DMSO)给药至移植物停搏;Immutol组(n=6),使用Immutol给药至移植物停搏;环孢素(CsA)组(n=10),使用CsA给药20 d后停药;联合实验组(n=13),使用Immutol给药60 d后停药,CsA给药20 d后停药。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和病理学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干扰素(IFN)-γ的含量,以及心脏组织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情况。结果联合实验组心脏移植物可长期存活,存活时间180 d,均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联合实验组术后39 d心脏移植物的病理评分明显低于CsA组(P0.05)。联合实验组术后9、39 d血清IL-10和IFN-γ含量均明显高于CsA组(均为P0.05),联合实验组IL-10和IFN-γ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联合实验组术后39 d IDO和Fgl2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CsA组(均为P0.05),联合实验组术后IDO的mRNA表达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联合实验组术后180 d Fgl2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术后9、39 d(均为P0.05)。结论 Immutol联合CsA可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停药后可诱导移植物长期存活,产生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两虚患者运动耐力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8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等)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6分钟步行距离、肺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6MWD明显增加,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FEV1%和FEV1/FVC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FEV1/FVC间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SOD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MDA含量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的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减轻(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两虚患者运动耐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具体分子生物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史柏强  许丞  马军 《华南预防医学》2022,48(10):1242-1245
目的 分析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以2016—2019年在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391例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尿液培养的病原微生物并进行生化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的细菌菌株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头孢噻酚、庆大霉素、头孢三嗪、头孢克肟、环丙沙星、四环霉素、哌拉西林、亚胺培南、萘啶酸的敏感性。结果 2016—2019年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总体发病率为33.6%。分离的病原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最常见,其中以大肠埃希菌(49.1%)、肠杆菌属(39.9%)和铜绿假单胞菌(13.8%)较多见;革兰氏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9%)、链球菌(1.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0.5%)为主;分离到不动杆菌和真菌各1份。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肠杆菌对所有12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对头孢噻酚、头孢克肟、头孢三嗪以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发病率较高,分离的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且以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这些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噻酚、头孢克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发生于鞍区的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MA)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PMA的MRI表现。结果 MRI图像上,21例PMA具有如下特点:肿瘤均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清楚,体积较大[最大径29.13~73.25mm,平均(47.52±15.33)mm],肿瘤最长轴多为腹背方向(11/21,52.38%)。MR平扫肿瘤病灶信号多不均匀,T1WI多呈等、低信号(16/21,76.19%),T2WI多呈高信号(21/21,100%),部分内见低信号(13/21,61.90%)。增强扫描肿瘤多为明显不均匀强化(20/21,95.24%),常可见多发微小囊样表现(11/21,52.38%)。21例中,20例发生脑积水,9例发生蛛网膜下腔播散。结论 PMA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用多种MR检查方法,结合患者的年龄及临床表现,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微小RNA-126(miR-12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调控的靶基因.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75例患者食管鳞癌组织和其匹配的癌旁组织中miR-126的表达水平,应用软件预测miR-126的靶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靶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在食管鳞癌细胞中提高或降低miR-126表达水平,验证其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 对75组配对标本分析,癌组织中miR-126的相对表达量为0.28±0.32,癌旁组织为0.45±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126低表达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相关(P<0.05);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过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1);上调食管鳞癌细胞Eca9706、Eca109、TE-1中miR-126的表达会导致IRS-1蛋白的表达量(0.785±0.337、1.873±0.684、1.938±1.081)较空白组(1.188±0.336、2.756±1.097、3.028±0.789)下降(P<0.01),下调食管鳞癌细胞中miR-126的表达会导致IRS-1蛋白的表达量(2.543±0.610、5.182±1.897、5.940±0.997)相对升高(P<0.01).结论 食管鳞癌组织中miR-126表达水平下降,IRS-1蛋白的表达受miR-126的负调控,IRS-1可能是miR-126在食管鳞癌中发挥抑癌基因功能的靶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99例行腹膜外途径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1~79岁,平均(65.37±6.07)岁;前列腺特异抗原(PSA)2.80~79.50ng/mL,平均(16.84±12.28)ng/mL。分析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特征。按年龄、体质指数、术前PSA水平、穿刺针数阳性百分率、穿刺至手术时间、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临床T分期、前列腺癌危险分度、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术后T分期、腹盆腔手术史等进行分组,分析各组切缘阳性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临床及病理相关资料与切缘阳性的关系。结果本组99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时间平均(199.66±66.0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2.02±140.28)mL。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前列腺癌,术后病理切缘阳性26例(26.3%)。将各危险因素分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穿刺针数阳性百分率(P=0.047)、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P=0.023)、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P=0.007)、术后T分期(P=0.004)与切缘阳性存在相关性(P<0.05),而年龄(P=0.134)、体质指数(P=0.838)、术前PSA水平(P=0.299)、穿刺至手术时间(P=1.000)、临床T分期(P=0.821)、前列腺癌危险分度(P=0.903)、腹盆腔手术史(P=0.607)与切缘阳性均无相关性(P>0.05)。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及术前PSA、临床分期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术后T分期(P=0.011)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穿刺针数阳性百分率、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术后T分期与切缘阳性存在相关性,其中穿刺针数阳性百分率、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及术后T分期越高,切缘阳性率越高。术后T分期是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道肿瘤患者40例和健康体检者10例,收集其化疗、手术、手术联合化疗前、后的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样MDSCs(G-MDSCs)和单核细胞样MDSCs(M-MDSCs)的表达,ELISA检测其功能因子Arg-1和iNOS。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G-MDSCs和M-MDSCs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化疗、手术及联合治疗后外周血中G-MDSCs和M-MDSCs水平均降低,化疗、手术后MDSCs释放iNOS下降。G-MDSCs在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中较高;M-MDSCs在分化程度低的患者中较高。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G-MDSCs和M-MDSCs亚群水平升高,手术、化疗以及二者联合可降低MDSCs亚群水平,并且降低MDSCs功能。G-MDSCs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有关,M-MDSCs与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脊髓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MR特征。方法4例脊髓原发性PNET术前均行MR常规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发病年龄:13~46岁,中位年龄26.5岁。病灶部位:2例肿瘤位于胸段,1例肿瘤位于颈胸段,1例肿瘤位于圆锥。MR影像表现:3例表现局部占位征象,1例表现为脊髓弥漫性增粗;4例肿瘤均位于脊髓的中心,与周围正常脊髓分界不清,且周围无明显水肿;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病变尾侧继发囊变1例;增强MR,3例病变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结论脊髓原发性PNET好发于成人,可位于髓内,或髓内外,或呈外生性生长,并可发生于脊髓的各个节段,其中胸段脊髓及圆锥常见,MR影像没有特异性征象,最后确诊需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在巨大肝癌患者复杂肝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4例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10 ~ 18 cm,病灶不同程度地累及了第一、二、三肝门.患者难以耐受常规肝切除,均行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结果 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90 ~840 min,无肝期250~300 min,术中出血量400~1400 ml,术中无肝期未行门、腔静脉转流术.4例患者在体外肝切除后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及门静脉修复成型,均应用成型异体血管来延长剩余肝脏肝上腔静脉以利于腔静脉吻合及第一肝门的重建.本组患者1例术后肝功能正常,1例出现腹腔出血再次手术止血,1例发生肝功能不全,1例出现肝肾功能不全于术后5d放弃治疗而死亡.3例术后生存的患者术后1~2个月间剩余肝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代偿增生.术后生存的3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8、9个月发现肺部多发转移瘤,分别于术后13个月及15个月死亡.随访截至2012年4月,1例患者无瘤生存37个月.结论 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为复杂肝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及近期肿瘤的复发是限制该手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方法。方法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夹角(FTA角),根据膝外翻畸形Keblish分级(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分为轻、中、重三级并认真评估患者软组织状况。软组织平衡术分为三步,第一步切开关节囊前行髂胫束苹果派样延长,第二步自胫骨结节骨膜下松解骼胫束止点和外侧副韧带,第三步自股骨侧松解外侧副韧带及后外侧关节囊。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不同分级个体化的应用上述3步软组织平衡方法行TKA手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008年1月~2011年12月,20例(23膝)膝外翻患者,Keblish分级轻度8例8膝,中度7例10膝,重度5例5膝;轻、中、重三级患者应用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实施TKA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术前术后FTA角及KSS评分、功能评分结果经SPSS14.0统计学软件做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术后外翻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关节稳定性良好。结论膝外翻畸形TKA术中选择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方案,可以有效地矫正软组织失衡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又可以避免矫枉过正导致术后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