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CT腰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腰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T和/或MRI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的25例慢性下腰痛患者34个腰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术,采用统一的椎间盘造影方法和1~5型CT椎间盘造影分型,分析阳性、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的量。结果CT椎间盘造影的34个腰椎间盘中14个为2型,均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0.2~1.1ml,平均0.65ml;2个为5型,均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0.8~1.1ml,平均0.95ml;11个为3型,其中3个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0.7~0.9ml,平均0.8ml,8个为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1.2~1.7ml,平均1.45ml;7个为1型,即正常椎间盘和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1.2~1.8ml,平均1.5ml。阳性椎间盘([0.810±0.469)ml]与阴性椎间盘([1.480±0.364)ml]所注射的对比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腰椎间盘造影术通过显示阳性椎间盘对盘源性下腰痛具有定性诊断价值,与普通腰椎间盘造影术比较,CT腰椎间盘造影术具有定位、诊断精确,操作时间短,患者痛苦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CT腰椎间盘造影及MRI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的50例疑似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CT平扫及CT椎间盘造影(CTD)检查,比较MRI与CT椎间盘造影对Modic征、HIZ改变及纤维环破裂分型等诊断结果。结果CT椎间盘造影共80个,CTD分型:I型34个,II型22个,III型14个,IV型10个,其中一致性疼痛共31个(38.7%)。MRI上有纤维环后缘高信号区(HIZ)者15个,无HIZ者64个,HIZ对疼痛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29.0%、87.8%。CTD显示Modic征腰椎间盘共12个,其中一致性疼痛11个,不一致疼痛或不同1例。MRI上IV-V级椎间盘退变32个,其中CTD一致性疼痛26个(81.3%),MRI上IV-V级退变一致性疼痛率明显高于I-III级退变患者(P0.01)。结论CT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纤维环破裂情况可清晰显示,MRI典型影像征象为HIZ、IV-V级椎间盘退变,预测一致性疼痛与CTD分型关系有利于MRI进一步确定责任椎间盘。  相似文献   

3.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特点及其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特殊性。方法 分析49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起病急,症状重,CT及MRI分辨率虽高,但易出现假阴性。腰椎管造影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其不足;由于游离在椎管间盘组织的压迫,神经根多处于固定状态,术中移动神经根及摘除髓组织时易损伤神经根及硬膜囊。结论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术前应详读X线CT、MRI等资料,有疑问时应行椎管造影;在取出游离于椎管内的间盘组织时,残余碎块未取净是腰椎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杜有民 《中外医疗》2012,31(2):11-12
目的探讨CT.MRI在诊断腰椎同盘疾病中的影像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0例腰椎同盘疾病患者的cT.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200例病变发生在L2-4。椎体者21例,L4-5椎体者112例,Ls-S1椎体者67例。本组病例,116例属于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属于脱出症,71例属于膨出症。结论CT、MRI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疾病的熏可靠方法。可以明确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外科手术提供方便,MRI检查准确率优于CT。  相似文献   

5.
作者应用电子计算机 X 线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1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探查的共157个椎间盘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 CT60例,89个椎间盘,正确率为85.4%,假阳性10个(11.2%),假阴性3个(3.4%)。MRI50例,68个椎间盘,正确率为85.38%,假阳性6个(8.8%),假阴性4个(5.9%)。CT 与 MRI 和椎管碘水造影检查比较,具有无创伤性、放射线量低、对骨骼组织分辨率高和检查费用不高等优点,可作为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诊断和定位的首选方法,MRI 检查和椎管碘水造影术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施行。如果进一步提高阅片质量和结合临床检查可提高 CT 和 MRI 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经皮腰椎间盘造影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病变椎间盘分型,以便选择腰椎间盘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并评价不同方法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8例,局麻下后路穿刺椎间盘。C型臂下侧位示针尖位于椎间盘的中心或中后1/3交界处,根据腰椎间盘造影将病变椎间盘分为3型:(1)包容型行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与三氧溶核术;(2)突出型采用突出物处射频消融术与三氧溶核术;(3)破裂型盘内注射胶原酶600U溶核。每组都经椎间孔注射三氧(30μg/m1)5~10ml。术后随访2年,采用MacNab标准评估。结果本组穿刺成功率为100%。造影术分型结果为:包容型占33.6%(43/128例),突出型39.8%(51/128例),破裂型26.6%(34/128例)。治疗后随访2年,优良率包容型为93.0%(40/43例),突出型为88.2%(45/51例),破裂型为82.4%(28/34例);总优良率为88.3%(113/128例)。结论经皮腰椎间盘造影术能够显示椎间盘的病理形态,可确定病变椎间盘分型,根据分型选择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磁共振脊髓造影( MRM)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医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间13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资料,主要包括常规核磁共振( MRI)及磁共振脊髓造影( MRM),以患者临床最终诊断为标准,比较常规MRI与MRI结合MRM的诊断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136例患者中共有158个突出的椎间盘,其中中央型92个,旁中央型47个,椎间孔型14个,游离型5个。常规MRI与最终诊断一致151个,占95.57%,MRI结合MRM的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全部一致。结论:磁共振脊髓造影( MRM)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率较高,作为常规MRI检查方法的有效补充,可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31例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诊断中MRI(核磁共振成像)的价值及保守治疗疗效.方法 :统计间盘造影阳性患者及MRI黑间盘及高信号的间隙分布情况,对比列表;保守治疗效果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结果 表中对比分析后得出大部分MRI示黑间盘及高信号椎间隙在行椎间盘造影时为阳性;经活血祛痛汤保守治疗后,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8例,良12例,差3例,优良率87%.结论 MRI示黑间盘及HIZ发生与间盘造影阳性发生有很高的一致性,MRI扫描的更薄及对HIZ更高的敏感度使其有可能替代椎间盘造影;保守治疗优良率高,与目前流行的椎间盘融合术相比,保守治疗效果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CT分型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征,以L4-5和L5、S1间盘突出最常见。其分型方法较多且不统一,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不便。笔者总结了120例经临床、手术或MRI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的CT资料,分析其CT分型及表现,以提高该病的CT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炎的MRI表现并与腰椎结核及腰间盘退行性变引起的椎间隙变窄进行鉴别。方法 5例为手术后及间盘穿刺术后、白血病等临床证实的间盘炎症,21例腰椎结核及腰间盘退行性变,对其MRI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炎症MRI表现为:(1)椎间隙变窄,T2像呈高信号或低信号,T1呈低或等信号,髓核内裂隙消失。(2)相邻椎体皮质终板模糊或终板及终板下骨质破坏,上下椎体对称性信号异常。(3)部分病例见相邻椎体的临近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4)椎旁软组织肿胀,脓肿象树皮一样围绕椎体。(5)增强间盘及临近椎体信号增强。10例腰椎结核及11例间盘退变也各有特点。结论 腰椎间盘炎多由术后或穿刺或血行感染,MRI有其特点,仔细观察椎体终板及间盘及椎旁肿胀对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磁共振正常的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MRI显示椎间盘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和存在疼痛复制反应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特殊病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慢性下腰痛且行腰椎间盘造影术病人288例.其中腰椎MRIT2加权显示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术显示纤维环撕裂和腰痛复制的病人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0~44岁,平均29.6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1.8年.应用Dallas CT椎间盘造影分级方法评估纤维环撕裂程度.结果 12例慢性腰痛但MRI显示正常信号强度的病人中,共行腰椎间盘造影33个椎间盘.12个病人12个椎间盘显示疼痛复制和纤维环撕裂,其中显示2级撕裂者3个,3级撕裂者9个.结论 对一些顽同性腰痛病人,保守治疗无效,提示是椎间盘源性的,但MRI检查正常需要行进一步治疗时,如行腰椎微创手术或腰椎融合术时,仍需考虑行腰椎间盘造影术,以确定疼痛的椎间盘.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的发生率并探讨HIZ与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统计1000例无选择腰椎MBI中HIZ发生率和200例有完整临床资料MBI中下腰痛组与无下腰痛组的HIZ发生情况.对11例16个HIZ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CTD),观察CTD Dallas分级与疼痛诱发试验的关系.结果 腰椎间盘后缘HIZ发生率31.7%(317例),378个椎间盘.其中,L4、5和L5S1水平发生率最高(74.8%),HIz左侧(153个)多于右侧(94个),可发生于上(15.4%)、中(28.8%)、下缘(55.8%),多节段HIZ 54例(17.O%).200例HIZ中下腰痛者115例(57.5%),无下腰痛者85例(42.5%).CTD DallasⅢ级者疼痛诱发试验多为阴性(6/7),IV级者多为阳性(8/9).结论 HIZ有无腰痛与椎间盘纤维环退变程度有关,当CTD检查退变至Dallas IV级时多可出现腰痛.故HIZ仅提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性,确诊仍需辅以椎间盘造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CT椎间盘造影术结合关节突关节封闭,用于退变性脊柱疼痛的诊治,以期为此类疾患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临床症状、体征与CT、MRI检查结果显示椎间盘退变性疼痛病人及多节段椎间盘病变,需要明确责任间盘以决定治疗方案的病人,进行CT椎间盘造影术或/和关节突关节封闭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适当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共造影检查93个间盘,其中造影阳性间盘39个;共进行关节突关节封闭54个,阳性结果4例;对造影检查阳性和关节突关节封闭试验阳性节段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板间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临床综合评价结果,所有病人均完成术后随访(1年),自觉临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统计学显示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椎间盘造影结合关节突关节封闭可以较好的应用于退变性脊柱疼痛诊治。对于椎间盘源性、关节突源性的疼痛可以起到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作用。对于多节段脊柱退变,可以明确病变责任节段,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  李鑫鑫 《医学综述》2007,13(12):928-930
椎间盘源性疼痛被认为是常见的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随着深入研究,人们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有了更深的了解。磁共振成像有助于发现间盘内破裂存在的证据,而有创的间盘造影则可以直接明确疼痛的原因,还可为纤维环撕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治疗方法有椎体间融合术、假体置换术以及激光微创手术等,但每种疗法均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5.
椎间盘髓核造影在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椎间盘髓核造影在臭氧治疗不同类型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经CT或MRI诊断明确的264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间盘髓核造影明确纤维环的破裂情况,将椎间盘突出症分成纤维环未破裂组和纤维环破裂组,其中未破裂组14例,破裂组250例,采用45μg/ml浓度的臭氧气体进行椎间盘内及盘外注射,观察有效率。结果264例343个椎间盘,其中纤维环未破裂组14例(16个盘),纤维环破裂组250例(327个盘),总有效率为82.95%,其中显效112例,有效107例,无效45例。未破裂组有效率42.85%,破裂组有效率85.2%。两组临床数据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26,P〈0.05)。结论椎间盘髓核造影在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FasL-844T/C基因多态性、腰椎MRI和退变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FasL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集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静脉血和髓核组织;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对FasL-844T/C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采用S-P法染色检测FasL在髓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RI研究发现,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腰椎间盘退变的积分显著增高(P=0.003);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TT基因型携带者髓核细胞表达FasL的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48),但CT基因型携带者与CC基因型携带者之间髓核细胞表达FasL的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264);腰椎间盘退变积分和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FasL-844T/C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存在相关性;腰椎间盘退变积分和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Sheng WB  Guo HL  Mai ED  Pu LT  Zhan YL  Jin GL  Deng Q  Zheng XF  Xun CH  Xu T  Tian 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5):3198-3202
目的 探讨单纯纤维环破裂是否为导致腰腿痛的原因及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2001年5月至2008年10月,对3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MRI和CT显示无腰椎间盘突出的腰腿痛患者行电生理和腰椎间盘造影检查,诱发一致性疼痛反应并证实为纤维环破裂者,选择局限性开窗减压、髓核清理术.男15例,女19例,年龄32~72岁,平均45.6岁.病程6~120个月,平均25.8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15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尺(VAS)评估.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痛、跛行和根性损害.X线和CT扫描缺乏特征性.MRI T2WI相显示相应节段椎间盘呈低信号、"黑间盘"或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区.EMG提示神经根性损害27例,阳性率79.4%,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异常7例,胫神经传导速度异常3例.椎间盘造影34例,38个椎间盘诱发并产生准确的疼痛复制,造影术后CT扫描示造影剂弥散于椎间盘内并通过纤维环裂隙进入椎管.术后随访6~37个月,平均17.4个月.本组术前JOA评分为8.7分,术后为13.5分,恢复率为76.2%;其中优18例,良12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术前腰腿痛VAS评分8.6分,术后2.8分,改善率82.5%.结论 单纯纤维环破裂所致神经根炎性损害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MRI和EMG对其诊断具有提示作用,腰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和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依据.局限性开窗减压,髓核清理术是治疗纤维环破裂所致神经根炎性损害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重力牵引下的CT影像和介入治疗中髓核造影表现以及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治疗疗效差的原因,并指导介入治疗.方法选择牵引治疗效果差,欲行介入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共43节椎间盘,在同一台CT上,先行病变椎间隙的扫描后,用自制的牵引设备,行骨盆牵引,拉力传感器显示牵引重量,再行CT扫描,扫描参数同牵引前,并与介入治疗中髓核造影影像对照分析.结果牵引中病变椎间隙较牵引前平均增宽0.151 cm,但突出物未见明显回缩,6例7个椎间盘内明显积气.髓核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23节,髓核退变明显、纤维环松驰14节,纤维环大部分断裂6节.结论牵引下突出物未见回缩的主要因素是纤维环松弛、断裂失去弹性,椎间盘内压力增高,突出椎间盘组织与周围粘连,这也是牵引效果差、容易复发的原因,在介入治疗时需要方法互补,才能显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特点。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共收治68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在30~78岁,平均年龄(51±12)岁,病人病程在1~15年,平均(3±1)年。本组患者中,58例选择后路手术,其中开窗或半椎板减压单纯髓核摘除术33例68个椎间隙(双侧7例,单侧26例),后路减压同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25例54个椎间隙;10例20个椎间隙选择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结果术后随访1~9年,平均46个月,使用非参数检验,不依赖于总体分布,即不考虑是否正态分布的秩和检验,术前JOA评分6~17分,平均(9.6±2.0)分,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4±2.0)分,统计量Z=-7.276,双侧概率,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VAS评分6~10分,平均(8.2±1.0)分,术后VAS评分0~3分,平均(1.4±1.0)分,统计量Z=-7.210,双侧概率P<0.0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方式之间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均恢复了以前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为60%~95%,平均86%。结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导致疼痛的椎间盘。椎间盘造影术可以帮助骨科医师准确选择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治疗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