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照分析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14日杭州市西溪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且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22例(A组),选取同时段年龄及性别相仿的无基础疾病COVID-19患者25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首次胸部HRCT表现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累及的肺叶数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两组右肺中叶病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肺叶病灶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病灶累及区域均以肺野外1/3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形态及大小方面,A组患者病灶大片影且≥5cm较B组多见(P<0.05)。两组患者肺内病灶密度均以磨玻璃影(GGO)伴小叶间隔增厚和(或)局灶性实变为主,部分可出现典型的铺路石征;A组以实变为主伴少许GGO的病灶比例较B组高(P<0.05)。A组支气管充气、扩张占比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相较于无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胸部HRCT检查显示肺内受累的肺叶更多、病灶范围更大,从而引起的临床症状会更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肺部CT表现,加深对本地区该疾病影像特征的了解。方法:收集重庆地区172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CT检查资料,分析患者肺部病灶的分布、累及位置和范围、形态、密度等特征,并对不同时期确诊患者肺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对比。结果:172例患者中,143例(83.1%)在首次胸部CT图像上可见肺部炎症病灶,其CT表现如下:①累及范围:单肺受累者37例(25.9%),双肺受累者106例(74.1%);累及单一、2个和3个及以上肺叶者分别为33例(23.1%)、23例(16.1%)和87例(60.8%),平均受累肺叶(3.2±1.6)个,其中以右肺下叶(113例,79.0%)受累最常见,其次为左肺下叶(98例,68.5%);累及单一、2个和3个及以上肺段者分别为18例(12.6%)、18例(12.6%)和107例(74.8%),平均受累肺段(7.4±5.7)个;②病灶数量、形态及密度:133例(93.0%)肺部病灶呈多发,其中以类圆形或斑片状实变影伴少许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最常见(37例,27.8%),其次为斑片状GGO(28例,21.1%)和类圆形或斑片状GGO伴少许实变(26例,19.6%);10例(7.0%)肺部病灶呈单发,其中表现为类圆形或斑片状GGO者各5例(50.0%);③病灶分布:病灶呈胸膜下分布为主者87例(60.8%),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为主者7例(4.9%),二者均有分布或呈散在分布者总计49例(34.3%)。随确诊时间推移,不同时间段内患者肺部病灶均以多发常见,其中以单纯GGO表现者占比逐渐增高,而GGO合并实变者占比逐渐下降。结论:重庆地区COVID-19患者肺部病灶以双肺、多肺叶、肺段、胸膜下区受累为主,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斑片状GGO伴或不伴实变,随时间推移早期病灶者占比逐渐增高,少数局限性病变者仍需密切结合临床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高分辨力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2月6日共61例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HRCT影像学资料,对病灶大小、分布、密度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1例患者共发现435个阳性病灶。病灶平均大小(16.5±9.3)mm。病灶分布:单侧肺16例(26.2%),双侧肺45例(73.8%),单个肺叶受累11例(18%),2个肺叶受累16例(26.3%),多个肺叶受累34例(55.7%);胸腔积液1例(1.6%),淋巴结肿大3例(4.9%);右上肺65个(14.9%),右肺中叶43个(9.9%),右下肺127个(29.2%),左上肺87个(20%),左下肺113个(23%);肺野外周354个(81.4%),肺野中央区域48个(11%),同时受累33个(7.6%)。病灶密度:单纯磨玻璃密度影169个(38.9%),磨玻璃密度影伴小叶间隔增厚“铺路石”征88个(20.2%),磨玻璃密度影伴部分实变146个(33.6%),实变病灶32个(7.4%);继发支气管扩张病灶56个(12.9%),含“充气支气管征”病灶181个(41.6%)。结论COVID-19患者初次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现为两肺下叶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或伴铺路石征为特点,胸部HRCT检查在COVID-19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CT(HRCT)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COVID?19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2月18日南京市确诊的61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影像,对病变分布、数量、位置及形态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1例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均存在病变,双侧肺分布55例(90.1%),单侧肺分布6例(9.9%),其中左肺分布2例(3.3%),右肺分布4例(6.6%);胸膜下分布36例(59.0%),胸膜下与中心同时分布25例(41.0%);1个病变4例(6.6%),2个及2个以上病变57例(93.4%);磨玻璃病变56例(91.8%),实性病变5例(8.2%),纤维化病变3例(4.9%),2种及2种以上的病变9例(14.8%);支气管充气征35例(57.4%),细网格征38例(62.3%),铺路石征32例(52.5%),晕征6例(9.8%),病灶中见增粗扩张的血管32例(52.4%);胸腔积液5例(8.2%),心包积液3例(4.9%),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4.9%),胸膜增厚7例(11.5%)。结论:HRCT是诊断COVID?19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其首次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核酸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可辅助诊断COVID?1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胸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1—24日130例收治于方舱医院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130例中15例(11.5%)患者HRCT无异常。肺内阴性表现组年龄明显低于肺内阳性表现组(P=0.011),而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115例患者中,病变累及左肺9例(7.8%),右肺13例(11.3%),双肺93例(80.9%)。37例(30.4%)右肺上叶受累,54例(47.0%)右肺中叶受累,90例(78.3%)右肺下叶受累,46例(40%)左肺上叶受累,83例(72.2%)左肺下叶受累。病变呈单发病灶18例(15.7%),呈多发病灶23例(20.0%),呈弥漫病灶74例(64.3%)。病变分布于胸膜下61例(53.0%),支气管血管束2例(1.7%),胸膜下及支气管血管束52例(45.3%)。100例(87.0%)患者CT图像上可见片絮影,72例(62.6%)可见磨玻璃影,58例(50.4%)可见索条影,20例(17.4%)可见实变影。104例(90.4%)患者CT图像上包含2种或2种以上征象。病灶中合并空气支气管征19例(16.5%),“铺路石征”9例(7.8%)。纵隔窗图像上观察有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5.2%),所有病例均未见胸腔积液。结论:收治于方舱医院的COVID?19患者影像主要表现为累及双肺、沿胸膜下和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多发病灶。除片絮、磨玻璃、实变、空气支气管征和“铺路石”征外,病灶内索条影出现比例较高,可能提示病灶吸收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部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支原体肺炎(MPP)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5日于华润武钢总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45例,另选取2017年9月1—21日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住院诊断治疗的MPP患者38例。对COVID-19和MPP的肺部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OVID-19肺部CT征象1)分布:单侧发病5例,双肺发病40例,主要以胸膜下(40例)及小叶核心(38例)为主,2例重症患者见两肺弥漫分布;2)密度:仅为毛玻璃影(GGO)10例,GGO+实性兼有者35例;3)伴随征象:血管增粗43例,胸膜平行征33例,铺石路征38例,"反晕征"3例,2例出现胸腔积液,2例可见肺气囊征象,未见空洞出现。MPP肺部CT征象1)分布:病变呈大叶性分布2例,大部分呈小叶性分布36例;双肺下叶病灶27例;2)密度:GGO 36例,病灶有实变21例;3)伴随征象:典型树芽征25例,小叶间隔局限性增厚21例。纵隔和肺门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两侧胸腔未见明显的积液征象。COVID-19实变率较MPP高(P<0.05),两者GGO及胸腔积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VID-19和MPP的CT表现都以GGO为主,但COVID-19少见支气管壁增厚,分布为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与支气管分布无关,病变实变率较高;MPP病灶与支气管分布关系密切,并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征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庭群居爆发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临床与胸部HRCT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2020年2月3所医院经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10例(4个家庭),其中男性6例(中位年龄60.5岁),女性4例(中位年龄5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扫描并行薄层HRCT重建,由两名10年以上工作经验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分析新冠肺炎HRCT病变发生部位、形态、分布、密度等特点,以及治疗前后HRCT征象变化。并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4个家庭中首例确诊病例均有武汉确诊病例或武汉疫区接触史,4例为输入型病例(占40%),平均潜伏期5 d。实验室检查中5例(50%)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4例(40%)淋巴细胞明显降低;8例(80%)C-反应蛋白增高,10例(100%)乳酸脱氢酶增高。10例(100%)患者胸部CT均有阳性表现,其中7例(70%)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病变界限大多清楚。8例(80%)累及多个肺叶,2例(20%)为单肺叶病变。绝大多数病灶位于胸膜下和肺外周处,以双肺下叶为著。5例患者(50%)病变内可见细支气管充气征,9例患者(90%)病变内可见增粗细小血管影。7例患者(70%)治疗后复查胸部CT,3例(30%)原肺内胸膜下病变出现不同程度实变及纤维化,2例(20%)实变影转变为GGO,1例(10%)原肺内GGO消失,又出现新发GGO,1例(10%)病变范围有增大。结论 新冠肺炎具有家庭群居爆发的特点,均可有输入性病例,潜伏期较短,其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有助于治疗后患者病变动态观察;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NCP做出临床诊断和提供疫情防控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吴宝亮  何国荣  侯勤明  李婷  陈祖华 《浙江医学》2021,43(19):2144-214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其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月13日杭州市西溪医院31例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HRCT表现特征,并与高峰期表现进行比较。结果31例恢复期患者中,首次复查无阳性胸部HRCT表现12例;有阳性表现的19例中病灶累及单个肺叶5例,累及多个肺叶14例;病灶数≤3个6例,病灶数>3个13例;病灶只呈结节状8例,只呈斑片状3例,呈结节、斑片状8例;病灶为纯磨玻璃影(PGGO)14例,以磨玻璃影(GGO)为主伴实变5例;病灶可见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12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5例,无小叶内间隔增厚及支气管空气征2例。与高峰期比较,病灶吸收程度>50%28例,<50%3例。结论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HRCT多数病灶已全部吸收或明显吸收,仅少数病灶吸收不明显,与其COVID-19临床分型、年龄以及有无基础疾病有关,其中个别病灶可持续较长时间并有发展为纤维机化灶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康复期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23日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普通型COVID-19的80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以体温恢复正常3 d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及连续2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 d)作为康复期出院标准,通过动态观察COVID-19康复期患者HRCT表现,与入院时进行对比分析,观察COVID-19患者典型征象及康复期出院时病变分布、病变形态等表现。结果:动态观察COVID-19康复期患者HRCT表现“破苍蝇拍征”及“包水管征”吸收减少,以“包水管征”吸收较早且明显。对比入院时HRCT,康复期表现以双肺下叶背段或后基底段局限斑片状磨玻璃灶、多叶多段磨玻璃样密度灶及弥漫分布的磨玻璃灶,部分患者残存小叶内间质及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及不规则纤维索条影灶,康复期患者未见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动态观察显示“破苍蝇拍征”及“包水管征”吸收减少是普通型COVID-19康复期病情好转的典型表现,康复期出院患者多遗留磨玻璃样改变、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并残存间质炎症,临床随访应推广HRCT检查才能有效观察残存病灶的动态改变,降低残存病灶发生为间质纤维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海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首诊胸部CT表现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3月7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胸部CT资料。结果 6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例,咳嗽、咳痰59例,乏力32例。临床分型,轻型3例(4.35%),普通型病例54例(78.26%),重型和危重型12例(17.39%)。69例患者中,5例(7.25%)首诊胸部CT阴性,64例(92.75%)胸部CT有异常病灶,13例(20.31%)单侧肺叶病变,51例(79.69%)为双肺受累;9例(14.06%)肺内单发病灶,55例(85.94%)肺内多发病灶。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37例(57.81%)呈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为主;伴病灶中心或节段性肺实变23例(33.33%),伴支气管充气征19例(27.54%),合并病灶内血管束增粗50例(72.46%),伴小叶间隔增厚38例(55.07%),胸膜下纤维条索影9例(13.04%),2例(2.90%)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海南地区COVID-19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部分为本地散发病例,临床以轻型和普通型病例为主。首诊胸部CT主要表现为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磨玻璃密度影,伴血管束增粗及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少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COVID-19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征。男6例、女1例,年龄为(51.1±18.8)岁(29~75岁)。7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记录COVID-19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累及肺叶数量,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表现。结果 7例COVID-19患者从首次出现临床症状至CT检查时间为1~9 d,平均3.6 d。病灶分布于单肺1例、双肺6例;病灶累及肺野外中带5例、全肺野2例;病灶呈磨玻璃影4例、混合影3例;病灶累及≤2个肺叶4例、累及5个肺叶3例;1例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OVID-19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确诊需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7日到2020年2月26日我院15例经核酸检测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像。主要观察影像学征象及其变化的特点。进一步以肺叶为单位进行等级评分(0~4分),计算观察病例的严重程度总评分(0~20分)。结果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中位年龄47(33~49)岁。其中,14例(93.3%)首次胸部HRCT检查像显示磨玻璃影,6例(40.0%)显示肺实变影,3例(20.0%)显示纤维性病变。5例(33.3%)患者多个肺叶受累。胸膜下分布为主要的解剖分布类型(12例,占80.0%)。第二次胸部HRCT严重程度评分明显高于首次HRCT评分(4.6±3.4比3.5±2.5,P=0.018 2),5例(33.3%)患者肺部病变分布发展为任意型。结论新冠肺炎患者的胸部HRCT主要表现为胸膜下分布为主的磨玻璃影,短时间内出现明显进展。HRCT是监测疾病进展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肺CT检查发现的磨玻璃结节(GGO)的外科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行手术切除治疗的肺GGO患者,总结其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GGO的外科诊治特点。结果共纳入663例患者,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病变者614例,恶性比例为92.6%。良性GGO组病变直径小于恶性GGO组〔(0.8±0.2) cm vs. (1.5±0.8) cm,P<0.001〕。恶性GGO组患者在胸部CT出现边界不清征象的比例高于良性GGO组(93.8% vs. 20.4%,P<0.001),而两组患者在空泡征、胸膜牵拉、毛刺和分叶征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2例(98.3%)患者行胸腔镜手术,仅11例(1.7%)患者行开放手术。336例(50.7%)患者行肺叶切除术,226例(34.1%)患者行肺段切除术,101例(15.2%)患者接受肺楔形切除术。共60例(9.0%)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1例(0.2%)患者死亡。结论由经验丰富的医生筛选的GGO病例,恶性病变比例高,可结合患者的病史资料、影像学资料、年龄、身体状况和心理等情况决定是否行手术切除。手术以微创为主,行亚肺叶或肺叶切除,患者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差异,提高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16日于重庆地区确诊的37例早期COVID-19患者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40例早期普通型肺炎(非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和总结两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前者多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者较少见(P<0.001),而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者多见(P<0.05)。肺部CT图像上,早期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为主(89.2% vs. 90.0%,P=1.000)。COVID-19患者的病灶主要呈圆形或半圆形(19例,51.4%),其次为小斑片状(15例,40.5%),以累及胸膜下区为主(25例,67.6%)。普通型肺炎患病灶主要呈片状GGO伴实变(21例,52.5%),其中以GGO为主(17例,81.0 %),其次为单发或多发小斑片状GGO不伴实变(11例,27.5%),以累及整个肺段或亚段为主(31例,77.5%)。27例COVID-19患者和35例普通型肺炎患者不均质GGO内分别以网格影(16例,59.3%)和多发结节影(27例,77.1%)常见。与COVID-19相比,普通型肺炎病灶内支气管壁增厚更常见(42.5% vs. 8.1%,P=0.001),且病变边界多较模糊(75.0% vs. 45.9%,P=0.002)。结论: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肺部早期病灶均以GGO为主,但前者多呈圆形或小斑片状,胸膜下受累为主,其内网格影多见,边界多清晰,后者多呈片状或小斑片状,累及整个肺段或亚段为主,其内实变、结节影及支气管壁增厚多见,边界多模糊。影像结合患者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病程中胸部CT影像学表现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集中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52例。所有患者病程中持续胸部CT复查,人均共行4次胸部CT检查,每次检查间隔时间2~7 d。回顾性分析诊疗过程中患者CT影像学特点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果: 除2例患者首次胸部CT影像无异常,其余50例患者均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的阴影。其中,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48例(92.3%),斑片状实变、亚实变19例(36.5%),17例(32.7%)伴随出现空气支气管征,小叶间隔增粗41例(78.8%)。病程中COVID-19患者肺部GGO病变逐渐减少,纤维索条影逐渐增多,成为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39例患者(75.0%)在入院第6~9天肺部病灶变化最明显,在入院第10~14天40例(76.9%)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结论: 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这在疫情防控和临床治疗决策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部CT的蒲公英果实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4日~2月10日发热门诊和感染内科收治隔离患者行胸部HRCT检查的119例患者资料,排除胸部CT无异常 病例,获得诊断肺炎患者23例,其中COVID-19 9例、其他类型肺炎14例,并分析及对比各类型肺炎的CT征象、病灶部位及蒲公英果实征等。结果 23例肺炎中,COVID-19 9例(39.1%),临床为普通型或重症型,均有流行病学史及相应呼吸道症状;CT表现为:病灶以多发、双侧分布为主(7例),主要分布中外肺野、胸膜下区,呈斑片状、团片状、伞形磨玻璃影,常合并肺血管增粗和微血管增多、小叶间隔增厚及纤维化,内衬网格样、如小气泡样的“铺路石征”;蒲公英果实征见于9例COVID-19患者,共46个病灶(60.5%,总病灶数76个),其表现为“蒲公英果实绒团征”(9个)与“蒲公英种子征”(37个),而并未出现于14例其他类型肺炎患者中。结论 蒲公英果实征常见于COVID-19患者胸部CT,是COVID-19较特征性的影像学征象,可鉴别COVID-19与其他类型的肺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影像表现,探讨CT肺部炎症指数(pulmonary inflammation index,PII)和临床多项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2020年1至2月感染专科病房收治的57例COVID-19患者肺部HRCT影像表现,计算PII,分析PII与年龄、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t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LYM)及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的相关性。结果:肺部阴性者3例,阳性病变54例。HRCT表现早期8例,进展期45例,转归期1例,合并双侧少量胸腔积液1例、支气管扩张1例、继发性肺结核3例、主动脉壁或(及)心脏冠状动脉壁钙化7例、肺气肿5例。PII与年龄、ESR、CRP、IL-6呈正相关(P<0.05);PII与LYM、OI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COVID-19的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PII和临床多个实验室指标均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半定量评估COVID-19肺部损伤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陈洋  林尤军  李建军  吴礼胜  蔡亲磊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130-1131,1138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胸部X线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重症手足口病53例患儿的胸部影像资料,均摄胸部X线平片,19例行CT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1)支气管炎型7例,主要累及肺间质;(2)局限型9例,病灶仅限于单个肺叶或肺段;(3)局限~广泛型21例,病变不仅累及单个肺叶或肺段,还可见跨越多个肺叶分布;(4)广泛型12例,病变累及双肺多个肺叶,广泛性分布;(5)肺水肿型(神经源性肺水肿)4例,病变累及双肺,以肺门为中心基本对称分布,典型者呈蝶翼状改变。结论重症手足口病的胸部X线及CT表现多种多样,以片絮状影及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可合并肺间质性浸润,动态变化快,具有一定特征性。最终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3例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mm3的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CT及HRCT扫描,对合并肿块或纵隔内的可疑淋巴结进行增强扫描。分析其发病部位、范围及影像特征。结果: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感染最常见,感染率为57.6%(19/33),高于其他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两肺病变呈弥漫分布,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左肺上叶、左肺下叶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6.7%、63.6%、78.8%、54.5%、75.8%。以斑片或大片实变影多见,占87.9%(29/33),结节影占81.8%(27/33),空洞影占45.5%(15/33),胸腔积液占21.2%(7/33),纵隔淋巴结肿大占21.2%(7/33),真菌球占9.1%(3/33)。结论: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病变范围广,多为弥漫分布;以斑片状或大片实变影、结节影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