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究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高分辨力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2月6日共61例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HRCT影像学资料,对病灶大小、分布、密度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1例患者共发现435个阳性病灶。病灶平均大小(16.5±9.3)mm。病灶分布:单侧肺16例(26.2%),双侧肺45例(73.8%),单个肺叶受累11例(18%),2个肺叶受累16例(26.3%),多个肺叶受累34例(55.7%);胸腔积液1例(1.6%),淋巴结肿大3例(4.9%);右上肺65个(14.9%),右肺中叶43个(9.9%),右下肺127个(29.2%),左上肺87个(20%),左下肺113个(23%);肺野外周354个(81.4%),肺野中央区域48个(11%),同时受累33个(7.6%)。病灶密度:单纯磨玻璃密度影169个(38.9%),磨玻璃密度影伴小叶间隔增厚“铺路石”征88个(20.2%),磨玻璃密度影伴部分实变146个(33.6%),实变病灶32个(7.4%);继发支气管扩张病灶56个(12.9%),含“充气支气管征”病灶181个(41.6%)。结论COVID-19患者初次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现为两肺下叶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或伴铺路石征为特点,胸部HRCT检查在COVID-19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CT(HRCT)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COVID?19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2月18日南京市确诊的61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影像,对病变分布、数量、位置及形态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1例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均存在病变,双侧肺分布55例(90.1%),单侧肺分布6例(9.9%),其中左肺分布2例(3.3%),右肺分布4例(6.6%);胸膜下分布36例(59.0%),胸膜下与中心同时分布25例(41.0%);1个病变4例(6.6%),2个及2个以上病变57例(93.4%);磨玻璃病变56例(91.8%),实性病变5例(8.2%),纤维化病变3例(4.9%),2种及2种以上的病变9例(14.8%);支气管充气征35例(57.4%),细网格征38例(62.3%),铺路石征32例(52.5%),晕征6例(9.8%),病灶中见增粗扩张的血管32例(52.4%);胸腔积液5例(8.2%),心包积液3例(4.9%),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4.9%),胸膜增厚7例(11.5%)。结论:HRCT是诊断COVID?19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其首次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核酸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可辅助诊断COVID?1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现为混杂磨玻璃密度结节(mGGO)的浸润型肺腺癌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特点。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浸润型肺腺癌患者48例,术前均行常规HRCT扫描,经多方位薄层重建,观察病灶的HRCT表现。结果 48例患者中44例为单发结节,4例为多发(两个)。其中实性结节12个,mGGO 40个,病灶直径1.5~3.0 cm;量化分型中Ⅰ型12例,Ⅱ型28例,Ⅲ型12例;mGGO边缘清晰37个,分叶28个,毛刺征19个,胸膜凹陷征20个,空气-细支气管扩张征19个,支气管狭窄、截断征12个,血管集束征11个。结论 HRCT检查发现混合磨玻璃样结节影时,如果病灶大小2.0~3.0cm,边缘清晰,实性成份较高(量化分型较低),伴有分叶、胸膜凹陷、毛刺征、空气-细支气管征时,应高度怀疑浸润型肺腺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黄杰  丁建平 《浙江医学》2020,42(4):398-399,40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的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近期文献报道,总结其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7例患者均发现磨玻璃阴影(GGO),单纯性GGO3例,沿肺段分布GGO合并实变2例,GGO合并双侧少许胸腔积液1例,GGO合并双肺多发条索纤维灶1例。双侧肺叶均发现病变6例(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2例),局限于右肺下叶1例(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右肺病变较左肺病变分布广6例,肺下叶病变较上叶病变分布广6例。结论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以GGO为典型表现,以胸膜下、肺下叶及右肺分布明显,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海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首诊胸部CT表现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3月7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胸部CT资料。结果 6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例,咳嗽、咳痰59例,乏力32例。临床分型,轻型3例(4.35%),普通型病例54例(78.26%),重型和危重型12例(17.39%)。69例患者中,5例(7.25%)首诊胸部CT阴性,64例(92.75%)胸部CT有异常病灶,13例(20.31%)单侧肺叶病变,51例(79.69%)为双肺受累;9例(14.06%)肺内单发病灶,55例(85.94%)肺内多发病灶。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37例(57.81%)呈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为主;伴病灶中心或节段性肺实变23例(33.33%),伴支气管充气征19例(27.54%),合并病灶内血管束增粗50例(72.46%),伴小叶间隔增厚38例(55.07%),胸膜下纤维条索影9例(13.04%),2例(2.90%)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海南地区COVID-19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部分为本地散发病例,临床以轻型和普通型病例为主。首诊胸部CT主要表现为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磨玻璃密度影,伴血管束增粗及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少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肺部CT表现,加深对本地区该疾病影像特征的了解。方法:收集重庆地区172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CT检查资料,分析患者肺部病灶的分布、累及位置和范围、形态、密度等特征,并对不同时期确诊患者肺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对比。结果:172例患者中,143例(83.1%)在首次胸部CT图像上可见肺部炎症病灶,其CT表现如下:①累及范围:单肺受累者37例(25.9%),双肺受累者106例(74.1%);累及单一、2个和3个及以上肺叶者分别为33例(23.1%)、23例(16.1%)和87例(60.8%),平均受累肺叶(3.2±1.6)个,其中以右肺下叶(113例,79.0%)受累最常见,其次为左肺下叶(98例,68.5%);累及单一、2个和3个及以上肺段者分别为18例(12.6%)、18例(12.6%)和107例(74.8%),平均受累肺段(7.4±5.7)个;②病灶数量、形态及密度:133例(93.0%)肺部病灶呈多发,其中以类圆形或斑片状实变影伴少许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最常见(37例,27.8%),其次为斑片状GGO(28例,21.1%)和类圆形或斑片状GGO伴少许实变(26例,19.6%);10例(7.0%)肺部病灶呈单发,其中表现为类圆形或斑片状GGO者各5例(50.0%);③病灶分布:病灶呈胸膜下分布为主者87例(60.8%),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为主者7例(4.9%),二者均有分布或呈散在分布者总计49例(34.3%)。随确诊时间推移,不同时间段内患者肺部病灶均以多发常见,其中以单纯GGO表现者占比逐渐增高,而GGO合并实变者占比逐渐下降。结论:重庆地区COVID-19患者肺部病灶以双肺、多肺叶、肺段、胸膜下区受累为主,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斑片状GGO伴或不伴实变,随时间推移早期病灶者占比逐渐增高,少数局限性病变者仍需密切结合临床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曾东求  谭利华 《当代医学》2009,15(12):112-113
目的总结细支气管肺泡癌(BAC)临床及CT表现,以提高对其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40例经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及CT资料,分析各型的临床表现与CT特征。结果孤立结节型17例,16例位于肺下野胸膜下,12例同时具有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11例出现空泡征.2例出现钙化征。弥漫型9例,有6例表现为弥漫分布的腺泡结节影,病灶以两下肺野分布为主,3例出现支气管血管束征与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征5例,3例有融合现象。肺炎型14例,其中均匀实变7例,10例可见细支气管气像,5例见血管造影征,4例见碎石路征。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影像表现复杂多样,熟悉其各型表现特点,便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灶性磨玻璃影(FGGO)在早期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多排螺旋CT扫描和病灶部位的薄层CT(HRCT)重建。结果8例患者HRCT均示磨玻璃样影(GGO),边缘清楚,病灶>1cm。5例病灶内可见不均质实性部分,其中2例内部见充气支气管征,3例近肺门侧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例邻近胸膜凹陷牵拉。结论肺部FGGO在早期肺癌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和抗炎随访吸收好转的19例慢性肺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CT表现:病灶位于右肺12例(63.2%),左肺7例(36.8%),病灶最大径l.6~7.2cm,平均4.1cm。病灶形态:团块型6例,4例边界清楚,病灶内可见小泡征4例,空气支气管征2例,支扩1例,病灶周围模玻璃晕征2例,病灶肺门侧4例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边缘模糊3例,病灶胸膜侧4例可见条索影,1例呈磨玻璃状高密度影。广基胸膜类三角型或扁平条状高密度影lO例。与肺门相连者7例,均未见肺门肿块,肺体积缩小4例,病灶内可见空气支气征6例,支扩8例,边缘呈波浪状4例,脑回状2例,病灶与胸膜之间少量积液4例,胸膜增厚3例,斑片型3例,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且边缘模糊2例。(2)动态改变:CT体随访4例,缩小3例,吸收l例。(3)术前诊断:正确诊断5例,误诊肺癌6例,结核5例,性质待定3例。结论:慢性肺炎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团块者与其它痛变鉴别困难,需结合抗炎史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高分辨率CT对周围型小肺鳞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高分辨率CT(HRCT)对直径小于2cm的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从2006年8月~2008年6月诊断为肺癌,并经病理证实的29例病灶直径不到2cm的周围型肺鳞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24例,女5例.年龄在45~87岁之间(平均60.6岁).其中位于右肺上叶的12例,右肺中叶的2例,右肺下叶的4例,左肺上叶的8例,左肺下叶的3例.在这些病例中有15例为中分化,14例为重度分化.结果 HRCT病灶无1例钙化(0%),空洞形成1例(3.4%),空气支气管征5例(17.2%),毛玻璃高密度影1例(3.4%),毛刺8例(27.6%),分叶8例(27.6%),边界不规则19例(65.5%),胸膜凹陷14例(48.3%),周围肺气肿19例(65.5%)见图1-3,卫星灶1例(3.4%).结论 高分辨螺旋CT(HRCT)能够清晰显示直径小于2cm周围型肺癌的形态,在周围型鳞癌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28例胸部CT,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8例中胸部CT显示合并肺炎27例,其中21例(77.8%)病变位于胸膜下区,6例(22.2%)病变位于中外肺野。6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斑片状磨玻璃影,病变多以胸膜下或沿血管支气管束分布为主,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影,部分病变表现为细网格状,呈“铺路石征”,21例为磨玻璃阴影、结节、实变及纤维索条影等表现共存,肺部实变影内常见细支气管管壁增厚、空气支气管征。结论:新冠肺炎具有典型的CT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有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防控和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3.
王宗会  彭如臣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8):2227-2231
目的 探讨单发局灶球形肺炎(SLSP)的CT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以进一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06年8月-2015年1月于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家庄医院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且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54例SLSP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患者CT表现特征(包括病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邻近胸膜改变,肺门侧表现,病灶侧缘肺野表现)及抗炎治疗后动态变化。结果 CT表现特征:38例(70.4%)患者病灶部位为双肺下叶后外基底段及背段;46例(85.2%)患者病灶呈楔形,其中34例(73.9%)呈类方形征,9例(19.6%)呈山丘状,3例(6.5%)呈三角形;41例(75.9%)可见毛糙的长毛刺,13例(24.1%)肺窗周围为模糊的带状低密度影,呈晕征;病灶直径2.0~7.5 cm,平均病灶直径3.9 cm;30例(55.6%)病灶密度均匀;48例(88.9%)病灶与胸膜相贴,其中41例周围胸膜均匀性增厚;30例(55.6%)显示局部充血征,17例(31.5%)病变相对应支气管壁略增厚;20例(37.0%)病灶侧缘邻近肺野内可见小斑片状渗出灶。49例(90.7%)患者接受抗炎治疗,其中47例(95.9%)经抗炎治疗后症状减轻、消失,2例(4.1%)抗结核治疗效果不良,再行抗感染治疗病灶消散、吸收;5例(9.3%)手术切除。结论 SLSP主要位于双肺下叶后外基底段或背段,以贴近胸膜面常见,表现为楔形或类圆形,边缘多为毛糙的长毛刺或模糊的晕征;可见肺门侧血管、支气管局部充血征,病灶侧缘的小片状炎性渗出表现。贴近胸膜者,胸膜以较广范围均匀性增厚居多。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以及适时的病灶动态演变观察,多能够确诊SLSP,鉴别困难时需穿刺活检或开胸探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照分析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14日杭州市西溪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且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22例(A组),选取同时段年龄及性别相仿的无基础疾病COVID-19患者25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首次胸部HRCT表现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累及的肺叶数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两组右肺中叶病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肺叶病灶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病灶累及区域均以肺野外1/3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形态及大小方面,A组患者病灶大片影且≥5cm较B组多见(P<0.05)。两组患者肺内病灶密度均以磨玻璃影(GGO)伴小叶间隔增厚和(或)局灶性实变为主,部分可出现典型的铺路石征;A组以实变为主伴少许GGO的病灶比例较B组高(P<0.05)。A组支气管充气、扩张占比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相较于无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胸部HRCT检查显示肺内受累的肺叶更多、病灶范围更大,从而引起的临床症状会更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院120例VAP患者的临床病例及CT影像学检查资料,经多平面重组行图像后处理,记录患者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CT表现特点。结果95例(79.17%)均为双侧分布,对称性分布78例(65.00%),且以双肺下叶对称最为常见(46.67%),可观察到双肺下叶后部胸膜下区有明显高密度影,120例均可观察到明显右肺下叶病变,仅右肺下叶病变31例(25.83%),其余89例均累及双肺下叶病变,单灶均位于右肺下叶30例(25.00%);120例患者共264处病灶,其中253处(95.83%)位于背侧胸膜下区;111例(92.50%)气管插管前CT检查无肺内异常病灶,气管插管后均出现新的浸润病灶,105例(87.50%)均可观察到背部胸膜下区类新月形软组织密度影,19例(15.83%)可观察到磨玻璃样改变,14例(11.67%)可观察到与支气管肺炎及间质性肺炎CT表现相似的沿肺纹理分布的斑点状浸润影,2例(1.67%)可观察到支气管气相。结论 VAP患者的CT表现在病变分布及形态上具一定特征性,可为VAP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指导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拔管时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陶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79-80
目的探讨肺内孤立性结节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的CT检查资料。结果肺孤立性结节的CT特征表现分别为分叶、毛刺征、胸膜牵拉征、空泡及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钙化及空洞等;肺癌分叶、毛刺征、胸膜牵拉征、空泡及支气管充气征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P〈0.05),6例合并不规则厚壁空洞;结核球环形钙化、薄壁空洞发生率高(P〈0.05);炎性假瘤病灶空泡及支气管充气征、邻近胸膜反应比例高(P〈0.05);肺错构瘤表现为爆玉米花样钙化。结论CT能够较好显示肺孤立性结节特点,是区分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吴宝亮  何国荣  侯勤明  李婷  陈祖华 《浙江医学》2021,43(19):2144-214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其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月13日杭州市西溪医院31例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HRCT表现特征,并与高峰期表现进行比较。结果31例恢复期患者中,首次复查无阳性胸部HRCT表现12例;有阳性表现的19例中病灶累及单个肺叶5例,累及多个肺叶14例;病灶数≤3个6例,病灶数>3个13例;病灶只呈结节状8例,只呈斑片状3例,呈结节、斑片状8例;病灶为纯磨玻璃影(PGGO)14例,以磨玻璃影(GGO)为主伴实变5例;病灶可见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12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5例,无小叶内间隔增厚及支气管空气征2例。与高峰期比较,病灶吸收程度>50%28例,<50%3例。结论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HRCT多数病灶已全部吸收或明显吸收,仅少数病灶吸收不明显,与其COVID-19临床分型、年龄以及有无基础疾病有关,其中个别病灶可持续较长时间并有发展为纤维机化灶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肺气肿为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 CT及高分辨率 CT(HRCT)表现。方法 根据确诊的 3 1例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 CT及 HRCT肺气肿程度 ,分析其肺间质纤维化 CT及 HRCT表现。结果 根据 CT及 HRCT表现 ,3 1例中重度肺气肿 19例 ,中度肺气肿 12例 ;肺间质纤维化表现支气管血管束变细 18例 ,支气管壁增厚 5例 ,支气管血管束扭曲、变形 4例 ,小叶内间质增厚 2 1例 ,小叶间隔增厚 2 8例 ,胸膜下线 8例 ,磨玻璃影4例。牵张性支气管扩张 3例 ,蜂窝 7例。结论 胸部 CT及 HRCT对以肺气肿为主的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并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表现和病理表现,提高该病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及病理结果。结果31例中单发结节/团块型16例,多发结节/团块型6例,浸润实变型5例,混合型4例。21例(67.7%)位于肺外周胸膜下区,11例(35.3%)见“胸膜凹陷征”,10例(32.3%)见“空气支气管征”,9例(29.0%)见“毛刺征”,8例(25.8%)见“晕征”。25例行增强扫描,6例见“血管造影征”;其中21例呈轻中度强化(19例均匀,2例不均匀),4例呈重度均匀强化。病理上所有病灶表现为肉芽肿样病变,其内可见大量隐球菌孢子。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样,以肺外周胸膜下结节/团块多见,可伴“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晕征”及“胸膜凹陷征”和轻-中度均匀强化,有助于对其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卢洪林 《吉林医学》2012,33(31):6784-6785
目的:研究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其CT影像形态及分布特点。结果:3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中,孤立结节型21例(均位于肺野外周),占60.0%。结节大小1.2~6.3 cm,平均(2.9±1.4)cm。其中,肿块内空泡征或细支气管充气征19例(90.5%),边缘毛刺16例(76.2%),磨玻璃密度影15例(71.4%),胸膜凹陷13例(61.9%),血管集束7例(33.3%),纯的磨玻璃密度影6例(28.6%);实变型9例,占25.7%。病灶中均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实变以右肺为主,内支气管气象略有僵直,实变周边可见毛玻璃影,左肺出现小斑片影。部分内现大量大小不一的泡状影,并叶间胸膜膨出;弥漫或多结节型5例,占14.3%。病灶中均可见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纵隔旁结节多呈分叶状,有短毛刺,远侧现毛玻璃影;双肺可见弥漫性粟粒样结节影。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影像表现复杂多样,结合临床特点,充分了解和掌握各型BAC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