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细菌纤维素(BC)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角膜基质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兔和人角膜基质细胞,种植到BC膜中,构建完成后进行兔和人角膜基质细胞-BC复合膜的生物检测,并将兔角膜细胞生物复合物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术后1、4和8周时分别活体行前节OCT、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离体后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人和兔角膜基质细胞长入BC的网架结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移植术后1周兔眼无炎症反应及新生血管,4周后植片边缘出现新生血管,表面无水肿及溃疡形成。术后8周角膜共焦显微镜显示:移植片周围基质细胞增生活跃,邻近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形态正常。前节OCT显示:移植后复合膜逐渐降解,4周时复合膜边界模糊,8周时密度接近正常角膜组织。离体组织学检查显示:BC复合膜与正常角膜基质相似,有炎细胞浸润和血管形成,角膜组织无坏死和溶解。结论: BC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角膜基质的生物支架。  相似文献   

2.
张廷铖  于纯智 《医学争鸣》1994,15(3):203-205
作用干燥保存2年零2月的人色膜移植于兔眼,观察2年7月,最终植片半透明愈合,用茜素红和台盼兰对植片内皮细胞联合染色,细胞核呈棒状和卵圆形,少数呈圆形,与正常兔角膜内皮细胞核的蚕豆状和棒状相比有差别;与正常人角内皮细胞核的形态比较相近似,提示:植片的人内细胞确非来自受眼兔角膜,而是干燥保存人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后又恢复了正常形态。  相似文献   

3.
秦章鹏  张芳  杨晶 《当代医学》2021,27(32):20-22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对术前风险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60例,于手术前后开展角膜内皮检查,观察其角膜内皮细胞改变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术后出现角膜水肿43例(角膜水肿1级20例,2级16例,3级7例,4级0例),无角膜水肿17例.不同角膜水肿等级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级角膜水肿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明显下降(P<0.05),水肿消退时间逐渐延长.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直径、CV明显高于术前(P<0.05),细胞密度、6A%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直径、CV较术后1周时明显下降(P<0.05),细胞密度、6A%高于术后1周时水平(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会造成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引发角膜水肿,术后1周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及角膜水肿的关键期.3级及以下角膜水肿在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密度开始改善,角膜水肿基本消退.围手术期加强对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水肿的监测,对评估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羊膜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载体,探讨血管内皮细胞代替自体角膜内皮细胞生理功能的可行性,为大泡性角膜病变的治疗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实验家兔的一侧颈静脉(约3~4 cm),用0.25%胰蛋白酶 0.02?TA灌注法收集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取新鲜羊膜并去除其表皮细胞,剪成1.5 cm×1.5 cm大小,表皮面向上平铺于24孔培养板中,再将原代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传代于羊膜表面,当血管内皮细胞贴壁并长满整个羊膜表面后,我们将载体同血管内皮细胞一起移植到带有大泡性角膜病变的角膜内表面,1~2个月后观察其角膜透明度的变化.结果术后12 d左右,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各10只)的角膜水肿及透明度有明显差别.实验组术后4~5 d时植片呈白色,高度水肿,通过植片看不见前房,10 d后,水肿开始减轻,角膜混浊开始好转,其中7只实验家兔的角膜透过植片能看见前房的组织结构.实验对照组的绝大部分角膜植片水肿加剧,部分角膜植片由于高度水肿而出现坏死溃疡,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者具有差异性.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类似于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但其长期的功效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角膜内皮层培养及后板层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体外构建角膜内皮层并进行移植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种植于羊膜基底膜上,形成单层角膜内皮层,并进行形态学、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观察。将构建的角膜内皮层对切除后板层的兔角膜进行移植,同时以无培养内皮细胞的羊膜移植作为对照,术后观察角膜透明度及厚度,对内皮层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在羊膜上生长呈单层,细胞为多角形,排列紧密,其形态及结构与正常兔角膜内皮组织相似。培养内皮层移植后,角膜维持相对透明及薄度;而对照眼角膜严重水肿、混浊,厚度明显大于实验眼角膜(P<0.01)。培养内皮移植后具正常内皮层的结构和功能。结论羊膜是培养角膜内皮细胞移植的良好载体,培养角膜内皮移植有望治疗角膜内皮失偿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构建角膜内皮层并进行移植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种植于羊膜基底膜上,形成单层角膜内皮层,并进行形态学、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观察.将构建的角膜内皮层对切除后板层的兔角膜进行移植,同时以无培养内皮细胞的羊膜移植作为对照,术后观察角膜透明度及厚度,对内皮层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在羊膜上生长呈单层,细胞为多角形,排列紧密,其形态及结构与正常兔角膜内皮组织相似.培养内皮层移植后,角膜维持相对透明及薄度;而对照眼角膜严重水肿、混浊,厚度明显大于实验眼角膜(P<0.01).培养内皮移植后具正常内皮层的结构和功能.结论羊膜是培养角膜内皮细胞移植的良好载体,培养角膜内皮移植有望治疗角膜内皮失偿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 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情况.方法 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191例眼术后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4周;512周;46月;712月行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 (1) 191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角膜内皮镜检出, 143例患者角膜内皮镜无法检出, 检出率占25%; (2) 48例患者术后14周、23月、46月及712月的内皮细胞细胞密度 (2271.15±321.47) 个/mm2、 (1971.33±358.18) 个/mm2、 (1826.59±303.92) 个/mm2、及 (1753.14±306.31) 个/mm2.平均细胞面积由术前的 (388.45±95.26) μm增加到术后712月的 (638.63±124.73) , 细胞大小变异系数 (cv值) 由30.15%增加到65.04%, 六角形细胞比例由 (52.59±7.26) %下降到 (40.01±11.35) %.结论 (1) 角膜内皮镜检查对于早期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内皮细胞识别率较低, 敏感度差, 角膜移植术后早期内皮镜无法测出结果时可选择共焦显微镜评价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2)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供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渐减少, 六角形细胞比例渐变小平均细胞面积和cv值均渐增大. (3) DCD角膜移植术后1 a, 尤其是术后3月应加强术后随访, 当发现有早期排斥反应的征象时, 及时进行抗排斥治疗对于减少早期排斥反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脂肪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基质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以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羟基乙醇(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支架,复合自体脂肪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角膜基质修复角膜基质层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兔脂肪干细胞(rabbit 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rASCs)培养至第4代接种在PLGA载体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生长黏附情况。体外培养7天后将rASCs-PLGA复合物回植到角膜基质缺损模型的兔角膜基质层间,术后第12周和24周取材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未接种细胞的PLGA材料移植基质层间作为对照组。结果 细胞在PLGA支架上生长增殖良好,实验组移植术后12周材料降解,角膜基本恢复透明。组织学检查显示移植后24周新生角膜基质样组织与正常角膜基质组织相似,电镜下胶原纤维直径与正常角膜基质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肪干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来源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角膜基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兔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毒副作用。方法 取家兔6只(共12眼),每只眼制取6片组织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细胞接种于12孔培养板,分别加入2%、4%、6%、8%、10%的牛磺酸液(同一动物的左右眼加同一浓度牛磺酸溶液),设立空白对照。倒置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生长情况;在培养的第1、2、4、6、8天,将部分培养细胞用Wright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空白对照和加入2%、4%、6%牛磺酸溶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1周后均形成内皮细胞层,细胞形态呈六角形或类圆形。加入8%牛磺酸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在第4天时生长不良,细胞胞体小;第8天时培养细胞死亡。加入10%牛磺酸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在第2天时出现生长不良,细胞胞体小,部分细胞已死亡。同一动物的左右眼角膜内皮细胞生长速度和细胞形态相似。结论 2%~6%牛磺酸对兔角膜内皮细胞的生长无不良影响,提示该浓度范围的牛磺酸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兔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毒副作用.方法 取家兔6只(共12眼),每只眼制取6片组织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细胞接种于12孔培养板,分别加入2%、4%、6%、8%、10%的牛磺酸液(同一动物的左右眼加同一浓度牛磺酸溶液),设立空白对照.倒置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生长情况;在培养的第1、2、4、6、8天,将部分培养细胞用Wright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空白对照和加入2%、4%、6%牛磺酸溶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1周后均形成内皮细胞层,细胞形态呈六角形或类圆形.加入8%牛磺酸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在第4天时生长不良,细胞胞体小;第8天时培养细胞死亡.加入10%牛磺酸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在第2天时出现生长不良,细胞胞体小,部分细胞已死亡.同一动物的左右眼角膜内皮细胞生长速度和细胞形态相似.结论 2%~6%牛磺酸对兔角膜内皮细胞的生长无不良影响,提示该浓度范围的牛磺酸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卓 《右江医学》2005,33(2):112-1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将行LASIK术患者60例116眼,分为A组38例73眼(未配戴角膜接触镜组),B组22例43眼(戴角膜接触镜组)。两组激光切削深15~150μm,平均激光切削深度 86.23±22.31μm, 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分析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①A组术前角膜内皮密度与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密度无显著性差异(t=0.329,P>0.05)。②B组术后 3个月平均角膜内皮密度明显高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t=3.859,P<0.01)。术后角膜内皮形态无明显改变。③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321,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前房内硅油注入和硅油注入取出的动物模型,以探讨实验动物眼中硅油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同时观察、分析硅油取出后角膜的病理变化。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白兔随机分成3组:前房硅油注入组(SIG)、前房硅油注入取出组(SIOG)、空白对照组(CG)。将SIG及和SIOG制成动物模型后进行裂隙灯、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组织学及透射电镜检查,分析硅油在前房内允许停留的最长时间及前房硅油注入取出后角膜发生的病理变化。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查结果中,SIG和SIOG 8~16周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相应时限CG下降明显(P<0.01);组织学及透射电镜下可见12周角膜内皮细胞核固缩,损伤区出现多层角膜内皮细胞。SIOG组在裂隙灯下角膜呈水肿状,SIOG组角膜厚度与SIG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组织学及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角膜基质的纤维束排列疏.松、紊乱,角膜基质厚度明显增加。CG组角膜内皮细胞无显著改变。结论:兔眼前房内硅油停留8周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时间越长,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可行性,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2只实验兔(均右眼)采用联合经植片内皮面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的板层角膜移植术,结果:观察12周,实验眼的屈光状态改变值在预定的范围内;植片透明,病理组织学证明,植片,植床的交界面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炎症反应及排斥反应轻。结论:可以联合屈光手术及板层角膜移植术,有些问题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过程中 ,应用不同粘弹剂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并作对比分析。方法  7只纯种日本大耳白兔 ,随机抽出 1只兔 2只眼制成正常角膜内皮电镜切片 ,其余分为两组 :AmviscPlus组和海诺特组 ,双眼行超声乳化术 ,用接触性角膜内皮显微镜分别观察术前和术后即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正常和术后即时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术后即时内皮细胞损失率 ,AmviscPlus组 8 85 % ,海诺特组 9 2 3% ,两组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两组间内皮细胞损失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术后即时角膜中央 1mm区域内取材的透射电镜切片示两者的内皮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两种不同的粘弹剂在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内皮细胞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93nm准分子激光在板层角膜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兔单眼用准分子激光制作植床、植片,再将植片间断缝合于植床。对照组兔单眼施行常规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观察12周,在1、2、4、8、12周取角膜作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角膜基质透明度较对照组高,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植床、植片界面光滑,12周时纤维排列整齐,似正常角膜。结论在板层角膜移植中运用准分子激光,有助于减少界面间瘢痕增生,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青光眼患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的变化。方法 青光眼患者68人125只眼,与患者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32人63只眼。除外角膜病、眼部炎症、外伤及接受过内眼手术的眼。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细胞面积等各项指标,用Goldma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 青光眼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Phakic 6H型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P-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手术后远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评价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1年9月-2006年3月间行Phakic 6H型AC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共170例(283眼),经连续随方,对最终行ACP-IOL取出的7例(7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P-2000P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定期测量角膜中央、上方、下方、颞侧及鼻侧5个方位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7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6例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为2 105个/mm2,平均丢失率为73.71%(1例因角膜失代偿无法测量出内皮细胞密度).4例行ACP-IOL取出+透明晶状体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1例行ACP-IOL取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IOL植入,2例行ACP-IOL取出.结论Phakic 6H型ACP-IOL对角膜内皮的远期影响可致角膜内皮功能临界失代偿甚至失代偿,发现角膜内皮功能处于临界失代偿或内皮有明显损伤时须尽快取出ACP-IOL.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体外培养的角膜缘上皮细胞联合人羊膜的方法,行自体移植治疗角膜缘干细胞完全缺乏的兔眼。方法:制作10只兔右眼于细胞缺乏的模型,取其中7只兔的左眼上方角膜缘取一小块组织进行体外培养,并传代在无上皮细胞的人羊膜上。1个月后,手术切除10只兔受伤眼角膜表面被覆的新生血管膜和结膜上皮,7眼接受了含自体培养上皮细胞的羊膜移植,另3眼仅移植无上皮细胞的羊膜。结果:1周后原代培养的角膜缘上皮细胞融合,传代至无上皮细胞的人羊膜上继续生长2~3周,角膜上皮细胞可牢固的附着于羊膜上。移植了含有角膜上皮细胞的羊膜的兔子,术后早期都形成了角膜上皮化,并明显抑制了新生血管的再生,而接受羊膜移植的兔子,术后又出现明显的新生血管。结论:利用无上皮细胞的羊膜作为载体,培养角膜缘上皮细胞并自体移植可以恢复角膜上皮化、抑制新生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安全性。 方法 分析2015年1—12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共200例白内障患者,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6周的随访。超声乳化组患者100例,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小切口组患者100例,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期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情况。 结果 术前、术后6周2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小切口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化与超声乳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各时期,2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时期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种手术方式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但两者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而术前详细的检查,术中精细、熟练的操作以及术后精心的观察治疗,是减少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准人子角膜切削(PTK)术后的兔眼为模型,探讨保存人羊膜移植对角膜伤口早期愈合的影响,方法:新西兰西兔12只,双眼行PTK术,一眼术后立于角膜表面移植保存的人羊膜,术后,每日进行临床观察,并分别于第3,5,7天处死动物,取角膜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在术后3,5,7天,羊膜移植侧角膜中央上皮增生厚度均明显小于对照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