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史春生 《安徽医学》2015,36(6):698-700
目的:探讨伴有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手术中使用双重粘弹剂,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6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的患者(60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于术中使用粘弹剂Duovisc,对照组术中使用粘弹剂透明质酸钠。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1个月、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患者术后3天、1个月、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1个月对照组中央角膜厚度显著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手术中使用双重粘弹剂可有效保护角膜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
双重粘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重粘弹剂(内聚性和弥散性)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1例(100眼)白内障分两类4组。第一类为硬核类(≥ Ⅳ级核),22例24眼硬核白内障操作中应用双重粘弹剂作为观察组,20例20眼硬核白内障单纯应用内聚性粘弹剂作为对照组;第二类为非硬核类(≤ Ⅲ级核),25例28眼非硬核白内障操作中应用双重粘弹剂作为观察组,24例28眼非硬核白内障单纯应用内聚性粘弹剂作为观察组。观察术后1天角膜水肿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第一类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角膜内皮丢失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类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水肿和术前、术后角膜内皮丢失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双重粘弹剂,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探讨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安全性的客观指标。 方法 :分别选择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各 30例 ,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测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的动态变化 ,并对视力、散光及其它并发症进行监测分析。 结果 :超声乳化组角膜内皮丢失率为 2 2 .0 % ,囊外组为2 0 .9% ,手术前后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及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所占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术后 1周、术后 1月、术后 3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两组之间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不大于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中角膜内皮细胞的丧失是角膜水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激光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角膜内皮形态、密度及角膜厚度的影响,及手术前后眼压的变化.方法 对30例(32只眼)白内障病人行激光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同期进行30例(35只眼)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术眼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角膜厚度以及眼压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激光组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角膜内皮损失率分别为7.56%、5.26%及5.12%,均明显小于超声组的10.31%、11.04%及8.37%;激光组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2.49%、53.28%及53.60%,均明显大于超声组的45.30%、46.61%及46.63%;角膜厚度增加率激光组为11.26%、4.91%及2.45%,与超声组的12.69%、5.69%及2.92%相比无统计学差别,眼压手术后2小时及20小时与术前比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术后3天、1周、1个月及3个月的眼压与术前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激光乳化术较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更小,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软壳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并比较2种黏弹剂在手术精细化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60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分为2组,术中分别应用不同的黏弹剂Duovisc和HPMC,观察术前及术后2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厚度、眼压及前房反应。结果白内障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损伤量在Duovisc和HPM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Duovisc组术后角膜增厚值与增高的眼压值均低于HPMC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患者术后均可见轻微前房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内障术中应用Duovisc软壳技术,可以更有效发挥黏弹剂在超声乳化手术中的特性,保护眼内组织,提高手术质量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92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48只眼)与治疗组40例(44只眼)。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组采用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术中平均超声乳化能量、时间、术后视力及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超声乳化能量及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 d裸眼视力,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 w及1个月视力,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周,治疗组平均角膜内皮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个月平均角膜内皮密度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结论: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等特点,为白内障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不同手术切口和术式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白内障手术不同的手术切口和术式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 应用TOPCONSP-2000P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计数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法、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法、小切口ECCE法手术白内障病人术前以及术后3、6、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计算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 3种不同术式及切口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显著性(F=0.62~0.99,P〉0.05),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差异亦无显著性(χ^2=0.76~0.91,P〉0.05)。结论 白内障手术切口、术式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罗正才  杨云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732-3734
目的分析角膜缘后2.5 mm巩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Ⅳ~Ⅴ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0例Ⅳ~Ⅴ级白内障患者,将接受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SICS)治疗的150例患者纳入MSICS组,接受角膜缘后2.5 mm巩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的1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散光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参数(角膜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幅度、角膜内皮密度计数损失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2、4周,两组患者散光值均较术前降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观察组散光值低于MSICS组,视力高于MSI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角膜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幅度、角膜内皮密度计数损失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MSI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角膜缘后2.5 mm巩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应用于Ⅳ~Ⅴ级白内障患者,可降低术后散光值,减轻角膜内皮损伤,提高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粘弹剂小管扩张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9例(21只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行上方粘弹剂小管扩张术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粘弹剂小管扩张联合手术组(P-C组)平均眼压(14.80±2.63)mmHg,较术前降低9.73 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与小梁切除联合手术组(P-T组)相比,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6个月差异均无显著性(P=0.853、0.338、0.970、0.725).P-C组术后1周和3~6个月,视力≥0.5者分别为16只眼(76.2%)和17只眼(80.95%),与P-T组相比,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777、0.807).P-C组术中并发症包括小梁网Descemet膜穿破2只眼和Schlemm管刺破2只眼;术后24 h一过性眼压升高3只眼.P-T组术后并发症包括炎症反应较明显3只眼,少量前房出血1只眼和脉络膜脱离1只眼.结论:粘弹剂小管扩张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可重复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对 6 80例 (6 80只眼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术前根据晶体核混浊的程度分为 1~ 4级 ,术后观察角膜水肿等情况。使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密度、六边形细胞所占百分率。结果 术后 0~ 1级角膜水肿者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六边形细胞所占百分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2级角膜水肿者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六边形细胞所占百分率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角膜水肿于术后 2~ 5d消退。结论 白内障手术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晶体核硬度尚未达到过硬时 ,以减轻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夏微 《西部医学》2012,24(4):669-67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104例白内障患者中分为糖尿病组: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68眼);对照组:白内障非糖尿病患者54例(64眼)。应用角膜内皮显微镜于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3月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分析结果。结果两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厚度手术前后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是在组内观察各个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时显示,糖尿病病人的内皮细胞对损伤的反应及修复能力较无糖尿病病人差。结论糖尿病病人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对损伤的反应及修复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各个损伤因素在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中所占的比率。方法:14只家猫28眼分为4组,处理因素为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摘除或不摘除晶体,以不同的能量摘除晶体。手术前后分别测量中央角膜内皮细胸密度。结果:不摘除晶体而单纯释放超声能量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摘除晶体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下降,且所使用能量的越大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程度越大。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晶体核碎片引起角膜内皮损伤是首要因素,而其他因素在正常的手术过程中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很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安全性。 方法 分析2015年1—12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共200例白内障患者,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6周的随访。超声乳化组患者100例,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小切口组患者100例,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期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情况。 结果 术前、术后6周2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小切口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化与超声乳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各时期,2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时期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种手术方式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但两者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而术前详细的检查,术中精细、熟练的操作以及术后精心的观察治疗,是减少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术中应用。肾上腺素的合理浓度。方法选取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3组(每组30眼),分别于灌注液中加入0.1mL、0.2mL及0.5mL肾上腺素,每组30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于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检查。结果3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495.24±326.08)mm^-2、(2457.45±355.12)mm^-2、(2425.38±312.68)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分别为(47.85±12.01)mm^-2、(45.20±9.43)mm^-2、(44.35±8.13)mm^-2。3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减少,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间比较,随加入肾上腺素浓度增加,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逐渐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对手术损伤及肾上腺素毒性损害的耐受性降低,在有效维持术中瞳孔散大状态的同时,选用浓度较低的肾上腺素,可减少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以810 nm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后随访患者的眼压、视力、症状及用药情况,分别于术前1 d,于术后1月、3月、6月应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角膜部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率。结果与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前比较,术后1、3、6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减少,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增加,变异系数增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后3、6月比较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增加,变异系数增大且以上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后6月比较,各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对角膜内皮有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唐卓 《右江医学》2005,33(2):112-1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将行LASIK术患者60例116眼,分为A组38例73眼(未配戴角膜接触镜组),B组22例43眼(戴角膜接触镜组)。两组激光切削深15~150μm,平均激光切削深度 86.23±22.31μm, 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分析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①A组术前角膜内皮密度与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密度无显著性差异(t=0.329,P>0.05)。②B组术后 3个月平均角膜内皮密度明显高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t=3.859,P<0.01)。术后角膜内皮形态无明显改变。③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321,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7.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硬核白内障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该院2014 年1 月-2016 年1 月确诊并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硬核白内障患者112 例(125 眼),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6 例(63 眼)和观察组56 例(62 眼),对照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观察记录术后裸眼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结果术后1 d 观察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 周、1 个月两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周、1 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周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周、1 个月两组六角形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硬核白内障临床效果好,能提高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生乳化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规律及病程长短对术后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选取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67例95眼,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两组,其中〉10组(糖尿病病程长于10年)39例54眼,〈10组(糖尿病病程短于10年)28例41眼,另选取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4例47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周、1、3个月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变异系数检查。结果三组比较,术前内皮细胞密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期〉10组、〈10组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内障超生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有一定的损伤,在糖尿病的患者表现更为明显,且与糖尿病病程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