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自体双层大网膜重建结膜囊恢复正常眼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可行性。方法:用电凝器热烧伤的方法损伤实验家兔约1/2范围的球结膜、穹窿结膜和睑结膜。第2天,于腹上中线偏左剪开约3cm长的切口,暴露胃小弯部,剪取少许大网膜放入含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待用。将电凝损伤坏死区的结膜分离去除,大网膜呈双层折叠式覆盖于损伤区,10-0尼龙线褥式缝合大网膜和结膜的交接部分。结果:术后12d,全部大网膜与结膜缘融合生长,眼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得以逐渐恢复,角膜无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论:自体双层大网膜重建结膜囊是治疗睑球黏连性疾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移植后生长于角膜内皮面的自体血管内皮细胞对角膜后弹力层代谢的影响.方法:家兔26只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10只,将培养的自体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到无后弹力层的角膜内皮面;实验对照组10只,移植无角膜内皮层的自体植片;空白对照组6只,移植带角膜内皮细胞的自体植片,术后观察3组角膜植片的水肿变化.术后15d,取下各组角膜植片做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植片的角膜后弹力层变化及其上的细胞分布情况.结果:实验组角膜植片的内皮面长满培养的自体血管内皮细胞.病理切片显示,生长的细胞呈单层分布,内皮面未见明显的后弹力膜样物质形成;实验对照组角膜植片高度增厚,内皮面无细胞生长和后弹力膜样物质形成;空白对照组角膜植片内皮面可见明显的后弹力层,其上可见单层细胞分布.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角膜内皮细胞样功能,但不能产生角膜后弹力层样物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血管内皮细胞(VECs)移植替代角膜内皮层的可行性.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A组,家兔VECs培养移植于去后弹力层的白体角膜植片内表面;B组,角膜植片去后弹力层后移植回原植床;C组,角膜植片取下后移植回原植床;D组,家兔不做处理.术后观察VECs生长状况及角膜植片透明度,A型超声测其厚度.结果 A组角膜植片混浊,1周内最明显,后混浊减轻,2周可见前房.细胞生长良好,部分细胞形状不规则.B组角膜植片混浊且不改善.C、D两组角膜无混浊.结论 VECs可替代自体角膜内皮层的屏障功能,维持角膜的透明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的16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63例,开腹组100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手术资料、术后恢复等情况。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80.7±23.9)min vs.(63.3±20.5)min]更长,手术费用[(2 225.7±252.4)元vs.(1 701.8±397.4)元]、麻醉费用[(1 443.8±342.9)元vs.(1 084.2±425.6)元]更高,但术中出血少[(8.0±7.5)ml vs.(11.5±9.7)ml],总住院时间[(8.3±3.5)d vs.(13.9±7.9)d]、留置胃管时间[(4.3±1.7)d vs.(5.2±1.5)d]、禁食时间[(4.9±1.2)d vs.(6.5±2.0)d]、留置引流管时间[(6.5±1.6)d vs.(9.0±3.6)d]更短(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3%vs.25.0%)、尿管留置率(61.9%vs.89.0%)低。两组总住院费用[(17 419.0±10 364.7)元vs.(20 412.4±17 450.4)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3G微创玻切手术对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在眼科就诊的10例(10只眼)Valsalva视网膜病变病例,经过1月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分析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周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 0.3~0.5者7例,0.6~0.8者3例.最后一次随访时BCVA在0.6~0.8者9例,1.0者1例.除3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结膜下出血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ILM剥除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范围较大的黄斑区ILM下积血为主要表现的Valsalva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视网膜细胞形态和细胞膜Na^ -K^ -ATP酶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损伤程度的疗效。方法 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损伤组、治疗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结扎大鼠视网膜血管和视神经不同时间(30、60、90min),再恢复血液灌注6h制成,其中治疗组于再灌注时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刺激大鼠小脑顶核1h。用图像分析仪定量视网膜形态学改变,ATP酶试剂盒检测细胞Na^ -K^ -ATP酶活性,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图像分析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使视网膜水肿,表现为厚度增加,以内视网膜为著,同时可使视网膜细胞Na^ -K^ -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缺血时间越长降低越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可明显减轻这一改变,但损伤90min时治疗组和损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缺血再灌注可使节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内质网扩张,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损伤加重可有节细胞膜破裂,细胞质流失,内界膜破裂,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明显减轻这一病理变化。结论 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视网膜水肿,可显著减轻细胞损伤和恢复细胞Na^ -K^ -ATP酶功能。损伤30、60min情况下其效果显著,而损伤90min则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对浅层病毒性角膜炎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治疗组315例(435眼)采用(天亿)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阿昔洛韦滴眼液+重组人干扰素a-2b滴眼液,对照组298例(437眼)采用阿昔洛韦滴眼液+重组人干扰素a-2b滴眼液。术后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按染色水平分为治愈、有效、好转、无效四级,用药后术后第7 d和第14 d观察术后反应并评价,记录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结果:治疗第7 d治疗组315例(435眼)中,治愈152眼,有效193眼,总有效率79.3%;对照组298例(437眼)中,治愈87眼,有效105眼,总有效率43.9%,两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2;治疗14 d,治疗组315例(435眼)中,治愈306眼,有效82眼,总有效率91.5%;对照组298例(437眼)中,治愈238眼,有效132眼,总有效率84.7%,两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促进浅层病毒性角膜炎的角膜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CFN)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缺血-再灌注治疗组和假手术组.用TUNEL试剂盒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细胞Bcl-2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生凋亡(P〈0.05),同时视网膜细胞Bcl-2蛋白表达逐渐减弱(P〈0.05),Bax蛋白表达逐渐增强(P〈0.05);而使用电刺激小脑顶核的治疗组上述改变较轻(P〈0.05).结论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来减少视网膜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
10.
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复杂而精细,其检测较为困难。传统检测方法多为侵入性,会造成创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侵入性方法应用于临床,使我们能够越来越准确地了解视网膜的血液供应。这些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了解它们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