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Solexa高通量深度测序技术鉴定21号染色体上新的微小RNA(miRNA)基因,为阐明21号染色体功能、探索唐氏综合征(DS)患者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例经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为DS胎儿的脐带血和3例正常胎儿脐带血,分析染色体核型;提取胎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总RNA,构建小RNA文库,采用Solexa高通量深度测序、计算机分析、Stem-loop RT-PCR法鉴定 miRNA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血染色体核型分析,5例DS胎儿脐带血显示DS标准核型,3例正常胎儿脐带血显示正常核型;在DS胎儿脐带血中共发现21个新miRNA,其中仅1个候选miRNA来源于21号染色体,位于21号染色体的“DS关键区域”,命名为“miR-nov21”,后者在DS胎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胎儿。生物学功能分析,miR-nov21可调节211个靶基因共215个位点,与基因的表达、细胞分化的调节、胚胎形态的发生和心脏的发育有关。结论: 21号染色体“DS关键区域”存在1个新的miRNA基因--miR-nov21。  相似文献   

2.
44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表型效应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引起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病因很多 ,它主要是9号染色体同时两处发生断裂 ,其中间节段与两段节段变位重接谓之倒位 (inversion) ;其断裂发生在同一臂则形成臂内倒位 (Paracentricinveraion) ;发生在两臂则形成臂间倒位(Pericentricinversion)。有文献报道臂内倒位 2 3种 ,臂间倒位 2 14种 ,其中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 1% [1] 。下面对本室 44例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的表型效应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984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来本室进行遗传咨询的患者共 44…  相似文献   

3.
人类染色体的多态性与主体异染色质有关。第9号染色体异染色质区的大小和位置的改变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特别引人瞩目。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9号染色体的这种多态现象。最近,我们在三例无血缘关系的家庭中发现了9号染色体一种新的变异:在增长的次缢痕异染色质区内,出现一条明显的深带。现将已做家系调查的两例报道于下。例1.王××(遗883号),男,18岁,因肌肉萎缩于1981年11月来遗传门诊。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 G 显带检查发现一条9号染色体 qh 增长,其中部有一条明显的深染带,其它染色体未发现异常。追查其家系,发  相似文献   

4.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态,大量研究证明9号染色体异态可引起不孕、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反应、精子畸形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是女方输卵管功能障碍夫妇的有效助孕手段,理论上染色体臂间倒位存在异常胚胎的可能,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如何获得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NT)增厚及淋巴水囊瘤的妊娠结局.方法 收集2008-2016年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产前诊断的89例NT增厚或淋巴水囊瘤的单胎孕妇,其中NT增厚80例,淋巴水囊瘤9例.将80例按NT增厚值分为3组,A组(3.0 ~3.9mm),B组(4.0~4.9 mm)和C组(≥5.0 mm),对所有患者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0例NT增厚胎儿中发生染色体异常共16例(20.0%),其中13例为21三体综合征(81.3%),1例18三体,1例13三体,1例嵌合体45,X[13]/46,XY [47];分娩者共55例(68.8%).9例淋巴水囊瘤胎儿中发生染色体异常6例(66.7%),其中Turner 3例(50%),21三体2例,1例为嵌合体(46,XY[4]/46,XY [34]);1例胎死宫内,1例水肿,1例足月分娩.淋巴水囊瘤与NT增厚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的RR值为3.333,95%CI(1.763-6.301).A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8.7%,B组为31.8%,C组为41.7%,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在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儿NT增厚与染色体异常关系密切,且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随着NT值升高而增加.与单纯NT增厚相比,淋巴水囊瘤胎儿预后较差.染色体及排畸超声正常的NT增厚胎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合报道重庆优生科研协作组采用羊水穿刺术,对688例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行羊水细胞培养及AFP测定,发现9例染色体异常的胎儿,其中18-三体征2例,21-三体征1例,嵌合体及性染色体异常4例,9号长臂缺失、1号部分三体各1例.其中6例引产后,经病理检查及细胞培养证实,  相似文献   

7.
299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与产前诊断指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羊水或脐血细胞培养,G显代技术,分析该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299例因DS高风险、不良孕产史、父母染色体异常及其他产前诊断指征行羊膜腔或脐带血穿刺的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结果 按参与产前诊断的孕妇例数进行排位,前5位依次为DS高风险(145例)、不良孕产史(65例)、高龄(35例)、畸形胎儿(32例)和父母染色体异常(14例),分别占总例数的48.5%、21.7%、11.7%、10.7%和4.7%.按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的例数进行排位,前5位依次为畸形胎儿6例、唐氏高风险4例、高龄孕妇和不良生育史各3例、父母染色体异常1例,分别占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总例数的35.3%、23.5%、17.6%、17.6%和5.9%.按参与产前诊断的孕妇数与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的比例进行排位,前5位依次畸形胎儿、高龄、不良生育史、唐氏高风险和父母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8.75%、8.57%、4.62%、2.76%和1.97%.结论 ①畸形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的比例位于各类产前诊断指征的第一位.②唐氏高风险占产前诊断参检孕妇的首位,但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的比率仅居第五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海南省南部地区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患儿染色体核型分布及特点.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对海南省南部地区132例疑似DS患儿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86例确诊为DS,其中单纯型占93.02%,嵌合型和易位型均占3.49%;91.86%的DS患儿由年轻母亲(﹤35岁)所生,仅8.14%由高龄产妇所生.另外,我们还发现了1例罕见的DS合并5号和8号染色体平衡易位的染色体异常核型.结论 海南省南部地区DS患儿核型绝大多数为单纯型.患儿母亲呈现低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孕中期妇女产前筛查对胎儿染色体异常及神经管畸形(NT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DELFIA)对孕中期妇女进行血清二联法产前筛查,筛查结果应用Risks 2T分析软件计算唐氏综合征(DS)风险.DS和NTD的风险切割值为1∶270,18三体综合症的风险切割值为1∶350,筛查结果为DS高风险者,建议进一步做产前诊断.结果 在23 447例孕中期妇女中筛查出高危孕妇1 504例,总阳性率为6.41%,在随访的932例筛查高风险孕妇中,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14例,其他异常25例,总检出率4.18%.在随访的18008例筛查为低风险的孕中期妇女中,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6例,其他胎儿异常162例,总检出率0.93%.血清学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孕中期妇女,其检出DS或其他异常胎儿的发生大于低风险孕中期妇女,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孕中期妇女血清二联筛查对产前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和NTD有实用性价值,但在随访过程中,应注意假阴性和假阳性的解释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方法常规技术方法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进行分析。结果2053例患者中检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23例,其中15例为不良孕史及流产患者,4例为不孕不育,1例为原发性闭经,3例为合并智力低下等。结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有一定的遗传效应,对该携带者应做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孕妇孕中期胎儿唐氏综合征(DS)为主的先天缺陷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测定1 836例孕中期(15~20+6周)孕妇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和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 β-hCG)的浓度,应用 Multicalc 软件计算唐氏综合征风险度,风险切割值为1/ 270,对高风险孕妇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B超检查进行确诊.结果孕15~20+6周孕妇血清AFP浓度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free β-hCG浓度随孕周的增加而减少.1 836例孕妇中,共筛出高危孕妇118例,阳性率6.43%,其中唐氏征高危110例,有98例接受羊膜腔穿刺,占筛查DS高危孕妇的89.09%.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和其他异常共5例,假阳性率为6.15%.其中DS综合征1例,染色体平衡易位1例,经B超检查发现胎儿其他异常3例.结论 孕中期产前筛查是预测异常胎儿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指标.产前诊断是防止先天缺陷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曹杏  沈雷  张伟东  李林 《安徽医学》2021,42(4):413-416
目的 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多态性与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脑炎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HSV-1脑炎患儿75例为研究对象,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经脑脊液检测为非病毒性脑炎的患儿7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KIR等位基因(2DL1、2DL2、2DL3、2DL5、3DL1、3DL2、3DL3、2DL4、2DS1、2DS2、2DS3、2DS4、2DS5、3DS1)和MMP-9基因1562C/T多态性中野生型(CC)、杂合子突变型(CT)、突变纯合型(TT)的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IR、MMP-9基因多态性与HSV-1脑炎易感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KIR等位基因中的2DL1和3DL1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KIR等位基因中的2DS2、2DS4、2DS5和3DS1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MMP-9基因1562C/T多态性中,CC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TT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DL1(OR=6.25)、3DS1(OR=1.69)和TT(OR=2.68)能够增加HSV-1脑炎的易感性,而2DS2(OR=0.86)、3DL1(OR=0.57)、2DS4(OR=0.24)、2DS5(OR=0.19)和CC(OR=0.74)可能作为保护因素降低HSV-1脑炎的易感性.结论 KIR等位基因和MMP-9基因1562C/T多态性与HSV-1脑炎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临床与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是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一种类型,对其引起的临床效应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导致自然流产、死胎、畸形、不育不孕的原因之一[1],有的认为是正常多态[2].为此,我们对在遗传咨询和细胞遗传学检查时发现的21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的临床与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胎儿脑组织21号染色体(Chr21)基因的表达,探讨DS脑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优化的半定量RT-PCR法,以B2M为内参,检测了7个Chr21基因在DS胎儿及同龄对照胎儿大脑皮层及小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hr21基因DYRK1A, SYNJ1,PCP4(purkinje cell protein 4 gene), C21orf5, C21orf2 和C21orf106的表达在DS胎儿大脑皮层及小脑组织较正常对照均没有明显改变.ANA(abundant in neuroepithelium area)基因表达在DS胎儿小脑无明显改变,但在DS胎儿大脑皮层的表达显著升高.结论:细胞周期抑制性基因ANA的过表达可能与DS患者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密度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关于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 [inv ( 9) ]的遗传效应问题已有报道 ,也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 inv( 9)是一种染色体结构的多态性 ,本身不具有病理学意义 [1 ] ;有的学者认为 inv( 9)与习惯性流产、死胎、不孕症有关。我室近期在染色体检查过程中发现了 4例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 ,我们从细胞遗传学方面结合本组病例进行讨论 ,从中得到一些启示。1 材料与方法1999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1月经我室外周血染色体检查 ,包括自然流产、性发育不良、不育、不孕、智力低下、先天畸形等患者 ,按我室常规的染色体检查方法 ,发现了4例 9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态,大量研究证明9号染色体异态可引起不孕、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反应、精子畸形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是女方输卵管功能障碍夫妇的有效助孕手段,理论上染色体臂间倒位存在异常胚胎的可能,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如何获得有效妊娠和正常后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携带者不孕症患者进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sperm injection,ICSI)后对体外授精及胚胎移植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例夫妻间一方为inv(9)(p11q13)携带者和80例染色体正常患者在行ICSI治疗后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死婴出生率、畸形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间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死婴出生率、畸形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nv(9)(p11q13)不具有病理学意义,与染色体正常人群比较,inv(9)(p11q13)对体外授精及胚胎移植结果无明显不良影响.其它类型的inv(9)的遗传效应和体外授精及胚胎移植结果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ASS)基因的方法以检测9号衍生染色体,探讨9号衍生染色体缺失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34例曾进行过ASS基因检测的CM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Extra-signal(ES)探针检测ASS基因。根据是否伴有9号衍生染色体分为2组,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患者的急变率/加速率。结果: 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BCR/ABL ES探针)检测所有患者的BCR-ABL融合信号均为阳性,34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存在ASS基因缺失,其中慢性期1例,急变期/加速期5例;而无ASS基因缺失的28例患者中处于慢性期共22例,急变期/加速期共6例,2组患者急变率/加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患者共26例,其中ASS基因缺失患者5例,TKI治疗后达分子学缓解1例,治疗后发生急变/加速4例;无ASS基因缺失21例,TKI治疗后达分子学缓解19例,治疗后发生急变/加速2例,2组患者急变率/加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羟基脲、干扰素等传统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共6例,其中ASS基因缺失1例,治疗后发生急变/加速1例;无ASS基因缺失5例,治疗后血液学缓解2例,治疗后发生急变/加速3例,2组患者急变率/加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9号衍生染色体(ASS基因缺失)的CML患者易发生疾病进展,在急变期及加速期的患者中所占比例更高。9号衍生染色体与CML患者TKI治疗效果不佳和不良预后有关联。  相似文献   

19.
9号染色体多态性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9号染色体多态性的遗传效应,以及与不良产史等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640培养基,常规染色体培养、制片、核型分析。结果3250例病人中检出42例多态9号染色体,占1.29%,其中9号染色体倒位[inv(9)(p11q13)]者30例,占0.92%,9号染色体长臂次缢痕增加(9qh+)8例,占0.25%,9号染色体长臂次缢痕减少(9qh-)4例,占0.12%。inv(9)与不良生产史的发生率最高,占61.9%(26/42),其次为智能低下,占16.67%。结论inv(9)与不良生产史有关。  相似文献   

20.
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婴中发生率约1/(600~800),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60%患儿在胎儿早期即夭折流产[1].DS包含一系列的遗传病.常会导致包括学习障碍、智能障碍和残疾等高度畸形,而孕期DS筛查是优生优育的办法之一,也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DS筛查对减少出生缺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 020例孕中期孕妇进行了唐氏综合征筛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