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安全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所建立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系进行安全性检测。方法: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染色体核型分析、软琼脂试验、裸鼠致瘤试验、内毒素试验、支原体检测、病毒因子检测、细菌、真菌检测、异常毒性试验。结果: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所获取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靶细胞用于基因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2.
运用单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植入前诊断的性别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快速、可靠的植入前诊断的性别鉴定方法。方法 :取成人外周血单个淋巴细胞和人胚胎单卵裂球 ,采用多重荧光PCR和多重巢式PCR同时扩增性别识别位点Amelogenin和 5号染色体上的基因IL 3。结果 :男性单个淋巴细胞荧光PCR扩增效率为 72 % ,巢式PCR扩增效率为 6 4 .7% ;女性单个淋巴细胞荧光PCR扩增效率为 76 % ,巢式PCR扩增效率为 6 5 % ,两者与供体外周血gDNA扩增结果的一致性均达 10 0 %。单卵裂球荧光PCR扩增效率为 86 .9% ,巢式PCR扩增效率为 85 .7% ,来源于同一胚胎的不同单卵裂球扩增结果的一致性达 10 0 %。巢式PCR与荧光PCR的扩增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巢式PCR和荧光PCR各有优劣 ,但荧光PCR操作简便 ,耗时短、灵敏度高 ,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1例散发多发性外生性骨疣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EXT1以及EXT2基因的突变热点区域;并应用错配引物PCR扩增引入酶切位点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和鉴定突变。结果经测序证实在患者EXT1基因的第7内含子3’剪接位点上游26bp处发现一杂合突变,此杂合突变不存在于其表型正常的父母双亲中,是一个新生突变;错配引物扩增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50名家系外正常对照者中没有此突变。结论EXT1基因1633-26(C→A)突变可能是导致这个患者发生多发性外生性骨疣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 1例 1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分析、表型定位研究和相关文献复习比较 ,探索染色体区带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染色体G带、C带、N带、高分辨显带技术、表型定位和文献复习比较分析方法 ,对 1例 1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 患儿双亲核型正常 ,患儿核型为 45 ,XX ,-13 /4 6,XX ,r( 13 ) /4 6,XX ,r( 13 ;13 ) /4 7,XX ,2r( 13 ) ( p13q3 2 .3 ) ;典型的 1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与 13q3 4的缺失相关 ;1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患者的手足、肾脏、骨骼、外生殖器异常及心脏杂音与 13 q3 2 q3 2 .2片段的缺失有关 ,缩颌与 13q3 2 .3 q3 3片段的缺失相关 ,肛门闭锁与 13 q2 2 q3 2的缺失相关 ,无脑畸形与 13 q13 q2 2片段的缺失相关。 结论 新的环状染色体断裂重接点在 13 p13和 13q3 2 .3 ;1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与染色体区带缺失部位的不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确定两个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的致病基因,选择MLH1基因和MSH2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法,对两个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家系的患者进行MLH1基因和MSH2基因的突变检测;发现变异后,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或直接测序法鉴定此变异是否属于突变.结果 在家系A的患者中发现了位于MLH1基因第3外显子内的新突变c.243_244 insA;在家系B的患者中发现了MSH2基因第7外显子内的c.1215_1218dupCCGA突变,这两个突变都导致了编码蛋白的提前终止.结论 MLH1基因的c.243_244insA突变和MSH2基因的c.1215_1218dupCCGA突变分别是导致家系A和家系B发生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6.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与原代无血清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 :采用两步消化法对皮肤进行消化 ,获取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基培养 ,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鉴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与分析。结果 :该方法可获取较多高纯度的角质形成细胞 ,且在体外可快速稳定增殖。结论 :两步消化法和体外无血清培养是一种理想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与原代无血清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两步消化法对皮肤进行消化,获取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鉴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与分析。结果:该方法可获取较多高纯度的角质形成细胞,且在体外可快速稳定增殖。结论:两步消化法和体外无血清培养是一种理想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染色体结构畸变起源于染色体的断裂和变位重接。文献中尚未见到关于结构畸变染色体在上下代的遗传传递中与其他非同源染色体再次发生结构性重排的报道。我室曾发现一例核型为46,XY,-13, der(13),t(4;13),(13pter→13q34∶∶4q25→4q ter)(图1)的4q 部分三体型患儿(血273号),其父亲(血274号)、伯父(血456号)均为1/4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核型为46,XY,t(1;4)(1p ter→1q43∶∶4q25→4q ter;4p ter→4q25∶∶1q43→1qt er)  相似文献   
9.
患者者 血441号、30岁,社会性别女,已婚 自幼起女性打扮,从无月经,无周期性腹痛。婚后不能性生活。体查,营养发育可,智能良好,身高160厘米,体重50公斤,颈短,幼女型乳房,无腋毛,两腹股沟未扪及睾丸,外阴呈女性型,阴阜区有少量稀疏阴毛、阴蒂肥大,似原始龟头,无阴道口。无类似家族史。手术探查 盆腔内空虚,无任何生殖腺。双侧腹膜后有索状物,上端沿髂总动脉向上,下端进入股管。切取索状物送检。病理学诊断 送检物经多次重切为输精管和壁较厚的动脉,未见性腺组织。  相似文献   
10.
人类染色体的多态性与主体异染色质有关。第9号染色体异染色质区的大小和位置的改变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特别引人瞩目。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9号染色体的这种多态现象。最近,我们在三例无血缘关系的家庭中发现了9号染色体一种新的变异:在增长的次缢痕异染色质区内,出现一条明显的深带。现将已做家系调查的两例报道于下。例1.王××(遗883号),男,18岁,因肌肉萎缩于1981年11月来遗传门诊。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 G 显带检查发现一条9号染色体 qh 增长,其中部有一条明显的深染带,其它染色体未发现异常。追查其家系,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