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PCI术前、术后IL-10、IL-18浓度的变化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的研究,探讨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机制,以及与IL-10、IL-18的相关性。方法:观察70例PCI患者术前及术后4h血清IL-10、IL-18变化。并随访术后12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比较术前、术后以及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组与未发生组之间血清IL-10和IL-18变化的差异。结果:冠脉造影组术前术后的IL-10、IL-18的浓度均低于PTC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CI后12hIL-18、IL-10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术后血清IL-18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1),IL-10升高的幅度则明显低于未发生组(P〈0.05).结论:①PCI后存在炎性反应,IL10、IL-18是反映PCI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②其变化程度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即IL-10可能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负相关,IL-18可能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③IL-10、IL-18变化的幅度可能作为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6例住院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术后24h、48h,术后14d测定血清CRP水平,根据术后CRP水平分为A组fCRP水平〈3.0mg/L)21例和B组(CRP水平≥3.0mg/L)45例,分析术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PCI术后CRP水平的增高与随访期内心血管再发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相关,提示PCI术后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增强是心血管再发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目的是评估术前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用于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远期预后的价值。研究连续入选了891例肌钙蛋白T水平正常(≤0.03μg/L)且接受PCI治疗的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每例发生了心血管事件(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匹配两例未发生事件的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的手术操作成功,且均完成了随访。至随访期结束时(平均2.6年),有75例患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41例死亡和34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在多变量分析中,病变程度、糖尿病和NT—proBNP水平处于最高四分位区间(〉490mg/L)被认为是PCI术后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可得出结论,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与PCI术后远期预后有关。NT—proBNP可用于对接受PCI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结合Gensini积分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2例,人院后测定血BNP浓度,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计算Gensini积分,术后第2天测BNP,随访患者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第2EtBN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500ng/L组的患者6个月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高于〈500ng/L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65,P〈0.05)。随访6个月,82例患者中13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者BNP水平和Gensini积分均高于未发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前BNP水平显著高于术后,且与Gensini积分及近期预后有关。BNP可作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LDL-C正常水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测定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血清hs-CRP水平,介入术后随访9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高hs-CRP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hs-CRP可预测接受PCI治疗的LDL-C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段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STEMI患者127例,其中41例(A组)于发病后6 h内行PCI治疗,32例(B组)于发病后6 h至12 h行PCI治疗,29例(C组)于发病后12 h以上行PCI治疗,25例(D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另外选择冠脉造影提示冠脉血管无狭窄患者10例(E组)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清hs-CRP、IL-6浓度变化及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STEMI患者血清hs-CRP、IL-6发病后逐渐升高,B组、C组和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后24 h各组血清hs-CRP和IL-6明显高于入院水平(P〈0.01);行PCI治疗组hs-CRP和IL-6在术后升高更明显(P〈0.05),但持续时间较短,发病后2周时A组和B组血清hs-CRP和IL-6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和D组仍高于对照组;A、B、C组与D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8%、25%、48.3%、76%,4组间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A、B组分别与D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P〈0.01),C组心血管事件低于D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有心血管事件组入院时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1)。结论 STEMI患者血清hs-CRP和IL-6的浓度变化,可作为临床病情评估及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对于指导临床进行早期积极干预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及早PCI能改善STE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了解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成功接受 PCI 的初发 AMI患者118例(治疗组,血样采集于 PCI 术前、术后12、24、48 h及随访期90 d)和仅接受诊断性冠脉造影(CAG)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对照组,血样采集于造影前、造影后12、24、48 h 及随访期90 d),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随访 PCI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的 IL-6、IL-18、hs-CRP、TNF-α、MMP-9基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冠脉造影前后血清 IL-6、IL-18、hs-CRP、TNF-α、MMP-9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 IL-6、IL-18、hs-CRP、TNF-α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 <0.01);治疗组术后血清 MMP-9较治疗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中,MACE 组与无MACE 组比较,IL-6、IL-18、hs-CRP 及 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 患者 PCI 术后血清 IL-6、IL-18、hs-CRP 和 TNF-α水平短期内显著增高,PCI 操作可能诱发炎性反应;外周血炎症因子 IL-6、IL-18、hs-CRP、TNF-α高水平可能对初发 AMI 患者 PCI 术后可能发生的 MACE 及近期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存芳  贾博 《当代医师》2013,(11):1570-1572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在急诊PCI围手术期应用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对照组急诊PCI术前及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30rain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直至术后7d。观察两组PCI术前后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troponin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变化及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血清cTnT、CK—MB及MD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开始应用磷酸肌酸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清皮质醇和细胞因子IL-2、IL-6、IL-8的变化,并对2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60例需行肾肿瘤切除的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即LO组(腹腔镜组)和AO(开腹手术组)。检测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皮质醇和细胞因子IL-2、IL-6、IL-8的水平。结果 术前2组患者血清皮质醇和细胞因子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2组患者血清皮质醇和细胞因子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开腹手术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1)。结论 腹腔镜外科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减轻创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手术围术期动态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因子(CK)和补体C3、C4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例行CPB和10例非CPB心脏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24h、48h和72h测定其血清cTnT、hs-CRP、促炎CK(TNF-α、IL-6、IL,8)和抗炎CK(IL-2、IL-10)以及补体C3、C4的水平;同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在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对照组和CPB组术前cTnT和hs-CRP的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CPB组术后即刻、24h、48h和72h各时相cTnT均显著性增高,其中以术后即刻增高最为显著(P〈0.01),术后72h以后趋于正常;hs-CRP于术后24h开始显著性增高,至72h后逐渐降低(P〈0.01)。CPB组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在术后即刻显著低于术前水平,术后48h恢复并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O.01);血清补体C。水平在术后即刻显著低于术前水平.术后72h恢复并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CPB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于术后即刻明显增加并持续到术后24h,而后逐渐下降至术后48h恢复到术前水平;血清IL-6水平在术后24h出现高峰,术后48h后降至术前水平;血清IL-8于术后即刻明显增加.术后24h达高峰,并持续到术后72h;血清IL-2水平于CPB术后即刻明显增加,于术后24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血清IL-10水平亦于CPB术后即刻逐渐升高,至术后24h达峰值.在术后48h仍较高。结论 CPB围术期动态监测cTnT、hs-CRP、促炎和抗炎CK、补体C3、C4水平的变化,对加强CPB术后病人的监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CCC形成,将26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对CCC形成组者,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评价CCC功能,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3组,比较分析26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401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与B组(P<0.05 ), B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组(P<0.05); 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MI、血清HDL-C及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CC形成患者中,CC 2级组血清HDL-C最高、LDL-C最低,CC 0级组血清HDL-C水平最低、LDL-C最高(P<0.05)。结论: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血清HDL-C及LDL-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但与CCC功能有关,HDL-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而LDL-C水平高者则CCC功能差。  相似文献   

12.
胡宏德  贺勇  张立 《四川医学》2005,26(5):508-510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变异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的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患者均有不典型心绞痛及不典型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未见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结论冠状动脉变异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因胸痛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91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支以上主要血管狭窄程度≥50%)和正常对照组。并对血管病变行Gensini积分。取空腹静脉血利用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分别比较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无差异。结果冠心病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46.4%vs10%,X2=12.1,P<0.01)。不论是单支、双支、还是三支血管病变,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三支血管病变组高于单支或双支病变组(P<0.05)。而单支、双支血管病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随着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检出率高。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逐步升高的趋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21例)、冠心病组(107例)。冠心病组记录冠脉病变支数。用酶联免疫法(ELASA)测量血浆PAF浓度,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PAF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F浓度水平有望作为冠心病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初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决定是否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重要性。方法 对临床初诊为CHD患者的心电图和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表现有CHD临床症状的66名患者中,心电图检查无心梗及ST—T特征性改变者12人,冠状动脉造影后无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者12人,符合率为100%,心电图检查有心梗及ST—T改变者54人,冠状动脉造影后确定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者41人,符合率为76%。结论 对心电图表现无特征性改变、具有CHD临床症状的患者,行CAG检查可有效排除CHD;对心电图表现有特征性改变的CHD患者,及早行CAG检查。可为CHD患者尽早做出正确诊断,明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为及早行介入疗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row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64SCTC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pahy,CA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96例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行64SCTCA,并在CT检查后2周内接受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CAG),以CAG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SCTC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 、≥50%及≥75%的敏感比分别为90.8%、95% 、92%、特异性为85.7%.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A型性格冠心病患者与冠脉造影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100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性格类型的分布情况进行对照分析,发现83例A型性格患者中81例造影结果异常,其中72例冠脉狭窄程度≥50%,病变罹及3支血管以上的均属于A型性格;17例非A型性格患者中8例造影结果正常,造影异常的病变较轻。  相似文献   

18.
胱抑素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 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5例高度怀疑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冠心病病情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3方面研究血清Cys C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 C浓度,对Cys C水平与冠心病病情、冠脉病变程度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分析.结果:①随着血清Cys C水平的升高,冠心病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总积分增加;在急性心梗时由于急性时相反应血清Cys C水平出现下降;②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ys C与冠脉有无病变显著相关(OR值5.346,95% CI为2.225~12.846,P<0.01);③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之后,Cys C与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β=0.149,P<0.01)仍然独立相关.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随着血清Cys C水平升高,冠心病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冠脉病变程度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CAG)术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CSI)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冠心病105例住院患者行经皮桡动脉途径CAG,并对其中46例行CSI。结果 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7.1%;术后1例出现桡动脉闭塞,2例穿刺部位出现小的血肿,90例术后2~20个月均无功能异常。结论 经皮桡动脉途径行CAG和CSI是安全可行的,既可以作为经股动脉途径的补充,也可以为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早期根据骨质疏松筛查冠心病高危人群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 年1 月-2017 年1 月于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明确为冠心病的3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骨密度测量结果并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n =102)与非骨质疏松组(n =198),同时分析骨质疏松与反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指标(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疏松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冠脉单支病变比例低于非骨质疏松组,且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 <0.5);骨质疏松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轻度钙化比例低于非骨质疏松组,且冠脉中度钙化、重度钙化比例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 <0.05);骨质疏松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均呈正相关(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是冠心病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质疏松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独立相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