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300 U/ml(Gla-300)与100 U/ml(Gla-100)治疗非胰岛素类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中国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EDITION AP(NCT02855684)中国亚组分析,在这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非Ins类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474例中国T2DM患者按2:1比例随机予Gla-300(n=315)或Gla-100(n=159)治疗,观察两组26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自基线至治疗26周时HbA1c降幅的最小二乘均值差为0.05%,达到非劣效性评估终点。26周治疗期间,Gla-300组发生至少1次重度和/或证实夜间低血糖患者比例低于Gla-100组(31.5%vs 42.0%,P=0.03)。两组其余疗效和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la-300治疗26周降低HbA1c效果与Gla-100相似,发生夜间低血糖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2.
随着DM患病率升高,外科手术患者中DM患者比例逐渐升高,占10%~20%[1-2]。手术、心理紧张等应激因素是导致非DM患者出现围手术期高血糖的主要原因[3-4]。围手术期高血糖发生率在普通外科患者中占20%~40%,在胃肠手术患者中约占75%,在心脏外科患者中约占80%[5-9]。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国新诊断超重肥胖及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IS)、胰岛素抵抗状况(IR)的差别及降血糖药物干预对其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40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糖耐量正常人测量身高、体重;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测定0、30、60、120 min血糖、胰岛素.糖尿病患者按空腹血糖(FBG)水平(DMI:FBG<6.9 mmol/L;DM2:6.9 mmol/L≤FBG<8.3 mmol/L;DM3;8.3 mmol/L≤FBG<9.7 mmol/L;DM4:FBG≥9.7 mmol/L)分为4组,每组内以体重指数(BMI)为界分为两个亚组(BMI<24、≥24),比较两亚组IR和IS.93例FBG>8.3 mmol/L者应用格列齐特(达美康)缓释片进行干预治疗1~3个月,血糖达标后重复OGTF并计算干预后的IR及IS,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BMI≥24亚组与正常组相比,存在高真胰岛素血症;(2)在每一组糖尿病患者中,BMI≥24亚组的胰岛素敏感性更差,但是IS都优于相应的BMI<24亚组;(3)降血糖药物干预后BMI<24组胰岛素敏感性变化优于BMI≥24组(-4.7±0.9比-5.5 4±1.4,P<0.05),而干预后IS的变化(△I30/△G30)BMI≥24组优于BMI<24组(1.37±0.16比0.50±0.19,P<0.05).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功能随FBG升高而恶化,这种双重恶化的程度在血糖水平相似的超重肥胖及非肥胖患者明显不同;改善高糖毒性可使超重肥胖者胰岛素分泌功能显著恢复,而非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更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早期胰岛素分泌降低及胰岛素抵抗在糖代谢异常发病中的作用,探讨正常血糖人群发生糖代谢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对来自78个2型糖尿病家系的成员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选择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上的糖耐量正常(NGT)人群[空腹血糖(FPG)<6.1mmol/L,糖负荷后2h血糖(2hPG)<7.8 mmol/L]共118人进行随访,在4-7年后复查OGTT,确定其糖代谢状态,分别以糖负荷30min净增胰岛素与净增葡萄糖的比值(AINS30/APG30)评估早期胰岛素分泌能力,以稳态模型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估测胰岛素抵抗状况,以稳态模型法β细胞功能指数(HOMA-B)估测B细胞功能,分析其对糖代谢状态转归的影响.结果 来自78个2型糖尿病家系的118人NGT人群随访4~7年后,66人仍为NGT,52人出现糖耐量恶化,其中糖尿病11人,糖尿病前期41人.分别以HOMA-IR及AINS30/APG30的中位数为切点将这118人人群分4组,4组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3.1%、36.4%、45.5%、73.1%,早期胰岛素分泌降低且胰岛素抵抗较重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时早期胰岛素分泌能力与糖耐量恶化的发生呈明显负相关,而年龄、性别、胰岛素抵抗状况、β细胞功能均与糖调节受损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早期胰岛素分泌降低是正常血糖人群发生糖代谢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以及骨折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表现明显,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的风险和骨密度的变化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25(OH)VD和骨转换指标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变化,分析其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12至2011.10于我院就诊的437例未接受维生素D补充治疗的病程不超过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同时收集非糖尿病的对照组(NDM)414例,测定各组患者骨生化指标,并收集临床资料以备数据分析使用.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VD水平明显降低(P=0.001),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升高,骨转换活跃;男性、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VD水平均较非糖尿病组降低(P均<0.001);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VD水平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而与糖化血红蛋白、HOMA-IR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VD水平明显低于非糖尿病者,且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糖化血红蛋白与25(OH)VD的相关性不如空腹血糖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认知及依从性现状.方法 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我国29个省、直辖市的50个研究中心、144家二、三级和社区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确诊2型糖尿病1年以上的患者6043例.使用糖尿病态度量表、知识问卷和自护行为量表评价饮食自我管理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共同收5961份有效问卷.平均年龄(60±12)岁;体质指数(BMI)正常者占44.04%,超重或肥胖者占52.21%.3480例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32.10%.(2)认知:接受过糖尿病饮食教育者4333例(72.69%);饮食态度(3.7±1.0)分;食物对血糖的影响答题全部正确率1.85%(110/5961),食物的描述答题全部正确率为0.52%(31/5961);胰岛素治疗时饮食知识答题全部正确率为7.03%(258/3669).(3)依从性:自护行为量表中普通饮食(4.9±2.2)分,特殊饮食(4.2±1.5)分;遵循饮食控制方案者4996例(83.81%).(4)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饮酒、接受过饮食教育、定期到医院复查糖尿病、定期自我监测血糖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遵循饮食控制的因素.结论 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BMI偏高和HbA1c达标率低,饮食认知水平较差,女性、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BMI正常、不饮酒、接受过饮食教育、定期复查及自我监测血糖者遵循饮食控制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新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中国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使人担忧的是,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虽高,但血糖达标率却较低,两者形成极大的反差。2006年中国地区的糖尿病现状调查显示,仅26.8%的患者血糖控制理想[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而73.2%的患者血糖控制未能达标(HbA1c〉6.5%),HbA1c〉8%的患者更高达28.3%;尽管有众多因素影响血糖达标,但即使在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8.
尽管T2DM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不断深入,但全球T2DM患病率、发病率仍在攀升。随着T2DM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更新,提高了对通过多种生物学途径有效控制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同时兼具减少心血管和肾脏等并发症风险药物的需求。源于自然界的天然药物常有多重药理作用且副作用小,与单纯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对糖尿病多病因治疗、保证治疗的安全性上,更具发展潜力。从中国传统中药材桑枝中提取分离的“有效组分”天然药物桑植总生物碱(SZ-A),具有独特的多重药理药效特点和更少的副作用。在胃肠道中,SZ-A可精准作用于双糖酶靶点,通过抑制糖苷酶的活性减缓葡萄糖的消化和吸收而快速控制餐后血糖,胃肠副作用比其他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更小。本文基于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深入阐释不同生物碱成分的协同机制,挖掘SZ-A用于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综合获益,探讨SZ-A用于MS治疗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国T2DM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在全国6个不同地区、104家不同级别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25454例,根据既往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组(n=19757)和二级预防组(n=5697)。按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的推荐,计算各人群中阿司匹林的实际使用率。结果整体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8.78%。其中,推荐采用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3.87%,需医师临床判断是否采用一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1.19%;不推荐采用一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6.43%。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二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39.72%。结论阿司匹林在中国T2DM患者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中整体使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10.
顾群  黄琳  罗樱樱 《中国药房》2021,(5):634-640
目的:为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降糖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二甲双胍”“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的中英文为检索词,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linicalTrial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6月,收集降糖药物在T2DM合并ASCVD患者中的应用案例,从临床获益证据、作用机制和安全性方面逐一阐述。结果:二甲双胍、GLP-1 RA和SGLT2I均能显著改善心血管结局,且SGLT2I可以显著降低心衰住院风险,预防和延缓心衰的发生。3类药物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但均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减少肝糖生成、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葡萄糖吸收等)达到改善心血管结局的目的。在安全性方面,二甲双胍和GLP-1 RA类药物应注意其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SGLT2I类药物应注意其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结论:3类降糖药物均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且安全性良好,适用于T2DM合并ASCVD患者;SGLT2I还适用于心衰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