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7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22篇
  1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尽管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设施和条件取得极大改进,救治能力也有较大提升,但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上升,原因在于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尚未健全,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多数医院具有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能力,但由于患者救治知识不足,就诊延迟、转运延迟、治疗流程延迟等,致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未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也远远不足,发病率持续增加,相应的死亡率也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地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稳定发展且不断提升。2019年4月27日,第22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公布了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PCI的总例数为915256例,较2017年增加了21.5%。PCI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尤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获益是非常确定的,但对于我国PCI占比50%以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获益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发现的内皮祖细胞能够促进受损内皮愈合,因而假设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可能与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或活性有关。目的:对比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患者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活性,验证上述假设。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3/2007-05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心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完成。对象:根据复查冠脉造影的结果将来源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既往行冠脉支架置入的患者分为两组:发生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组(n=15)及未发生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对照组(n=17)。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到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24孔培养板,7d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贴壁细胞摄取DiI-acLDL及结合FITC-UEA-Ⅰ的能力,双染色阳性的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计算内皮祖细胞的数量、通过MTT比色法测定内皮祖细胞增殖倍数、通过划痕试验定性观察内皮祖细胞的迁移数量以及通过黏附试验测定内皮祖细胞的黏附率。结果:再狭窄组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再狭窄组的内皮祖细胞增殖倍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狭窄组的内皮祖细胞迁移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的内皮祖细胞黏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患者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增殖能力、迁移能力明显下降,说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可能与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2013年7月12日至13日,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2013在北京盛大召开。本次会议是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合办,《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北京专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本次会议主题为“基础?临床?转化医学”,为期1.5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代表,共600余人参会,现将本次会议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判断机体介入前后炎症状况,并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分析炎症因子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从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6月17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其临床资料和介入手术情况,采集其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1天及30天的血样标本,测定hs-CRP浓度,比较介入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介入治疗1年后电话随访所有入选患者,收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84例。介入治疗1天后血浆hs-CRP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10.00±24.81 mg/L比7.52±17.90 mg/L,P=0.409),介入治疗30天后血浆hs-CR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2.80±4.66mg/L比7.52±17.90 mg/L,P0.001),较术后1天亦显著降低(P0.001);介入治疗后1年内有16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事件的患者术前hs-CRP水平高于无事件患者(10.38±19.40 mg/L比6.84±17.61 mg/L,P=0.018),但术后1天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12.91±27.76 mg/L比9.32±24.24 mg/L,P=0.175),术后30天hsCRP水平亦无显著差异(3.54±5.98 mg/L比2.63±4.32 mg/L,P=0.316)。结论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hsCRP水平与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在介入治疗30天后逐渐消退,这种变化可通过hs-CRP的浓度变化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6.
心脑血管疾病是国人健康的最主要危害,数据显示,目前心脑血管病死亡占总病死率原因的首位,并且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刻不容缓.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最基本药物,无论疗效还是药物经济学上,均具有较高的价值.自1988年至今,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及相关荟萃分析证实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作用,基于大量的循证证据,各指南对阿司匹林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推荐,但各国指南推荐之间存在大同小异的情况.我们拟对各国重要指南予以概述,以进一步明确如何在临床中规范应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7.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total occlusion,CTO)的成功开通,可以降低死亡率,避免或延迟冠状动脉搭桥.专用器械的研制、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使CTO开通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大多数CTO病变可以通过前向导丝技术(antegrade technique)完成,近期报道的逆向导丝技术(retrograde technique),可以提高复杂CTO病变的开通率.  相似文献   
8.
9.
再狭窄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癌基因是一类能编码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内生长信息传递分子以及转录调节因子的基因,亦称原癌基因,现有100多种,它们是一类编码关键性调控蛋白质的正常细胞基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1.几类常见的癌基因1.1src癌基因族:c-src由17个外显子组成,人的c-src分布于第20号染色体,其转录产物全长3.9-4.0kb。大多数正常细胞或组织中c-src表达水平很低,但细胞增殖时表达增高。src编码分子量为60kDa的蛋白质,称PP60src,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proteinkinase,TPK)活性。除src外,…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对相关分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方法  12 0例病人 ,132处分叉病变使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和支架术治疗 ,观察介入治疗对分叉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结果 术中有 2 4根分支血管受压迫 ,分支受累发生率为 14 2 8%。以具有分支开口狭窄的Ⅰ型和Ⅳ型分叉病变的分支受累发生率为高。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操作和分叉病变本身的解剖特征均是影响分支血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