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前期伴危险因素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165例高血压前期(SBP130mmHg≤SBP≤140mmHg和/或DBP85mmHg≤DBP≤90mmHg)伴危险因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85例,治疗12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血压,PWV,ABI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压,PW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BI增加。结论:替米沙坦可减少高血压前期伴危险因素的血压和PWV,增加AB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时动脉僵硬度和顺应性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8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被分为:亚组1:单纯高脂血症组(n=25),亚组2: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组(n=43),亚组3: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同时合并2型糖尿病组(n=14)。另选46例年龄相仿健康人为对照组。测量入选者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僵硬度指标;应用超声技术测定每搏输出量(SV),以每搏输出量除以脉压(SV/PP)所得出的动脉僵硬度指数为动脉顺应性指标。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PWV明显增高(P<0.01),SV/PP明显降低(P<0.05);PWV在各亚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加,差异加大;SV/PP在亚组3和亚组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WV与收缩压(SBP)、年龄(Age)、空腹血糖(FBS)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PWV=1.98+0.055(Age)+0.024(SBP)+0.023(FBS);SV/PP与P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SV/PP=5.178-0.020(SBP)-0.016(HDL-C)。结论PWV可作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引起早期血管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之一;SBP、FBS、HDL-C均是与动脉僵硬度增加和顺应性减低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的降压作用。方法将62例IS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口服非洛地平片2.5mg,1次/12h。治疗组加服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20mg,1次/12h,疗程4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SBP)下降、脉压(PP)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DBP)下降不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SBP、DBP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5),PP减小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SBP、DBP及PP差异显著(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能使SBP降低、PP减小,而对DBP影响不大,与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治疗老年ISH患者,可取得较为理想的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4.
辛伐他汀对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方法:78例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A组)和氨氯地平+辛伐他汀组(B组).A组38例,服用氨氯地平5mg,1次/d;B组40例,服用氨氯地平5mg,1次/d及辛伐他汀20mg/晚,治疗4周后测坐位舒张压(DBP)≥90mmHg者氨氯地平剂量加倍至10mg,1次/d,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坐位血压并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服药12周后坐位收缩压(SBP)和DBP与服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脉压无明显下降,B组治疗后SBP下降较A组明显,SBP降低幅度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4周后脉压尚无明显下降,但治疗12周后脉压下降显著,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辛伐他汀有协同降压作用,并能显著降低脉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降压药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综合疗效。方法:选取选煤社区原发性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8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血压、血脂、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收缩压(SBP)、脉压(PP)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可有效降低SBP、PP及血脂水平,改善患者动脉血管顺应性,治疗剂量下不良反应轻微,耐受良好,有望成为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重要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6.
张金海 《中原医刊》2011,(22):89-90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联合辛伐他汀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及血脂的治疗效果。方法156例ISH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给予非洛地平5~10mg及辛伐他汀20mg口服,对照组每天给予氨氯地平5—10mg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收缩压(SBP)、24h舒张压(DBP)、平均脉压差(PP)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降低SBP、PP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降低DBP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高,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不明显。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非洛地平联合辛伐他汀治疗ISH在降低SBP、PP和调脂方面明显优于单用氨氯地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辛伐他汀联合硝苯地平)和对照组(硝苯地平),治疗观察时间4个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逐渐达到治疗目标;治疗4个月后,联合治疗组SB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P也较对照组减小(P<0.05).联合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硝苯地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硝苯地平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硝苯地平组,且不增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郑红宇 《疑难病杂志》2011,10(12):933-934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脉压、脉压指数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1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63例。观察组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加服普伐他汀20 mg,每天1次,对照组则继续服用原降压药物不变,在治疗前及治疗16周后分别检测患者的血压(SBP、DBP),并计算脉压(PP)、脉压指数(PPI),检测大动脉弹性指数(C_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_2),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后SBP、DBP、PP、PP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虽较对照组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_1、C_2均较治疗前升高,但仅观察组C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应用普伐他汀对血压、脉压无显著作用,但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小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老年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探讨血清骨保护素(OPG)水平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并取空腹血为标本。ba PWV的测定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BP203RPEⅡ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OPG水平。结果老年高血压组ba PWV、血清OPG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 ba PWV与血清OP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 531,P<0. 05;以ba PWV为应变量,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钙、钙磷乘积和CRP为自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P、年龄和SBP是影响ba PWV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OPG水平与动脉僵硬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确诊的老年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降压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片20mg,每日晚间顿服,1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降压平滑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收缩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压平滑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在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调脂药辛伐他汀可产生协同降压作用,较单纯降压治疗能够更明显地提高降压平滑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和踝臂指数的影响。方法高血压患者103例,依据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水平分为胆固醇正常组(n=47)和胆固醇升高组(n=56),观察辛伐他汀(舒降之)(40mg/d)治疗6月后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和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改变。结果调脂治疗6月后,胆固醇正常组和胆固醇升高组患者的血清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胆固醇正常组及胆固醇升高组患者动脉的PWV均显著降低(P〈0.05)。胆固醇升高组的PWV降低比胆固醇正常组更明显。调脂治疗后胆固醇正常组ABI显著升高(P〈0.05),胆固醇升高组ABI也显著升高(P〈0.05),其改善程度显著大于胆固醇正常组。结论高血压患者给予积极的调脂治疗不仅可以降低血压,同时可显著改善其大动脉弹性,对外周血管疾病也有有益作用,胆固醇升高的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经降压治疗前后的动脉血管功能的比较.方法 对我院2007年~2010年期间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病志愿者进行左旋氨氯地平为主药物降压治疗,在12个月的降压治疗过程中监测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脉压(pulse pressure,PP)和血管功能检测,主要项目包括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结果 根据年龄分为3组(〉65岁组,45-65岁组,〈45岁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经降压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各年龄组P<0.05).且经过降压治疗后,动脉血管功能的检测指标中,各年龄组的PWV均有明显下降(P<0.05)、各年龄组的ABI均有升高(P<0.05),〉45岁的两个观察组CAVI有明显下降(P<0.05),但〈45岁组CAVI下降不明显(P=0.078).结论 动脉硬化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患者经降压治疗后,动脉血管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CAD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ICD组)和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对照组)PWV、ABI及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CAD组患者年龄、四肢收缩压及左、右两侧的PW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四肢的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和ABI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ICD组患者年龄、四肢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和左、右两侧的PWV均高于CAD组及对照组(P〈0.05),而ABI及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V测量可以定量反映血管的损伤,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差异,临床治疗可能需要差异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高血压患者脉压/踝臂指数比值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2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及临床表现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比较2组间的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脉压/踝臂指数比值及冠心病高危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脉压/踝臂指数比值预测冠心病的截断值?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冠心病组患者和非冠心病组患者之间比较,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踝臂指数等均未显现出统计学差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吸烟?糖尿病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脉压和踝臂指数分别与脉压/踝臂指数比值存在相关性?脉压/踝臂指数比值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脉压/踝臂指数比值对冠心病有独立的预测价值?通过对脉压/踝臂指数比值的ROC曲线分析发现,当脉压/踝臂指数比值≥55.9时,预测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敏感度为65.9%,特异度为32.9%,阳性预测值为53.7%;阴性预测值为77.3%?结论:使用脉压/踝臂指数比值预测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敏感性高于单纯使用踝臂指数或脉压?对于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早期识别,脉压/踝臂指数可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大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velocity,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动脉粥样斑块的定义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3mm。分组情况:①以有无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组与无斑块组。②以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结果:①55例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与140例无斑块者相比,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年龄、SBP、DBP、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2.122,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3.546,P=0.015)、C-FPWV(OR=1.074,P=0.033)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前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后者明显增高,而大动脉弹性则明显降低。结论:①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动脉弹性减低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②高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大动脉弹性降低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独立作用。③高血压是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大动脉弹性下降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尿微量白蛋白与股动脉僵硬度之间的相关性, 探讨高血压早期靶器官损害的敏感指标。方法 将128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n=35)、高血压非蛋白尿组(A组,n= 50)和高血压蛋白尿组(B组,n=43),测定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清肌酐(Cr)、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尿素氮(BU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等指标;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尿白蛋白/尿肌酐比(ACR);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股动脉(CFA)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峰值速度(EDV)、收缩期内径(Ds)、舒张期内径(Dd)并计算股动脉僵硬度、紧张度及扩张度;应用动脉弹性检测仪测定颈-股动脉波传播速度(cf PWV)。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组与B组的ACR、cf PWV、股动脉僵硬度均升高(P<0.05); B组股动脉的紧张度及扩张度降低(P<0.01);ACR与cf PWV、僵硬度呈正相关(P<0.01),与紧张度及扩张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ACR、cf-PWV及股动脉僵硬度可作为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早期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无创性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健康维护,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应从血管病变的早期抓起,探讨降压治疗对血管健康维护的重要性。方法研究人群为我院2007~2010年以来的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在12个月治疗高血压病的同时,治疗前后进行血压监测[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臂指数(ABI)、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僵硬系数(β),同时常规检测心电图、肾功、血脂、血糖等指标变化。并按照不同年龄段分组(共5组,分别为<40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治疗后SBP和DBP显著下降(P<0.001),PP缩小(P<0.001),血脂、血糖、肾功均无明显变化。PWV减慢(P<0.001)、CAVI下降(P<0.05)、ABI升高(P<0.05)、IMT变薄(P<0.05),β降低(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血管健康维护,从各个年龄组统计指标来看,降压治疗能够改善动脉功能,防治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相关因素与脉压(PP)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2003~2007年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309例(男185例,女124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按脉压(PP)≤60 mmHg、60100 mmHg分为三个组,分析各组的脉压与性别、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血脂、左室重量指数(LVMI)、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BMI、血糖、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无明显差异(P〉0.05) 脉压与SBP(r=0.48)、年龄(r=0.25)、高血压病程(r=0.23)、LVMI(r=0.65)、颈动脉斑块(r=0.69)、EF(r=0.31)呈正相关(P均〈0.01),而与DBP(r=-0.90)、FS(r=-0.35)、高密度脂蛋白(HDL)(r=-0.22)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 资料显示脉压与年龄、高血压病程、SBP、DBP、EF、FS、高密度脂蛋白、LVMI、颈动脉斑块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