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小鼠腹腔注射紫杉醇对体外骨髓细胞诱导分化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 小鼠连续5 d腹腔注射紫杉醇,无菌制备骨髓细胞,用含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CSF) 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骨髓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其诱导分化的巨噬细胞表面分子、吞噬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紫杉醇明显降低小鼠骨髓细胞数量,但骨髓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F4/80+巨噬细胞中CD80、CD14表面分子表达升高,而I-Ad表达降低;紫杉醇处理组诱导分化的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提高.结论 结果提示紫杉醇可能具有调节巨噬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和吞噬功能.  相似文献   

2.
大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以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深入研究骨髓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探索一种简便的骨髓巨噬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的方法。方法:分离获取大鼠骨髓细胞,在60%DMEM培养液,20%马血清,20%(v/v)L929培养上清的诱导条件下进行体外贴壁培养,6~7天时获得纯度较高的贴壁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活状态、Wrights染色光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检测贴壁细胞形态学;酸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测定细胞内酶的表达;吞噬鸡红细胞及墨汁颗粒实验检测其吞噬功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细胞表面标志等生物学技术鉴定培养的贴壁细胞性质。结果:获得高纯度的巨噬细胞,且具有良好的吞噬功能,并且具备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特有的水解酶类及特有的表面标志-CD68。结论:本法是一种简易实用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骨髓巨噬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tnarrowdendriticcell,BMDC)的培养方法并对其表型和功能进行鉴定.方法无菌取BALB/c小鼠股骨、胫骨中的骨髓细胞,以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体外诱导分化为BMDC,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BMDC增殖和形态变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并检测其抗原吞噬功能.结果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诱导可获得大量未成熟和成熟BMDC,呈现典型的树突状形态.未成熟BMDC的细胞表型为CDllchighCD40lowcD86lowMHC—Illow,具有较强的抗原吞噬能力.未成熟BMDC经细菌脂多糖刺激后可分化为高表达CD11c、CD40、CD86及MHC—II类分子的成熟BMDC.结论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和成熟DC。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细胞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技术.目前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对原代细胞分离培养技术培训不足.因此文章设计了实验以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细胞培养技能.方法 分离4~6周龄雄性ICR小鼠骨髓细胞,在体外使用含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七天,于第三天更换培养液一次,第七天通过乳胶珠吞噬实验检测细胞吞噬能力.结果 小鼠原代骨髓单核细胞经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一周后,分化为巨噬细胞,同时该细胞具有吞噬能力.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相关实验技能;加深对相关理论课程的理解;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免疫球蛋白G(IgG)在CpG DNA诱导巨噬细胞活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对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技术对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和吞噬功能进行鉴定。IgG、CpG DNA以及IgG联合CpG DNA分别处理巨噬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活化分子及胞内细胞因子,免疫蛋白印迹检测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结果:体外培养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11b和F4/80的表达率约99.7%,巨噬细胞对FITC?IgG吞噬比例约70%;IgG上调CpG DNA活化巨噬细胞表面CD40、CD80和CD86的表达(P < 0.05);IgG促进CpG DNA诱导巨噬细胞内JNK和p38磷酸化,但对ERKp44/42和NF?κBp65的磷酸化没有明显作用;IgG联合CpG DNA诱导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结论:IgG在CpG DNA诱导巨噬细胞活化与MAPK信号通路JNK和p38磷酸化中起促进作用,通过促使表达上调共刺激分子CD40、CD80和CD86与分泌TNF?α进一步活化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L929条件培养基的作用下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并进行鉴定。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用L929条件培养基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F4/80的表达以及细胞的吞噬作用,用流式细胞术进一步检测细胞吞噬率。结果 用L929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7 d后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F4/80,加入细胞吞噬珠之后,在不同时间点用荧光显微镜可以看到红色荧光颗粒聚集在小鼠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核周围,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吞噬率为24.8%±0.79%。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小鼠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纯化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索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纯化培养方法.方法 先采用直接贴壁法培养的小鼠股、胫骨髓细胞,再用免疫磁珠法分选第3代中的CD11b-细胞.取分选纯化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检测细胞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 ①原代及传代培养的小鼠骨髓贴壁细胞多呈梭形,部分呈不规则型,其中含有较多的CD11b 细胞;磁珠分离后的纯化细胞呈现纺锤型、星型及不规则型等多种形态,细胞质丰富,核仁明显,细胞平行排列或漩涡状生长;②成骨诱导3周后m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茜素红S染色有橘红色磷酸盐胞外基质沉积;③随着成脂化诱导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增大,油红O染色可见胞质内大量橙红色脂肪空泡.结论 单纯的贴壁及传代培养不能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与免疫磁珠分离相结合才是一种有效的mMSCs体外分离和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黄连含药血清对骨髓源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相应血清药理学实验中含药血清的合适浓度.方法:采集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其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F4/80检测细胞纯度;采用黄连水煎剂灌胃干预清洁级SD大鼠,常规制备含药血清,MTT法检测黄连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同浓度的正常血清对照组OD值比较,黄连含药血清在10%~40%浓度范围内对细胞增值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在黄连含药血清干预巨噬细胞的相关实验中,含药血清加样浓度可选择在40%以内.  相似文献   

9.
来源于骨髓和脐带血的基质细胞基本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骨髓与脐带血细胞体外培养基质细胞的基本特性,为基质细胞的选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Dexter长期培养体系培养骨髓和脐带血基质细胞,以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细胞表面及基质细胞支持另一骨髓细胞形成的鹅卵石造血区(CAFC),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为指标,比较两者的生长特性、成分及功能.结果①细胞生长特性:出现贴壁细胞时间,骨髓细胞为培养3d,脐带血细胞为培养5~6d;细胞融合成片时间,骨髓细胞为培养10~14d,脐带血细胞为培养12~18d;第21天细胞增殖数,骨髓比脐带血细胞增殖少;②细胞成分:21d培养后细胞成分,骨髓来源者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其次是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脂肪细胞最少;脐带血细胞来源者,以巨噬细胞为主,其次是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偶见脂肪细胞;细胞化学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4、CD45的表达骨髓细胞明显低于脐带血细胞;③细胞功能: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较脐带血细胞的基质细胞支持另一骨髓细胞形成的CAFC和LTC-IC明显多.结论①生长特征:形成贴壁细胞时间骨髓较脐带血短,骨髓细胞比脐带血细胞有核细胞数增殖快、持续时间相对短;②细胞成分特性:骨髓来源形成的基质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脐带血来源者以巨噬细胞为主;③细胞功能特性:骨髓细胞形成的贴壁细胞较脐带血细胞形成的贴壁细胞更利于CAFC、LTC-IC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芪组分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神经样分化的效果.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中分离bMSCs,传代3次后,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抗原检测纯度.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离的黄芪注射液划分为4个组分,分别使用原注射液量的1/40、1/80和1/160的各组分诱导bMSCs,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M)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NSE基因表达.结果:bMSCs表面抗原CD29(96.33%)、CD90(99.41%)均呈阳性表达,CD54(1.91%)、CD11b(1.85%)、CD45(2.04%)无表达;1/40浓度的组分2、3诱导12 h后,镜下观察部分细胞形态开始发生神经元样改变,3d后绝大部分细胞变化成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示NSE、NF均呈阳性,NSE基因表达明显升高.结论:黄芪组分2、3具有诱导体外培养的bMSCs神经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上海地区7品系常用近交系小鼠核心群的遗传特性。 方法 将筛选到的48对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引物组合优化,形成11组多重荧光PCR引物混合体系,对来自上海地区两大实验小鼠供应商的7品系14种群(亚系)近交系小鼠核心群的DNA样进行分型检测。利用遗传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4种群(亚系)近交系小鼠在48个微卫星位点上都为纯合子,同品系小鼠在同一种群(亚系)内表现为单态性,在不同种群(亚系)间存在差异;但同品系不同种群(亚系)近交系小鼠间的遗传距离与品系间相比均较近,均首先两两聚成一类。C57BL/6小鼠与其他6品系小鼠的亲缘关系均较远。结论 上海地区不同供应商的同品系近交系小鼠,不论是否为相同亚系,其遗传差异均存在。  相似文献   

12.
微卫星DNA分析国内24个近交系小鼠遗传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微卫星位点对国内24种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状况分析。方法用前期筛选的富含多态性和等位基因数多的30个小鼠微卫星位点,合成荧光标记引物,对近交系小鼠基因组DNA进行PCR的扩增,经STR扫描对各近交系小鼠品系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24个近交系小鼠品系中,有16个品系在品系内在30个位点上均具有相同基因型。而在不同品系间同一位点具有多态性,可初步对不同品系进行鉴别区分。其余品系内个别动物存在多态性。结论所选位点可以参考用于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检测分析,并进行初步品系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4个品系近交系小鼠24个微卫星座位进行遗传分析,以期用微卫星位点分析法区分不同近交系小鼠。方法通过Mouse Genome Informatics数据库确定合适的微卫星位点和引物,对近交系小鼠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不同品系小鼠在所选微卫星座位的基因片段,与数据库小鼠品系数据进行比较,并对14个品系近交小鼠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24个微卫星位点在不同品系的小鼠之间具有多态性,不同品系小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5~1.526;在不同的亚系之间也有具有多态性。结论微卫星标记方法能区分不同的近交小鼠品系、近交小鼠亚系,为小鼠遗传质量的检测提供了一个快捷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上海地区常用近交系小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型情况.方法 采用多重PCR-LDR检测技术,选取上海地区2家单位的10个近交系小鼠,对21条染色体上的44个SNP位点进行分型检测,同时,随机选取上海地区2个近交系品系作为双盲样本,对分型方案进行验证,差异位点利用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 同一来源的10个近交系小鼠,同品系间SNP分型结果完全一致;不同种群来源6个品系SNP分型结果提示,BALB/c,FVB,DBA/2和C3H/He在44个位点上分型结果均相同,CBA和C57BL/6分别在7个和2个位点存在差异;差异位点经测序验证结果与SNP分型方案一致.结论 上海地区常用近交系小鼠中,同一来源的品系中SNP遗传质量具有良好稳定性和一致性,不同种群来源的相同品系间SNP分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上海KM小鼠种子群体遗传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KM小鼠种子群体进行群体遗传质量分析与评价。方法 利用筛选出的30个微卫星位点设计引物,对种群中随机抽取的30只KM小鼠样本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利用STR扫描技术进行测定,用Popgen1.32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KM小鼠种子群体共得到123个等位基因型,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3989,平均杂合度为0.5342,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735。结论 上海分中心KM小鼠种子群体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和多样性,符合封闭群动物的群体遗传概貌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培育近交系豚鼠品系,建立检测豚鼠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 采取近交与回交、单线与优选繁育、选择与淘汰等方法,试图将Zmu-1:DHP远交系豚鼠培育成Zmu-1:DHP近交系豚鼠。用15对已筛选出的豚鼠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另行报道),对该近交系及参照的Zmu-1:DHP远交系和Zmu-2:DHP近交系豚鼠DNA样本进行PCR,通过产物电泳条带分析相关品系的遗传结构,评价各品系遗传纯合性。同样方法研究Zmu-1:DHP近交系各支系豚鼠的遗传结构,评价各支系的遗传纯合性。结果 经过13年培育,获得8个20代以上的近交豚鼠支系(窝),每个支系分别有1-3只。经鉴定,Zmu-1:DHP近交2系的基因频率达到86.7%,分别高于Zmu-1:DHP远交系的6.7%及Zmu-2:DHP近交系的66.7%;其位点平均基因数为1.13个,分别低于Zmu-1:DHP远交系的2.47个及Zmu-2:DHP近交系的1.33个;Zmu-1:DHP近交系基因型频率也高于其他品系。Zmu-1:DHP近交系的基因类型均包含在Zmu-1:DHP远交系的基因内,但缺少Zmu-2:DHP近交系所携带的2个特征基因。Zmu-1:DHP近交系8个支系的基因纯合率各不相等,第2、8支系基因纯合率较高。结论 Zmu-1:DHP近交系与Zmu-1:DHP远交系之间既有同源性,又有特异性,Zmu-1:DHP近交系第2支系基本培育成新的近交系豚鼠,多个近交支系的形成有利于筛选具优势性状的支系。Zmu-2:DHP黑色近交系携带白色品系未有的微卫星标记,可能携有与毛色性状关联的优越性状基因。  相似文献   

17.
微卫星DNA多态性在十种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的:研究微卫星DNA多态性在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小鼠不同染色体上的16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技术对常用的10个近交系小鼠进行了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结果:14个微卫星DNA具有稳定扩增效果,在同一品系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单态性;在不同品系之间表现多态性。结论:运用所筛选的14个位点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能够快速、经济地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微卫星DNA技术对A单位NIH小鼠和B单位NIH小鼠的遗传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利用30个微卫星位点对2个NIH小鼠种群进行PCR扩增和STR扫描,借助统计软件Popgene 1.32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A单位NIH群体获得74个等位基因型,平均杂合度为0.3108,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637;B单位NIH群体获得76个等位基因型,平均杂合度为0.3257,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777。群体间比较显示,群体间分化系数为0.3932,遗传一致性指数0.3971,遗传距离为0.9235,群体差异显著。结论两个NIH小鼠群体间存在严重的遗传分化,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封闭群群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卫星在转基因和基因突变小鼠中的变化,为基因修饰和遗传突变动物的遗传检测和表型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从GenBank中选取198个等位基因数量多、富含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以野生型动物为对照,对6种近交系遗传背景的转基因小鼠和5种自然基因突变的近交系小鼠进行微卫星多态性检测,选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TR扫描技术,比较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 共有40个微卫星位点在转基因和基因突变小鼠中表现出多态性。在基因突变小鼠中,微卫星不稳定性有55.6%(10/18)是由纯合变为杂合(I型),有3个位点(16.6%,3/18)是纯合突变(II型),有5个位点同时存在2种类型的突变。但是在转基因动物中,大多数的微卫星多态性为I型突变(87.5%,28/32),只有2个位点(6.2%,2/32)是II型突变。另外有2个位点同时存在2种类型的突变。结论 基因修饰或基因突变可引起小鼠相关微卫星发生不稳定性,而且某些微卫星位点对基因改变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建立小鼠冷冻胚胎和精子SNP(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分型方法,用于冷冻胚胎和精子快速遗传鉴定方案。方法 本研究以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提供的小鼠冷冻胚胎和精子为样本,采用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和PCR-LDR分型技术建立小鼠冷冻物SNP遗传鉴定方法。结果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能大幅度增加冷冻胚胎样本的DNA总量;PCR-LDR分型方法适用于小鼠全基因组45个SNPs的分型;分型确定C57BL/6, BALB/c, FVB/NJ 等胚胎和精子各10种近交系,SNP位点信息与测序结果一致;小鼠冷冻胚胎个数与SNPs检出个数成正比,当胚胎数达到12以上时SNP检出率100%。结论 实现近交系小鼠冷冻胚胎和精子快速SNP基因分型,及遗传质量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