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Fas配体(sFasL)和可溶性Fas受体(sFas)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3例CHF患者(CHF组,心功能Ⅱ-Ⅳ级,NYHA)血清sFasL和sFas浓度,并与18例心功能Ⅰ级(NYHA)组比较.结果:CHF与心功能Ⅰ级组间sFasL浓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31.50±84.50(心功能Ⅱ级216.50±96.00,Ⅲ级226.80±85.70,Ⅳ级244.00±73.00)vs.217.50±89.00pg/ml,P>0.05].而CHF组血清sFas浓度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组[1353.30±507.71(心功能Ⅱ级1154.85±371.20,Ⅲ级1412.88±493.62,Ⅳ级1875.67±806.10)vs.983.11±461.26pg/mll,P<0.05].结论:血清sFasL与CHF无相关性.而血清sFas与CHF存在显著相关性.且sFas浓度增高的程度与CHF的严重程度相平行,sFas浓度增高可能在CHF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sFas)及FasL(sFasL)含量变化与膀胱癌病理特征的关系,以确定血清sFas及sFasL含量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78例膀胱癌患者(膀胱癌组,浅表性膀胱癌54例,浸润性膀胱癌24例;G1期20例,G2期39例,G3期19例)术前、术后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sFas和sFasL的水平。观察血清sFas和sFasL含量的变化与膀胱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膀胱癌组术前血清中sFas和sFasL含量分别为(18.53±1.74)、(13.46±1.57)μg·L-1,明显高于术后及对照组[(7.03±1.54)、(4.38±1.23)μg·L-1及(5.98±1.36)、(3.42±1.03)μg·L-1](均P<0.05)。膀胱癌组术后血清sFas和sFasL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中sFas和sFasL含量均显著高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P<0.05);膀胱癌G3期患者血清中sFas和sFasL含量均显著高于G1、G2期患者(均P<0.05)。结论 血清中sFas和sFasL水平可能成为膀胱癌患者病理特征判断以及治疗过程中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各类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18例各种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as、sFasL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献血者比较.结果重型肝炎(FH)、慢性乙型肝炎(CHB)重度、中度和轻度的sFa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1,0.01,0.05),其升高的顺序为FH>CHB重度>CHB中度>CHB轻度(P<0.01,0.05,0.01),sFas与总胆红素(TBil)呈显著性正相关(r=0.605,P<0.01);FH和CHB重度的sFas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结论sFas、sFasL的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轻重有关,监测两者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可溶性Fas(sFas)和TNF α水平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 111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Fas/sFas配体 (sFasL)和TNF α水平 ,并对患者随访 ( 32± 8)个月 ,分析sFas和TNF α与心功能间的相关性 ,探讨包括sFas/sFasL和TNF α等在内的多变量对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sFas和TNF α水平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相一致 ,心功能越差 ,血浆sFas和TNF α水平越高 ,高血浆sFas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 检测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浆中sFas可提供独立的预后信息 ;凋亡和免疫反应在心力衰竭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尉峰  张雪娥 《中国医疗前沿》2011,6(6):54+93-54,93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可溶性Fas(sFas)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及心衰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测定65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Fas/sFas配体(sFasL)水平,分析sFas与心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 sFas水平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相一致,心功能越差,血浆sFas水平越高,高血浆sFas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Fas的检测水平与心衰心功能分级呈明显正相关性,检测Fas/FasL系统的表达水平可间接作为心力衰竭心室重构的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和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CHF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重度组(NYHAⅢ~Ⅳ级,n=59)和轻度组(NYHAⅠ~Ⅱ级,n=84)。检测CHF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血清Cys C和NT-proBNP的表达水平。记录患者1年内死亡率。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HF患者预后的因素;用ROC曲线法分析入院时Cys C和NT-proBNP水平预测CH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随着时间延长,重度组和轻度组Cys C、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 <0. 05)。在入院时及治疗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重度组Cys C、NT-proBNP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 <0. 05)。随访1年时,29例患者死亡。重度组的生存率为64. 41%(38/59),明显低于轻度组的90. 48%(7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死亡组入院时NT-proBNP和Cys C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 <0. 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 C和NTpro BNP是CH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0. 05)。Cys C≥3. 21mg/L预测CHF患者死亡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4. 36%和59. 35%,NT-proBNP≥1 298. 63ng/L预测CHF患者死亡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0. 39%和68. 23%,联合检测可使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至78. 36%和70. 39%。结论:血清Cys C和NT-proBNP水平与CHF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并且对预测患者1年内死亡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儿茶酚抑素(CST)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方法收集CHF患者120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ELISA法检测血清CST浓度,荧光免疫定量分析法检测氨基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将CHF患者分为4组:心功能Ⅰ级(n=20),心功能Ⅱ级(n=38),心功能Ⅲ级(n=40),心功能Ⅳ级(n=22)。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CST浓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NT-proBNP及LVEF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CST对CHF患者的诊断参考价值。结果(1)CHF组患者血清NT-proBNP、CS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LVEF(P<0.0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不同NYHA心功能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使用(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ARB、螺内酯)及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肌酐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NYHA心功能组患者的NT-proBNP及CST组间存在差异(P<0.001),且随着心功能的加重而增加... 更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 (soluble 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oluble Fas Ligand,sFasL)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水平明显低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P<0.05);血清sFas浓度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分型和疗效相关。血清sFasL水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清中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A患者血清sFas水平降低,可作为反映AA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9例各种病因急性肝衰竭患者sFas、sFasL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献血者比较.结果: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Fa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sFas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sFas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肝衰竭轻重程度相关,监测两者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由Fas/FasL系统介导的肝细胞调亡可能在急性肝衰竭疾病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NT-proBNP、肌酐、血红蛋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220例CHF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根据患者预后是否并发不良事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141)和预后不良组(n=79)。比较两组患者的NT-proBNP、肌酐、血红蛋白水平,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C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法分析病例组血清NT-proBNP、肌酐、血红蛋白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NT-proBNP、肌酐、血红蛋白对预测CHF预后的价值。结果:NT-proBNP、肌酐水平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红蛋白水平预后不良组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逐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NT-proBNP、肌酐、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CH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F患者NT-proBNP、肌酐、血红蛋白与LEVF、...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心力衰竭(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78例CHF患者分为Ⅱ级(n=21)、Ⅲ级(n=33)、Ⅳ级(n=24);另选30名同期住院的无心衰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受试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和血清NT-proBNP、Hcy水平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NT-proBNP、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按NYHA分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之间血清NT-proBNP、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两者均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Hcy与NT-proBNP、LVEDD、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性,与LVEF呈负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Hcy是CH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NT-proBNP、Hcy水平显著升高,两者有正相关性,都是CHF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CHF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红蛋白(Hb)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98例CHF患者参照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分级法分为轻中度心力衰竭组48例和重度心力衰竭组50例;并依据Hb水平将CHF患者又分为贫血组30例和非贫血组68例,以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Hb水平、血清sICAM-1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重度心力衰竭组贫血患病率(40.00%)高于轻中度心力衰竭组(20.8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心力衰竭组Hb水平明显低于轻中度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P<0.05);轻中度心力衰竭组血清sICAM-1水平及LVEDD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低于重度心力衰竭组(P<0.05);轻中度心力衰竭组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重度心力衰竭组(P<0.05)。贫血组血清sICAM-1水平和LVEDD值明显高于非贫血组(P<0.05),而LVEF值明显低于非贫血组(P<0.05)。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患者Hb水平与LVEDD和sICAM-1呈负相关(P<0.05),Hb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P<0.05)。结论CHF患者常伴有贫血,贫血的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及血清sICAM-1水平有关,sICAM-1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CHF及贫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因慢性心力衰竭于西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CHF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8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心衰程度将CHF组患者分为NYHA心功能Ⅱ级组31例、心功能Ⅲ级组35例和心功能Ⅳ级组32例.检测各组受检者的血清Gal-3、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尿素氮(BUN)以及甘油三酯,分析血清Gal-3与NT-proBNP、hs-CRP、LVEF、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①CHF组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清Gal-3[(32.69±12.37)μg/L vs(14.59±10.33)μg/L]、NT-proBNP[(2.64±0.47)pg/mL vs(1.18±0.39)pg/mL]和hs-CRP[(6.39±2.75)mg/L vs(3.41±2.46)mg/L]水平比较,CHF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和Ⅳ级组患者的血清Gal-3水平分别为(23.05±2.41)μg/L、(26.39±2.75)μg/L和(28.52±2.77)μg/L,血清Gal-3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Gal-3与NT-proBNP、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957、0.787,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31,P<0.05).结论 血清Gal-3与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相关性,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可以作为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肺部感染(PI)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激活素A(ACTA)的表达以及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治疗老年CHF合并PI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PI组),根据PI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亚组(n=41)、中度亚组(n=32)、重度亚组(n=25);再根据患者出院28 d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生存亚组(n=66)和死亡亚组(n=32);另选取同期与PI组临床基本资料一致的未合并PI的老年CHF患者98例作为对照(非PI组)。比较各组血清sCD14-ST、ACTA表达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HF合并P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sCD14-ST、ACTA水平对老年CHF合并P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PI组比较,PI组血清sCD14-ST、ACTA水平升高(t/P=34.065/<0.001、38.096/<0.001)。轻度亚组、中度亚组、重度亚组老年CHF合并PI患者血清sCD14-ST、ACTA水平依...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115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高血压组(n=55)和高血压心力衰竭组(n=60),另选取同期行常规体检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及不同心功能分级、预后的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的CysC与NT-proBNP水平。结果:高血压心力衰竭组CysC、NT-proBNP水平均高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CysC、NT-proBNP水平均不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高血压心力衰竭死亡患者CysC、NT-proBNP水平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sC与NT-proBNP水平检测在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血清中可溶性Fas FasL与SLE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sFas、sFasL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 用ELISA夹心法检测20例SLE患者血清中sFas、sFasL水平。结果 SLE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组(P<0.01)。结论 血清sFas、sFasL水平的升高对SLE发病机制可能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及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与心衰程度的关系及与心衰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显示:①CHF患者sFas、PBMC凋亡率较正常明显升高(P<0.01);②阳虚水泛组与心肺气虚组相比,血清sFas、PBMC凋亡率均明显增高(P<0.05);③血清sFas与PB-MC凋亡率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结论:①心功能分级与血清sFas与PBMC凋亡率呈负相关;②血清sFas、PBMC凋亡率水平可能是CHF患者出现不同中医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脑出血急性期外周血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水平,探讨其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以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为研究组,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利用ELISA方法测定两组外周血sFas和sFasL浓度,比较两组之间sFas和sFasL浓度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sFas、sFasL血浆浓度分别为(8.45±1.07) ng/L和(2.22±0.41) ng/L,较对照组的(2.72±0.95) ng/L和(0.48±0.17) ng/L明显升高(均P<0.01).且随着血肿体积增大,sFas、sFasL血浆浓度也相应增高.结论 sFas和sFasL可能参与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sFas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入选的9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7例)的外周血sFas和sFasL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随访期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各组sFas和sFasL水平的梯度差异一致。结论:sFas和sFasL的升高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反映斑块不稳定的指标之一,其水平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探讨可溶性Fas(sFas)及其配体(sFasL)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夹心ELISA法对60例HFRS患者(HFRS组)血清中sFas及sFasL浓度进行了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 比较。结果HFRS组sFas及sFasL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sFas在少尿期最高,与其他各期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sFasL在发热期及低血压休克期最高,与其他各期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sFas及sFasL参与了HFRS的致病过程,sFas浓度可能与机体损伤程度有关,sFasL则可能与机体消除病毒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