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6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内毒素血症对肝脏及肾脏糖异生功能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Ⅰ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Ⅱ组:腹腔注射400 mg/kg D-氨基半乳糖(D-GaLN);Ⅲ组:腹腔注射400 mg/kg D- GaLN+50μg/kg LPS,Ⅳ组:腹腔注射400 mg/kg D-GaLN+500μg/kg LPS。LPS注射后6 h,取血清检测内毒素、肾功能,取大鼠肝组织及肾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磷酸烯醇丙酮酸磷酸羧激酶(PEPCK)基因表达。结果Ⅰ组、Ⅱ组大鼠未见明显的内毒素血症,Ⅲ组、Ⅳ组大鼠体内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Ⅳ组高于Ⅲ组(8.05±0.43对比3.50±2.25,P〈0.05)。Ⅰ组、Ⅱ组、Ⅲ组大鼠于LPS注射前后未出现低血糖,Ⅳ组大鼠于LPS注射后6h出现明显的低血糖。各组大鼠肾功能均在正常水平,仅有Ⅳ组大鼠出现血清尿素氮水平轻度增高。大鼠肝脏PEPCK的表达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1.32、1.87±0.15、0.91±0.13、0.44±0.42,P〈0.05);大鼠肾脏PEPCK的表达,同Ⅰ组比较,Ⅱ组无明显变化(0.75±0.03对比0.77±0.04,P〉0.05),Ⅲ组明显增强(0.75±0.03对比1.63±0.86,P〈0.05),Ⅳ组大鼠肾脏PEPCK表达显著减弱(0.75±0.03对比0.13±0.07,P〈0.05)。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中严重的内毒素血症通过抑制PEPCK的转录损伤肝脏和肾脏糖异生的功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湖北地区药瘾者HGV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查药瘾者的血清HGV感染指标,用ELISA法检测抗-HGV.结果:716例药瘾者HGV的感染率为12.85%(92例).静脉药瘾者抗-HGV阳性率为16.96%,口服药瘾者为5.7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08.31,P<0.05),吸毒2年以上者抗-HGV阳性率显著高于吸毒2年以下者(χ2=19.29,P<0.01);女性药瘾者的抗-HGV阳性率略高于男性药瘾者,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36,P>0.05);345例女性药瘾者中卖淫者抗-HGV阳性率显著高于无卖淫史药瘾者(χ2=4.10,P<0.05);HBsAg阳性者和HBsAg阴性者抗-HGV阳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31,P>0.05);抗-HCV( )者和抗-HCV(-)者的抗-HGV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9.26,P<0.01).所有HGV感染者的肝功能正常.结论:药瘾者具有较高的HGV感染率.药瘾者HGV感染率与吸毒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我院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情况及其耐药特征。结果:近3年临床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87株,占革兰阴性(Gˉ)杆菌的21%,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率增加(>20%),对其他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30%),仅对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率(>7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4.
治疗前血清乙肝病毒量对膦甲酸钠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持续受损,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国内外学者认为,血清乙肝病毒量(HBV DNA)、基因型等可以影响抗病毒药物疗效。近年研究表明,广谱抗病毒药物膦甲酸钠(PFA,商品名:可耐)对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有抑制作用,临床治疗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我们通过2001年1月-2002年10月对48例患者的治疗、检测,观察其HBV DNA水平对膦甲酸钠近期疗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鸭乙型肝炎(乙肝)模型研究肝康栓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和改善肝脏病理的作用。[方法]用DHBV阳性血清感染1d龄的樱桃谷雏鸭,制备鸭乙肝模型。将其中36只感染阳性鸭随机分成3组:肝康栓治疗组,0.85%氯化钠模型组和阿昔洛韦(ACV)对照组,每组12只,均连续给药4周。分别于给药前,给药14、28d和停药7d时取血清,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鸭血清中DHIWDNA拷贝数。于停药7d时,处死各组雏鸭,取肝脏病理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观察肝脏炎症情况和肝细胞变性程度。[结果]肝康栓治疗组给药14、28d及停药7d时鸭血清中DHBVDNA拷贝数的对数值均较给药前降低(均P〈0.01)。肝康栓治疗组雏鸭肝脏的肝细胞肿胀率、空泡变率、嗜酸性变率均较同期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1)。[结论]肝康栓能有效地抑制鸭体内DHBVDNA的复制,并具有改善肝脏病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毒素致肝细胞凋亡和内毒素血症在重症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L02肝细胞并进行传代,采用内毒素10 mg/ml分别在4小时、8小时、16小时和24小时进行刺激,并将其分为4小时、8小时、16小时和24小时组和对照组5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Smac和Caspase9的表达.结果 内毒素直接作用的L02细胞在形态学上表现出胞浆浓缩核凝聚成团块、形成凋亡小体,应用Hcechst对内毒素刺激的L02细胞进行染色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cechst染色显示凋亡细胞呈蓝色荧光.流式细胞仪分析内毒素刺激4小时、8小时、16小时和24小时后晚期凋亡率分别为2.3%、4.0%、6.2%和18.2%,呈进行性增高(P<0.01),与对照组晚期凋亡率(0.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mac和Caspase9蛋白随着刺激时间的增长表达率逐渐增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刺激组Smac和Caspase9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各组Smac与Caspase9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27,P<0.001).且Smac和Caspase9蛋白在胞浆中呈棕黄色表达.结论 内毒素在体外可以通过促凋亡蛋白Smac及增强下游通路Caspase9的活性直接诱导正常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医院细菌耐药性 ,采用 17种抗菌药纸片 ,K- B琼脂扩散法对武汉地区 13所大中型医院 6 0岁以上住院患者分离出的致病菌进行耐药性监测 ,结果显示 992株细菌中 2 12株 (2 1.37% )为革兰阳性球菌 ,780株 (78.6 2 % )为革兰阴性杆菌。金葡菌中 42 .86 % (5 4/ 12 6 )耐苯唑西林且呈多重耐药 ,对 89%抗生素耐药 ,对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绿脓杆菌 197株(2 5 .2 6 % ) ,对亚胺配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及阿米卡星耐药率在 10 %以下。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高达 6 1% ,17种抗菌药对 992株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活性最强者依次为亚胺配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相似文献   
8.
枸杞糖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枸杞糖肽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82例,分为两组,每组41例,治疗组应用枸杞糖肽胶囊30mg po bid,对照组给予肝泰乐片200mg po tid,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ALT、AST、TBil、GGT)、血脂(TG、TC、LDL-C、HDL-C)、B超结果,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0.7%,优于对照组(P〈0,05)。与3个月疗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GGT明显下降,血脂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尤其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用药过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不良反应。结论:枸杞糖肽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延长疗程可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探讨其对肝衰竭的干预时机。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的30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接受标准药物+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为人工肝(ALSS)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为标准药物治疗(SMT)组;两组分别分为早、中、晚3期。结果:治疗8周时,ALSS组的有效率优于SMT组(52.07%vs 34.07%,P=0.004)。ALSS组与SMT组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12周:50.4%vs 42.1%,48周:44.3%vs 40.7%,P均>0.05)。ALSS组早、中、晚3期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8%、62.3%、14.9%,48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7%、56.7%、9.6%;SMT组早、中、晚3期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4%、42.9%、15.3%,48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3%、42.9%、12.3%。两组相比,早期、晚期患者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中期患者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不但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提高中期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但对早期及晚期肝衰竭患者疗效有限。  相似文献   
10.
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 了解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湖北地区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1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52例、慢性乙型肝炎56例、重型肝炎32例、肝硬化22例、原发性肝癌28例,应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的基因型。 结果 多对HBV型特异性引物法可快速准确鉴定HBV的基因型。190份HBV DNA阳性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140例(73.7%),C基因型42例(22.1%),BC混合型8例(4.2%),未发现A、D和E基因型;B基因型在重型肝炎和肝癌患者中占绝对优势,分别为87.5%和89.3%,显著高于HBsAg携带者的67.3%;B基因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253.1±306.7)U/L高于C基因型患者的(154.1±192.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HBsAg携带者外的慢性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患者血清抗-HBe阳性率50.5%(53/105)显著高于C基因型的18.5%(5/27),P<0.01。 结论 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同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的基因分型方法可用于HB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调查;湖北地区存在HBV的B、C和BC混合基因型,B型为本地区的优势基因型并在严重肝病和肝癌中的比例较高,基因型的分布可能有较大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