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摘要:本研究探讨近10年艾灸研究中隔物灸与灸量对灸温的相关研究概况,为艾灸防治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从隔物灸、灸量及灸量对灸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总结显示出不同隔物类型及不同灸量对灸温均存在差异性影响。此外,艾灸治疗中对灸温的效应研究在对隔物灸作用原因以及灸量选择等实验设计及观察内容方面尚存在不足,今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近年来,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探讨灸疗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艾灸的治疗作用并不单纯是温热效应,而是光谱辐射、生物热效应及非热生物效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已被广泛关注,并应用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展研究,为进一步阐明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提高临床疗效和仿灸治疗仪的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为此,本文就艾灸对机体局部温度变化与特点、艾灸红外光谱特性、艾灸生物热效应与能量转化、艾灸生物热传递与微循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3.
灸感是气至病所的一种标志体现,也是影响艾灸疗效的重要前提。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描述灸感的表现形式,分析灸感的影响因素与艾灸不同作用因素、机体不同状态、环境因素等有关。艾灸的不同作用因素主要从艾灸方法、灸量和灸温3个方面进行阐释;机体不同状态包括年龄、邪正盛衰、施灸部位;环境因素主要指四时和地域对灸感的影响。通过分析论述以上3个方面对灸感的影响,以期在临床中更加重视艾灸经络感传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母叶  粟胜勇  陈舒  蒋香玉  覃美相 《河南中医》2019,39(12):1941-1944
艾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可针对中风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达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温化痰湿、祛除邪气等作用,主要包括单纯艾灸治疗及以艾灸为主的综合治疗,单纯艾灸包括悬灸和隔物灸;以艾灸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艾灸结合针刺治疗、艾灸结合药物治疗、艾灸结合心理治疗、艾灸结合其他治疗等。目前,艾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试验设计尚有许多不足:①未涉及艾灸效应量的问题。今后可对灸量进行比较,探索出最佳灸量,以增强疗效。②中风后抑郁症辨证分型不明确,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选穴原则及疗效标准不统一。可结合现有的研究基础,对本病进行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化,对每个证型进行不同疗法之间的比较,优化治疗方案,为今后临床疗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③艾灸方法种类繁多,艾灸方法的选择具有不同的作用,故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④实验样本量小,随机对照不足,随访欠缺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多种灸法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有效性排序,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艾灸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佳方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灸法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0年10月31日。运用R3.6.2和Stata15.0软件进行基于贝叶斯模型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0个RCT中文文献,2 169例患者,涉及16种干预措施。对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的排序,前3位依次为特殊灸法+其他疗法1(经筋刺法、穴位按压、穴位注射等其中一种)、麦粒灸、温和灸。特殊灸法为火龙灸、雷火灸、扶阳火灸、艾盐包热熨的合并,这4种灸法文献数量较少,结合灸法临床应用实际,得出排在首位的是麦粒灸。结论:麦粒灸辅助治疗在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相对其他灸法疗效好,但因本研究纳入的原始RCT文献偏倚风险较高且样本量较小,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艾灸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临床实践中,其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具有骨保护作用,对抗风湿药物有增效减毒作用。艾灸治疗RA的施灸方法主要以“温针灸”“麦粒灸”“悬灸”及“长蛇灸”等为主,治疗效果与灸量有关,辰时和酉时施灸疗效可能优于其他时机,常用穴是“肾俞”“足三里”。艾灸治疗RA临床效果显著,不同层面的艾灸方式对RA均有一定效果,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目前,艾灸治疗RA的机制研究多为基于病理表现的作用机制研究,其发病机制尚无明确认知;(2)灸法、灸量、灸时是灸疗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三者缺乏统一的研究标准;(3)当前选穴研究方面配伍单一,未充分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4)艾灸治疗RA多为动物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较少且样本量小,缺少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致循证医学证据不足。今后,应深入研究本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加强艾灸治疗RA的实/试验研究,结合中医理论体系进一步发掘适用于RA人群的灸法、灸量、灸时及穴位配伍,形成较为统一的艾灸操作流程及量效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灸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辨敏施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6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艾灸患侧内膝眼、外膝眼二穴治疗过程中有无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27例和普通灸感组34例,每次温和灸时间为40min,每日施灸1次,共治疗30d。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热敏灸感组总有效率为85.19%,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的58.82%(P〈0.05),热敏灸感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总积分及关节消肿程度亦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艾灸治疗中出现热敏灸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灸感,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相似文献   

8.
本案运用热敏灸疗法治疗室性早搏,主要论述笔者在治疗过程中对灸感观察、灸量分析,认为灸感是影响艾灸疗效最根本因素,灸量是影响艾灸疗效最直接因素。同时,本案例热敏灸疗效的可靠性、稳定性为临床上解决疑难杂症提供新途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艾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探讨艾灸温通效应与不同灸法、灸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180例活动期RA患者(168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随机分为隔姜灸、温和灸及雷公藤多甙三组,每组均治疗60天,每30天治疗完成后,采用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观察关节疼痛、肿胀...  相似文献   

10.
天灸对衰老大鼠自由基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通过观察天灸与艾灸拮抗大鼠衰老性损害的疗效对比,为临床选择最佳抗衰老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半乳糖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以大鼠脑、肝组织内SOD酶活性及MDA含量为检测指标,对传统艾灸与天灸进行同步测试和比较。结果:灸疗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从而阻止自由基对脑、肝细胞的损害。天灸组效果优于艾灸组。  相似文献   

11.
铺灸疗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艾灸疗法,临床中多用其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每奏奇效.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特色灸疗法,笔者对其进行了理论、方法及临床的初步探讨与实践,本研究主要介绍了笔者对于这一疗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综述近年来艾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献,认为传统的艾灸疗法能通过多种机制、多种灸法有效治疗该病,在社区防治膝骨关节炎具有独特价值。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艾灸的作用,需要设计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阐明具体的灸法、灸量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数据库(VIP)、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EMbase、Clinical Trails.gov、Cochrane图书馆自建库至2016年11月8日公开发表的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运用Cochrane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表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利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包括970名受试者。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低,6项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1项研究描述了随机方案分配隐藏及盲法。对11项研究针灸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的倒漏斗图进行分析,发现图形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3项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针灸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正常糖耐量转归的作用,其中2篇显示针灸可以促进患者糖耐量正常化,1篇显示针灸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在促进患者糖耐量正常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研究显示,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在改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方面具有较好疗效。鉴于纳入研究数量有限及临床研究观测指标的差异,本研究无法评估针灸对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的作用。11篇随机对照试验中仅1篇试验观察了不良反应,并明确指出无不良反应事件。由于纳入研究临床干预措施多样、文献质量较低,且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未再行敏感性分析及Meta分析。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可能具有一定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小且方法学质量较低,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潜在疗效尚需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检索近1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7篇临床研究文献入选。对7项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χ2=36.83,P〈0.000 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合并后OR值为4.84,95%可信区间为[2.30-10.20],菱形位于中间线的右侧,经Z检验,Z=4.15,P〈0.0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针灸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目前有限的纳入文献研究显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指标优于对照组。但鉴于可供纳入研究文献较少,质量较低,使论证强度受到一定限制,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使证据强度更高,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性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获得近10年内关于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文献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效性的异质性检验,χ^2=9.32,P=0.41,P〉0.05,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说明研究间效应量是同质的。二者合并效应量的估计,RR=1.28,其95%可信区间为(1.20,1.38),经Z检验,Z=7.13,P〈0.00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菱形位于垂直线的右侧。结论:针灸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症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神阙穴施雷火灸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雷火灸神阙穴治疗,对照组予咪唑斯汀片治疗,2星期后观察治疗前后瘙痒、局部皮疹改变等临床症状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和治疗后的组间比较,观察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及两种方法间的差异性。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idit检验,两组疗效等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雷火灸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整体疗效方面均优于咪唑斯汀治疗,是一种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现已颁布并逐步规范应用至临床中,为制定针灸临床疗效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针灸临床疗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强大的说服力,使针灸疗法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并在某些疾病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针灸在国内外得以大力推广。方法:本文对制作《口唇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过程进行回顾,并对其中遇到的一些个性或共性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结果:遵循标准化制定的原则,制作出严谨、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文本,并得出可供其他在标准制定时参考和借鉴的建议或意见。结论:实现针灸标准化,将对针灸的临床运用起到较大的指导作用。加强针灸国际标准化地位,任重道远,国家政府都要加大投资和宣传针灸标准化的力度,政府应在国际间加强对话与合作,促使标准化得到大力贯彻和执行。  相似文献   

18.
古今灸材及灸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资料就古今灸材及灸法作一比较,以期推动灸法的应用与发展。古今灸疗临床施灸材料中艾占主要地位,其他材料辅之。在现代临床中,灸法出现频率居前3位的是艾条灸、艾炷间接灸、温针灸,这3项的累积频率达64.98%,而化脓灸仅占1.1%,居第17位。由此可以看出,在灸疗临床上化脓灸的使用减少,其他灸法应用增多。古代文献中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种类繁多,其中以蒜、盐、豆豉饼、附子、姜占主要地位。现代临床文献中艾炷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减少,以姜、药、蒜、盐占主要地位。古今文献对比,可以看出现代间接灸间隔材料的种类减少;隔蒜灸的应用明显减少,而隔姜灸和隔药灸的应用明显增多。古今对灸量都相当重视,古代医家多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施灸部位,病情、病性,艾炷大小,灸感,施灸次数,天时、地理,发灸疮与否及灸疮的颜色来定施灸的灸量;而现代人所掌握的灸量,多是在古代灸量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适用于现代临床的方法,是以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艾条的大小,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的频率,施灸的疗程以及灸感等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中治疗脊髓损伤后遗症常用以下灸法:重灸法、艾条灸法、温灸器灸法、温针灸法、隔物灸法、脐灸法、热敏灸法、"随年壮灸法"等。目前,灸法治疗脊髓损伤的取穴大部分是取任脉或者背俞穴,其针对不同的后遗症效果也不尽相同。而脊髓损伤从中医角度看属于督脉受损,是否能够将取穴集中于督脉上,如百会、风府、大椎、筋缩、至阳、命门等穴,通过不同艾灸方法作用于督脉穴位观察其对大脑的影响,从而治疗或者改善脊髓损伤后遗症,这给临床医者提供一种新方向。当前临床研究中,缺乏对灸法治疗脊髓损伤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治疗脊髓损伤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EBSCO、Embase等数据库,时限从建库至2018年4月,查找国内外关于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利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RCTs,共878例患者,治疗组444例,对照组4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率(RR=1.19,95%CI=1.07~1.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还能改善患者VAS(MD=-1.15,95%CI=-1.95^-0.35,P<0.05)、PGA评分(MD=-1.23,95%CI=-1.55^-0.90,P<0.05)和晨僵时间(MD=-4.51,95%CI=-7.55^-1.4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改善患者BASFI评分(MD=-0.76,95%CI=-1.91^-0.39,P>0.05)及不良反应(RR=0.62,95%CI=0.32~1.19,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显著的疗效,为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