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探讨灸感与灸效的关系.方法:选择4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神庭、大椎双点温和灸,每次治疗5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根据艾灸治疗时有无热敏灸感、出现热敏灸感的次数分为热敏灸感组和无热敏灸感组.分析灸感与灸效关系.结果:艾灸治疗时有无热敏灸感均有疗效,治疗前后比较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灸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辨敏施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6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艾灸患侧内膝眼、外膝眼二穴治疗过程中有无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27例和普通灸感组34例,每次温和灸时间为40min,每日施灸1次,共治疗30d。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热敏灸感组总有效率为85.19%,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的58.82%(P〈0.05),热敏灸感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总积分及关节消肿程度亦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艾灸治疗中出现热敏灸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灸感,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相似文献   

3.
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RX  Chen MR  Kang MF  Chi ZH  Zhang B 《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本文从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了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气至"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提出热敏灸感的出现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其出现部位呈现出动态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与部位固定的经穴并不完全重合;敏灸感与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热敏灸感可以指导临床灸疗准确取穴与科学定量及提高灸疗疗效。因此,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灸感是气至病所的一种标志体现,也是影响艾灸疗效的重要前提。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描述灸感的表现形式,分析灸感的影响因素与艾灸不同作用因素、机体不同状态、环境因素等有关。艾灸的不同作用因素主要从艾灸方法、灸量和灸温3个方面进行阐释;机体不同状态包括年龄、邪正盛衰、施灸部位;环境因素主要指四时和地域对灸感的影响。通过分析论述以上3个方面对灸感的影响,以期在临床中更加重视艾灸经络感传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热敏灸感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30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保持室温维持24~30℃,选择充分显露病位舒适体位,采用20cm特制艾绒艾条,按《热敏灸使用读本》灸感探查规范操作。对照组(温热灸感)65例大肠俞、委中及阿是穴行温和悬灸,每穴艾灸20~30min后至灸感消失为止。治疗组(热敏灸感)65例腰部穴位放置艾灸盒,依患者可承受耐力度旋转艾灸盒调节适当火力,艾灸20~30min,直至感觉热敏化灸感消失后取下。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JOA评分、VAS评分、直腿抬高角度、SF-36评分、满意度、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JOA评分、VAS评分、直腿抬高角度、SF-36评分、满意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艾灸治疗热敏灸感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魏巍 《中医杂志》2011,52(7):601-603
热敏点灸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主任医师课题组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一种艾灸方法,全称为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热敏化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项新的艾灸  相似文献   

7.
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30例)和传统灸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最强的腧穴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传统灸量组每次15min,两组均每日2次,共治疗5天,第6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饱和灸量组愈显率为75.0%(21/28),传统灸量组愈显率为44.4%(12/27),饱和灸量组疗效优于传统灸量组(P0.05);两组患者腹泻、腹胀、腹痛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饱和灸量组腹泻、腹胀症状评分较传统灸量组降低更明显(0.87±0.13vs 1.27±0.21,P0.01;1.12±0.41vs 1.32±0.26,P0.05)。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IBS疗效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消敏定量是个体化的动态灸量,因人而异,是热敏灸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37-140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中的匹配法(PSM),观察热敏灸感与传统灸感对肩周炎的灸疗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模式,艾灸探查同一组穴位(手三里、肩井、膏肓俞、阿是穴)的灸感。在131例受试者中运用SPSS19.0软件PSM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共30对。其中试验组(n=30):出现6种特殊的热敏灸感;对照组(n=30):仅有局部温热感。两组均治疗30天,随访6个月。观察指标为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简化Mc Gill量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年龄、体重指数、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MPQ评分以及ADL评分在两组间不均衡的协变量经匹配后均达到均衡(P0.05)。治疗2周和6个月随访后,组间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MPQ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感组不论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灸感组(P0.05)。结论:艾灸同一组穴位,热敏灸感组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感组。  相似文献   

9.
热敏灸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艾灸仅强调施灸过程中的腧穴产生局部热感和皮肤红晕,并不强调艾灸治疗过程中产生感传活动。近年来创立了热敏化腧穴悬灸新疗法,使针灸学的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与常规灸、西药、中药、针刺的疗效比较,显示了热敏灸疗法疗效确切并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今后研究当继续深入探索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扩展热敏灸的适应证,完善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灸位、灸量在提高灸疗疗效中的关键作用。方法:从《内经》对腧穴内涵的原始定义及临床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灸位、灸量的关系。结果:(1)腧穴的原始内涵是指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态的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2)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3)以热敏灸感消失所需时间可作为指导悬灸科学定量(即达到个体化的充足灸量)的临床可操作的实用指征。结论:探感定位、科学定量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热敏灸不同灸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热敏灸不同灸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和常规灸量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最强的2个穴位上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常规灸量组每穴灸15min,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共治疗4天,第5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共治疗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饱和灸量组治疗后愈显率为56.7%(17/30),6个月后随访时愈显率为60.0%(18/30),均优于常规灸量组的26.7%(8/30)与30.0%(9/30)(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临床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饱和灸量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常规灸量组升高更明显(治疗后:22.32±4.64vs 17.43±3.21,随访:23.01±4.76vs 18.32±2.13,均P0.01)。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CSA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者。  相似文献   

12.
<正>原发性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笔者在临床中通过热敏灸感探查的方法,可在患者少腹部、小腿内侧等部位寻找到热敏腧穴,并进行热敏艾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满意。为进一步明确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笔者对1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了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68-1370
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扩传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采用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副作用及痛苦小,操作简便,止痛效果好,因而得到推广和应用。作者就近10年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做一总结和归纳,发现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极大优势,且临床研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但临床观察也存在一些缺现和不足,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5  
阐述有关艾灸疗法临床要领的一种新观点。通过以腧穴热敏化现象为切入点,以腧穴热敏化规律为新灸法创立依据,以临床灸疗疗效为检验标准,探讨艾灸能否像针刺一样激发经脉感传及艾灸是否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艾灸确能像针刺一样高效激发经脉感传;艾灸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疗效。说明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纳入的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灸感形式、治疗前后温度、灸感出现时温度、灸感消失时温度、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天枢、气海、上巨虚"三组穴位,利用热敏灸治疗技术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每个疗程结束前后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临床疗效:两个疗程治疗结束:临床缓解30%,有效率60%,无效率10%,总有效率90%。症状、体征评分:两个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穴位温度:灸感出现温度与灸感消失温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灸感消失温度高于灸感出现温度。灸感形式:在所有出现的灸感中,透热感100%,扩热感96.67%,传热感83.33%,酸楚感16.67%,透凉感6.67%,局部不热远处热3.33%。结论热敏灸灸感明显,能有效的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温度是灸感的影响因素,灸量的积累引起灸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张伟 《时珍国医国药》2014,(5):1148-1150
目的比较不同的灸时及灸感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195例合格受试者,将其分为普通悬灸1组(温和灸30min)63例、普通悬灸2组(温和灸60min)63例及热敏灸组(热敏灸疗法)69例。结果普通悬灸1组、普通悬灸2组与热敏灸组之间比较,在症状积分、近期疗效、即时疗效及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方面比较三组之间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灸时与灸效有高度相关性,60min灸时疗效明显优于30min灸时;灸感与灸效亦有高度相关性,在灸时相同的情况下,产生热敏灸感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悬灸。  相似文献   

17.
热敏灸是选择热敏穴位悬灸,激发透热、扩热、传热,通过经气传导,达到远部热、深部热、患部热,从而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新灸法。热敏灸源于经典、基于临床、继承创新,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技术。陈日新带领的研究团队从穴位热敏现象入手,围绕影响灸效的3个因素:灸位、灸量和灸感,采用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确立辨敏施灸、敏消量足的技术标准,显著提高了灸疗疗效。为了实现热敏灸临床规模转化,研究团队依托江西热敏灸医院,联合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力量,组建热敏灸联盟,协同合作,支撑和引领我国针灸卫生服务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8.
热敏灸疗法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主任医师课题组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一种全新的艾灸方法,全称为"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的"热敏化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以使气至病所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深受广大患者的接受与好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现对国内热敏灸在各科临床运用进行总结、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敏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并与传统艾灸法对比。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传统艾灸组各60例。热敏灸组在头、颈肩部及上肢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每日1次;传统艾灸组施温和灸夹脊穴、百会、风池、天柱、大椎、至阳、肩井、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等穴位,每日1次。疗程均为7天。疗程结束及3个月后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热敏灸组显愈率为65.0%,有效以上者52例3个月后随访显愈率为69.2%;传统艾灸组治疗1个疗程后显愈率为48.3%,有效以上者43例3个月后随访显愈率为44.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7天后的疗效及3个月后随访疗效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热敏灸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疗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雷火灸从灸材、灸具方面着手,加入中药改变灸条配方组成,重视灸力渗透性,火力猛、药力峻、起效快;热敏灸从施灸部位及方式方法着手,寻找热敏化腧穴,改变施灸过程,重视循经感传;均系改进普通艾灸法的悬灸法,均可提升疗效。雷火灸效力刚猛,要考虑患者承受能力,因改制灸条而使治疗成本提高,增加治疗费用;手法繁多,实际临床大多为节省人力,仅使用温和灸法,客观上限制了更广泛的应用。热敏灸虽所需灸材便捷廉价,手法较为简洁;每种疾病需要先探寻不同热敏穴,耗时较长,比较依赖患者灸感,在现实操作中略有局限;腧穴热敏性机制也不够清楚,理论体系尚待完善。二者均系对普通艾灸法改进的有益尝试,各具特色,临床疗效满意,虽然还有些许不足,然瑕不掩瑜,期待有更多研究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