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SARS,临床确诊病例进行调查。分析SARS病例在广东省的流行过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结果 截止2003年6月6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有15个市报告SARS病例1511例,发病率为1.98/10万,病死率为3.77%。发病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到2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高峰),占病例总数的54.00%,。首例发病时间为2002年11月16日,末例发病时间为2003年2003年5月9日。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江门、中山、佛山5个市,占96.03%,其中广州占86.04%。20~49岁发病占病例总数的65.45%;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占病例总数的22.90%;聚集性病例占31.97%(483/1511)。潜伏期1~12d,中位数4d。结论 广东省SARS疫情波及面广,发病相对集中,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传播途径主要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方法:选择北京市某综合性医院3月2~31日期间收治和医院感染的10例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发病所在科室的流行病学侦查。结果:(1)发病病例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住院大楼西单元的5个楼层的4、5号病房,住院患者多数年龄较大且合并较严重的基础病;(2)输入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继发感染的住院者是进一步扩散蔓延的第二批传染源,同时不排除隐性带病毒者(曾密切接触SARS病例而未发病者)作为潜在传染源的可能;(3)资料分析结果支持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该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还提示:存在气溶胶(飞沫核)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结论: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其传播途径除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外,应进一步收集和积累是否存在气溶胶(或飞沫核)长距离传播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中山市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2年12月26日至2003年1月19日.中山市共发生SARS病例29例,死亡1例。病例以30~39岁组为主,占55.17%;职业以医务人员为多,占48.28%。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市区,占86.2%。3例指示病例共引起二代病例24例。其中2例指示病例为厨师,有接触野生动物史。结论 中山市的SARS疫情呈明显家庭和医院聚集性,初步推断本次疫情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开窗通风、消毒洗手、分散接诊、集中隔离治疗可迅速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4.
37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 深圳市福田区共报告37例散发SARS病例,患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23.1a;发病率为4.38/10万,病死率为5.4%,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无医务人员感染。结论 SARS是一种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目前发现传染源是SARS病人,潜伏期1~12d,通过短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效果。方法 分析广东省SARS疫情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2002年11月16日至200B年5月30日,全省共发生SARS病例1511例,死亡57例,累计发病率1.98/10万。全省21个市中有15个市报告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广州市占86.04%。发病以医务人员为主,占22.90%;病例主要集中在20~39岁,占50.95%;出现明显的医院或家庭聚集性。采取预防控制的策略及效果:加强党政的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等组织策略;加强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早发现和就地隔离治疗病人、小范围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强调室内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加强调查研究和科研攻关,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等技术策略。预防控制策略实施后,全省日均发病数从2月份的25.6例下降到5月份的0.3例;医务人员所占比例由1月及以前的30.8%下降到5月份未有医务人员感染;未出现住宅小区或学校聚集性暴发的情况。结论 广东省首次出现SARS暴发流行,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技术策略后,广东省SARS疫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做好SARS防治工作强有力的保证。加强SARS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切实落实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尤其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是防制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SARS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等,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依据与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广东省SARS聚集性病例进行三间分析、潜伏期以及传染力变化的分析。结果 截至2003年6月6日止,广东省15个地级市共报告SARS病例1511例,发生聚集性性病例483例,占总病例数的31.9%。其中医院聚集性病例309例,占聚集性病例的64.0%:社区聚集性病例174例,占36.0%(其中家庭聚集性病例16.5例,公共场所聚集性病例9例)。聚集性病例发病的时间高峰在2月上、中旬,其中医院聚集性病例的发病时间有一个最高峰和两个小高峰,最高峰为2月上旬至2月中旬,医务人员共发病157例,占医院聚集性病例总数的50.8%,两个小高峰为3月中旬和4月上旬。聚集性病例分布于11个地级市,医院聚集性病例主要集中于广州(259例)、江门(20例)、中山(13例)3个市,共发病292例,占94.5%(292/309)。年龄分布以20~49岁组发病数较多,占81.16%。分析91例聚集性病例,其潜伏期为1~12d,中住数为4.5d。分析326例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0%)和干咳(32.6%)。分析有明确传播链的287例病例显示,一、二代病例的病死率分别为45.5%(10/22)、3.77%(8/212);53例三代、1例四代病例均无死亡;22例一代病例均有传染性,212例二代病例仅有10例有传染性。结论 SARS聚集性病例大部分出现在流行初期,主要集中在医院和家庭,中青年发病为多。SARS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和传染力随着下传代数的增加而下降。控制聚集性病例是重点,而控制医院内感染是关键,同时应加强对社区家庭中高危人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探讨家庭因素在本病传播方面的作用。方法 采用统一个案调查表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 5月 1 5日止 ,在广东省 1 5 1 2例SARS病例中 ,6 0户家庭出现聚集性病例 ,共 1 91例 ,占全省病例总数的1 2 6 %。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为 9 9% ,高于全省平均病死率 (3 7% ) (P <0 0 1 )。家庭聚集性病例主要发生在2 0 0 3年 1月至 3月 ,占家庭聚集性病例总数的 90 6 % (1 73/ 1 91 )。病例以 30~ 4 9岁青壮年为主 ,占 5 2 9% (1 0 1 / 1 91 ) ;职业以干部职员为主 ,占 1 3 6 % (2 6 / 1 91 ) ,其次为饮食、服务人员 ,占 1 2 6 % (2 4 / 1 91 )。 4 1 7%家庭的首发病例在发病前两周有明确或可疑接触史。在 1 2 9例家庭聚集二代感染病例中可能因陪护或探病感染发病的有 4 2户 ,共 92例 ,占71 3%。首发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中位数为 7d。结论 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较高 ,家庭聚集性病例有较大比例可能在医院内感染 ,但家庭密切接触也是造成疫情传播的原因之一 ,控制医院内感染和及早对病例进行家庭隔离可以减少聚集性病例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下称SARS)的流行特点,探讨SARS感染发病的特征,为制定SARS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现场流行病学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广州市2003年冬季SARS流行特征。结果广州市2003年12月16日至2004年1月7日共报告SARS病例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0~40岁;患者病情较轻,无ARDS和死亡;3例患者在发病后5~6d就可检测出SARS-CoVIgG、IgM抗体;均属本地社区感染病例,其中3例患者与经营果子狸的T、S餐厅有流行病学联系,但病例间无直接的流行病传播关系。257名接触者无一例发病;T及S餐厅129名员工中血清SARS-CoVIgG阳性率为6.20%(8/129),8例SARS-CoVIgG阳性者中1例为报告病例,1例为近期感染轻型病例,1例为2003年初可疑SARS病例,5例为隐性感染者;两餐厅员工的SARS-CoV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0.43%)和服务业从业人员(0.29%);T酒家存栏的6只果子狸咽拭子均检出SARS-CoVRNA。结论广州2003年冬季SARS流行强度低、病例病情轻,未显示出有传染性,存在有隐性感染者和轻型病例,SARS-CoV来源与动物(果子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一起院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的传播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一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分析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院内SARS感染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通过座谈了解,查看病案和感染现场调查相结合进行追踪和个案调查。绘制传播链说明本次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描述发病时间分布、接触史和接触方式。结果:传染源为1名输入性病例,与该案例传播相关接触者54人,发病5人,总罹患率为9.26%。其中指征病例传播了1例和这名二代病例又传播了4例续发病例,其传播过程可以用清晰的传播链加以描述;此5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发病潜伏期长,潜伏期平均10d以上;后对在症状期所有接触者进行隔离,无发病。结论:本案例中所有续发病例都有与症状期病例明确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史,但密切接触者并非全部发病;病原体传播与环境条件有关;急诊科护士是SARS感染高危人群;院内SARS感染可防可制。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输入与扩散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3年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输入与扩散原因,为今后的SARS防控提出对策。[方法]对山西省2003年448例SARS病人及其中诊断为原代SARS临床病例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的448例临床诊断病例中,原代输入病例30例,续发病例72例,本地病例346例;第1例病人由广东省输入,北京市是输入的重要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是大同市、忻州市病例输入的主要来源;山西省人民医院的严重院内感染使该院成为SARS在山西省内传播的源泉。[结论]山西省SARS疫情主要从北京市、广东省输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形成扩散,应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流行与控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He JF  Xu RH  Yu DW  Peng GW  Liu YY  Liang WJ  Li LH  Guo RN  Fang Y  Zhang XC  Zheng HZ  Luo HM  Lin JY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4):227-232,T001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story syndrome,SARS)流行特征,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依据与参考。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SARS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 目前追溯到首例发病日期为2002年11月16日,家庭聚集发病5例;2003年1月2日,河源市为全国最早正式报告SARS病例的城市。至2003年6月15日止,广东省共有15个地级市报告SARS病例1511例,全省报告发病率为1.77/10万,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5个城市(佛山、广州、深圳、中山及江门),占病例总数的95.97%,广州市报告病例最多,占病例总数的85.81%;报告死亡数为58例,报告死亡率为0.07/10万,病死率为3.84%。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28日至2月26日(占病例总数的50.69%),单日发病例数最多的为2月8日,共55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20—49岁),占65.86%。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有明显的医院和家庭聚集现象,医务人员的聚集性病例占病例总数的19.38%,家庭聚集性病例占12.04%。早期135例无明确接触史的社区散发患者中,从事与动物相关职业者11例,占8.14%。潜伏期为1—12d,中位数为4.5d。实行严格的SARS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落实预防控制SARS的各项指引,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强化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指导和落实,做好消毒和个人防护工作是主要的控制措施。结论 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是控制SARS流行的关键;重点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一些研究结果支持SARS病原可能来源于动物的假设。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汇总四川省SARS病例资料,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来源和病例发现方式、临床症状及诊疗情况。结果:2003年4月16日至5月7日是四川省SARS疫情发生的高峰,其中泸州市和广元市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60%,病例中民工占68%;2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员多,男女发病之比为1.5:1;80%的病例来源于广东省。患者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X线胸片有阴影。结论:四川省SARS病例均为输入性,人员流动(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是影响疫情波动的主要因素。对此采取以隔离传染源为主导措施(设立留验站、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等)的防制方法,有效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 分析上海市 2 0 0 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流行病学特征 ,初步评价防制效果。  [方法 ]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病原学等相关资料和控制措施。  [结果 ] 2 0 0 3年 3月下旬至 5月上旬 ,19个区县有 5个区报告SARS病例共 8例 ,发病率为 0 .0 5 / 10万 ,其中 5例由疑似转为临床病人 ,发病主要集中在 4月份 ,均为 2 0岁以上成年人。除 1例为接触感染 ,其余 7例均为非本地感染病人。经治疗 6例治愈出院 ,2例死亡 (为 60岁以上者 )。病人密切接触者 3 3 3人中发生 1例病人 ,续发病率为 0 .3 %。医务人员中无一人感染 ,家庭和社区内未发生集聚性发病。  [结论 ] 上海市SARS病人以非本地感染为主 ,续发病率低 ,采取及时有效地隔离病人 ,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和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是切断传播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描述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特征,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初至5月20日山西省SARS疫情报告系统报至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SARS临床诊断病例及部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描述SARS在山西省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采用EPIinfo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山西省自2003年3月7日诊断首例输入性SARS病例后,至5月20日累计临床诊断SARS病例445例,罹患率1.34/10万,死亡20例,病死率4.49%。发病人数从3月28日起增高形成第一个高峰,至4月18日继续升高,形成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5月19日首次出现临床诊断病例零报告。目前疫情呈低水平流行势态。SARS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市区,占83.82%,农村地区呈散发状态。职业构成以学生、医务人员居多。年龄分布以20—59岁为高发人群,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男女发病之比为1:0.87。结论:山西省SARS流行呈输入、上升、高峰并逐步下降的趋势,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In early February 2003, a previously unknown disease causing severe pneumonia was recognised. This disease which is now known a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s believed to have had its origins in the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and was the cause of a multi-country epidemic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has been coordinating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provide the epidemiological, laboratory, clinical and logistic requirements needed to contain this disease. A rapid spread of SARS around the world occurred at its onset, facilitated greatly by air travel. Between November 2002 and July 2003, a total of 8,094 cases and 774 cases were reported from 26 countries worldwide. WHO responded quickly to this multi-country outbreak and on 12 March released a “global alert” about SARS. This was followed by the first WHO travel advisory on 15 March. The 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 was activated,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were brought together to implement enhanced global surveillance systems for SAR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learned a lot of lessons from the SARS outbreak. Particularly, rapid and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countries is critical to prevent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the disease. However, information exchange was less than optimal in the early phase of the outbreak.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初步调查   总被引:87,自引:7,他引:8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利用EPI6.0软件分析SARS病例在广东省的流行过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结果 SARS在广东省的发病率为1.72/10万,病死率为3.64%。发病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至2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高峰),占病例总数的61.88%。地区分布以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6.66%;患者以青壮年居多;医务人员是高发人群,占病例总数的24.9%;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聚集性病例占37.1%。结论 SARS是一种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目前发现传染源是人,潜伏期1—12天,中位数4天;通过短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分布特征 ,评价疫情报告质量 ,为今后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内地 SARS疫情及相关资料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医务人员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 5 6 .5 8倍 ;流行期间从事 SARS诊治的医务人员发病概率为 0 .5 36 /10 0人天 ,采取综合措施后下降至 0 .0 4 2 /10 0人天以下 ;6个流行强度较大的省市医务人员发病构成比明显高于其它省市 ;首发病例与北京有关省市的病死率明显高于与广东有关的省市 ;除北京外全国内地其它地区疑似病例漏报严重。结论 :医务人员的发病水平对当地 SARS流行强度影响较大 ;建议修订诊断标准和使用监测系统敏感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 ,为探讨鼠形动物尤其是家鼠类媒介生物 ,与SARS流行是否存在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 在广东省各地与SARS相关或被认为可能相关的场所诱捕鼠形动物 ,留取血清 ,用葡萄球菌A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SPA ELISA)及常规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 结果 在广东省各地共获取鼠形动物 (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及臭 )血清 193份 ,用SPA ELISA检测 ,7份特异性抗体阳性 ,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 ,阳性率 3 .6% ;其中 13 9份褐家鼠、黄胸鼠血清用常规ELISA重复检测 ,检出阳性 18份 ,阳性率 12 .9% ;SPA ELISA检测阳性者中 5份用常规法复检 ,4份仍为阳性 ;所有阳性者均来自广州、佛山、深圳 3地。结论 在广东省各地捕获的鼠形动物中 ,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者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 ,阳性者的地域分布似乎与广东省SARS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SPA ELISA法检测Rats类家鼠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的敏感性可能低于常规ELISA法 ,而检测阳性者与SARS冠状病毒接触或感染的相关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