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发病特征。方法 使用常规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结果 2003年2月9日,四川省发生首起3例SARS疫情,截至5月31日累计发生19例,均为输入性,未发现二代病例,其中死亡2例;职业以民工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发生病例较多的是泸州市、广元市。结论 四川省的SARS病例以从SARS疫情较重省份返川民工发生为多。加强农村地区SARS疫情的监测和报告非常重要,应继续对入川的交通检疫留验站加强督导,尤其注意对从疫情较重地区入川的交通工具的检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特点,了解流行因素,探讨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番禺区报告的SARS病例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2003年2月11日至5月31日共发生SARS病例16例,死亡2例。发病高峰在2~3月,占总病例数的81.3%;30~45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6.2%,以离退休人员及家务待业人员多发(占37.5%);发病呈聚集性(占43.8%)。结论 SARS是新发现的传染病,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可有效减少SARS发病。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SARS,临床确诊病例进行调查。分析SARS病例在广东省的流行过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结果 截止2003年6月6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有15个市报告SARS病例1511例,发病率为1.98/10万,病死率为3.77%。发病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到2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高峰),占病例总数的54.00%,。首例发病时间为2002年11月16日,末例发病时间为2003年2003年5月9日。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江门、中山、佛山5个市,占96.03%,其中广州占86.04%。20~49岁发病占病例总数的65.45%;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占病例总数的22.90%;聚集性病例占31.97%(483/1511)。潜伏期1~12d,中位数4d。结论 广东省SARS疫情波及面广,发病相对集中,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传播途径主要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4.
铁路交通检疫中"发热病人"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铁路交通检疫中“发热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检疫中的“发热病人”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及与SARS的流行病学关联情况的研究。结果:203例“发热病人”于2003年5月15日-6月15日出现高峰;旅客列车占83.25%,车站占16.75%,来源地中广州占73.89%;以20-29岁所占比例最高,为40.39%,男女性别比为4.21:1,职业分布中农民(含民工)最多,占61.58%。诊断为SARS病人(含疑似病人)的0例,与SARS有明显接触史为0例。结论:铁路交通检疫中的“发热病人”有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热”作为SARS检疫唯一指征宜作修正。  相似文献   

5.
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中山市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2年12月26日至2003年1月19日.中山市共发生SARS病例29例,死亡1例。病例以30~39岁组为主,占55.17%;职业以医务人员为多,占48.28%。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市区,占86.2%。3例指示病例共引起二代病例24例。其中2例指示病例为厨师,有接触野生动物史。结论 中山市的SARS疫情呈明显家庭和医院聚集性,初步推断本次疫情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开窗通风、消毒洗手、分散接诊、集中隔离治疗可迅速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1 164例社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分析社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摸清社区SARS病例的发病规律、流行特征,为当前更有效地减少社区发病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164例社区SARS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结果 截止2002年5月12日,广东省共报告1:164例社区SARS病例,病例分布在15个地级市,以珠江三角洲一带人口流动大的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其中广州病例最多,高达86.43%。发病的高峰在2月上、中旬,占病例总数的38.75%,并由2月上旬日均30.8例下降至5月上旬日均0.7例。社区病例以20~59岁年龄段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0.96%。社区病例病死率为4.30%,农民病死率最高,达12.50%。80.7%的社区病例无明确同类病例接触史。结论 广东省社区SARS病例以散发为主,且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方法 对2003年广州市SAR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结果 2003年1月至4月17日,累计报告发病966例(男429例,女性537例)。首例广州市居民病例于1月2日发病;2月开始全市疫情呈上升趋势,2月上旬达到最高峰,此后疫情呈下降趋势,4月份后,平均每日新发病例降至10例以下;年龄分布以20—50岁发病数较多,低年龄组的发病数较少313个区(县级市)均有病例发生,但病例主要集中于7个中心城区,占总病例数的95%;职业以医务人员多发(占28.67%);死亡36例,死者年龄在5—89岁之间,60岁以上占50%,死亡病例中原合并有其他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等占38.9%。发病有聚集性,42个家庭发生2例以上病例;28家医疗单位有277名医务人员发病;公共场所仅发生1起聚集性病例;学校未发生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可以气溶胶和飞沫的方式传播;接触性传播可能也是传播方式之一;传染力强,尤其是在密闭的空间内近距离接触病例获得感染的机会比较大;潜伏期1一11天,多数为3—8天,平均为5天;发病有明显的聚集性。主要控制措施及效果:病人隔离治疗,疑似病人隔离观察;加强病房通风换气;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医务人员加强个人防护。采取控制措施后,医务人员发病率显著下降。结论 根据广州市疫情控制的经验,SARS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聚集性病例的控制应该作为重点,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佛山市SARS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佛山市各区报告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佛山市共发现SAPS病例25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0.74/10万,病死率为4.0%;经回顾调查,在2002年11月16日发现首例SARS病例,此后陆续出现续发感染病例;发病高峰出现在2003年1月份;病例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56.0%;职业以医务人员为主,占24.0%,其次为食品从业人员,占20.0%。结论 佛山市SARS疫情表现为家庭聚集和医务人员聚集现象。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SAPS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生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SARS收治及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医务人员SARS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定性生研究方法对医院SARS流行影响因素、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广州市医务人员首例SARS患发病时间为2003年1月13日,截止5月5日共有29家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医护人员发病280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26.07%。医务人员发病高峰在2月上、中旬,共有167例,占医务人员发病总数的59.64%,呈明显聚集性。4月后病例为零星散发。病例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前开始收治SARS患(对SARS尚缺乏认识的时期)的6家医院,占总病例数的73.2%(2c15/280)。调查180例医务人员SARS患中92.22%直接参与过SARS患的救治工作。采取定点收治患、加强医院病区通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后,2月下旬开始,医务人员的新发SARS病例明显减少。结论 控制SARS在医务人员中流行的关键措施是:(1)要对出现SARS症状的患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并隔离患;(2)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措施;(3)收治区要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4)加强病区通风换气;(5)严格按照有关指引做好污染物、空气及环境的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学校学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3年1—5月广州市报告的76例SARS学生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学校现场调查。结果 76例SARS学生病例中包括小学生24例、中学生23例、大学生29例;男生41例,女生35例;76例SARS病例分布于全市9个区的54所学校中,未发现学校学生有聚集性发病现象;发病时间集中在2~4月(占96.05%)。结论 广州市学校1~5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是以散发性为主,疫情流行态势平稳。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初步调查   总被引:87,自引:7,他引:8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利用EPI6.0软件分析SARS病例在广东省的流行过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结果 SARS在广东省的发病率为1.72/10万,病死率为3.64%。发病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至2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高峰),占病例总数的61.88%。地区分布以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6.66%;患者以青壮年居多;医务人员是高发人群,占病例总数的24.9%;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聚集性病例占37.1%。结论 SARS是一种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目前发现传染源是人,潜伏期1—12天,中位数4天;通过短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提高监测工作质量、贯彻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17-2018年四川省所有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卡,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8年四川省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72840例,年均发病率44.08/10万。男女性别比为1.23[DK]∶1,2岁以下幼儿和0岁组婴儿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8.53%和32.31%,散居儿童占病例总数的68.35%。全省各市州地区间发病水平差异明显,成都平原及川西高原地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夏季高峰为7-8月,冬季高峰为12月至次年1月。有明确病原学诊断的病例中,轮状病毒感染占94.67%。结论 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水平存在地区差异,2岁以下散居儿童是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确诊病例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应进一步提高病原学诊断率,在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积极开展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88例SARS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SARS密切接触者中是否有隐性感染者及评估防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方法 对广元市 88名SARS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 ,用“SARS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问卷”调查密切接触者的人口学特征、接触情况、防护情况及身体状况 ,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SARS冠状病毒总抗体水平。结果  4名医务工作者检出SARS病毒总抗体阳性 ,阳性率 4 5 % ;密切接触者的个人综合防护率为 14 8% ;医务防疫人员在国家将SARS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前后 ,个人综合防护率有显著提高 (R控制前 =9 5 % ;R控制后 =2 9 1% ,P <0 0 5 )。结论 SABS密切接触者中存在隐性感染者 ;及早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可有效控制SARS的流行 ;加强高危人群个人防护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是防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为Delta感染病例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8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张家界医院收治的76例SARS-CoV-2变异株Delta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 本次疫情涉及17个家庭,8个工作环境和场地中的76例感染者,平均年龄为(34.7±18.1)岁,高发于15~49岁人群。无症状感染者4例(5.26%),轻型17例(22.37%),普通型50例(65.79%),重型4例(5.26%),危重型1例(1.32%);76例Delta感染者中SARS-CoV-2核酸最低Ct值N值17.5,Lab值16.25,平均SARS-CoV-2核酸持续阳性时间为34.5 d,其中23例出院7 d后再次出现SARS-CoV-2核酸Ct值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咳嗽。感染早期98.68%的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11.84%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出现轻度升高,少数患者肌酐和心肌酶出现异常;血沉(ESR)、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比率分别为58.21%、5.26%和31.58%。其中55例(73.37%)出现肺部病变,以沿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样影改变为主要影像学特点,部分病例合并胸腔积液和实变。结论 Delta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高,核酸转阴时间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早期可伴AST/ALT升高。  相似文献   

15.
SARS早期预警监测试点项目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医院开展SARS早期预警监测试点项目中的门诊病人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方法 于2003年12月10日-2004年1月10日,对该医院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及发热门诊病人进行监测,按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监测病例定义和预警指标进行诊断。结果 共监测就诊病人23045人次,发现发热呼吸道病例101例,占监测总数的0.44%;发热肺炎病例19例,占监测总数的0.08%;未发现SARS预警病例。结论 完善的监测系统,可及时发现发热呼吸道病人及发热肺炎病人,确认或排除SARS疫情,及时有效的采取公共卫生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海淀区403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常住人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海淀区常住人口中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描述性分析。结果2 0 0 3年 3月 1 8日至 5月 31日 ,海淀区常住人口中共发生SARS病例 40 3例 ,发病率约为 1 8.0 1 0万 ,死亡 2 7例 ,病死率为 6 .7%。患者中青壮年占 70 .4% ,尤以 2 0~ 2 9岁组高发。全区除一个乡外均受累 ,多以散发为主 ,只有 3个街道呈现明显的家庭或学校内爆发。流行基本可以划分为初始增长期(2 7天 )、高峰期 (2 1天 )和快速下降期 (2 6天 )。患者中有密切接触史的比例随各期呈递减趋势 (趋势χ2 =8.80 0 ,P =0 .0 0 3) ;初期接触地点主要在医院 (72 .7% ) ,而迅速下降期则以家中接触为主(85 .7% ) ;各期的职业构成谱也明显不同 (χ2 =36 .41 ,P <0 .0 1 )。无明确接触史的患者中 2 6 .6 %有外出史 ,其中又有 47.6 %是去医院 ,并且 65 %在流行的高峰期光顾医院。结论 海淀区常住人口SARS流行强度与全市持平 ,医院内获得感染是SARS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CONTEX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s a newly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and how the frontline community doctors respond to it is not known.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ARS 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GPs) in Hong Kong. DESIGN: A cross sectional survey. SETTING: Community based primary care clinics. PARTICIPANTS: 183 family medicine tutors affiliated with a local university. Postal survey sent to all tutors with a 74.8% response rate. MAIN OUTCOME MEASURES: Change of clinical behaviour and practices during the epidemic; anxiety level of primary care doctors. RESULTS: All agreed SARS had changed their clinical practices. Significant anxiety was found in family doctors. Three quarters of respondents recalled requesting more investigations while a quarter believed they had over-prescribed antibiotics. GPs who were exposed to SARS or who had worked in high infection districts were less likely to quarantine themselves (10.8% versus 33.3%; p<0.01; 6.5% versus 27.5%; p<0.01 respectively). Exposure to SARS, the infection rates in their working district, and anxiety levels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or prescribing behaviour.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GPs changed significantly as a result of SARS. Yet, those did not quarantine themselves suggesting other factors may have some part to play. As failure to apply isolation precautions to suspected cases of SARS was one major reason for its spread, a contingency plan from the government to support family doctors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Interface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 are needed in Hong Kong to prepare for any future epidemics.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SARS患者密切接触者发病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SARS密切接触者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已有的SARS疫情及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现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北京市5个区县的2195个密切接触者中,转归为病例138例,罹患率为6.3%。与病例为同事、同学关系,罹患率仅为0.36%。家务待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为最高(15.33%),接触地点在家和医院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为31.71%,接触地点在学校密切接触者罹患率为0.77%。而接触地点在工作单位的密切接触者459名中,无一例转为病例,罹患率为零。结论 密切接触者发病的影响因素与患者接触时间、接触程度与频率、接触地点、隔离方式、时间及密切接触者的年龄等有关。SARS的传播途径存在近距离密切接触传播及家庭聚集性感染。科学管理密切接触者是控制SARS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31,自引:13,他引:18  
目的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个新的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率高是其特点,探讨其有效防治问题是当务之急。方法 收集各种信息及现有医疗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医务人员主要由于接触门诊首诊或抢救严重SARS患者,病房感染主要由于患者间近距离接触,高年及免疫功能低下者与原有肝、心等基础病是高危人群;治疗重症SARS合理使用激素效果显著;预防主要是有效切断传染途径,保护高危人群。结论 把握一个环节:切断传染途径;保护两个群体:一线医务人员及住院高危人群;落实3个主要措施:有效的隔离;空气消毒;激素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