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杭州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人群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对2003年杭州市SARS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接触者及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SARS抗体测定.结果调查117名,其中密切接触者11名,一般接触者33名,普通人群73名;发病前接触27名,发病后接触7名,两者都接触8名,未接触75名.密切接触者以15~34岁为主,占81.82%.11例密切接触者中,与SARS病例在发病前10天接触有7人,发病后接触有2人,两者都接触2人;接触距离在1米以内的4人,其中亲属3人;3人亲属中有2人在发病后接触,接触方式主要为同进餐与同处室.其余接触者大多为邻居和同事,与SARS病人在发病后接触最多的方式是与病人谈话或/和同封闭通道.117名调查者的双份血清SARS抗体测定IgG均阴性.3例SARSA病人发病后第2周开始SARS IgG阳性,发病后3个月仍阳性.结论杭州市人群中未受到SARS病毒的感染,采取综合性防制是控制SARS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汕头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密切接触者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效果,为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年4~5月份采集已发病的5名SARS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恢复期血清,作SARS-CoVIgM抗体测定;2004年2月10日至3月31日,收集未发病的4名SARS的密切接触者血清,并以与未发病的密切接触者分别同性别、同年龄、同一居住社区的10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采集血清作抗-SARS-IgG检测。[结果]5名已发病的SARS的密切接触者恢复期血清SARS-CoVIgM抗体测定均为阳性;4名未发病的SARS的密切接触者血清及100名对照组人群血清抗-SARS-IgG检测结果全部阴性。[结论]SARS病毒在人体中受生物种群特异性的影响,在传染链中感染性和致病性可能会逐步减弱,以致最后连隐性感染都不能发生;汕头市SARS的发生为一过性事件,尚未在社区蔓延即被扑灭,普通人群中未有出现隐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方法:选择北京市某综合性医院3月2~31日期间收治和医院感染的10例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发病所在科室的流行病学侦查。结果:(1)发病病例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住院大楼西单元的5个楼层的4、5号病房,住院患者多数年龄较大且合并较严重的基础病;(2)输入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继发感染的住院者是进一步扩散蔓延的第二批传染源,同时不排除隐性带病毒者(曾密切接触SARS病例而未发病者)作为潜在传染源的可能;(3)资料分析结果支持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该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还提示:存在气溶胶(飞沫核)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结论: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其传播途径除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外,应进一步收集和积累是否存在气溶胶(或飞沫核)长距离传播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 了解 1999年上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发病特点和规律 ,宿主动物对发病的影响。 [方法 ] 对本市HFRS病例、动物种类分布、病原感染和人群隐性感染等进行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监测。 [结果 ] 本市HFRS有冬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 ,夏季发病有增加趋势。健康人群隐性感染为 2 .0 3 % ,野外和室内鼠类密度分别为2 .32 %和 1.42 % ,室内动物感染HFRS病毒率为 4.40 % ,野外动物感染率为 2 .43%。 [结论 ] 夏季HFRS发病增加与宿主动物带病毒率有关 ,应加强夏季流行前灭鼠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全国抗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情况下,对上海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总结.方法阐述传染病的感染和传播的基本模式,分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原理和策略.并对上海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结果、流调程序、流调与临床的衔接等问题进行了介绍.结果上海市非典的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2003年3月至7月20日,全市19个区县报告临床诊断病例8例、疑似病例82例.留院观察病例1269例.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4165次,参加25888人次,平均对每例临床诊断病人进行流调9.88次,每次参与的流调人员为12人次;疑似和留观病人参加流调数为5.51次数和2.80次数,每次分别为8.10人次和5.87人次.追踪密切接触者33 000余人,其中确诊病人密切接触者333人,疑似和留观病人密切接触者分别为3237人和29 645人.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和留观病人与密切接触者之比为1:41.6、1:39.5、1:23.4.上海市SARS病人发病至初诊的平均时间为1.3 d,初诊至隔离的平均时间为1.5 d.SARS病例诊断与卫生部诊断标准的基本符合.参考实验室辅助诊断结果,排除SARS的疑似病例中60.98%为确诊肺炎,其次为上感10.98%.留观病人排除后,主要鉴别诊断为肺炎(66.51%),其次为上感(10.90%).支气管炎、军团菌和支原体肺炎感染也占一定比例.结论笔者对SARS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及疫点消毒处置等时效性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的防SARS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密切接触者血清检测病毒核酸,做出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8年5月罗山县发生的1起SFTS聚集性病例疫情中,4人发病,其中2例为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认为,3例续发病例排除蜱叮咬感染发病,接触首发病例郭某某及其死亡后尸体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后感染发病的可能性大。结论这起SFTS家庭聚集性病例疫情,续发病例均有护理首发病例和处置首发病例死亡后尸体的密切接触史。医疗机构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医护和陪护人员加强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病人或病人死亡后尸体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对切断该病的传播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普陀区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 了解 2 0 0 0~ 2 0 0 3年上海市普陀区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情况 ,为有效控制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提供依据。  [方法 ] 利用传染病登记报告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 ,对外来流动人口的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常住人口比较。  [结果 ]  2 0 0 0~ 2 0 0 3年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年平均发病率均高于常住人口 ,发病占前 3位的是淋病、肺结核及病毒性肝炎。  [结论 ] 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的发病已成为本区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 ,巩固原有传染病防治成果必须优先控制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 ,针对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率顺位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SARS患者密切接触者发病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SARS密切接触者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已有的SARS疫情及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现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北京市5个区县的2195个密切接触者中,转归为病例138例,罹患率为6.3%。与病例为同事、同学关系,罹患率仅为0.36%。家务待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为最高(15.33%),接触地点在家和医院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为31.71%,接触地点在学校密切接触者罹患率为0.77%。而接触地点在工作单位的密切接触者459名中,无一例转为病例,罹患率为零。结论 密切接触者发病的影响因素与患者接触时间、接触程度与频率、接触地点、隔离方式、时间及密切接触者的年龄等有关。SARS的传播途径存在近距离密切接触传播及家庭聚集性感染。科学管理密切接触者是控制SARS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 2 0 0 3年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输入与扩散原因 ,为今后的SARS防控提出对策。 [方法 ]对山西省 2 0 0 3年 44 8例SARS病人及其中诊断为原代SARS临床病例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报告的 44 8例临床诊断病例中 ,原代输入病例 3 0例 ,续发病例 72例 ,本地病例 3 46例 ;第 1例病人由广东省输入 ,北京市是输入的重要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大同市、忻州市病例输入的主要来源 ;山西省人民医院的严重院内感染使该院成为SARS在山西省内传播的源泉。 [结论 ]山西省SARS疫情主要从北京市、广东省输入 ,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形成扩散 ,应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中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 了解上海市中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危险因素。  [方法 ] 病例对照调查 ,选择临床和血清学诊断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人 14 4例作为调查对象 ,按 1∶2配比 2 88名对照者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 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用火锅、饭前便后不洗手、到个体摊点和饮食店就餐、食用河鲜类食物为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OR值分别为 4.718、3 .0 5 8、2 .117和 2 .14 7。  [结论 ] 上海市中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仍以食用火锅、饭前便后不洗手、到个体摊点和饮食店就餐、食用河鲜类食物等危险因素为主  相似文献   

11.
赵筱苹  张天华 《职业与健康》2011,27(24):2912-2913
目的 探讨某职业技术学院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病例的应急处置措施与对策.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包括疫情报告、病例的核实诊断、传染源追查、病例个案信息收集、密切接触者筛查、患者治疗管理、感染者的预防、健康教育和现场处置等.结果 该学院物流系活动性肺结核罹患率为3 676/10万,传染源所在的电商0801、0802班罹患率为17%,感染率分别为74.4%、78.1%,感染率与同系其他班、其他系比较,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学院物流系电商0801班、0802班局部发生结核病暴发流行,其处置及时、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明湖南省SARS流行状况,分析SARS流行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SARS防制策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病例及不同正常人群血清标本的SARS-CoV IgG抗体;采取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评价湖南省2003年采取的SARS干预措施。结果湖南省共发现7例SARS-COV IgG抗体阳性病例,均为传人性病例。密切接触人群和流行区返湘正常人群中分别检出2例抗体阳性者(病例从返乡到发现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0d,发现到报告的时间间隔为0h,流调在报告后1h内进行,隔离与报告同步,疫点的消毒率为100%,密切接触者均被调查、医学观察)。结论 2003年全省发生了SARS的传入,但未出现续发病例,主要原因是湖南省党政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疫情监测报告灵敏,“四早”措施落实,疫情处理及时规范。已建立的早期症状监测预警系统,能及时发现鉴别可疑病例。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13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首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广东省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追溯传染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广东省SARS首发病例进行调查,同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首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续发病例情况及各市首发病例之间的联系。结果 2002年11月16日至2003年4月16日,广东省有13个地级市报告发生SARS(依次为佛山、河源、中山、江门、广州、深圳、肇庆、东莞、汕头、惠州、汕尾、湛江、韶关等市)。对13个市的首发病例进行分析:13例首发病例中,厨师和干部各有3例,农民、退休人员、工人各2例、商业人员1例;男女比为1:0.6,年龄在18-84岁之间,30—50岁组占77%(10/13);死亡4例。2000年11月至2003年1月期间,7个市报告的首发病例中,6例为本市感染病例,1例怀疑为从广州输入病例,均无明确同类病例接触史,其中有6例引起二代或三代病例;2003年2月无新发病市;2003年3月一4月16日,6市报告新发病例,2例为本市感染发病,3例感染地为香港、1例感染地为广州,5例有明确的同类病例密切接触史,只有2例引起第二代病例。结论 未发现13例首发病例间存在相互传播的线索。从13个市追溯到的可能传染源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6个市和香港地区。报告病例早期由于对SARS认识不足,出现二代或三代病例较多。厨师感染3例,提示SARS的感染可能与接触动物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爆发案例的传播过程,分析SARS病例不同阶段的传染性和不同接触方式的危险性。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用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指征病例为起点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用接触史分析示意图分析传染性。结果:共追查到与该案例传播链相关的接触者207人,发病36例,死亡1例,总罹患率为17%。其中指征病例和1名二代病例分别直接传播了12例和13例续发病例,其传播过程可以用清晰的传播链加以描述;所有36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家族传播链中85%的病例都与前代病例症状期的第3—5天有过接触,发病前后均接触和仅发病后接触者罹患率分别为70%和67%,差异无显著性;仅与前代病例潜伏期接触的15名同柜台同事、29名同班同学无发病,38名与医护人员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密切接触的家属无发病。结论:该案例所有的续发病例都有与症状期病例密切接触史;未观察到SARS患者在其潜伏期内存在传染性。  相似文献   

15.
一起小学校内乙型流感暴发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下旬,浙江省江山市某乡镇中心小学发生了一起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暴发。经调查本次乙型流感共发现患者65例,罹患率15.26%。  相似文献   

16.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SARS coronavirus outside of the health-care setting, close household and community contacts of laboratory-confirmed SARS cases were identified and followed up for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evidence of SARS infection. Individual- and household-level risk factors for transmission were investigated. Nine persons with serological evidence of SARS infection were identified amongst 212 close contacts of 45 laboratory-confirmed SARS cases (secondary attack rate 4.2%, 95% CI 1.5-7). In this cohort, the average number of secondary infections caused by a single infectious case was 0.2. Two community contacts with laboratory evidence of SARS coronavirus infection had mild or sub-clinical infection, representing 3% (2/65) of Vietnamese SARS cases.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 before symptom onset. Physically caring for a symptomatic laboratory-confirmed SARS case was the onl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ARS transmission (OR 5.78, 95% CI 1.23-24.24).  相似文献   

17.
Cai QC  Lu J  Xu QF  Guo Q  Xu DZ  Sun QW  Yang H  Zhao GM  Jiang QW 《Public health》2007,121(4):258-265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air pollution. STUDY DESIGN: An ecolog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fifty primary probable SARS cases diagnosed in mainland China between 1 January and 31 May 2003, and their 6727 close contact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ir clinical symptoms before admission,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Of the 6727 close contacts, 135 (2.0%) later developed clinical symptoms and were diagnosed as probable SARS cases. The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daily air pollution data during the same SARS outbreak period in mainland China were used in the data analysi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econdary attack rate of SARS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air pollution. RESULTS: In univariate analyses,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DAT), daily average air pressure (DAAP), and daily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DARH) wer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secondary attack rate (P<0.001);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was found for daily hours of sunshine (DHS) (P<0.001). In multivariate analyse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condary attack rate were DAAP (odds ratio (OR)=0.5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42, 0.66), DARH (OR=0.73, 95% CI: 0.53, 1.00), and daily average wind velocity (DAWV; OR=0.81, 95% CI: 0.68, 0.96). Adjustment for the onset time of a primary case led to little change in the results. In addition, in Hebei Province, a major affected area in China, only DAWV (OR=0.38, 95% CI: 0.20, 0.72)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secondary attack rate with adjustment for the onset time of primary case. In Inner Mongolia, another major affected area in China, DAWV (OR=0.50, 95% CI: 0.26, 0.94) and DHS (OR=0.27, 95% CI: 0.09, 0.81)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secondary attack rate with adjustment for the onset time of primary case.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ARS outbreak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AWV, and that DAAP, DARH and DHS may also have influenced the SARS outbreak to some extent. However, because of ecological fallacy and uncontrolled confounding effects that may have biased the result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ARS outbreak and thes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air pollution deserve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天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病学特征,对主要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报告表,全市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及病例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树状分布图,深入病房、家庭、社区、团体等对病例及接触者进行调查。结果:以发病时间计算,自2003年4月13日至5月8日,包括输入病例在内发病175例,发病率为1.9/10万,其中死亡14例,病死率达8.O%。整个流行过程不足1个月,流行特点:1例“超级传播者”直接或间接传染了全市94.3%的病例;呈现以A、B、C 3家医院聚集发病为特点的爆发性流行,占全市病例的68.6%,3家医院外的家庭聚集发病占全市病例的14.3%,同事间传播为2.3%,散发者为9.1%,这些散发者未造成接触者感染;早期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占总病例数的38.2%,流行全过程参加SARS救治工作的1975名医护人员的总感染率为3.4%;全部流行过程传染源明确,传染链清晰,全市仅3例患者未找到传染源,占病例总数的2%;在10例源头病例中仅“超级传播者”和另一病例传染了其接触者,其他传染源由于及时隔离未造成任何传播。结论:SARS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如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链并进行范围适当、及时有效的封闭及隔离措施,以科学的方法提高全民的警觉度,传染链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被切断,从而控制传播。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流行与控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He JF  Xu RH  Yu DW  Peng GW  Liu YY  Liang WJ  Li LH  Guo RN  Fang Y  Zhang XC  Zheng HZ  Luo HM  Lin JY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4):227-232,T001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story syndrome,SARS)流行特征,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依据与参考。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SARS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 目前追溯到首例发病日期为2002年11月16日,家庭聚集发病5例;2003年1月2日,河源市为全国最早正式报告SARS病例的城市。至2003年6月15日止,广东省共有15个地级市报告SARS病例1511例,全省报告发病率为1.77/10万,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5个城市(佛山、广州、深圳、中山及江门),占病例总数的95.97%,广州市报告病例最多,占病例总数的85.81%;报告死亡数为58例,报告死亡率为0.07/10万,病死率为3.84%。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28日至2月26日(占病例总数的50.69%),单日发病例数最多的为2月8日,共55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20—49岁),占65.86%。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有明显的医院和家庭聚集现象,医务人员的聚集性病例占病例总数的19.38%,家庭聚集性病例占12.04%。早期135例无明确接触史的社区散发患者中,从事与动物相关职业者11例,占8.14%。潜伏期为1—12d,中位数为4.5d。实行严格的SARS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落实预防控制SARS的各项指引,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强化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指导和落实,做好消毒和个人防护工作是主要的控制措施。结论 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是控制SARS流行的关键;重点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一些研究结果支持SARS病原可能来源于动物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