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 3例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3例显示主动脉内膜片及其分隔的真假腔,18例显示内膜破口和再破口,假腔内附壁血栓形成11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结论 MRI对发现主动脉夹层内膜片及真假腔,判断病变部位、程度和主要血管分支的受累情况均有明显优势,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结合右-左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杂交技术")治疗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采用"杂交技术"治疗5例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先用8mm人工血管行左-右颈总动脉旁路移植,再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下用覆膜支架行降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同时堵闭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结果 5例均置入1个覆膜支架移植物,手术均获成功,无内漏、截瘫及脑部等并发症发生,左上肢也无缺血表现。术后平均1周出院,术后3个月行心脏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旁路血管通畅,胸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消失。结论 "杂交技术"治疗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及安全可靠的特点,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指征、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7月间接受腔内隔绝术的37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通过主动脉CTA明确诊断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其中33例表现为单一夹层破口,4例表现为多个破口,均采用全麻下经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封闭夹层破口。结果37例均成功进行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无中转开胸手术,4例多个破口患者,2例使用2个覆膜支架,2例远端夹层破口旷置,术后无内漏,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5~36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口封闭,胸降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及形态均无明显改变,假腔内血栓逐渐机化,1例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1例因再发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死亡,其余病人未出现与支架植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避免了开胸手术且相关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早期疗效满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有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还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31例MRI均清晰显示出主动脉内膜瓣及由其分隔的真假腔,还有7例显示出内膜破口或再破口。全组中合并主动脉瘤样扩张15例,主动脉弓分支受累5例,假腔内血栓形成5例,主动脉瓣返流10例,左心室肥厚和/或心腔扩大10例,向胸腔渗漏2例。结论 MRI是一种无创性优良影像检查方法,能显示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对主动脉夹层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覆盖支架经皮介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的方法.方法本组11例病人降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患者行人造血管覆盖支架经皮的介入治疗.经股动脉将美敦立公司Talent主动脉覆盖支架置于降主动脉夹层裂口处,支架自膨胀张开使人造血管覆盖支架固定于裂口附近的主动脉壁上将裂口封闭并阻断血流进入假腔.结果11例病人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平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内膜裂口全部完全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无内漏,假腔明显缩小.结论人造血管覆盖支架经皮介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具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戴捷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0):2202-2203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ng,AD)过去曾称为夹层动脉瘤,于1961年自首先由Margani报道,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主动脉疾病,未经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死亡率极高.其病因尚不清楚,重要因素主要为高血压. 1 病理改变 主动脉夹层为主动脉内膜撕裂,并在内膜与中外层之间形成壁间血肿,血肿在动脉壁内扩展延伸,形成所谓"双腔"主动脉.多数在主动脉壁内可见两个破口,一为入口,一为出口.少数没有破口,为主动脉壁内出血.DeBaky根据夹层发生的位置分为3种类型[2]:Ⅰ型即夹层起源于主动脉近端,延伸到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Ⅱ型即夹层起自升主动脉,终止于无名动脉;Ⅲ型即夹层起自于主动脉峡部,左锁骨下动脉处或远端,伸展到腹主动脉.  相似文献   

7.
胸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2月至2005年10月31例胸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1.3岁.主动脉根部瘤和升主动脉瘤20例,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8例.施行经典Bentall手术21例,其中合并室缺修补1例,二尖瓣成型2例,二尖瓣置换2例;施行改良Bentall手术4例.施行Wheat手术3例.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3例均施行破口段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结果无住院期死亡,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13~46 d,平均16.4 d.随访1~63个月[平均(21±18.5)个月].术后2年猝死1例,死因不明.1例于术后半年发现主动脉肺动脉瘘1例.1例Stanford B型急性夹层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发现人造血管远端吻合口内膜出现破口,经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愈.结论胸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能够安全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个体化的外科策略和手术方法、精确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后远端夹层形成的原因及再治疗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9月本科收治的3例A型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后患者,术后常规复查发现支架远端出现新发破口,均再次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果:随访至2013年9月,3例患者未再出现新发破口,真腔均完全打开,假腔未见显影。结论: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作为一种新兴术式较传统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相比能明显简化手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但随着手术例数逐渐增多,其远端夹层形成作为严重并发症不容忽视,提示该术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及更多临床验证,而腔内治疗仍可作为再次修复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 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 31例主动脉夹层的 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16例还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31例 MRI均清晰显示出主动脉内膜瓣及由其分隔的真假腔 ,还有 7例显示出内膜破口或再破口。全组中合并主动脉瘤样扩张 15例 ,主动脉弓分支受累 5例 ,假腔内血栓形成 5例 ,主动脉瓣返流 10例 ,左心室肥厚和 /或心腔扩大 10例 ,向胸腔渗漏 2例。结论  MRI是一种无创性优良影像检查方法 ,能显示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 ,对主动脉夹层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65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3年9月~2010年4月共收治65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根据主动脉内膜破口的位置、夹层累及的范围、是否合并主动瓣关闭不全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10例行单纯主动脉置换,13例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半弓人工血管置换,27例行升主动...  相似文献   

11.
Aortic dissection (AD) is a catastrophic disease involving the aorta.Most intimal tears are located in the ascending aorta or the first portion of the descending aorta.1 It is a rare case that the proximal tear originates from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Virtual endoscopy (VE) technology could provide us a specific perspective to see from intraluminal to the outside and was especially helpful to look for and indentify complicated intimal tears.2 Vascular occluder is a useful device to treat vessel diseases alone or combined with other appratus.3 In the present report,we described one case of type BAD with a proximal tear located at the root of LSA.This tear was indentified by VE,confirmed by balloon inflation blocking and sealed with an occluder,while the second tear was repaired with one stent graft (SG).  相似文献   

12.
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g SM  Chang GQ  Li XX  Hu ZJ  Yao C  Yin H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395-1399
目的 总结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68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其中对13例难治性病例进行临床分析。Stanford A型9例:主动脉夹层撕裂口在升主动脉3例,撕裂口在主动脉弓三大主干区域内3例,撕裂口在主动脉弓下段,累及升主动脉3例。Stanford B型4例。8例有2个以上撕裂口,其中3例术前近段夹层主动脉瘤破裂。13例均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术。2例先开胸行升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1例行颈总-颈总动脉旁路术,然后再行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多撕裂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有3例行多撕裂口一期或二期植入多个带膜支架腔内治疗。结果 全组随访2个月~3年。撕裂口在升主动脉病例中1例术后1个月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Stanford A型在近段夹层动脉瘤治疗后,因远段动脉瘤破裂,于术后27h死亡。其余11例术后半年复查CT、MR、多普勒超声等均证实原撕裂口封闭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未见新的夹层。结论 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是治疗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区域内的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率高,死亡率低。对于瘤体破裂病例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及影像分析软件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后支架远端主动脉形态学变化,探讨术后发生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TEVAR手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数据,结合既往Criadol分区原则将主动脉归纳分为胸降主动脉区、肾上腹主动脉区、肾下腹主动脉区及髂动脉区,评估不同区域主动脉真假腔形态及破口分布情况。利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完整收集216例于我院进行定期随访的患者资料,平均随访(3.9±2.1)年,随访期内47例(21.8%)患者支架远端主动脉出现负性重塑。单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脉壁结构异常(马凡综合征病史)和假腔持续通畅(远端破口存在、假腔血栓化不全)是本组患者TEVAR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多[比值比(OR)=1.36, 95%可信区间(CI)=1.12-1.58, P=0.005]以及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少(OR=0.49, 95%CI=0.22-0.71, P<0.001)是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主动脉壁结构异常、假腔持续通畅、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多及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少是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64-sCT)血管造影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术后评估的应用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术26例术后血管造影征象,分析多排CT对该术式术后疗效评估的价值。结果 64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26例患者升主动脉段人工血管、降主动脉段金属支架26枚、支架以远的真假腔及内膜片。共显示24例患者破口共26个,覆膜支架破口封堵术后内漏2个,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复查内漏消失。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术后疗效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优势。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MSCTA检查,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DeBakeyⅠ型8例(34.8%),Ⅱ型3例(13.0%),Ⅲ型12例(52.2%),壁内血肿3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5例(21.7%),均在三维重建中有特征表现。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显示真、假腔的形态、大小、破口位置及其与大分支血管的关系,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盛军  陈宏山 《安徽医学》2018,39(5):568-57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应用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诊断的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D患者MSCTA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MSCTA在主动脉管壁内膜破口总数量和测量左侧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管径方面的差异.结果 22例患者按DeBakey法分型:Ⅰ型2例(9.09%),Ⅱ型5例(22.73%),Ⅲ型15例(68.18%).主动脉内膜初始撕裂的初破口位于升主动脉7例(31.81%),主动脉峡部13例(59.09%),胸主动脉1例(4.55%),腹主动脉1例(4.55%).所有患者均发现夹层远端内膜1个或多个再破口;再破口数量≥2个10例(45.45%),单个12例(54.55%).其中14例患者完善DSA检查,与DSA检查结果比较,MSCTA在显示内膜破口数量和测量左侧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管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P=0.311).结论 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诊断AD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介绍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材料与方法 :本组 6例 Debakey 型的慢性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经股动脉将 Talent覆膜支架置于夹层动脉瘤裂口处 ,支架张开使覆膜支架固定于裂口附近的主动脉壁上将裂口封闭并阻断血流。结果 :6例病人均获得成功 ,手术和临床成功率 10 0 %。 1例患者术中出现内漏 ,置入第二枚支架后漏口封闭。平均随访 7个月 ,所有患者内膜裂口全部完全封闭 ,假腔内血栓形成无内漏 ,假腔均明显缩小。结论 :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安全可靠 ,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改良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改良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23~71岁,中位年龄50.7岁.其中急性夹层14例,慢性夹层6例.应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或右腋动脉顺行灌注(SCP)进行脑保护,施行改良支架"象鼻"手术(即升主动脉和半弓置换及降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同期行Ben-tall手术11例,Cabrol 2例.停循环时间36~86 min,平均34.5 min.结果:术后住院死亡2例(10%).存活患者获随访3个月~2年,无死亡,其中10例于术后3个月定期行主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8例降主动脉夹层内有血栓形成,2例有部分血栓形成.结论:改良支架"象鼻"手术简单,停循环时间短,可以达到支架"象鼻"手术的同样效果,远期降主动脉假腔封闭率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脊髓动脉造影预防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使用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的方法来判断Adamkievicz动脉的起源,并评价其预防截瘫的价值。方法:1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MRA示胸主动脉夹层假腔自T6平面发展至腹主动脉,在T8和T10平面分别有一夹层裂口。术中行两侧椎、甲状颈干、肋颈干、肋间、腰动脉与骶中动脉选择性造影。结果:造影显示该患者的Adamkiewicz动脉起源于左侧腰动脉(L2),术中用两个Talent移植物释放后定位于T6-T12平面,夹层完全封闭,术后患者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均无异常,随访3个月,患者生活如常。结论: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是判断Adamkiewicz动脉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对于夹层裂口位于T8-T10平面的截瘫高危患者,术前进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来判断Adamkiewicz动脉的起源以指导手术中移植物的定位可以预防截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对33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其中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28~81(61.3±19.5)岁,包括累及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19例,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3例,主动脉弓穿透性溃疡3例,主动脉食管瘘1例。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血管腔内修复,其中12例先进行解剖外旁路手术,16例1期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2例使用覆膜支架近端开槽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3例使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或左颈总动脉。结果全组均取得技术成功。术后1例因脑梗塞伴肺炎、肾功能衰竭不治,其余均痊愈出院。30例随访2~52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3例出现头晕等窃血表现,在1个月内缓解。术后随访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示:主动脉支架无移位,6例原有内漏已消失,无新的内漏发生,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内已有血栓形成,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扩大,旁路人工血管及"烟囱"支架通畅。结论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有满意的近期疗效,是治疗此类病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