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9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1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声心动图对移植心脏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心脏移植患者术后 1年内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包积液的变化。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对 2 3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患者进行术后 1年的随访观察 ,测定各房室腔舒张末内径 (LAD、RAD、LVEDD、RVED) ,室间隔、左室后壁及右室前壁厚度 (IVS、LVPW、RVAW ) ,肺动脉收缩峰压力(PAP) ,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波和A波及其比值 (E、A、E/A)及心包积液厚度 (PE)。结果 心脏移植术后1~ 2周时PAP升高 ,RVED和RAD显著增大 ,随后逐步恢复至正常 ;术后 1~ 2月时IVS、LVPW和RVAW显著增厚 ;术后 1~ 2月时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明显下降 ,E/A <1;术后 1~ 2周可见中量心包积液 ,1~ 3个月仍有少量心包积液 ,6个月后心包积液消失。结论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供体心脏结构和功能经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这些变化可为心脏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的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观察2053例心脏手术病人,其中出现术后精神障碍者由专科医师诊断认定并提供治疗方案。结果:54例病人出现精神障碍,其中体外循环术后发生率(3.12%)与非体外循环术后发生率(1.47%)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心功能较差者,更易出现精神障碍(P<0.01)。病人均为成年,表现为躁狂状态、抑郁状态、精神分裂样状态及神经症性反应,预后良好。结论:术后精神障碍主要与精神因素、体外循环损伤、心功能状况等有关,强调精神因素所起的作用,应采取综合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3.
冬眠心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眠心肌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所致的心肌及左室功能持续性损害,改善心肌灌注血流,可使心肌及左室功能异常达到部分或完全恢复。冬眠心肌存在于多种临床综合征中。冬眠心肌在血流动力学、能量物质代谢、形态和组织学特征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临床上有多种无创性方法可用来检测冬眠心肌的存在,术前对心肌的缺血程度和范围进行准确的评估,是选择性地施行心肌血运重建术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和术中处理方法。方法:连续57例患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予以适量扩容、小剂量α受体兴奋剂以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采用心脏稳定器控制局部心肌运动幅度,阻断冠状动脉或在置入血管塞控制冠状动脉出血情况下进行血管吻合。全组吻合前降支57例,对角支21例,右冠状动脉27例,钝缘支42例,后降支20例。结果:术后1例死于并发感染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余患痊愈出院。随访所有患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冠状动脉造影示桥路和吻合口通畅。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极为重要。弹力线阻断靶血管近远端或腔内置入血管塞法均能有效地控制切开的冠状动脉出血。冠状动脉吻合的顺序应是先行前降支和右冠系统的吻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大鼠同种异体动脉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和sD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颈动脉移植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辛伐他汀10mg/(kg·d)治疗8周,对照组每天经口灌胃等量的蒸馏水。分别于术后1、4、8周切取移植的颈动脉进行病理检测和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结果实验组在各个时期单核细胞的浸润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内皮细胞较完整;对照组随着时间延长内膜渐增厚,管腔渐狭窄,而实验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辛伐他汀有保护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并能延缓大鼠同种异体动脉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吴巧艺  林峰  陈道中 《中国医药》2009,4(7):489-490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供心长时间保存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只和实验组20只,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各10只。建立Langendorff-Neely灌注模型,分别用HTK液和加入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100彬L的HTK液作为停搏液和保存液。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c-met受体;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bcl-2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c-met受体表达升高,凋亡指数降低,bcl-2mRNA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通过其特异性受体c-met的表达上调bcl-2mRNA表达,减轻供心的细胞凋亡,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佛氏窦瘤破裂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0.35~4.5%且预后差,进展快,病人多在2年内死亡。由于病人病情严重,对手术耐受性差,加之病变多较复杂,手术难度大。我科于1987年7月15月在体外循环下为一名佛氏窦瘤破裂合并间隔缺损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人进行手术修复获成功。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6岁。幼年时曾发现心脏杂音,但无症状,于入院前1个多月饮酒后突感心悸气促,以后每因活动而心悸气促加重,无胸痛及下肢浮肿,尚能从事一般轻的劳动,体力渐下降,症状也日趋明显。入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甘露醇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 方法 采用 2 1± 2天的健康小白兔离体心脏 ,建立离体心脏左心做功模型 ,观察 2 0 mmol/L 甘露醇停搏液对心脏缺血 12 0 min后心脏功能和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甘露醇停博液组和 St.Thomas停搏液组相比较 ,其心功能恢复较好 ,冠脉流量高 ,心肌线粒体丙二醛 ( MDA)含量低 ,心肌超微结构改变轻。 结论 加入甘露醇能提高 St.Thomas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5例原位心脏移植术后高脂血症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5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并发高脂血症受者,接受以饮食控制 绞股蓝总甙 维生素E或附加辛伐他汀等综合治疗。5例受者随访11~52个月,发生高脂血症的时间为移植后2~18个月。经治疗高脂血症均得到控制,2例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以饮食控制 绞股蓝总甙 维生素E或附加辛伐他汀等综合治疗对心脏移植术后并发高脂血症受者的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单中心13例心脏移植后存活超过10年受者的治疗及随访情况.方法 13例受者在1995年8月至2001年6月期间接受心脏移植,前8例受者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皮质激素的经典免疫抑制方案,后5例在该方案基础上进行了免疫诱导,有6例在吗替麦考酚酯(MMF)上市后将硫唑嘌呤替换为MMF.围手术期对主要并发症及时进行防治,术后对受者进行定期随访,建立个人长期随访档案,监测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物血管病(CAV)发生情况,采用生存质量调查表分析生活状况.结果 13例存活超过10年的受者占同期心脏移植总例数的48.1%(13/27),术后受者心理状态较好,生存质量良好,均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术后近期(1年内)发生的并发症包括AR 3例、感染4例、肾功能不全3例、移植物右心功能不全5例、移植后新发糖尿病2例及肝功能不全5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术后远期(1年后)发生的并发症包括CAV 2例、AR 4例、高胆固醇血症5例、高血压病4例、高尿酸血症10例及慢性肾功能损害3例等.1例受者于移植后13年因并发肝癌死亡.结论 心脏移植受者长期存活与其心理状态、经济条件、依从性及良好的随访制度等密切相关,并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follow-up of 13 recipients with survival of over ten years after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hirteen male recipients underwent orthotopic heart transplantation between August 1995 and June 2001 in our center and received standard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protocols (8 cases) or induction therapy protocols (5 cases). Cyclosporine, azathioprine or mycophenolate mofetil, and prednisolone were applied as maintenance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s. Six recipients switched from azathioprine to mycophenolate mofetil when mycophenolate mofetil was available.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prevented and treated. After operation, the recipients were followed up regularly to set up personnel long-term follow-up files. The incidence of acute rejection (AR) and (cardiac allograft vasculopathy (CAV) was monitored. Results The 13 survived recipients accounted for 48. 1 % of the total number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13/27). All survivals recovered well and had a good quality of life. The recent (1 year) complications included acute allograft rejection (3 cases), infection (4 cases), renal insufficiency (3 cases), allograft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5 cases), post-transplant diabetes (2 cases) and liver dysfunction (5 cases). The long-term (1 year later) complications included acute allograft rejection (2 cases), CAV (2 cases), hypercholesterolemia (5 cases), hypertension (4 cases), hyperuricemia (10 cases) and chronic renal impairment (3 cases). One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 died of liver cancer 13 years after transplantation. Conclusion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cardiac allograft recipient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state, financial condition, compliance and follow-up medical system, while the soc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