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肝癌细胞系MHCC97亚群中甲胎蛋白的表达差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宁  窦科峰  李韧  樊菁  张福琴 《医学争鸣》2006,27(19):1799-180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在不同肝癌细胞亚群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法将肝癌细胞分成边缘群(SP)及非边缘群(Non—SP)2个细胞亚群,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AFP在2个不同肝癌亚群中的表达变化及含量.结果:SP细胞仅占细胞总体的1.8%,SP细胞AFP表达明显高于Non—SP细胞(P〈0.01).结论:AFP在肝癌细胞中表达有差异,强阳性多数分布在SP细胞亚群中,进一步证实了肿瘤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侧群(side population,SP)表型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角度出发,对肝癌细胞系中的SP细胞进行检测、分离和评价。方法利用SP细胞能将荧光染料Hoechst33342泵到细胞外的特性,结合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果在肝癌细胞系PLC、Huh7、Hep3B、SMMC7721及1例临床肝癌组织中检测到SP细胞的比例依次为0.8%、0.3%、0.6%、0.3%、0.4%;未在HepG2中检测到SP细胞。NOD-SCID荷瘤实验发现SP细胞较非SP细胞具有更高的成瘤性。结论肝癌细胞系及标本组织含有少量的SP细胞,这些SP细胞比非SP细胞具有更强的成瘤性,为进一步分析SP细胞的肿瘤干细胞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 mRNA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敏感的方法以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mRNA。【方法】巢式RT PCR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成分中AFPmRNA。【结果】 49例肝癌中 17例检出AFPmRNA ,阳性率 35 % ,其中 9例证实有转移的 6例阳性 (6 7% )。 19例肝硬化、6例急性肝炎、8例慢性肝炎、5例肝良性肿瘤、6例肝内胆管癌、11例肝转移癌、13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外周血细胞AFPmRNA的存在与肝内肿癌灶的数目、是否有门静脉癌栓形成、远处器官转移与肿瘤的TMN分期密切相关 ,与血清AFP浓度无关。【结论】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 ,可帮助早期发现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K7、CK19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以及与HCC患者甲胎蛋白(AFP)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65例原发性HCC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及血清标本,免疫组化检测CK7、CK19表达情况,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FP水平。结果HCC患者癌组织中CK7的表达阳性率为46.2%(30/65),CK19表达阳性率为18.5%(12/65)。HCC癌组织中可见表达CK7、CK19的卵圆细胞,可同时表达AFP。CK19表达与血清AFP表达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00)。结论人类HCC中同样有卵圆细胞的存在,这部分HCC患者预后较差,AFP及CK19的联合检测可有助于这部分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VIP对人脐血CD34+细胞向肝系分化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对人脐血造血干细胞(HSC)向肝系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分选技术纯化人脐血CD34+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纯度;VIP和混合因子(包括VIP、EGF、HGF)作用CD34+细胞后,酶联免疫化学法测定CD34+细胞及上清AFP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34+细胞上肝系标志AFP、白蛋白(ALB)、细胞角质素19(CK-19)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34+细胞上ALB表达;巢式RT-PCR方法检测CD34+细胞上AFP、ALB的mRNA表达,随机选送ALB产物测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细胞上不表达CK-19蛋白,但有AFP和ALB蛋白表达;VIP作用CD34+细胞14 d后, 细胞内的AFP质量浓度(165.00±8.51 pg/mL)较对照组(270.00±11.37 pg/mL)显著下降(P<0.05).Western blot显示VIP作用后CD34+细胞内ALB蛋白表达有减弱趋势.人脐血CD34+细胞表达了AFP mRNA和ALB mRNA,随机选取ALB产物测序与GeneBank中ALB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结论人脐血CD34+细胞表达肝系标志AFP、ALB,虽未见CK-19表达,但仍提示造血干细胞有向肝细胞横向分化的可能.VIP降低了人脐血CD34+细胞AFP及ALB表达.这种对造血干细胞内胚层细胞标志物表达的抑制,提示VIP对HSC向肝细胞横向分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生存素(Survivin)及抑癌基因P53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HCC患者中HBx、Survivin及P5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中HBx的表达率为46.6%(27/58)。HBx蛋白阳性的HCC组织和HBx蛋白阴性的HCC组织中Survivin、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4%(19/27)、74.1%(20/27)和35.5%(11/31)、38.7%(12/3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x与Survivin、P53表达呈正相关(r=0.413 6、0.432 2,P〈0.05)。HBx染色的阳性率与AFP水平和分化程度相关;Survivin染色的阳性率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53染色的阳性率与门静脉癌栓和肿瘤直径相关。结论在HCC的发生过程中HBx蛋白可上调Survivin及P53蛋白的表达,促进HC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肝脏前体细胞(WB-F344)在不同的刺激下可以分化成肝细胞或胆管细胞。本研究旨在比较外源性和内源性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对WB-F344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重组人CTGF直接刺激WB-F344细胞,MTT法观察CTGF对WB-F344细胞活性的影响;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TGF对WB-F344细胞分化的影响:包括肝系标志物甲胎蛋白(α-feto protein,AFP)、白蛋白和胆系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蛋白水平的变化。构建含CTGF全长编码基因的质粒(dl6-96-CTGF)转染WB-F344细胞,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CTGF的WB-F344细胞株,Western blotting方法同样检测上述标志物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重组人CTGF作用于WB-F344细胞24h后,可以轻度抑制细胞活性,但剂量关系不明显。高剂量CTGF作用于WB-F344细胞24h后,可以明显改变WB-F344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幼稚肝细胞标志物AFP的表达减少,而成熟肝细胞标志物白蛋白和胆管细胞标志物CK-19的表达均增加。成功构建CTGF全长编码基因的质粒,并用G418获得稳定转染CTGF全长质粒的WB-F344细胞株。稳定转染dl6-95-CTGF的WB-F344细胞,与转染dl6-95相比,AFP和CK-19表达均减少,白蛋白表达增加,但诱导程度没有外源性明显。结论与内源性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相比,外源性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以明显改变肝脏前体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具有诱导肝脏前体细胞向成熟肝脏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分子对肝癌细胞系Hep3B细胞中侧群(SP)细胞的影响。方法雷帕霉素抑制mTOR,流式细胞术分析Hep3B细胞系中SP细胞的比例,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ep3B细胞中SP细胞和非侧群(non-SP)细胞成克隆能力。结果 Hep3B细胞中存在SP细胞,经过雷帕霉素处理后,SP比例明显降低。雷帕霉素能够明显降低SP细胞的软琼脂成克隆能力,对non-SP细胞的软琼脂成克隆能力影响不显著。结论 mTOR的活性对Hep3B细胞中SP细胞的维持起重要作用,抑制mTOR的活性使SP细胞比例明显减低,并能显著抑制SP细胞的软琼脂成克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 (AFP)mRNA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realtimeRT -PCR技术 ,定量检测 5 6例肝细胞癌、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 1例肝硬化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AF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5 6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 34 6 44 .6± 9490 5 .4copies/μgRNA ,其中 2 9例为阳性 ;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 1例肝硬化患者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均未检测到AFPmRNA的表达。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分期、门静脉癌栓及肝外转移密切相关 ,与肿瘤直径、数目及血清AFP水平无明显相关 ,可作为预测肝癌发生远处转移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AFP mRNA在复发性肝癌及伴有肝外远处器官转移的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RT-PCR检测40例复发性肝癌及伴有肝外远处器官转移的原发性肝癌血液AFP mRNA。结果:21例伴有肝外远处器官转移的原发性肝癌血液AFP mRNA均表达阳性(100%),19例复发性肝癌患者中有7例血液AFP mRNA表达阳性(3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液AFP mRNA有希望成为判断肝癌复发或预测肝癌远处器官转移的客观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AFPmRNA在复发性肝癌及伴有肝外远处器官转移的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RT-PCR检测40例复发性肝癌及伴有远外器官转移的原发性肝癌血液AFPmRN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lypican-3,GPC-3)及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免疫组化检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及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 and cholangiocarcinoma,CHC)中的价值,以及对HCC的预后进行判断应用。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病理科142例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其中肝细胞肝癌9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32例、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16例,采用GPC-3及CK-19免疫组化染色,比较GPC-3及CK-19在这3组病例的肝癌细胞及肝内胆管癌细胞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免疫组化检测GPC-3,HCC中检测出79例阳性(84%),其中在中低分化组中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都明显高于高分化组,表达强度与HCC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01)。ICC组中阳性5例(15.6%),而CHC组中16例均为阳性(100%);CK-19免疫组化检测,HCC组中均为阴性,ICC组有31例阳性(96.6%),CHC组16例均为阳性。结论 GPC-3免疫组化检测对HCC和CHC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联合采用GPC-3和CK-19对HCC、ICC、CH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筛选赣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近5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患者43例(术前均未经任何抗肿瘤治疗),应用免疫组化通用型二步法检测并对比GPC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对比分析GPC3和AF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1.GPC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与在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PC3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GPC3与AFP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GPC3对肝癌免疫组化诊断敏感性更高(P<0.0005).结论 1.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AFP相比,GPC3具有更高的免疫组化诊断敏感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免疫标志物应用于肝癌的临床免疫组化诊断和鉴别诊断.2.GPC3表达强度与肝癌患者肿瘤细胞分化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甲胎蛋白(AFP)表达与肝祖细胞激活状态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观察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6例,女性16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51岁。对手术病理标本进行AFP和细胞角蛋白19(CK19)染色,定量;分析祖细胞的激活状态评分与AFP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观察AFP的表达对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结果 肝癌组织AFP高表达组总生存期短于肝癌组织AFP低表达组(P = 0.021)。祖细胞的激活状态评分与血清AFP浓度、肝癌组织AFP表达呈正相关(P = 0.046,P < 0.001)。结论 肝细胞癌甲胎蛋白表达对肝癌预后有不利影响,它与肝脏祖细胞的激活状态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肝干细胞的起源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肝干细胞的活化、分布、来源和免疫表达特征.方法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S-P方法观察94例肝细胞癌(HCC)和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10例混合型肝癌的肝干细胞情况,用5例肝硬化和4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在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干细胞免疫标志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可观察到肝于细胞向肝癌细胞的转化,以混合型肝细胞癌中肝于细胞免疫表型表达率最高(P<0.05).结论不同病理组织类型的肝癌组织中均存在不同分化状态和不同来源的肝干细胞,可能由于肝干细胞(hepatic stem cell,HSC)分化不全或分化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cG(polycomb group)相关蛋白RYBP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差异表达 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7例HCC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RYB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 与HCC临床病理特征、患者5年生存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RYBP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 织(P<0.05)。HCC患者RYBP表达水平与HBsAg,AL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tidase,GGT)、III型前胶原、肿瘤 大小、远处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指标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表明HCC癌组织中RYBP低表达患者 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和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明显低于RYBP高表达患者(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低龄和RYBP高表达是RFS的保护因素,而GGT、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等指标是RFS的危险因素(P<0.05);RYBP高表达是OS的保护因素,但肿瘤个数,ALT,GGT,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腹膜癌胚抗原(peritoneal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pCEA),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瘤大小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GGT、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淋巴 结转移和TNM分期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与血清中AFP水平相比,肿瘤组织 中RYBP的表达水平能更好地预测HCC患者的预后。结论:PcG相关蛋白RYBP在HCC组织中表达降低,影响HCC患者 的预后,可能成为HCC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唐力军  高毅  张志  李浩  单毓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8):1167-1169,1174
目的探索人骨髓来源多能成体祖细胞(mulf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s from human bone marrow,hMAP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为肝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分组:A组1(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20ng/mL诱导;B组(阳性对照组):L-02人肝细胞株;C组(阴性对照组):未加任何诱导因素的MAPCs。免疫细胞化学鉴定不同诱导分化阶段细胞的白蛋白(albumin,ALB)、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VP)、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 18,CK-18)、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等肝细胞特征的表型变化并计数阳性细胞比率;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分化第21、35天后细胞的ALB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ALB、CK-18在不同时间段基本为阳性着色;CK-19在各组均为阴性着色,AFP作为早期不成熟肝细胞的一个标志,仅在诱导第7天为阳性着色;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在诱导分化第21、35天,ALB均有阳性表达。结论hMAP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向肝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Galeetin-9 mRNA在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TRIZOL法从89例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提取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其Galetin-9 mRNA的表达量。结果:癌组织中的Galectin-9 mRNA表达较癌旁组织表达下降,仅为癌旁组织的0.504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癌组织中的Galecin-9 mRNA表达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术前转移、病理分化、TNM分级、术后复发存在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年龄、HBsAg、AFP、肝硬化、包膜完整性无相关性(P〉0.05)。结论:Galectin-9 mRNA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病理分化、转移、复发有关,可能成为诊断肝癌及判断预后的新生物学指标或治疗肝癌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9.
观察了30例血清甲胎蛋白阴性或低值大肝癌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学。发现有19例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其中仅2例免疫组化试验甲胎蛋白阳性,此结果提示在肝细胞癌细胞内发生的透明变可抑制甲胎蛋白合成,这可能是导致大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阴性或低值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肝癌患者syndecan-1基因蛋白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yndecan 1蛋白与肝细胞肝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ABC法 )检测syndecan 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结果 :发现在 31例肝癌组织中的syndecan 1阴性表达 18例 ,分化不良的肝癌syndecan 1阴性表达率高于分化较好者 (80 .0 %比 37.5 % ,P <0 .0 5 ) ;直径 >5cm的肝癌syndecan 1阴性表达率高于直径≤ 5cm肝癌 (85 9%比 35 3% ,P <0 .0 1) ;大体标本或镜下癌栓syndecan 1阴性表达率高于无癌栓的肝癌 (91 7%比 6 8% ,P <0 .0 1)。syndecan 1的阴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甲胎球蛋白水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有无、包膜的有无等因素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syndecan 1的低表达与肝癌增大、分化程度低、侵袭转移发生等恶性表型相关 ,可能对这些表型起负调节作用 ,可视其为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