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239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82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用雷尼替丁、羟氨苄青霉素和甲硝唑三联疗法2周,追踪1年,并与145例铋剂三联疗法病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溃疡愈合率87.8%,HP根除率89.0%;对照组两参数为92.4%和85.7%(P均>0.05)。治疗组副反应显著少。追踪1年,治疗组HP感染再燃9例(12.3%),重感染2例(2.7%),溃疡复发率HP阴转组1/61(1.6%),HP阳性组7/11(63.6%)(P<0.01)。因再燃率高且在停药后4~8周发生,建议修定HP根除的标准时间,应从4周末延到8周末。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清胃泌素-17与抗幽门螺杆菌抗体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筛查中具有应用价值,甚至认为这些指标是胃黏膜血清学活检,现将有关进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共识意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相似文献   
4.
<正>营养支持治疗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很强专业性。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广州)"[1]中对营养支持治疗的内容未展开论述,现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学分会以及国内部分胃肠外科专家讨论制定本共识。根据证据级别的高低,本共识将推荐等级分为"强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经过10多年来大量研究,现已确认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与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能与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发生有关.根除Hp可治愈这些疾病,但随之而来的是抗生素耐药,Hp耐药决定着根除治疗的成败.本研究用E-test的方法对广州两家三甲医院Hp对甲硝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耐药情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克拉霉素与甲硝唑及兰索拉唑联合应用治疗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方法:59例符合条件的病人随机分成两个治疗组,其中30例口服克拉霉素250mg,甲硝唑400mg,兰索拉唑30mg,另一组29例口服克拉霉素500mg,甲硝唑400mg,兰索拉唑30mg,用法均为每日2次,疗程1周,继而口服兰索拉唑30mg,每日1次,共1周。疗程结束后1个月复查胃镜。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本地区患幽门螺杆菌(Hp)根除后再感染和溃疡复发情况,本研究以^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尿素酶、组织学及细菌培养),对十二指肠溃疡患Hp根除后共184例进行2年定期随访,并配合随机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指模技术鉴定Hp复发与再感染,结果发现:Hp根除后第1、2年再感染率力0.55%和0.56%,Hp持续阴性仅有1.1%溃疡复发,全部病例未发生溃疡出血,而同期Hp无根除的对照组2年溃疡累积再出血率为26.6%(P<0.005)。结果证明,成人患Hp根除后对Hp再感染不易感,发展中国家Hp根除后再感染率也相当低,以预防溃疡复发为目的的Hp根除疗法同样适用于高Hp感染率地区。  相似文献   
8.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其中小肠约占30%~40%。其发病率与地理环境、种族等因素有关。北欧及北美洲发病率较高,南欧、亚洲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较低,但近年在全球范围及在我国均有呈上升的发展趋势。目前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腹痛、腹泻、发热、贫血、血沉增快等)、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中的典型改变。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学术会议纪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 (Hp)学术会议于2 0 0 2年 8月 1 6~ 1 8日在北京召开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 31 0人。本次会议举行了 6场共 2 1个专题报告 ,收到论文 1 92篇 ,其中 71篇进行了会议发言交流。会议期间还举行了 6个卫星会。专题报告涉及Hp研究的各个领域 ,包括 :Hp的微生物学 ;Hp与胃癌、Hp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Hp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FD)、Hp与胃食管反流病 (GERD)、Hp与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所致的胃肠损害 ;Hp疫苗研制 ;Hp的诊断和治疗 ;近代先进研究技术如生物芯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转染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hVEGF)基因促使血管内支架处内皮细胞生长以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方法 将 phVEGF基因局部涂布于由多聚赖氨酸包被的血管内支架上 ,采用介入方法经颈静脉插管至 6只狗的右肝静脉 ,同时以置入裸支架为对照组。结果 支架置入后第 1周 ,在转染 phVEGF基因组局部血管组织内 ,RT PCR法检测到 phVEGF的表达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发出黄绿色荧光 ;扫描电镜显示支架腔内皮分化程度较对照组高。置入后第 8周 ,转染 phVEGF基因组 (n =6 )血管造影显示支架通畅 ,而对照组 (n =5 )则均发生再狭窄 ;支架端肝静脉血管平均新生内膜厚度 ,平均新生内膜面积 ,百分狭窄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0 .16 7± 0 .10 3)mm比 (1.96 5± 0 .72 5 )mm ,(2 .5 6 8± 1.5 2 6 )mm2 比 (17.5 96± 7.939)mm2 ,(11.46 2± 5 .42 3) %比 (6 8.5 0 5± 2 4.0 0 3) %,P <0 .0 5 ];免疫组化显示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 (PLI)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0 .0 30± 0 .0 0 2 )比 (0 .0 42± 0 .0 0 3) ,P <0 .0 5 ) ]。结论 phVEGF基因涂布支架可加速支架内皮化的形成 ,进而抑制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殖引起的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