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RT植入技术(图1)是集起搏技术、电生理检查、标测电极操作技术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于一体的复杂操作技术。经多年的临床应用,虽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在植入操作的术中及术后,最常见的有:(1)未成功进入冠状窦;(2)冠状窦及其静脉撕裂、穿孔;(3)左室电极导线未能成功植入;(4)电极脱位;(5)膈肌刺激等。我们经过反复实践,对该操作技术进行了某些改良,并成功的进行了2例左室电极的植入,其操作过程简单,植入定位准确,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24h内均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通过加强护理及监护,降低病死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可提高PCI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56例患者中,54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96%。结论 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PCI的护理配合和IABP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操作,确保PCI及IABP有效、安全实施,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心脏临时起搏置入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70例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床旁球囊漂浮电极技术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救治.结果 所有患者全部起搏成功,即刻起搏成功率100%.操作过程中患者无明显心悸、头昏、黑朦,操作时间(6.8±3.1) min,电极植入深度(36.5±2.9) cm,电压5 V左右,留置起搏电极导管时间(10.0±3.2) d.仅有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经撤管治疗后康复.结论 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心脏临时起搏置入术方便、快速、高效、创伤小、安全且不影响患者的四肢活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球囊漂浮电极床旁心脏内临时起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病人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通过插入导管的长度和起搏心电图QRS波形态的指导,植入球囊漂浮导管至右心室行临时心脏起搏。结果成功起搏55例(97.22%),开始穿刺到成功起搏时间(6.7±3.5)min,植入深度(37.5±3.5)cm,留置电极导管时间1—14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球囊起搏电极导管能迅速安全行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5.
多种介入方法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采取多种介入方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时起搏器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高危岛性心肌梗死(AMI)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1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临时起搏器植入、IABP支持条件下行急诊PCI治疗,观察抢救成功率、使用时限及临床效果.结果 抢救成功率76.9%,临时起搏器植入时间为(22.4±6.4)h,IABP置入时间(122.4±23.8)h.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结论 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时起搏器植入及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抢救成功率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普通电极与球囊漂浮电极在临时起搏应用中的临床差异。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因缓慢性心律失常行临时起搏治疗的患者,共312例。其中,男160例,女152例,年龄24~93岁,平均(62±8.5)岁。根据植入临时电极不同,分成两组,普通电极组和漂浮电极组。对比两组电极操作时间、以及所测试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电极起搏位置和电极移位发生率。结果球囊漂浮电极组与普通电极组比较,起搏参数包括阈值、感知以及电极移位发生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电极操作时间和电极到位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比较,具有相同的起搏的阈值、感知和电极移位发生率,以及相近的电极操作时间。为临床安全有效的临时起搏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近、远其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004-01~2011-02共收治117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74例,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43例,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14例,腔内溶栓+内膜下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结果:117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有效率94.02%(109/117),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成功率94.36%(70/74),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成功率88.36(38/43),其中17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结论: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著提高了弥漫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再通比率。  相似文献   

8.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亚奇  丁福万 《当代医学》2009,15(29):536-53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介入技术(球囊和/或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30例(35条肢体)。结果33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2例转手术搭桥。1例髂动脉支架,2例股浅动脉支架后再次出现下肢缺血,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36月,平均21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6±0.12。结论介入技术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ous therapy,CRT))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CRT术中左心室的电极导线通常经冠状静脉植入左心室,植入成功率为92%;大约8%的患者因为冠状静脉解剖变异或畸形无法经静脉顺利植入左心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透视下球囊扩张治疗良性放射性食管狭窄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从1997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共对12例良性放射性食管狭窄行透视下球囊扩张治疗。最大球囊直径为15mm(n=19),20mm(n=5),25mm(n=2)。对此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吞咽困难复发和并发症分别进行评估。结果12例患者共接受了26次球囊扩张(平均2.2次),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成功率为75%,5例患者仅行1次扩张。7例患者在首次扩张后出现复发,随后进行了重复扩张。1例患者出现Ⅰ型食管穿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尽管球囊扩张的复发率高,透视下球囊扩张仍然是简单、安全治疗良性放射性食管狭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后静脉的X 线解剖特征,探索其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导线植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球囊逆行造影并通过交通支显影对78例患者的心后静脉直径及其与冠状静脉窦主干的角度进行观测,对成功植入左室导线的病例分析起搏参数?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平均每位患者直径超过4F的分支血管有(1.63 ± 0.49)个;40例(51.3%)患者可见心后静脉,22例(28.2%)患者成功植入左室起搏导线至心后静脉内?心后静脉直径(2.03 ± 0.57)mm ,其开口距离冠状静脉窦开口为(6.73 ± 6.25)mm,与冠状静脉窦开口方向成角为(127.0 ± 27.1)°;交通支显影方法有利于显示心后静脉,超选插管能显示心后静脉的分支,增加左室导线植入成功率?成功植入心后静脉的22例患者起搏阈值为(1.1 ± 0.4)V?结论:心后静脉开口靠近冠状静脉窦口,交通支显影方法有利于显示心后静脉,心后静脉可作为左室电极导线植入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王兵  江洪  陈玲  丁峰  董艳芬  孙玉玲 《医学综述》2013,19(8):1512-151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CRT)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电极植入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后外侧分支,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右心房电极植入右心耳,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患者成功植入CRT起搏器,无并发症,左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后外侧分支,各项测试参数满意。随访期间,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明显缩小,QRS波时限由180 ms缩短至130 ms,心室起搏比例超过95%。结论 CRT起搏确能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运动,脉冲多普勒血流检测Tei 指数,Teichholtz法计算心功能,探讨三种检测方法准确评价冠心病支架治疗前、后左室功能的时机和优劣.方法 18例行支架植入治疗的冠心病(CHD)患者;20例年龄55-70岁健康人作为对照.CHD组又分为支架植入术前、术后5天、15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3例未经正规治疗的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给予依那普利口服10mg,每日2次共6个月。结果 依那普利降压有效率100%,同时依那普利可降低左心室室壁厚度、左心室心肌重量及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论 依那普利治疗6个月可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is an effective electric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heart failure and cardiac dyssynchrony.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egree of acute left ventricular (LV) resynchronization with biventricular pacing (BVP) at different LV sites and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of performing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 to quantify acute LV resynchronization during CRT procedure. Methods Fourteen patients with NYHA Class Ⅲ-Ⅳ heart failure, LV ejection fraction 〈35%, QRS duration 〉120 ms and septal-lateral delay (SLD) 〉60 ms on tissue Doppler imaging (TDI), underwent CRT implant. TDI was obtained from three apical views during BVP at each accessible LV site and SLD during BVP was derived. Synchronicity gain index (Sg) by SLD was defined as (I+(SLD at baseline - SLD at BVP)/SLD at baseline). Results Seventy-two sites were studied. Positive resynchronization (R+, Sg〉1) was found in 42 (58%) sites. R+ was more likely in posterior or lateral than anterior LV sites (66% vs. 36%, P 〈0.001). Concordance of empirical LV lead implantation sites and sites with R+ was 50% (7/14). Conclusions The degree of acute LV resynchronizaUon by BVP depends on LV lead location and empirical implantation of LV lead results in only 50% concordance with R+. Performing l-rE during CRT implantation is feasible to identify LV sites with positive resynchroniz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近期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48例(冠心病组)及同期的无心肺疾病者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VVI技术分别对正常对照组及冠心病组LAD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心尖四腔切面[包括后间隔心尖段(A)、中间段(B)、侧壁心尖段(C)]、心尖两腔切面[包括左室前壁心尖段(D)、中间段(E)、基底段(F)]、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包括前室间隔中间段(G)、基底段(H)]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应变率(SRs)、应变(ε);同时测量冠心病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然后作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术前除A、C节段外,其余各节段Vs、SRs、E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冠心病组B、D、E、F、G、H节段中除B节段外,其余节段Vs、SRs、ε在术后1个月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或001);冠心病组患者支架植入前LVEF[(4750±680)%]明显高于支架植入后[(5940±710)%](P〈0.05)。结论VVI技术可以作为定量评价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近期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一种无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安装埋藏式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QRS波宽度、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结果两组患者QRS波宽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LVEDD、LVEF、LA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LVEDD、LVEF和LA的影响无差别,但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者的QRS波宽度明显较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光束发射断层扫描(SPECT)/计算机断层显像(CT)门控心肌显像相位分析是否可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以及对CRT的远期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该院因诊断慢性心力衰竭行CRT或心脏再同步除颤起搏器植入术(CRTD)的患者37例,分为治疗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行SPECT/CT门控心肌显像相位分析,应用相位分析技术检测左心室瘢痕负荷,评价左室收缩协调性指标(峰相位、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和带宽),观察两组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同步性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同步性指标(瘢痕负荷、峰相位、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和带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PECT/CT门控心肌显像相位分析可以评价CRT术前适应证、预测术后效果、判断术中电极植入的位置,是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STE)检测的左心室扭转参数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短期疗效的价值。方法接受CRT治疗的心衰患者34例,在术前3 d及术后1个月采用STE检测左心室基底和心尖峰值旋转角度(Rot-Ba 和Rot-Ap)、基底和心尖达峰值旋转角度时间(T-Ba 和T-Ap)、基底和心尖达峰时间差(Ba-Ap Rot Delay)、左心室峰值扭转角度(Ptw)和达峰时间(TPtw)、左心室标化峰值扭转角度(Ptor)。将术后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减小率△LVESV≥15%定义为CRT短期治疗有效。结果21 例(61.8%)患者为CRT 短期治疗有效组(R 组)。术前R 组Rot-Ba、Rot-Ap、Ptw 和Ptor 大于无效组(NR 组),Ba-Ap
Rot Delay 短于NR 组,其余参数无差异。术后与NR组比较,R 组的Rot-Ba、Rot-Ap、Ptw 和Ptor 增大,Ba-Ap Rot Delay 缩短。Rot-Ap、Ptw 和Ptor 是△LVESV≥15%的独立影响因素,Ptw跃2.2毅预测CRT 短期治疗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和74%。结论STE 检测的左心室扭转参数可准确预测CRT 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腋静脉的解剖特征,并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中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左室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D)患者59例,根据左室导线植入径路分为腋静脉组(n=23)和锁骨下静脉组(n=36),比较两种径路左室导线植入时间?参数及相关并发症;同期选择新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患者67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腋静脉造影,比较慢性心力衰竭和正常心脏结构患者腋静脉内径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CRT/CRTD和DDD装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组和双腔起搏器组腋静脉解剖结构相似,两组间腋静脉内径无统计学差异[(10.77 ± 2.19)mm vs (10.11 ± 2.02)mm,P > 0.05];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经腋静脉径路和经锁骨下静脉径路植入左室导线的时间?植入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右房?右室?左室导线的阈值?感知?阻抗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腋静脉内径无明显异常,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经腋静脉径路植入左室导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