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经急诊或择期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明确诊断的AMI患者共415例,其中年龄≤50岁的中青年患者126例,按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29例),年龄≤40岁;中年组(97例),40岁〈年龄≤50岁。对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结果:青年组大量吸烟者(20支/d,10年以上)显著多于中年组(55.2%比30.9%);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者显著少于中年组(3.4%比23.7%,27.6%比41.2%),合并血脂异常者显著多于中年组(58.6%比36.1%)。梗死相关血管分布特点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青年组显著多于中年组(72.4%比43.3%)。住院期间青年组无一例死亡,中年组死亡两例。结论:大量吸烟和血脂异常为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发病因素,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者相对少见,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住院期死亡率低,短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无糖尿病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组织因子水平及组织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无糖尿病的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成对照组(等容积的二甲基亚砜)、阿托伐他汀(1 μmol·L-1)组、罗格列酮(1 μmol·L-1)组及二者联合组(阿托伐他汀1 μmol·L-1加罗格列酮1 μmol·L-1)组4个组,分别与所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组织因子水平,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组织因子mRNA的表达,同时用底物发光法检测组织因子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阿托伐他汀组、罗格列酮组及罗格列酮联合阿托伐他汀组对无糖尿病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组织因子分别为[(3.69±0.91)ng/L、(3.27±0.46)ng/L、(1.90±0.26)ng/L:(5.78±1.29)ng/L,均P<0.01]、组织因子的活性分别为[(4.28±0.84)pmol/L、(5.37±0.59)pmol/L、(2.15±0.37) pmol/L:(16.21±3.23)pmol/L, 均P<0.01),及组织因子mRNA的相对半定量A值分别为[(0.22±0.07), (0.31±0.09), (0.14±0.05):(0.42±0.11),均P<0.01)均降低,且罗格列酮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比阿托伐他汀组、罗格列酮组降低更显著(P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和罗格列酮都可通过降低无糖尿病的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活性,发挥抗组织因子、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且二者联合干预具有协同作用.因此,罗格列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可能有更佳的防治ACS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发病现状和临床特征,提高对NVM的诊疗水平。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1994年1月至2007年7月国内报道有关NVM病例数10例以上的文献10篇(共183例),同时收录2005年2月至2007年10月先后在我院收治的11例NVM病患者,共19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NVM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该病多数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具有一定家族发病倾向,可能与X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病变多累及左心室,主要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的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及栓塞;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在该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结论NVM是我国重要的心肌病之一,应予以高度重视,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CAVB患者被随机分为RVOTS组(25例)和RVA组(25例),全部植入房室全能(DDD)型起搏器,分别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以DDD模式或心房同步心室抑制(VDD)模式起搏,心室起搏比例为100%。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LVEF、FS无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12个月,ROVTs组LVEF[(57.29土2.87)%比(50.03±2.98)%]、FS[(34.24±2.59)Voo比(29.06±3.72)%]显著优于RVA组(P均〈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左室收缩功能显著好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TNF-α、组织因子水平及组织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0,0.1,1,10μmol/L)干预,共同孵育24h后.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及细胞膜组织因子水平,用逆转录聚合酶联链反应测定它们mRNA的表达,同时用底物发光法检测组织因子的活性。结果: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0,0.1,1,10μmol/L)干预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TNF-α分别为(306±40)、(264±54)、(229±24)、(189±44)ng/L,合成组织因子分别为(5.8±1.3)、(4.6±0.8)、(3.7±0.9)、(2.7±0.5)ng/L及组织因子的活性分别为(16.2±3.2)、(7.7±2.8)、(4.3±0.8)、(3.8±0.8)pmol/L(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地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TNF氓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活性。阿托伐他汀通过抗炎、抗血栓形成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龄老年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的特点和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6完成的12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和比较高龄老年组(≥75岁)与年轻老年组(60~〈75岁)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不宜或未能置入支架以及术中、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结果 高龄老年组(48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高于年轻老年组(7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老年组多见冠脉多支病变和复杂病变(P〈0.01);高龄老年组即刻治疗成功率(95.8%)与年轻老年组(9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并发症及远期随访严重不良心脏事件高龄老年组(12.5%)均高于年轻老年组(5.4%),除1例死亡病例外,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痊愈.结论 高龄老年CAD患者常有重要脏器的功能减退,其冠脉病变的特点常为多支和复杂病变,PCI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虽然较高,但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痊愈,预后良好,PCI是治疗高龄老年CAD患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广伟 《广西医学》2005,27(3):315-318
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高达15万左右。以此推算,我国先心病患者可能有300~400万左右。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医疗技术相对落后,大量的儿童期先心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早的矫正而进入成年,因此成人先心病占有较高的比例,有统计为0.24%~0.28%。在美国2亿多人口中先心病有90万,可见先心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身心健康及人口生存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中波  伍广伟  覃晓波 《临床荟萃》2007,22(23):1702-1703
房间隔缺损(ASD)是临床常见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主要累及右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继发孔ASD,具有创伤性小,疗效可靠等优点,是近年来治疗心脏畸形的热门新技术。心律失常是心导管术常见的并发症[1],虽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相关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我院近4年来经导管封堵治疗AS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封堵术与心律失常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证实为单纯继发孔ASD,成功行经皮导管穿刺ASD封堵术患者49例,男17例,女32例,年龄2~70岁,平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心电图运动试验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I)的疗效。方法:对52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病人于术的3-12个月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结果:运动试验耐量增加,心电图运动试验对再狭窄的阳性预测值达82%,结论:心电图运动试验可以作为判断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病人的心肌灌注情况和再狭窄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正常对照组;B组:球囊损伤对照组;C组:氯血红素干预组;D组:原卟啉锌(ZnPP)干预组。A组行假手术(分离颈总动脉,但不损伤内膜),B、C、D组按文献方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B、C、D组于球囊损伤前3d至术后14d,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1ml/只、氯血红素15mg/kg、ZnPP40μmol/kg隔日1次腹腔注射。球囊损伤后第14天处死大鼠,分离颈总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颈动脉内膜增殖情况;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颈动脉组织HO-1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A组颈动脉内膜无增厚,颈动脉组织无HO-1表达;B组和D组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D组颈动脉组织无明显HO-1表达,而B组颈动脉组织仅有少量HO-1表达;C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明显减轻,HO-1表达量显著增高,与B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血红素显著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提示HO-1在动脉损伤诱导的新生内膜形成中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