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间隙撑开在腰椎滑脱症复位和融合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评估应用先撑开椎间隙行椎体间融合,后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价值。方法应用全椎板减压,撑开椎间隙置入插入型融合器,再进行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和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5~59岁,平均48.2岁。对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并对滑脱程度、滑脱角、椎间隙后高及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进行测量及评估。对其中5例患者进行术后融合节段的螺旋CT矢状位和冠状位的跟踪扫描重建,以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滑脱均有不同程度复位,椎间隙后高由术前(3.9±1.2)mm增加至术后(9.7±1.3)mm,滑脱角由术前25.6°±11.5°改善至术后15.0°±6.9°,生理曲度恢复。随访12 ̄73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至末次随访,矫正程度无明显丢失。螺旋CT扫描重建发现满意的椎间融合大约在术后1年后获得。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3.6±6.4)分降至术后的平均(17.6±5.5)分,结果优良。结论椎间隙撑开不仅能使滑脱椎体复位,还利于术中选择合适的融合器和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2.
插入型椎间融合器在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插入型椎间融合器在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6年2月应用全椎板减压、插入型椎间融合器撑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补充复化和固定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60-72岁,平均64.7岁.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对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及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进行测最和评估,并观察椎问融合情况.结果:21例置人融合器后达到复位或基本复位.15例通过提拉螺钉进行补充复位.术中硬脊膜撕裂3例,1例裂口较小,术中未予处理;2例裂口较长,术中缝合后以脑棉片覆盖,紧密缝合腰背筋膜及皮肤切口,术后采取去枕头低脚高位,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2例,予以脱水、营养神经治疗.均恢复满意,未遗留神经症状.术后所有患者滑脱节段生理曲度恢复,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5±.0.6mm增加至术后9.8±1.5mm,椎间孔高度由术前9.9±1.0mm增加至术后13.2±1.2mm,滑脱角由术前25.1.±8.2.改善至术后15.8.±2.50,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5-76个月.平均34.5个月,矫正程度无明显丢失.33例融合成功,融合率91.7%.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35.4±5.2分降至术后19.5±4.8分,术后优良率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87.3%及92.5%.结论: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时应用插入型椎间融合器可发挥撑开复位和融合的双重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与椎间隙撑开复位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在两个医疗中心接受手术治疗。A组32例,L4滑脱5例,L5滑脱27例,术前滑移程度为35.8%±10.4%,JOA评分为17.2±1.6分,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在滑脱椎体先置入提拉螺钉,通过螺钉间撑开、提拉复位后,椎间隙内填充自体碎骨粒后置入1枚椎间融合器。B组36例,L4滑脱6例,L5滑脱30例,术前滑移程度为36.1%±11.2%,JOA评分为17.9±1.4分,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逐步撑开椎间隙、利用纤维环和周围韧带的张力部分复位后置入1枚椎间融合器,并在融合器内及其周围植入自体碎骨,再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A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6/32),B组为11.1%(4/3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24~60个月,平均39个月。A组末次随访时滑移程度为3.4%±1.9%,滑脱复位率为90.5%,2年融合率为96.9%;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26.5±0.9分,临床疗效满意率为87.5%。B组末次随访时滑移10.3%±4.1%,滑脱复位率为71.5%,2年融合率为97.2%;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26.9±1.1分,临床疗效满意率为86.1%。两组之间临床疗效满意率、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滑脱复位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法的复位效果优于椎间隙撑开复位法,但两种复位方法均能有效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枚CAGE椎间融合器后路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治疗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Ⅱ°~Ⅲ°峡部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CAGE后路斜向植入椎体间融合术附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滑脱有不同程度复位,椎间隙增高,滑脱角改善;随访12~28个月,平均20个月,矫正程度无丢失,CAGE无下陷、滑移,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所有病例术后12~18月均获骨性愈合。结论CAGE椎间融合器能使滑脱椎体间接复位,直接撑开椎体前中柱,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的生理弧度,提高融合率;椎弓根螺钉系统有直接复位滑脱椎体,两者结合能提供内在稳定和支撑作用,疗效满意,适用于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0~79岁,平均63.6岁.退变性滑脱9例,峡部裂性滑脱11例;Ⅰ度滑脱4例,Ⅱ度滑脱12例,Ⅲ度滑脱4例.单节段滑脱14例,其中L3 3例、L42例、L59例;双节段滑脱6例,其中L4、L5滑脱4例,L3、L4滑脱2例.均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隙撑开复位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钉道手术.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滑脱率及滑脱角,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随访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3例,但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不适.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1例裂口较小,术中未予处理;1例裂口较长,术中缝合后以明胶海绵覆盖,术毕紧密缝合腰背筋膜及皮肤切口,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脱水等治疗,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3例,予以脱水、营养神经治疗,均症状消失.术后滑脱均有不同程度复位,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术后3个月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及OD1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7~49个月,平均30.5个月,末次随访上述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ODI评分疗效判定,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分别为89.2%及91.3%.随访期间矫正程度无明显丢失,钉道无松动.融合成功18例,融合率90%.结论:采用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王宝奎  邓树才  窦如明  甄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9):660-662,671,I000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2002年10月本组收治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105例,随访资料齐全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滑脱,椎间植骨融合器行椎间融合固定。62例患者中1枚融合器从后斜向前呈45°植入,24例为2枚融合器从后向前垂直植入。随访测定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移位、滑脱有无复发,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随访时固定椎间隙高度与近端第2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变化。[结果]随访2~8年,平均35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本组优56例,良13例,可17例,优良率为80.23%。Ⅰ度腰椎滑脱19例术后全部解剖复位;Ⅱ度腰椎滑脱51例中5例遗留Ⅰ度滑脱;Ⅲ度腰椎滑脱16例中4例留有Ⅰ度滑脱。末次随访时使用1枚融合器或2枚融合器所固定的椎间隙高度与近端第2椎间隙高度的比值与术后2周时的比值相比有所减低,滑脱无复发。[结论]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疗效满意,显著提高融合率,预防神经根管狭窄、神经卡压的发生,减少术后断钉和滑脱复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Wright人工骨植入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收治1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56~71岁,平均62.3岁。ASIA损伤分级均为E级。根据TLICS评分:6分5例,7分7例。采用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并向病椎注射Wright人工骨,观察病椎术前、术后及随访期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0~15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期内患者伤口愈合好,胸背部疼痛缓解,膨胀式椎弓根钉无松动、断裂。病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32.3±9.1)%恢复至术后的(95.3±3.2)%;Cobb角由术前的(31.6±6.8)°恢复至术后(4.5±3.2)°。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病椎椎体前缘高度(94.7±3.3)%,Cobb角(4.6±3.4)°;末次随访时病椎椎体前缘高度(93.2±3.6)%,Cobb角(5.3±3.7)°,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与术后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膨胀式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病椎注入Wright人工骨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主要适用无明显神经损伤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青少年L5/S1滑脱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术后即刻复位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30例青少年L5/S1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3例,女17例,年龄10~20岁,平均14.5岁;峡部裂性滑脱21例,发育不良性滑脱9例;根据Meyerding分度,Ⅰ度滑脱16例,Ⅱ度滑脱7例,Ⅲ度滑脱4例,Ⅳ度滑脱3例。均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术治疗(24例行单节段L5~S1融合,余6例行L4~S1融合),评价复位效果并分析复位率与术前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椎间隙相对高度、滑脱率、滑脱角及滑脱距离)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平均腰椎前凸角52°±16°,平均骨盆入射角62°±13°,平均骨盆倾斜角24°±16°,平均骶骨倾斜角38°±15°,平均滑脱率(33.6±24.2)%,平均滑脱角13°±9°,平均滑脱距离9.1±6.6mm,平均椎间隙相对高度0.31±0.1。术后平均复位率(87.3±14.7)%。术后即刻复位率与术前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腰椎前凸角(r=0.458,P0.05)及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r=0.822,P0.01)呈正相关,与骨盆倾斜角(r=-0.519,P0.01)、滑脱率(r=-0.567,PP0.01)、滑脱角(r=-0.573,P0.01)及滑脱距离(r=-0.502,P0.01)负相关。结论 :青少年L5/S1滑脱经后路内固定复位术后可达有效复位。复位效果受病因学、融合方式、术前滑脱率以及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术中撑开椎间隙有助于滑脱复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可以预测腰椎滑脱手术复位疗效的影像学因素.方法 2001年5月至2007年4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加后外侧融合术并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42例,男性11例,女性31例;年龄40~79岁,平均56.0岁.其中退变性滑脱20例,崩裂性滑脱22例.L3,4滑脱1例,L4,5滑脱26例,L5S1滑脱15例.Ⅰ度滑脱23例,Ⅱ度滑脱19例.术前及术后1周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在术前侧位X线片上测量滑脱率、椎间隙相对高度、滑脱角、腰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在术后侧位片上测量术后滑脱率.对复位率与术前滑脱率、术前滑脱角、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术前腰前凸角和术前骶骨倾斜角的关联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前滑脱率(22.5±10.6)%,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0.23±0.10,术前滑脱角4.4°±5.4°,术前腰前凸角43°±13°,术前骶骨倾斜角34°±10°,复位率(63.2±27.9)%.复位率与术前滑脱率、术前滑脱角和术前骶骨倾斜角无明显相关性,与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呈正相关(P<0.05),与术前腰前凸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 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和腰前凸角可以预测腰椎滑脱手术复位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1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腰椎滑脱症合并骨质疏松。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角。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5(13~24)个月。所有患者椎体滑脱复位良好,末次随访时35例椎间植骨融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无断钉、断棒。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椎弓根钉抗拔出力,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重度腰椎滑脱脊柱序列功能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重度腰椎滑脱外科处理的策略.方法 重度腰椎滑脱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7~68岁,平均46岁.滑脱程度按Meyerding分类:Ⅲ度26例,Ⅳ度16例.术中根据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特点采用不同的减压和复位方法,椎间植入cage或骨块.手术前后测量腰骶段一骨盆参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1个月.33例(78.6%)解剖复位,6例(14.3%)从Ⅳ度复位至Ⅰ度,3例(7.1%)从Ⅳ度复位至Ⅱ度.无一例发生感染及神经根损伤.40例(95.2%)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例(4.7%)形成假关节并出现螺钉断裂.3例(7.1%)出现短暂神经根性疼痛,均于7~10 d后恢复.无螺钉松动、退出.腰椎前凸角由术前72.4°±14.1°恢复至术后61.6°±9.2°(P=0.042),骶骨倾斜角由54.3°±7.2°恢复至44.6°±5.7°(P=0.043),骨盆倾斜角由16.3°±3.3°恢复至12.4°±2.9°(P=0.027),骨盆入射角由66.5°±13.8°缩小至62.2°±9.3°(P=0.059).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但不随时间延长而增大.结论 应根据腰椎滑脱的病因选择不同的减压方法.腰骶段-骨盆参数与腰椎滑脱程度、转归密切相关.术前应制定有关参数的恢复计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总结自2004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采用腰椎椎间隙撑开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5例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资料.术后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10 ml.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0DI为(25.4±4.2)%、JOA评分为(25.8±1.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疗效满意率为86.7%.滑移程度末次随访为(9.8±3.9)%,滑脱复位率为743%,2年融合率为97.7%.结论 应用椎间隙撑开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单独应用及二者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0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椎间融合器、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单纯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椎间融合器组(C组),3组均行椎间及后外侧植骨。对3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滑脱率、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组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发现:B组、C组的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丢失程度较A组明显(P<0.05);B组、C组植骨融合失败率高(P<0.05);JOA评分A组优良率为93%,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观察滑脱角、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及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2.8~3.5cm,平均3.2cm,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15min,术中出血量120~700ml,平均170ml,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予以修补,无脑脊液漏;术后足下垂1例,给予神经营养药物,3个月后恢复;下肢疼痛2例,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后症状缓解;切口周围皮肤坏死1例,二期缝合后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滑脱角从术前平均6.02°±1.91°减至1.22°±0.70°,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5.06±1.61)mm增至(10.78±0.90)mm,Taillard指数从术前平均26.17±8.50降至8.34±2.35,融合率93.7%。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69±1.61)分降至(2.34±1.60)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15±1.76)分降至(2.15±1.77)分,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09±3.18)分增至(23.14±2.81)分。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腰椎滑脱复位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5.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2年5月间8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组(A组),单纯椎弓根固定组(B组),均行后外侧植骨。对二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滑脱率、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89例平均随访22个月(12~52月),二组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A组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改善优于B组(P<0.05);B组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明显丢失,10.3%的患者植骨融合失败或滑脱复发,3.4%的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或松动。JOA评分A组优良率为93%,优于B组(P<0.01)。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优于单纯椎弓根系统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的手术方法很多,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因具有有效撑开椎间隙,恢复前、中柱承重及融合率高等优点,已在国内外得到公认[1].我院自2004-03-2007-05,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同时行单枚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术中采用先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撑开椎间隙,体外辅助提拉复位同时行钉棒复位,椎间隙前1/4植入骨粒再行单枚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腰椎滑脱症在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π式椎间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手术,行椎管、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的彻底减压,切除病变椎间盘,利用椎弓根钉复位,行病变椎体间前方植骨,左右椎间融合器融合及椎弓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48例。结果 36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10例Ⅱ度滑脱有9例复位,1例Ⅳ度滑脱完全复位,滑脱复位满意率98%。椎体间高度恢复正常。用JOA评分,术前JOA平均评分6.715分,术后JOA平均评分13.343分。术后根据X线片检查,所有患者椎体间“式融合均骨融合;椎间隙高度保持正常,滑脱未复发。术前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80.81%。随访18~26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88.74%。结论 后路π式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恢复了椎体间高度,扩大了椎体间植骨接触的面积,减少了椎弓根钉的应力,即防止了滑脱矫正度数的丢失,又有利于椎体间的骨融合,同时减少了椎弓根钉的断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人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症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9~73岁,平均51.7岁;L4.5滑脱7例,L5S1滑脱14例;双侧峡部裂19例,单侧2例.根据Meyerding分级:Ⅰ度滑脱13例,Ⅱ度滑脱7例,Ⅲ度滑脱1例.患者全麻,经后路双侧旁中央26 mm切口,在内镜辅助下行单侧或双侧椎管减压、椎间植骨cage融合、新型Sextant-R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与内固定.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70 min,平均出血量160 ml,平均卧床时间7.5 d,平均住院时间19 d.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2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1年随访17例,患者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6.0±2.6)分降至(2.9±2.5)分;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6.7±3.3)分降至(2.8±1.6)分;Oswestry功能指数从术前平均44.3%降至27.1%;Nakai分级优良率90%.矢状面X线片腰椎滑脱率从术前35.5%±2.5%降至8.3%±7.5%,滑脱椎的腰前凸角从术前平均11.5°±1.7°增至16.8°±9.5°,椎间隙平均高度从术前(5.4±2.5)mm增至(9.1±3.0)mm.根据Lenke动态X线片评估标准:13例(76%)椎间骨性融合、2例(12%)椎间部分骨性融合、2例(12%)椎间无明显骨性融合.3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内镜辅助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cage融合及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与内固定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手术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制一种胸腰椎后路短节段矫形手术中的测量工具,以期提高腰椎滑脱复位效果.方法 研制胸腰椎钉棒角度距离测量仪,将成人脊柱腰骶段带骨盆尸体标本6具制成第五腰椎滑脱模型,双侧置入第五腰椎、第一骶椎椎弓根螺钉,使用胸腰椎钉棒角度距离测量仪测量椎弓根螺钉之间的距离、矢状面夹角,根据数据确定固定棒长度及折弯曲度并用胸腰椎钉棒角度距离测量仪检验,在适当撑开椎间隙下安装固定棒完成腰椎滑脱复位手术模拟.比较脊柱标本、置钉后滑脱模型、复位后滑脱模型的滑脱百分率、滑脱间隙椎间节段前凸角、滑脱间隙椎间后缘高度.结果 模型复位后滑脱百分率(0%、1%、0%、1%、0%、2%)、滑脱间隙椎间节段前凸角(20.60°、20.50°、21.30°、21.00°、20.00°、20.40°)、滑脱间隙椎间后缘高度(6.03、6.81、6.71、6.95、6.31、6.60 mm)均恢复到脊柱标本初始状态,达到了解剖复位.结论 胸腰椎钉棒角度距离测量仪有助于腰椎滑脱的解剖复位,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11月至2009年8月对26例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男19例,女7例;年龄21~56岁,平均37.6岁.所有患者均于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并行后外侧植骨融合.比较术前、术后及未次随访时伤椎椎体的前缘高度比值、腰椎前凸角.结果 本组26例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6.3个月)随访,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由术前47.35%±6.42%恢复至术后95.3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94.91%±6.73%,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0.16°±7.12°恢复至术后39.32°±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39.18°±9.72°,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末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下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9±1.6)分降至(1.2±0.3)分.术前合并神经损伤的12例患者除2例D级患者无改变外,其余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均提高1~2级.结论 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地维持伤椎复位后的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手术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是一种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