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5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青少年L_5S_1发育不良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影像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_5S_1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10~18(13.4±2.0)岁;其中发育不良性滑脱(发育不良组)9例,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15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片上测量滑脱相关指标(滑移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指标(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_5入射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对两组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滑脱距离、滑脱率和滑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育性滑脱组矢状面偏移、L_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明显高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发育性滑脱组的骶骨倾斜角、腰骶角和骶骨平台角则显著低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两组间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峡部裂性滑脱明显不同,发育不良性滑脱表现为躯干前倾明显,骨盆后倾。对于发育不良性滑脱,需要严密观察,出现矢状面失平衡时则应早期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易感基因CELSR2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在1794例AIS患者和1040例正常对照人群中对既往报道的CELSR2基因的易感位点rs141489111、rs6698843和rs2281894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在本中心全基因组数据库中分析CELSR2基因其他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的基因分型信息。术中收集45例AIS患者(AIS组)和10例年龄匹配的脊柱外伤患者(对照组)的椎旁肌,比较两组椎旁肌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利用卡方检验分析组间SNP位点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差异,采用T检验对组间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94例AIS患者和1040例正常对照人群中,rs141489111位点未检测到突变,所有研究对象基因型均为GG。SNP位点rs6698843和rs2281894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AIS和正常对照人群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GWAS数据库显示其他7个位于CELSR2基因上的SNP位点与AIS亦无显著相关性(P0.05)。CELSR2基因在AIS组和对照组椎旁肌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既往报道的易感基因CELSR2上的突变位点和多态性位点均未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得到验证,AIS患者椎旁肌组织中CELSR2表达未见明显异常。CELSR2可能与汉族AIS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3.
正"站着"这个动作,只要身体健康,没有残疾,一般人都能做到。可是要"站对了",就没那么简单喽。看你的"侧面站姿",专业的骨科医生就能判断出你有没有"站对",是不是可能会遭受背痛或其他疾病的折磨。看看下面这张图,来自我判断一下,站了几十年到底站对了没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AS)不同部位骨密度(BMD)测量精确性。方法对27例AS均行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BMD,测定并记录腰椎、股骨颈和桡骨远端BMDZ值。记录患者病程,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A组(早期组,病程〈10年)和B组(晚期组,病程≥10年)。结果A、B组腰椎BMDZ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与桡骨远端BMDZ值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腰椎BMD更低,更能反映患者的低骨量状况;B组腰椎BMD增高,股骨颈BMD更能反映患者的低骨量状况。结论在早期AS患者中。腰椎BMD具有更好的精确性,更能准确反映其低骨量状态;但在晚期AS患者,腰椎BMD精确性降低,股骨颈BMD更能准确地反映其低骨量状态。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AS患者,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40.6岁。所有患者均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巴氏AS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巴氏AS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巴氏AS计量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metrology index,BASMI)、巴氏AS总体评分(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global score,BAS-G)、巴氏AS放射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adiology index,BASRI)及SF-36量表;同时记录其发病年龄、病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人类白细胞抗原-B27亚型(HLA-B27);在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男性组与女性组发病年龄、病程、ESR、CRP、HLA-B27阳性率、TK、GK、LL、SVA、PI、PT、SS、ODI、BASDAI、BASFI、BASMI、BAS-G、BASRI及SF-36量表各维度之间的差异。结果: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发病年龄较晚、病程较短、ESR和CRP水平较高及HLA-B27阳性率较低(P<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表现出较高的ODI、BASDAI、BASRI评分及较低的BASMI评分(P<0.05),两组BASFI及BAS-G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中,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表现出较大的GK、SVA(P<0.05),两组TK、LL、PI、PT及S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量表各维度中,女性组情感职能得分、精神健康得分低于男性组,而生理功能得分、社会功能得分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及活力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行手术治疗的A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AS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病情较重,且发病年龄较晚,病程较短。此外,男性AS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受到明显的限制,而女性AS患者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受到明显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正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中椎管内异常的发生率为15%~43%,主要包括脊髓纵裂、脊髓拴系以及脊髓空洞三类[1~3]。如何处理先天性脊柱畸形半椎管内异常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已公认有明显神经损害或神经损害进行性加重是外科手术干预椎管内异常的明确指征,但对于无神经症状或者神经症状稳定的患者,其外科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论。根据多年来对先天性脊柱畸形伴椎管内异常患者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肩部失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VEPTR技术治疗的8例EOS合并肩部失衡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初次手术年龄5.0±3.4岁(3~10岁),撑开间隔时间为6~12个月,随访3年以上。比较初次术前、初次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顶椎偏移、喙突高度差(coracoid height difference,CHD)、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锁骨倾斜角差(clavicular tilt angle difference,CTAD)和躯干偏移距离(trunk shift,TS)。结果:VEPTR术后随访56±8个月(43~70个月)。全部患者共接受手术46次,平均5.8次/例;共进行撑开延长手术38次,平均4.8次/例(3~6次),平均10个月行撑开延长一次。初次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分别为82°±19°、49°±19°和52°±18°,顶椎偏移分别为48±17mm、32±12mm和36±12mm,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胸椎高度由术前13.2±2.1cm增加到术后15.0±2.2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18.3±2.4cm;T1-S1高度由术前24.3±3.7cm增加到术后27.8±4.8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8±5.1cm。CHD初次术前为25±5mm,初次术后减至19±6mm(P=0.001),末次随访时为11±4mm(P0.001)。CA、CTAD初次术前分别为9°±2°和13°±4°,初次术后分别降低为6°±4°和11°±4°(P0.05),末次随访时则分别降低至5°±4°和9°±4°(P0.05)。术前的CHD与T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716,P0.05)。TS初次术前为31±13mm,初次术后减至14±7mm(P=0.011),末次随访时为16±7mm(P=0.007)。结论:VEPTR技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性矫形技术,依靠纵向撑开力可有效控制EOS患者主弯畸形的进展,维持脊柱的生长,还可促进肩部平衡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监测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6月行单节段PSO治疗并有完整术中SEP监测数据及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8例,其中男27例,女1例。术中均行双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SEP阳性改变标准为波幅降低超过50%和/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结果:PSO术中闭合截骨面复位后,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及时发现了3例体位性单侧臂丛神经损伤,SEP波幅降低分别为100%、65%及90%。经体位垫调整后5min,2例SEP波幅降低分别为100%及65%的患者上肢正中神经SEP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臂丛神经损伤症状;SEP波幅降低90%的患者虽经体位调节,SEP波幅稍有好转,但仍降低70%,术后出现单侧上肢疼痛、乏力的臂丛神经损伤症状,经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中无手术操作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术中双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能及时发现AS胸腰椎后凸畸形PSO术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经及时处理能有效减轻臂丛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多维度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儿侧凸进展高峰期(peak angle velocity,PAV)的相应成熟度指标,探讨其对PAV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初诊时月经未至、Risser征0级,Y三角软骨未闭、以半年为周期随访至少5次且进展超过5°的女性IS患儿30例,初诊年龄为10.8±1.5岁(7.8~12.1岁)。随访时收集及测量的指标包括实足年龄、Y三角软骨闭合状态、Risser征、身高、主弯Cobb角和骨龄(digital skeletal age,DSA)评分。计算每个随访周期内的身高增长速度(height velocity,HV)和Cobb角增长速度(angle velocity,AV)。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各维度指标对PAV的预测价值。结果:30例患儿的PAV年龄为11.8±1.3岁(10~15岁),PAV时的身高为150.7±4.8cm,DSA评分为479.4±56.5,主弯Cobb角为26.5°±7.2°,HV为8.3±3.7cm/年,AV为7.8°±5.2°/年。PAV主要发生于Risser征0级(80.0%)和1级(20.0%)。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V的发生与实足年龄介于11~13岁之间(OR=3.166,P=0.032)、Y软骨闭合(OR=6.365,P0.01)、Risser征0级(OR=12.963,P0.01)、DSA评分介于400~500之间(OR=10.758,P=0.011)、HV6cm/年(OR=4.346,P=0.025)、Cobb角30°(OR=9.535,P=0.013)呈显著相关。结论:年龄介于11~13岁之间、Risser征0级伴Y软骨闭合、DSA评分介于400~500之间、HV6cm/年和Cobb角30°为女性IS患儿侧凸PAV的高危因素,可用于预测PAV的发生,评估侧凸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术中采用复位导向器预防截骨椎脱位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12月在我院行单节段PSO矫形内固定术中应用复位导向器的27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在矢状面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随访观察神经并发症及截骨椎脱位情况,以截骨水平的头侧与尾侧脊椎间,截骨椎在矢状面上移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大于5mm定义为截骨椎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5.2±2.4个月(3~12个月),术前TK为43.2°±10.6°,GK为72.6°±15.1°,LL为2.3°±13.5°,SVA为12.8±4.2cm;术后分别为42.9°±11.8°、38.2°±12.4°、-38.6°±13.0°和3.2±5.8c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2.7°±10.5°、38.8°±15.2°、-38.4°±11.6°和3.3±6.4cm。除TK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TK、GK、LL及SVA的矫正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中截骨椎脱位,除1例短暂性右下肢麻木外,无其他神经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中应用复位导向器械能有效预防截骨椎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