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椎单侧置钉的5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及其与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关系.[方法]临床应用附加伤椎单侧置钉的5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5例,随访时间平均为12.5个月.随访观察伤椎单侧置钉对改善胸腰椎骨折脊柱畸形的手术效果及伤椎单侧置钉与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关系.[结果]伤椎单侧置钉5钉固定术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后凸Cobb角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单侧置钉的5钉固定术术后即刻脊柱侧方成角与末次随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单侧置钉的5钉固定技术可以明显改善胸腰椎骨折的后凸畸形,不会引起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寻64层CTA行颈段脊髓前动脉(ASA)成像的可靠检查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常规头颈部CTA检查(小剂量峰值测量确定扫描时间,对比剂剂量1.5 ml/kg体质量,注射速率5 ml/s)的45例患者的ASA显影情况,将其分为两组:A1组:ASA显影良好;A2组:ASA显影较差或未见显影。测量小剂量对比剂预试验中C6椎体平面椎动脉的CT值峰值,并进行比较。对20例临床要求了解ASA情况的患者行颈段ASA CTA,对比剂剂量2.0 ml/kg体质量,注射速率5 ml/s,根据基底动脉水平小剂量对比剂预试验到峰值后加4~6 s延迟扫描,分析ASA的显影情况。对ASA及前根动脉的显示情况进行目测评分。 结果 45例常规头颈部CTA中,26例ASA显影良好(A1组),19例显影较差(A2组),ASA显示率为57.78%(26/45)。A1、A2两组椎动脉的CT值峰值分别为(234.52±10.16)HU和(212.65±12.38)HU(P<0.05)。20例ASA CTA中,17例(17/20,85.00%)ASA显示满意;ASA CTA能清楚显示ASA及前根动脉的受压及损伤情况,对ASA及前根动脉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A检查(P<0.05)。 结论 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对颈段ASA的显示影响显著;颈段ASA CTA应适当增大对比剂剂量并延迟扫描。  相似文献   
3.
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皮和开放前路螺钉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 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2003年 3月至 2010年 5月, 115例齿状突骨折患者接受前路螺钉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年龄 16~71岁, 平均 43.5岁。经皮固定组 47例: 域型骨折 42例, 浅芋型骨折 5例;采用经皮工作通道下前路螺钉固定。开放固定组 68例: 域型骨折 61例, 浅芋型 7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法治疗。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者放射线暴露时间、骨折愈合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12~70个月, 平均 37.6个月。术前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伴发脊柱损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 经皮固定组(40.3±9.5) min, 开放固定组(62.9±15.3) min, 经皮固定组显著短于开放组(P约 0.05)。术中平均出血量: 经皮固定组(5.6±4.1) ml, 开放固定组(47.1±28.6) ml, 经皮固定组显著少于开放组(P约 0.01)。两组在术者放射线暴露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域型或浅芋型齿状突骨折的方法, 与开放固定法比较创伤相对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BL21(DE3)大肠杆菌中表达破伤风毒素C端片段(TTC)与心肌营养素(CT)-1融合蛋白并纯化.探讨TTC转导结构域对CT-1的靶向神经元逆向运输活性与CT-1的神经营养活性.方法 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BL21(DE3)大肠杆菌表达CT-1/TTC融合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与WB法鉴定融合蛋白表达.制备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分别经神经再生室、肌肉注射给药,自由放养1周后处死,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脊髓L4~L6腰膨大标本,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制备新生6~7 d龄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肌肉注射CT-1/TTC融合蛋白,自由放养1周后处死,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L4~L6腰膨大标本,冰冻切片,尼氏染色计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结果 原核表达目的 蛋白CT-1/TTC表达量占全菌蛋白总量的15%,以可溶性蛋白为主.通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标签亲和纯化获得2.7 g/L的CT-1/TTC重组融合蛋白.免疫组织化学于脊髓腰膨大检测到CT-1/TTC融合蛋白.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L4~L6腰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较CT-1/TTC融合蛋白处理组减少,存活率下降.结论 基因重组CT-1/TTC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和纯化,所获得的融合蛋白有靶向性脊髓神经元细胞的活性和对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神经营养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初步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5月,收治5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腰痛患者,经低压椎间盘造影诊断为椎间盘源性疼痛.其中男15例,女37例;年龄29~46岁,平均38.2岁.慢性腰痛病程6~110个月,平均32.1个月.经MRI检查显示共有108个T2像低信号的"黑椎间盘",按信号异常椎间盘节段分布:L2、3 3个,L3、417个,L4、548个,L5~S140个.经造影显示为阳性,并行透视或术中CT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撕裂的有79个椎间盘,行PELD治疗.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1临床疗效. 结果 每节段手术时间21~36 min,平均30.7 min;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3.7 d.术后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5例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未行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症状消失.5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7.3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34±1.52)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62±0.92)分和(1.57±0.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11例,良23例,可13例,差5例,优良率65.38%. 结论 初步研究提示PELD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小关节突不对称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小关节突不对称随时间的变化. 方法 对54例LDH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CT测量判断突出间隙有无小关节突不对称,并测量小关节角,与2年后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2年期观察前后LDH患者的小关节突平面方向矢状突占多数,2年前后小关节突平面方向改变(P>0.05).2年时间里有7例患者小关节突不对称消失,另有7例患者小关节突不对称出现,2年里出现和消失的小关节突不对称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关节平面及不对称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观察小关节不对称与LDH的关系应该在一个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上进行.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专业方向研究生需要掌握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多学科和技术方面的知识.本文简述作者在脊髓损伤专业方向研究生教学中有关课程学习、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多方面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心肌营养素1基因修饰大鼠神经干细胞,为心肌营养素1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重点开放实验室进行。从W istar大鼠胚胎海马和室管膜区组织分离、培养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以构建纯化好的重组腺病毒-心肌营养素1和重组腺病毒-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载体转染神经干细胞。相差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生长存活情况,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诱导后分化细胞的特异性蛋白巢蛋白、神经微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外源性Brdu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掺入情况,并观察心肌营养素1基因在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从胚胎大鼠分离的神经干细胞可在体外多次传代,经细胞增殖标记物Brdu掺入实验证明神经干细胞具有分裂增殖能力。②检测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微丝蛋白和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证实神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③重组腺病毒-心肌营养素1及重组腺病毒-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应用免疫组化和荧光示踪技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中心肌营养素1和报告基因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明显持续增加。结论:①实验成功地分离和培养出大鼠神经干细胞,并在体外可多次传代增殖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②重组腺病毒-心肌营养素1和重组腺病毒-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外源性心肌营养素1基因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在细胞中可持续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9.
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转染NIH3T3成纤维细胞成骨表型转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成骨的共同信号分产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转染NIH3T3成纤维细胞,其成骨表型转变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行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转染NIH3T3成纤维细胞,成骨标志基因Ⅰ型胶原、骨钙素、骨唾液蛋白、碱性磷酸酶、核心结合因子α1 mRNA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骨钙素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bfa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①NIH3T3成纤维细胞经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转染后出现骨钙素、骨唾液蛋白、碱性磷酸酶的表达,Ⅰ型胶原表达增强,说明在转录水平有成骨标志基因的表达。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到了骨钙素的表达,显示NIH3T3细胞已发展为成骨细胞。③Western blot检测到了核心结合因子α1蛋白的表达,证实了成纤维细胞发生了表型的改变。结论: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转移NIH3T3成纤维细胞改变了成纤维细胞向成骨表型转化,增加了成骨细胞数量,使成骨能力增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options and surgical indications for far-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between three different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0 to October 2006, 52 patients with far-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29 males and 23 females, with the average age of 41.5 years) were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assessed by X-ray and CT. Some were given additional myeography, discograph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myelography (CTM) and MRI examination. Yeung Endoscopy Spine System (YESS), METRx and X-tub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n 25, 13 and 14 cases, re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an period of 13.5 months. Clinical outcomes were assessed by visual analog score (VAS) and Nakai criteria.
Res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procedure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adiating leg symptoms (P〈0.05). The postoperative overall excellent and goodrates of YESS, METRx and X-tube procedures were 84.0%, 84.6% and 92.8% respectively, 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mong three groups (P〉0.05). The YESS procedure had several advantages including shortest operation time, simplest anesthesia and least trauma a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procedures, especially for simple type I far-lateral lum- bar disc herniation. METRx procedure was specially suitable for simple type II. And the procedure of posterior endoscopic facetectomy,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with X-tube was designed for far-lateral disc herniation combined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instability.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strategies and options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far-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